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度达不到烧制出来的水泥就不合格,按照燕洵定下的标准,不合格的水泥是完全不能用的。
“岂有此理!”皇帝暴怒,“以前作坊里的管事都去哪里了?都给朕抓起来,仔细问问,究竟都还瞒着什么,瞒了多少!查清楚了来跟朕说清楚!”
“儿臣遵命!”秦仪眼睛冒着亮光道。
“跪安吧。”皇帝疲惫道。
等着皇帝离开,秦仪率先站起来,深深地看着秦三等人,“等会子我安排下去抓人,还请三弟不要插手此事的好。毕竟……这事是要给父皇一个交代的。”
秦三攥着拳头,恨不得一拳锤上去。
“太子殿下轻便。”秦六赶忙道,“我和三哥、十四弟不会插手此事。”
“说到做到便好。”秦二冷哼。
秦四盯着秦三、秦六、秦十四上上下下打量,也跟着冷哼一声走了。
秦三恶狠狠的一拳砸下来,在地上砸出一个小坑。
“你们不妨跟我一起去看看我阿爹吧,现在出宫太突兀,还不知道多少人盯着看。”秦十四叹了口气道,“我阿爹那边都是自己人,说话也方便一些。”
秦三和秦六只得跟着走。
到了能随意说话的地方,秦三便忍不住道:“难道就这么算了?燕大人对咱们有恩,咱们不能看着不管。那些作坊里做工的人早就撤出来,现在还是燕大人给钱养着,而且燕大人往后还要继续安排他们做工的。”
“咱们要真是帮了他们才是真的坏事了。”秦十四赶忙道,“我前几日见了环哥儿,他给我捎了信。边城那边的确出了事,不过幼崽们还是商量了,让咱们按兵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可那些人……”秦三还是有些拐不过弯。
“他们现在都在河那边,有卫将军的兵护着,不见得吃亏。而且这事虽然是宫里发了话,但真要讲究起来,那也得去衙门。京城府尹吴红松是燕大人的人,只要去衙门,就一定会公平公正的处置这件事。”
“那些作坊里面的猫腻咱们不用去看也都清楚,太子定然不敢去衙门的。这件事咱们不帮忙还好,若是帮了忙,岂不是坐实燕大人心虚这件事了吗?”
秦三反应过来了,赶忙点头,他是刚知道燕洵出事,一时担心,再加上怒极攻心,这才失了分寸。
“燕大人不知何时能回来。”秦三低声道。
秦六和秦十四都不说话。
他们同样担心燕洵。
沉默良久,秦六道:“我想法子去一趟边城。没有燕大人,那群幼崽们指不定会被怎么欺负,环哥儿到底身份不够,我去撑着点也能帮帮忙。”
“哎。”秦三点头,感慨道,“据我所知,燕大人身边的幼崽们,几乎是最守规矩的了,从来不作女干犯科,也从来不会违背律法,就是君子之道也做的非常漂亮,更别说学问好,格物知识更好,还为大秦做了那么些事。若不是身份不一样,他们现在应当早已步入朝堂,成为中流砥柱的……”
第352章
因着皇帝心血来潮询问燕洵献出来的这些作坊;还亲自面见了管事这件事;下面的人察言观色,便知道皇帝是如何重视这些作坊了。
秦仪自然也了解皇帝;他更是一波一波的人派出来,力求把乱七八糟的作坊整顿好。
而这样的动静看在旁人眼里,便颇有些风声鹤唳的味道,连带着许多人家也都开始整顿手底下的人,一边派了人出去打听情况;想弄清楚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
便也有聪明人把这些事跟燕洵联系起来。
“那些作坊可都是燕大人献出来的;听说边城传来消息;燕大人生死未卜……”说话的人耷拉着脸,慢吞吞道;“八成可能是这个……”他冲着对方比划一下,又说;“这样看来;京城怕是要洗牌了。”
“不能吧?燕大人不也有许多亲朋故旧?”
“树倒猢狲散你懂不懂?看看当初燕大人名下那么多作坊,说是日进斗金也不为过,现在呢?听说河那边的那个钟塔已经有朝廷的人去接手了;现在上面的东西还没动是因为不确定燕大人究竟有没有事。等到时候……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那些东西怕是会一个不留。”
这话吓得对面的人赶忙捂着嘴,声音又是低了低,“当真?”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还不懂吗?燕大人虽然官不大;但他铺开的摊子可有不小;下面那些人……叫我看,还是赶紧找下家吧,要不然等到时候……能去啥地方啊。”
两个人说着说着便勾肩搭背的,又偷摸着左右看了看,见着没人注意他们,就往小巷子里一钻,直接不见人影了。
但这些话还是原封不动地传到秦仪耳中。
他恨恨地掀翻桌子上的一切,怒道:“查,给我查清楚!究竟是什么人在背后推波助澜!那些作坊究竟如何我比他们更清楚,他们若真想知道,何不光明正大的来!”
边城。
环哥儿来送信,顺便也上了炕盘腿坐着吃茶。
天终于冷到不得不烧炕的时候,边城的炕几乎都烧了起来。这回环哥儿回京城再回来,便是拉了一火车皮的煤回来。
“京城还好吧?”蛋弟弟也盘腿坐在环哥儿对面,小爪子抱着指甲盖大小的杯子,一边吹了吹,一边喝了口茶。
环哥儿轻声道:“现在眼瞅着要不好了。皇上不知道怎么的突然要过问大人献出去的作坊,太子殿下不敢瞒着,不过也叫了三皇子、六皇子和十四皇子一起。”
秦三管着伤寒冲剂,六皇子就管着一个铺子,连带着还给达官贵人送菜,秦十四管着商场,这些地方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有章程,幼崽们全都不怎么担心。
果然环哥儿也是这么说,又说起秦仪、秦二和秦四来,“那些作坊都弄得乱七八糟。本来要是老老实实的按照章程来,是一点事都不会有的。可偏偏他们谁都不让谁,明着暗着的安插人,这还不算,很多衙门都想方设法的往作坊里安插自己人。”
“就像养猪的作坊,做饲料的原本只需要十人就够了,掌握秘方的两三个人便足够了。偏偏他们整个五十多个人,单单是掌握秘方的就有十几个……更别说别的差事,本来是一个人的活计,非得分给十个人做。”
“那么多人,光是开工钱就要开多少?成本增加太多,偏偏他们当中还有人把手伸向饲料制作上,猪吃的饲料不行,怎么让猪长大长胖?猪不能及时出栏,没有进账,只能吃账面上的银钱,叫我看来这些都是入不敷出的。”
“依我看,怕是有人动了心思,想要吃空饷。”
一个作坊安插那么多人,再加上吃空饷,恐怕报上去的人只会更多。
原本十几二十个人就能把偌大的养猪场打理的井井有条,若是掌握好时机,几乎每天都有出栏的猪,送到外面的猪肉自然也是源源不断的。
可现在小作坊扩充到百十个人,偏偏状况不断,猪长不大长不胖,就算面前出栏,送出来的猪肉也不够数。
环哥儿的脸色很不好看,“咱们的罐头作坊一个月当中也就有八天开工,剩下的日子全都闲着,没办法,原材料不够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蛋弟弟哒哒哒跑过去,抱起茶壶给环哥儿倒茶,安慰道:“以后会变好的。再这样下去,那些作坊就完全费了,百姓重新回到以前的状况,吃不起肉,买不起鸡蛋,就连豆腐都舍不得吃,皇上不会坐视不管的。”
本来因为燕洵的这些作坊,慢慢的从京城开始,寻常百姓也舍得买肉买鸡蛋了,隔三差五的还能买个鸡腿,给家中的老人小孩拉拉馋,连带着商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若是顺利的话,燕洵还打算去别的周府建商场,统一供货,统一定价。
可现在呢?
这才过去多久,作坊的作用没了,百姓也被瞬间打回原形。
环哥儿点头道:“正是这样。我来的时候已经听说很多百姓忍不住,想去衙门说道说道,还有一些读书人牵头。衙门那边不会不管,实在是这些事太过分,若是等回头皇上查下来,他们也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是保育堂第二学堂的学生吧?”利爪幼崽问。
“保育堂第一学堂的学生也有,不过都没露面。”环哥儿道。
“他们倒是聪明。”利爪幼崽拿了个点心嚼,“有他们在,京城不会乱得很厉害。学堂里面教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考取功名,建功立业,而是关注民生!”
其他幼崽们都跟着点头。
学堂里或许有很多学生都是冲着功名去的,但他们肯定也不会忘记民生。
而像周瑞挚这种,周老的老来子,才华出众,才思敏捷,若是他去考取功名,秀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便是举人怕是也不在话下,不过他跟幼崽们关系也很好,也更关注民生,这回百姓能找到衙门,怕是有他的功劳。
事实也正是如此。
周瑞挚暗中出头,引着一些读书人带着百姓前往衙门,问询此事。
说起来还是因为秦仪。
原本作坊产出不行,活物质量不好,秦十四做主降价,虽然卖出来的货物少,质量也不好,但价钱低,百姓也不会说什么。
可因着皇帝的过问,秦仪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秦十四降价,那么给他的进货价就更低,这样怎么能赚钱?作坊里的账面几乎全都是亏空的,一天天下面那么多张嘴要吃饭,一日日往里面填银子,这根本不是办法。
于是秦仪便想了个办法:货物高价出售,比原先质量更好的货物价格还要翻一翻。
他拿出太子派头,逼着秦十四点头。
于是商场货架上的货物再上架的时候,价格就翻了一翻,别说寻常百姓买不起,就是小户人家也不会当这个冤大头买明显品相不好,还价格特别高的猪肉啊。
货物卖不出去,秦十四自然不会再进货,秦仪也不能持续的赚到银钱。
于是秦仪就又想了个法子:让太子门下的人去买价高的猪肉,并且暗示,只要他们花了钱,往后太子殿下是绝对不会忘了他们的。
如此一来,品相不好的猪肉总算是卖了出去,秦仪也赚到了钱,可这也只能算是内部消化,反正百姓是完全买不起肉,吃不起肉,都跑去商场问,问出来的话也都是模棱两可的,正当百姓无头苍蝇似的乱撞的时候,这就有了读书人牵头。
事情一闹就闹大了,根本瞒不住皇帝。
皇帝脸色铁青,他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燕洵送上来的折子,“燕洵那时候说,只要百姓能吃饱饭,又吃得起肉,就会长得更加强壮。他还给朕推测过,似乎更强壮的人有修行机会的更多一些。吃五谷杂粮和肉长大的孩子,长得更高更壮,更不会生病……”
所以燕洵做主压下肉价,鸡蛋的价钱更是不高,就是为了从京城开始慢慢往外推,等将来好让整个大秦的百姓都能填饱肚子,都能吃得起肉。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哪怕是需要过很多年才能看出结果,但现在的皇帝得了归元绿灵芝,不说返老还童,至少还是犹如青壮,他可以等几十年,到时候便带着这样造福黎民百姓,背着千秋万代的磅礴功名离世,也能挺直腰杆面见列祖列宗。
燕洵给他描绘了这样的巨幅宏图,也是真的这么干了。
“难道朕错了?”皇帝扭头看张瑞。
张瑞低着头不敢说话。
皇帝以为作坊都有章程,既然燕洵已经把作坊献出来,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