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宏其实已经拟定了整体的策略了,那就是根据辽东地广人稀的特点,进行粗放式的耕种,不要求单位亩产,单靠田地的数量取胜。

    所以,他构想中的新农具是比较大型的那种,可王守仁总结出来的,多半都是单人,单畜力的工具,让他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品。

    看来不单是工匠们没有配合,就连传统的农业也没什么协作的概念,谢宏在心里叹了口气。不过也难怪,人力倒还罢了,牲畜这东西在中原是很宝贵的,在普通人家,有一头牛的话,一定会当成宝贝,有数头或以上的,也只能是大富之家了。

    所以,这些小型的工具并不符合谢宏的要求,细节和功用这些都可以借鉴,可想要单纯依靠改良,就没法达到他的目的了。

    “王先生,请你继续往下说。”

    “若是开垦完毕,接下来就是播种,主要工序为开沟、下种、复土,在金州这里,都是单纯人力的播种,不过王某却在古籍上见过,有一种叫耧车的工具,东汉崔寔的《政论》中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播种机,谢宏又想起来一个名词,后世也有这种东西,似乎跟拖拉机也差不多。

    “这是王某临摹的图样,你可以参详一二。”说着,王守仁从文卷中抽出一张纸,递了过来。

    “原来如此。”谢宏接过来一看,觉得头脑中的一些记忆开始复苏了。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这些农用机械的大致外观他其实是见过的,只是对内里的结构和具体的功用比较模糊。如今得了王守仁总结的各种资料,那些模糊的记忆和资料逐渐契合起来,在他脑海中汇聚成了一个个影像。

    “王先生,水利又当如何?”后世农林水通常会被一起拿出来说,谢宏有些奇怪,王守仁居然没将水利摆在前面说,难道他不觉得水利才是最重要的吗?

    “若是在中原之地,若能整修水利,各地粮食产量必将大涨,灾荒也不至如此频繁,可以王某所知,辽东并不缺水,也甚少水患,水利并非当务之急。”王守仁给出了一个让谢宏有些意外的答案。

    “不对吧?我在宫里看……哦,是听说,各地每年都有奏报请求朝廷拨款,或者截留税赋,以兴修水利啊?难不成……”话说到一半,谢宏也是有所领悟,后面的问题再问不下去了。

    “正如谢大人所想,各地奏报虽是不断,可大多只是虚应故事,甚至有些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否则,纵然天灾频繁,若是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也不至如此啊。”王守仁面色有些黯然,语气也是沉痛,长叹一声,又道:

    “历朝历代,在开国的时候,往往民间都颇为富庶,虽有由乱及治,人口锐减的原因,也未尝不是政治清明之故。以水利为例,本朝开国之时,各地的水利多有修缮,各地灾荒也少,越是到了后面,灾荒也就越多,小旱变大旱,小涝变大涝,这等事比比皆是,实是让人不得不扼腕叹息。”

    谢宏默然,水利之事归属工部管辖,而工部在六部中又以油水多著称,这里面的门道不用说他也能明白,从工程款里面谋利,古今如一,后世好歹还有点监管机制,可在明朝,又有谁会干涉呢?最后受苦的都是百姓。

    “谢大人,莫非你已经有了想法?”因为谢宏的问题切中了要害,王守仁这才被引偏了话题,略一慨叹之后,他马上有所感应,对方一直都是静听,这时却突然发问……那很可能意味着,对方已经有了构思。

    “确实是有了些想法。”谢宏点点头。

    这时的农具远比不上后世的农用器械效率高,不过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比方说播种,无论人力还是机械,开沟、下种、复土这三个步骤是不会变的,机械可以同时播几行种,而人力只能一个一个来。

    耙子、犁头这些东西,在后世也有,谢宏也见过,可他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现在听过了王守仁的详细解释,又有各种图样,谢宏的思路一下就拓展开了。

    比如电视上常见的那种景象,拖拉机后面拖着一堆并列的钢圈,上面有钉齿的,其实就是比较高效的耙子,在前面大概还有犁刀,划过土地之后,立刻松土平整,一条龙的解决所有开垦方面的工序。

    没有发动机,拖拉机谢宏是做不出来的,不过拖拉机提供的就是动力,这个可以找别的东西代替,一头牛不够就两头,不然三头四头,再加上些省力的装置,总是会有办法的。

    后面那些东西,对谢宏的冶炼作坊来说,并不存在难度,只要设计出来了,很快就能进入测试和实用阶段,困难即便有,也是集中在大规模生产上面,那涉及到工匠的人手,作坊的规模以及原材料的应用。

    那些都属于人为的因素,腹稿和计划谢宏都已经做好了,都不存在障碍,现在要做的就是将他脑子里的东西,变成设计图纸了。

    谢宏回答的时候还在思考中,所以有些心不在焉,语气也是淡淡的。不过王守仁完全没有被怠慢的感觉,他实实在在的被谢宏吓了一跳。

    他们两个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天了,之前谢宏暗地里进行的那些布置,王守仁也都看在了眼里,知道对方这段时间既在布局定策,又在规划港口和各种作坊,还关注着造船事宜,最后还要关心新式农具的设计。

    这些工作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恐怕都会让人忙得不可开交,但是谢宏却一个人全都包揽了。

    单是包揽了也没什么,最神奇的是他才经过这么几天的研究,居然连新式农具的设计也有了思路要知道,尽管历朝历代到了后期都会变得腐朽,可开国的时候,对农桑都是非常关注的。

    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多少才智高绝之士都对农具非常关注,新农具也研究出了不少,可想要达到谢宏说的那种目的,也就是说要在一两年内,大范围的将辽东开发起来,就完全没有符合要求的了。

    结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同时分心旁顾这么事,谢宏居然就有了思路,不,很可能已经开始具体的构思了,这怎能不让人惊异呢?

    王守仁很确定,就在几天之前,在农业领域,谢宏还是个完完全全的外行呢,所以不可能是他提前作弊之类的情况。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谢宏通过自己的描述,对各种农具和农活儿有了概念之后,触类旁通之下,这才有了构思。

    可这个真相也足够吓人了,王守仁自忖才智并不输于人,可眼见到这样的事实,他也有些茫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理想,那就是追寻大道,那种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大道,只要追寻到这种大道,就可以一道通万法,世间事都能迎刃而解。

    现如今,他已经明白这个理想有点虚无缥缈了,因此开始务实,隐隐约约有了个信念,不过,那个信念也是被谢宏一语道破的,那就是知行合一,他为此还有过些愤懑。

    所以,看到谢宏的表现,王守仁心里实是无比惊讶,甚至回想起了年轻时的那个梦想,莫非眼前的这个谢宏,就是掌握了那种大道的人吗?

    他略略迟疑了一会儿,这才开口问道:“谢贤弟,敢问,你所学的那格物之道,究竟为何物?愿求其详。”

正文 第413章 二年元月,大开拓的序幕

    第413章 二年元月,大开拓的序幕

    对谢宏来说,正月的日子过的很快,不过,正德二年的这个正月让赵剩很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当然,再怎么严寒的冬天,终究也是会过去的,眼见天气一天天的暖和起来,他的心也越加的活泛了。

    只是希望这东西终归还是不能当饭吃的,眼看家中的米缸已经见了底,他这几天也是愁的要命,琢磨着是不是拉下脸,去二叔那里先借些来,自己挨点饿还没啥,可老娘却是不行的。

    这一日也是个万里无云大晴天,可赵剩心中却是阴云密布,拿着个米袋子在院子中踌躇,迟迟下定不了决心。

    “剩子哥,快出来,快”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了起来,随之而起的还有楞子的大嗓门。

    “怎么?楞子,出什么事了?”赵剩先是吓了一跳,可心里却不知怎地,突然有了些期盼。

    这些日子他出门的少,严寒冬日里乏粮,当然要减少外出活动,这样多少能节约点粮食,他虽然不懂能量守恒定律,可这些浅显道理还是明白的。

    倒是楞子替代了他,保持着每日里去木城驿和南城那边探望的习惯,这会儿突然这么着急的来报信,莫非是那边有了动静?

    “剩子哥,木城驿张榜了,说是让已经得了开荒份额的人去集合,然后划地分农具”楞子大概是一路跑回来的,满头都是汗,说话时也是上气不接下气的,可他那份兴奋劲儿,却是隔着老远都能感受得到。

    “啊太好了,太好了走,快走”

    得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赵剩自然也是大喜,当下更不迟疑,扔下米粮袋子,扯着楞子便狂奔出门而去,一时间,腹中的饥饿和身体的衰弱都是不翼而飞,一颗心里满是热切之情。

    这会儿还没出正月,春耕也还没开始,人们大多都在家里,两人这边动静不小,惊动了不少人,探头出来一看,却发现是这两个傻子,纷纷都是摇头,嗤笑出声。

    “那两个傻小子又发什么疯?”

    “别是饿傻了吧?好好的银子不拿,非得去想什么开荒,你没见到吗?赵剩家里过年的时候那叫一个凄惨,连千户大人都不上门了,生怕沾了他家的晦气。”

    “我听他俩喊了,说是要去木城驿,别是又有了什么好事吧?”也有那上心的,听到了赵剩二人的对答,又望了望两人远去的方向,有些疑惑的说道。

    “嗯,那俩傻小子确实是奔南边去了,没准儿还真是……”众人皆知,虽然赵剩的选择有点傻,可小聪明还是有的,上次的事儿他就抢在了头里。

    而抢在前面好处就多,这也是大伙儿公认的,要不是抢在了前面,又哪里轮得到楞子那个话都说不明白的家伙领赏?

    “咱们也去看看吧。”有人提议道,众人也是纷纷应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看热闹也好啊,万一要是再有上次那种事,就更是天上第二次掉馅饼了,这个年过的这么肥,还不是拜了那位贵人所赐?

    金州各处村庄相去都不甚远,赵家村突然兴师动众的这么一出门,附近的几个村子也都闻风而动,吃过一次甜头之后,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有没有前例,确实是不一样的。

    于是,尽管没有什么准信儿,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往木城驿方向汇聚过去,规模甚至超过了上一次。

    赵剩并不知道自己二人惹出了多大的动静,一路狂奔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注意到脚下的路,眼睛死死的看着南面,直到看见木城驿那熟悉的棱廓,他才长出了一口气,感到了疲劳。

    榜文就贴在木城驿的门口,不过赵剩他们是不识字的,也看不懂,所以他们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榜文下面的老刘头身上。

    “又是你们两个抢在了头里,狗剩,你小子确实机灵。”老头看看二人,点点头,笑眯眯的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