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策行三国-第15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尺。若只是求官问爵,那便也罢了。若是他们不肯放弃田地,阻挠新政推行,那益州岂不成了法外之地。”
  孙策深以为然。黄忠只是请旨,却没有表明态度,显然对议降有所保留。从他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打下来更好,不仅可以弥补之前轻敌的过失,多少还能立一些功劳。如果接受曹操的投降,那他这次出征最多是功过参半,白忙一场。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现在也不是议降的好机会。接受曹操的条件,益州就成了夹生饭,而且益州大族得了好处也不会见他的情,只会感激曹操。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以后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
  益州的离心力本来就强,不能不防。
  当然,也不能简单的拒绝,逼着益州大族继续支持曹操,顽抗到底。
  “如果继续攻击,补给的负担是不是太重了?”
  “负担当然有,不过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关中新政推行成效渐显,并州也快稳定下来了。荆州、楚州本是新政最新推行之地,这些年发展得一直不错,集数州之力,围攻益州,还是可以支撑的。再者,曹操主力在巴西,对周公瑾、太史慈两部进攻贵州也有协助之功。对峙下去,曹操坚持不住的可能性更大。”
  孙策权衡了片刻,同意了沮授的看法,让他安排军师处讨论方案。继续打,就要做好长期对峙的战略准备,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八濛山这样的胜利上。毕竟黄忠的对手是曹操,不是普通人。
  沮授领了旨意,转身走了。杨修又折了回来,看了一眼远处沮授的背影,露出狡黠的微笑。“陛下,容臣猜猜?”
  孙策不置可否。
  “若臣所料不错,沮公与定然支持再战。”
  “何以见得?”
  “此时议降,得利的是曹操和益州大族,黄汉升功过参半,周公瑾、太史子义更是半途而废,所得有限,军师处岂能落着好?将来诸将班师,必有冲突。且一旦益州平定,天下太平,除非陛下即刻发动远征,军师处赋闲几乎是必然。有三害而无一利,军师处岂能甘心?”
  “你的意见呢?”
  “臣也建议继续打。”
  孙策颇有些意外。他还以为杨修会建议谈判呢。“那又是为何?”
  “臣刚才说过,新政虽有利百世,却有一时阳亢之症。这阳亢之症不仅表现在军中将士身上,朝中百官以及普通百姓也不例外。进取有余,自省不足。此心不静,纵使陛下以大局为重,接受曹操投降,军民也好战之心不止,说不定会立刻开拓海外。如此一来,只怕损失会更大。与其如此,不如以益州战事为针砭,让他们知道忘战固然不可,好战更能亡国。”


第2485章 顺水行舟
  民主还是集中,又或者说,乾纲独断还是群策群力,是最近孙策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贤良文学齐聚汝阳,论政、论学、论道,论政无疑是最重要的内容,汉代儒生被党锢打压下去的参政、议政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而且更加热烈,即使经过孙权、王粲等人的初步整理、筛选,每天送到孙策案头的上书还是堆成了小山。报纸上更是连篇累牍,妙论迭出,战况之激烈,益州的战事也要甘拜下风。
  如此热情,既有报复性反弹的因素,也有打笔仗不会死人,成本太低的原因。
  任何事,一旦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成本,往往就会失去控制,最后变成莫名其妙的狂热。
  儒生们写文章的狂热还好说,军民好战的狂热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不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种狂热带来的伤害,谁都拦不住他们。只有等他们撞了南墙,感受到切肤之痛,他们才会清醒。
  黄忠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但眼前这点挫折还远远不够,就连黄忠、徐晃等人也没有真正冷静,否则黄忠的奏疏不会模棱两可,不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或请求。
  这里面既有黄忠本人的不甘,也有军心士气的影响。
  孙策当然可以一票否决。圣旨一下,黄忠自然退兵。可是正如杨修所说,圣旨能让黄忠退兵,却无法决定人心。这股快速发展带来的阳亢之气如果不平复,以后还会有别的问题。
  更何况,他本人是反对这种以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决策之上的,哪怕他肯定自己是对的。
  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孙策露出一丝浅笑。“常听人说,善操舟者,当借水势,治国亦是如此。德祖,你最近对老子五千言下了不少功夫吧?”
  “功夫倒也谈不上,只是听得多了,斟酌其中,有些感悟罢了。其实臣对老子并不推崇,臣真正推崇的还是易。刚柔并济,阴阳平衡,这才是真正的道。一味用柔,难免有阴谋之失。”
  孙策大笑,伸手轻拍杨修的肩膀,却什么也没说。
  身为两个四世三公的豪门唯一的结晶,杨修的确不需要用什么阴谋。然而他毕竟年轻,低估了人心的险恶,所以在历史上才会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如今司马懿已经抢先一步命归黄泉,他可以继续阳光下去。将来的人生路上,他肯定还会受挫,却不太可能遇到司马懿那样没底线的对手。
  这让他多少有几分成就感。
  孙策和杨修聊起了《老子》、《庄子》,尤其是《庄子》。
  《庄子》在后世影响极大,在秦汉却不受人待见,研究《庄子》的人不多。原因也很简单,汉代儒生重事功,以天下为己任,不太接受庄子的避世思想。况且庄子的优美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一旦面对现实,难免狼狈。他可以在文章里餐风饮露,在现实中则不免向人借米下锅。
  就算前世的孙策,对《庄子》也不大认同的。
  然而结合到人文关怀,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尊重,就不能不谈庄子。
  杨修对《庄子》颇有研究,而且有独到之处,妙语迭出。孙策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便邀他一起入席,共用午餐。
  见杨修与孙策共座,说得投机,皇后袁衡命人准备酒食。虽无山珍海味,却很精致。一旁玩耍的几个孩子都围了过来,或倚或坐,听杨修闲说。杨修经常入宫,与他们都熟,又擅言辞,几个孩子都喜欢听他说话,学问上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喜欢向他请教。
  不大一会儿,孙策身边便聚了一群人。年纪大些的孙胜等人端坐一旁,年纪小些的大双、小双却挤在他的身边,小双干脆偎在孙策怀中,抱着孙策的手臂,听得入神。直到黄月英牵着孙平、黄安过来,她才依依不舍将最佳位置让给了小她几个月的弟弟。
  黄月英笑道。“杨长史今天真是忙里偷闲,讲的是什么?《山海经》么?”
  “不是,是庄子。”大双奶声奶气地说道。
  黄月英有些诧异,伸手捏了捏大双的脸蛋。“你听得懂庄子?”
  大双红了脸,有点不好意思。“不太懂,只是觉得有趣,想听。”
  “想听就听,而且要好好听。有蔡祭酒、杨长史这样的才女、才子给你们启蒙,将来不做个博士,真是对不起你们的父皇。”黄月英说着,看了孙策一眼。“陛下,臣妾去拜见皇后。”
  孙策会意,黄月英这是有事。他点了点头,一手搂着孙平,一手搂着黄安,继续听杨修说《庄子》。这两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由蔡珏抚养,难得入宫,与孙策多少有些生份,却与大双、小双极是亲近。有她们陪着,很快就兴奋起来。
  黄月英看在眼里,心中欢喜,转身向皇后袁衡走去。
  又听了一会儿,孙平、黄安毕竟太小,也不像大双、小双一样对学问感兴趣,有些不耐烦了,在孙策怀中扭来扭去。孙策起身,张开双臂,让他们像两个小猴子似的吊着,来到袁衡、黄月英面前。
  两个小家伙兴奋得尖叫。“阿母,阿母,你快看啊,阿翁好大力气。”
  “行了,行了,你阿翁有多大力气,阿母知道。”黄月英抱过孩子,含笑瞥了孙策一眼。“你可别把他们惯坏了,我阿母可禁不住他们这么折腾。”
  “哈哈,这些天辛苦阿母了,就让平平、安安在宫里呆几天吧,阿母好好休息几天。”
  “那也行,只是怕吵着皇后。”黄月英笑嘻嘻地说道:“最近荆襄来了不少人,迎来送往的,阿母分身乏术,早就想送到宫里来了,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袁衡白了黄月英一眼。“大匠姊姊,平平、安安虽说一个姓孙,一个姓黄,毕竟都是陛下的血脉,这宫里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蔡夫人疼他们,舍不得放手,我也能理解。可你这么说,未免是欲加之罪。这样吧,我作主,从今天起,这两个孩子就留在宫里,一个月送去大匠府一天。”
  “皇后,臣妾错了。”黄月英连忙讨饶。“是臣妾失言,请皇后恕罪。你可不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是我阿母的心头肉,要是一天见不着这两个孩子,我阿母怕是连觉都睡不好。”
  袁衡忍着笑,故意说道:“我的名声也就罢了,万一被人说成陛下偏心,那可如何是好?”
  “不会,不会,谁敢这么说,我打他的嘴。”
  “这可是你说的。”袁衡笑出声来,将孙平、黄安拉了过去。“啧啧,说起来,还是蔡夫人有经验,这两孩子收拾得真好。这是什么香囊,味道真好,连宫里都没有呢。”
  “皇后若是喜欢,明天我就让人送几个来。”
  “那就多谢了。”袁衡起身,一手牵一个,说道:“平平,安安,走,跟着阿母去拿好吃的。”
  听说有好吃的,两个小家伙乐得直流口水,蹦蹦跳跳的跟着袁衡走了。黄月英撇了撇嘴,有些沮丧。“陛下,臣妾是不是很失败啊,这两个小子和谁都亲,就是和我不亲。”
  “让你多花时间陪陪他们嘛。”孙策牵起黄月英的手,并肩而坐。“你别以为他们还小,有的是时间。孩子长起来快得很,一转眼就大了。到时候你想陪他们,他们还不要你陪呢。”
  “是啊,可是木学堂的事那么多,实在抽不开身啊。”
  “事情多,多带几个人就是了,何必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孙策抚着黄月英的手。“你要腾出点空来,趁着年轻,再生几个。”
  黄月英斜睨了孙策一眼,脸上泛起红霞。她有些害羞,收回目光,低下头,若有所思。
  “有事就直说,遮遮掩掩的不是你的风格。”孙策轻声笑道。“荆襄那边有人求官?”
  “求官倒不至于。荆襄人在朝中实力尚可,仕途还算顺利。”
  “那是求财?”孙策笑出了声。“这似乎更没必要吧。”
  黄月英也笑了。“那倒不是。他们不仅不向朝廷要钱,还想募集一部分资金,为朝廷分忧。”
  孙策目光微闪。听黄月英这意思,荆襄人是铁了心要支持黄忠立功啊,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这也可以理解,黄忠所部将士十有七八是荆襄人、南阳人,能否立功,直接影响着荆襄、南阳的整体实力。之前几年,黄忠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次好容易杀入益州,他们当然不愿意轻易放弃。
  但军队是国家重器,孙策在其他方面都可以放权,军权却不容任何人染指。南阳、荆襄世家想出私钱支持黄忠作战,必须得到他的允许,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惹火烧身。南阳曾是帝乡,出了太多的世家,深谙权力规则,对这一点自然清楚,事先派人试探一下他的态度再正常不过。
  孙策略作思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