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诩点点头。“陛下圣明,这事的确急不来。百年羌乱,原因复杂,既有地理的先天不足,又有关东与关西、文臣与武将的分歧冲突,要想凭一纸诏书解决问题,未免幼稚。”
杨修盯着贾诩看了两眼,欲言又止。他转头看着窗外,沉默了片刻。“陛下有个想法,让辛佐治回安西都督府,协助你处理一些你不方便出面的事,你以为如何?”
贾诩诧异地抬起头,盯着杨修看了片刻,哑然失笑,又慨然一叹。“诩何德何能,竟得陛下如此体恤,感激之情,无以回报,只能铭记肺腑,告诸子孙。”他又说道:“德祖,你应该早点说,让辛佐治与赵云同行。他年轻,辛苦点没问题。我老了,应该在关中多歇歇。”
“现在也来得及。”杨修欣然而笑。
……
杨修回城后,便与贾诩分了手,去了左都护府。
辛毗、陆逊正在院中说话,见杨修进来,一起迎了过来。辛毗看看杨修的脸色,未语先笑。“主簿出马,果然是无往而不利,连贾文和也难当锋锐。”
杨修笑了一声,却没说话,反倒瞅了陆逊一眼。
陆逊眉心微蹙,轻声说道:“不是杨主簿无敌,而是贾文和识大体。只可惜这样的智者凉州太少了。”
辛毗有点尴尬。被后生指正,他多少有些没面子,可是指正他的是陆逊而不是杨修,又让他不至于那么难堪。陆逊虽年轻,身份却尊贵,不仅是孙尚香的未婚夫,更是天子一手调教出来的江东俊杰。就亲近而言,陆逊甚至超过孙权、孙朗等人。
在这里,他甚至比杨修更能代表天子。
陆逊引杨修上堂就座,杨修将与贾诩交谈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凉州必须稳定,而贾诩是最适合的凉州代言人,得到贾诩的全力支持比什么都重要。之前他已经转达了天子的意思,只是一直没和贾诩通气,要等送完赵云再说。
天子不希望贾诩觉得这是逼他就范。
贾诩不求官,不贪财,富贵对他如浮云,威逼利诱都不行,唯有以情动之。杨修专程赶来,与其说是为了赵云,不如说是为了贾诩。
如今水到渠成,贾诩感受到了陛下的诚意,愿意全力配合,辛毗可以去安西都督府报到,然后起程追赶赵云。
辛毗已经交接完了相关的公务,连行李都打点好了,随时可以起程。赵云眼下只是一个别部司马,辛毗去做他的军师等于是降级使用。可是辛毗心里清楚,他今天暂时受的委屈,将来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不仅安西都督府的军师一职非他莫属,赵云、张绣等人也会对他的到来热烈欢迎。
他的出现表示天子对赵云的定位至少是万人督。有他参谋军事,立功封侯的希望大增。
辛毗随即赶往安西都督府,拜见鲁肃、贾诩。他原本就是鲁肃的军师,公交私谊都很好,鲁肃自然不会为难他,只要贾诩不反对就行。
贾诩当然不会反对。辛毗是去替他拔刺的,他要是反对,难不成想亲自动手,在乡里做恶人?
贾诩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和辛毗说了很多,详细介绍了凉州的情况,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包括各部落之间的恩怨情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还告诉辛毗,如果有麻烦,该去找谁,注意哪些问题。凉州人对关东人向来有成见,但也不绝对,有些关东人就在凉州有极好的口碑。
比如故武都太守虞诩。
虞诩文武兼备,既有谏阻朝廷弃凉的见识,又有破羌的战功,任武都太守时,还有疏通河道的善政,在凉州威望很高。你如果能请虞诩的后人为掾吏,可以消除一些凉州人对关东人的成见。
辛毗很感激,却有些顾虑。
他知道虞诩的事迹,也了解虞诩的后人,请人帮忙并不难。但虞诩的家族和陈留边氏是姻亲,而陈留边氏的家主——名士边让是被孙坚杀死的,因为这个原因,边氏、虞氏到现在都没有人入仕。
贾诩花白的眉毛耸了耸,眼神从辛毗脸上一扫而过,随即又恢复了淡然。
“有人推荐过虞氏子弟出仕吗?”
辛毗摇了摇头。是虞氏、边氏子弟不肯入仕,还是没人敢推荐他们,他也不清楚。按理说,虞氏、边氏都是大族,不可能没有人推荐,之所以是现在这个局面,很可能是卡在天子那一边。
这只是他的猜测。他这几年一直在外,不太清楚朝中的情况,别说虞氏、边氏,就算是兄长辛评的情况,他都尽可能不问,以免引来嫌疑。
贾诩的那一眼,看得他脸上很不安,却又不好说什么,只能佯作镇静。
贾诩轻咳了一声:“你先走吧,时辰还早,应该能追得上。这件事,我和大都督再商量一下。”
辛毗如释重负,躬身再谢,带着鲁肃的手令出发了。
看着辛毗出门,鲁肃看向贾诩。“先生,要我上书陛下吗?”
“还是我来上书吧。”贾诩说道:“汝颍系树大招风,辛佐治有顾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你虽不是汝颍系,却与辛佐治相处多年。且淮泗人这两年也颇引人注意,蒋子翼、刘子扬都是朝中重臣,你身为一方督将,不宜与地方大族走得太近。”
鲁肃笑了。“先生是说佐治故意避嫌?”
贾诩笑了笑,没有再讨论这个话题,转而说起了对毌丘兴的安排。在赵云赶往居延的同时,毌丘兴也将赶往北地郡。毌丘兴虽然不是凉州人,却是他的弟子,天子的这个安排无疑也是看在他的面子上,否则以毌丘兴的资历,根本不可能独镇一方。
鲁肃麾下比毌丘兴更有资历,战功更多的人不是一个两个。
他不求富贵,可是张绣、毌丘兴不可能这么淡泊,天子的善意让他无法拒绝。
贾诩请鲁肃出面,辟北地人傅干为吏,安排到毌丘兴军中为僚佐,参谋军事。
傅干的父亲傅燮字南容,是北地名士,与虞诩的经历类似,强烈反对弃凉的主张,曾在朝堂上怒斥提议弃凉的司徒崔烈,后来在汉阳羌乱中壮烈殉国。与虞诩不同的是,他是凉州人,他与崔烈等人的冲突就是凉州人抗争的缩影。
傅燮在汉羌甚至鲜卑人、匈奴人中都有很高的声望。傅燮死时,年幼的傅干就在他身边,是攻破汉阳城的匈奴骑士护送他回乡。这些年,每年都有人不远千里地赶来看望傅干。由傅干辅佐毌丘兴,可以让毌丘兴了解草原上的形势,因势利导,以最小的代价维持边境的平静,减小朝廷的钱粮压力。
之前的经验表明,要想稳定边疆,当剿抚并用,剿以示威,抚以示恩,不可偏废。一味征剿,军费太大,难以支撑。一味优抚,无异于资敌,只会让羌胡坐大,得寸进尺。
鲁肃一口答应,亲笔写了手令,命人赶往北地,辟傅干为安西大都督府的参军,安排在别部司马毌丘兴麾下,参谋军事。
贾诩亲笔上书天子,请求朝廷追叙虞诩功绩,载入史册,录其后人为官。他特别提到了蔡邕所著史书中的虞诩传记,认为过于简略,不足以记虞诩之功,请求朝廷派员亲至武都,实地考察虞诩的政绩事功,详加记录,绘成图式,以为后来者借鉴。
第2533章 当年事
左都护孙尚香招集关中文武议事,安西大都督鲁肃、军师贾诩,负责关中新政推行的谏议大夫荀彧出席,并且坐在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太守之前。
实际上,他就是关中文臣之首,只是没有正式的名份而已。
三郡太守都尊敬荀彧,关中豪族也很配合他的工作,新政推行顺利,已经基本完成。
当然,背地里的讨价还价避免不了,荀彧也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好在有左都护府、安西都尉府的大军坐镇,司州刺史满宠又恶名在外,没人敢冒着倾家覆族的危险,真正和荀彧撕破脸。
总而言之,当年荀彧做汉朝尚书令时没做成的事,今天做成了。
会议开始,先由天子特使、行营主簿杨修转达天子诏书。
诏书分两部分:一是对关中新政推行进度的满意,下诏嘉奖以荀彧、三郡太守为首的相关人员;二是宣布秋后进攻汉中的命令,要求关中各郡做好准备。
宣布完诏书,孙尚香先请荀彧发言。
荀彧也没客气,介绍起了关中形势,言语虽平缓,却也掩饰不住欣慰。
经过两年的努力,新政的推行基本到位,为关中积累起一丝元气,让百姓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尤其是从凉州迁来的百姓,他们不仅在关中正式落了户,又免除了世代为兵的徭役,对新生的大吴政权颇有好感,对纪律严明的吴军也多了几分亲近。
他们清楚,关中大族之所以那么好说话,都是因为有吴军坐镇。这些关东来的将士纪律严明,不仅不扰民,还经常帮他们干活,救灾时更是不辞劳苦,冲在最前面,无愧子弟兵称号。
他们虽然不是关东人,却也将这些意气风发,甚至有些骄傲的年轻人当成了自家子弟。随着左都护孙尚香下达征兵令,一批批年轻子弟通过严格的选择,成为大吴新卒,子弟兵的称呼进一步落地,喊起来无比自然、亲切。
向孙尚香介绍了情况后,荀彧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警告。关中虽然恢复了一些生机,离富足还有相当的距离,户口的缺口还很大,支撑不起长时间的战事,否则刚刚稳定的形势很可能再次恶化,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孙尚香问荀彧,以关中目前的人口、物资,能支持五万大军征战多久?
荀彧仔细盘算了很久,给出一个答案:如果从秋收以后开始算,能在三个月内解决是最好,最迟不能超过一年。春播时可以适当拉长一点时间,秋收却不能耽搁。如果在明年秋收之前,征发的民伕还不能回家,大量的粮食很可能会因为一场风雨白白的烂在地里,粮食供应必然会出现缺口。
关中这几年的天气都不太正常,水灾、旱灾连续不断,甚至还出现了夏天下冰雹的事,如果不是学者们渐渐放弃了灾异学说,而关中驻军又及时救灾,朝廷又多次减免租赋,关中不可能有今天的安定局面。
孙尚香点点头,向荀彧表示感谢。
随后,孙尚香又逐个询问了相关人员,确定兵员、运力、物资都能够及时到位,最后由陆逊进行秋后关中作战的基本方略陈述。听完陆逊的方案后,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就连荀彧的担心都减轻了几分。
吴军与以前的军队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数量虽少,却是常备兵,服役期间不务农,专心训练。所以不管是驻守关中,还是出征汉中,对地方的影响都不大,最大的影响就是物资运输产生的消耗,征发民伕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不会长期征发。道路修整完毕,相关物资运送到位后,只要不出现重大意外,绝大部分民伕就可以回家务农。
这个重大意外就是指遭受重创,兵员或者物资严重短缺,无法完成既定作战任务,必须再次征发士卒、补充物资才能继续作战。不管是因为天灾,还是因为人祸,一旦出现这样的意外,大军的第一选择将是撤回关中,而不是继续作战。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向荀彧等文臣表明,作战是有计划的,是有底线的,绝不可能演变成穷兵黩武,不会危及到关中的发展。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会如此。
陆逊说这句话的时候,放慢了速度,加重了语气。
鲁肃与贾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