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恪!
张郃应了,拱手道别。“主公,郃随时待命,在所不辞。”
袁绍赞许了几句,目送张郃离开,看着张郃翻身上马,领着大戟士回营,这才回头看着郭图,眉头皱了起来。“公则,休若这是什么意思?”
郭图不答反问。“主公,你觉得麹义会有危险吗?”
袁绍抹着唇上的短须,迟疑了片刻。“看这形势,战败大概在所难免,损失可能不会小,至于他本人……应该不至于有性命危险。”
“主公英明。”
袁绍斜睨了郭图一眼,哼了一声。他明白郭图的意思。麹义麾下有大半是心有怨念的韩馥旧部,损失大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尤其是现在韩繇在荀衍身边的时候。郭图、荀衍要促成汝颍系掌兵,不得不和韩繇和解,但他们本质上并不想和韩馥牵连太深,这对汝颍系是一个隐患。麹义受挫,韩馥旧部损失惨重,正是消除这个隐患的天赐良机。荀衍见死不救,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若是孙策损失有限,我们的压力就大了。”
郭图伸手一指远处的嵩山。“对嵩山来说,旁边的阳城山多几丈、少几丈有什么区别?”
袁绍眼神微闪,神情松驰了些,却还是不说话。郭图接着说道:“麹义受挫,不仅是因为孙策军械犀利,将士精练,还因为麹义这几年战绩赫然,将骄兵狂,孰不知他们之所以接连取胜并不完全是他们悍勇善战,只是没遇到真正的对手而已。臣常听人说,麹义以河北第一名将自诩,独揽界桥之功,自以为八百西凉步卒独步天下。如今遇到孙策的义从营,一战而北,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袁绍点头附和。“那我们对上孙策有几分胜算?”
“主公,两人对弈,一个奇招尽出,一个尚未出手,孰胜孰负?”
“说下去。”
“孙策所倚仗者,无非有二:一是军械。军械虽利,毕竟不是神器,能收一时意外之功,却不能逆转整个战局。孙策为了击败麹义,能拿得出来的利器都已经拿出来了,我军只要做好部署,就可以遏制其优势,让孙策无法施展。二是精兵。孙策的部下的确精练,能以少胜多,但他只有这一万多人,死一个少一个,短时间内很难补充。龙渊一战,他能打得麹义一败涂地,自己的损失也不会小。休若退守襄城,他能不留兵警戒吗?臣估计,他若来援,总兵力不过万人。主公以逸待劳,兵力犹胜麹义,优劣一目了然,何需臣多言?”
袁绍吁了一口气,微微颌首。他翻身上马,一抖马缰。“话虽如此,还是当慎重才好。显思初归,显奕又不成器,万一有什么闪失,河北必乱。”
郭图心知肚明。这一战干系重大,最好能战胜,就算受挫也不能损失太大,否则汝颍系就完了,他也完了。袁谭刚刚回邺城,还没站稳脚跟,还需要袁绍主持局面。
回到大营,袁绍将沮授、许攸请来商议。沮授看完荀衍的军报,意见与郭图差不多,麹义就算败了,对整个战局影响也不大。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还是派人去颍川了解情况为妙,要搞清楚双方伤亡如何,尤其是麹义部损失有多大,还能不能继续作战,如果不能,是坚守襄城、郏县还是趁早撤出,都需要有一个通盘考量,不能坐视不理,免得寒了将士之心。
袁绍觉得有理,吩咐郭图加派人手,打探颍川战场的消息。不搞清楚颍川战场的确切情况,他心里终究没底,总有一种暴雨过后,面对一洼浑水,不知道这是一脚踩下去只能没过脚背的浅水,还是没顶之灾的万丈深渊。如果麹义惨败,而孙策的损失却有限,孙策所部的战力大大超出他们的想象,作战计划就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奢望将孙氏父子一网打尽,只能退而求其次,满足于击败孙坚即可。
与此同时,袁绍要求许攸尽快想办法诱孙坚出城。只有孙坚出了城,主动权才在自己的手中。
许攸早就做好了准备,他利用截获的消息,伪造了一封军报,谎称孙策被麹义、苟衍用重兵围困在龙渊,无法脱身。但他并没有要求孙坚出城增援,而是让孙坚守好浚仪,等待转机。
军报伪造好后,许攸找来两个刚刚被俘虏的信使,将军报放在他们身上,然后在孙坚斥候经常出没的地方杀死他们,伪造了一个双方斥候遭遇、同归于尽的现场。
很快,这封伪造的军报就被祖茂的部下截获,送到了孙坚的手中。
第1413章 不为己甚
两个血肉模糊的尸体静静地摆在阶下,鲜血尚未完全干涸,像蚯蚓一样在地上缓缓流淌。
被血水浸得有些模糊的军报放在孙坚面前。纸是平舆作坊产的纸,笔迹也很工整,与之前收到的军报没什么明显的区别,行文语气、遣词用字也看不出任何毛病。秦松和弘咨两人反复商量,基本可以确认这封军报的真实性。
但他们不同意孙坚出城。原因有两个:其一,袁军追杀斥候数日,消息完全断绝,突然有信使出现,难免有诈,还是小心一些的好;其二,就算军报无误,孙策被困,也不等于他需要孙坚的增援。孙坚能有多少人?孙策如果需要,随时可以征调屯田兵助战,根本不需要舍近求远。以孙策所部的战力,就算不能战而胜之,突围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况且孙策在军报里说了,让孙坚守住浚仪城,不要担心他。
孙坚觉得秦松、弘咨说得有理,但他心里还有些疑问。毫无疑问,孙策的情况很危急,否则他不会特地关照他不要出城增援。越是如此,越是说明孙策可能需要他的增援。麹义是河北第一名将,孙策虽然善战,论经验却比麹义差远了。上一次在任城,孙策就被袁谭围住,最后凭骑兵突围反杀,而麹义最擅长的就是以步破骑,孙策如果被麹义围住,未必有机会脱身。相反,麹义有五千匈奴骑兵,就算孙策能够突围也要面临骑兵的追杀。
孙坚也没有直接否决秦松的建议。他征战二十余年,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两军交战之际,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即使这封军报没有任何问题,也不排除袁绍围住孙策,逼他出城。
孙坚下令祖茂将斥候全部撒出去,又命韩当率亲卫骑出城,想办法向颍川方向突围,尤其留心荥阳方向,察看袁绍主力的动向。
祖茂、韩当领命,连夜出城。
……
庞德回到大营,将自己打探到的情况向孙策、郭嘉做了汇报。
除了确认张郃离开颍川之外,庞德还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张郃越过潩水后,是向北取道新郑,而不是向东取道尉氏、开封。新郑近山,丘陵、坡地较多,并不适合骑兵急驰,相比之下,尉氏、开封地势平坦,两县又在袁绍的控制之下,休息食宿都比较方便。
“的确可疑。”郭嘉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诡异之处。“新郑向北不远就是圃田泽,还有清口泽、中阳泽大大小小的水泽十余个,大雨过后,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且新郑离阳翟、长社都很近,适合伏击,张郃昼夜兼程,似乎不应该选这条路。”
孙策皱起了眉头。他对中牟附近的地理没有郭嘉熟悉,但他比郭嘉更清楚张郃这个人。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乐进以勇气著称,于禁以严整著称,张郃、徐晃以谨慎著称。对于生性谨慎的张郃来说,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他不应该选择新郑。
“什么样的原因会促使张郃取道新郑?”
郭嘉沉默片刻,说道:“我们已经有好几天没有收到车骑将军的消息了,派出去的信使也没有回来的,最新消息还有五六天前的,从时间推算,正是张郃进入颖川前后。从各种迹象来看,我们之前的估计没错,袁绍在浚仪附近有所谋划,封锁了消息。”他挪了一下身体,有些不安。“将军,袁绍的胃口很大啊。”
“嘴大喉咙小,也不怕噎死。”孙策咒骂了一句,却也有点头疼。这就是人多势众的好处啊,要封锁方圆百里之内的消息,没有几千骑兵根本搞不定。袁绍搞这么大动作,目标自然不会是普通人,只可能是他们父子。挖一个大坑,父子俩无法互通消息,难免会有一个跳进去。只要抓住一个,袁绍就不亏。如果两个都被他抓住,袁绍就发了。
躲是躲不掉的,要破此局,只有一个办法:主动顶上去,让袁绍无法从容布局,变被动为主动,变伏击为夹击,父子俩南北夹击,干掉袁绍。孙策盘算了一下双方战力,觉得这个想法并非狂妄,反倒是最稳妥的,至少能将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迅速做了一个决定。
“奉孝,我们去浚仪。”
“荀衍怎么办?”
“嗯,他能怎么样,带兵掳掠颍川?我给他这个机会。”孙策哈哈大笑。
郭嘉想了想,也笑了。麹义已经败亡,荀衍退守襄城、郏县,惶惶不可终日。攻城不是易事,他们就算留在颍川,一时半会也拿荀衍、沮鹄没办法,不如转战浚仪。荀衍是颍川人,他最多占领几个县,做不出太出格的事来。县城的得失无关大局,击败了袁绍,腾出手来,荀衍没有后援,占再多的县城也守不住。
“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
“那就这么干。”孙策挥挥手。“你们军谋处要不要先议一下?”
“细节可以在路上慢慢商量,大方向不错就行。挟斩杀麹义之威,和袁绍正面决战,试试袁绍有几分成色,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孔明,伯言,你们觉得呢?”
诸葛亮和陆议交换了一个眼神,齐声道:“祭酒所言有理,正当如此。”
孙策随即召集众将议事。在众将赶到之前,他先叫来了阎行,让他率领亲卫骑先行,尤其是打破袁绍的封锁,把消息送到浚仪城下。龙渊之战,阎行率领亲卫骑游弋疆场,先击溃去卑,再奔袭尹楷,既表现出了过人的战机捕捉能力,又不贪功,顾全大局,博得了诸将的一致赞赏。这次转战浚仪,需要一个先锋官,孙策很自然地想到了他。
阎行领命,火速出营。
孙策随即让郭嘉写了一封私信,让人送往襄城。郭嘉在信里说,黄琬投降,于扶罗中伏身亡,如今麹义又被临阵斩杀,颍川境内还值得孙将军出手的人只剩下你荀衍了。本想和你堂堂正正的一战,可惜你躲在襄城不敢露头。如今黄忠扼守鲁山,洛阳的通道断绝,你除了投降还能干什么呢?君子不为己甚,孙将军不逼你,愿意给你一段时间思考,现在先赶往浚仪作战,希望孙将军击败袁绍之后,你能知道去就,不要再明珠暗投,逆天违命。如果你有勇气追上来,孙将军也欢迎,愿意在颍阴与你一战,让你的乡党和列祖列宗一起领略你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浩然正气。
荀衍收到战书,仰天长叹,留下沮鹄守城,自己率部出城尾随追击,并派人通知袁绍。
孙策来了。
第1414章 桀骜不驯一许攸
官渡。
许攸蹲在杂树从中,伸手轻轻拨开眼前的野草,注视着远处的一群骑士。
立马土岗上的那个人就是孙坚的亲卫骑将韩当,他出现在附近已经两天,北到阳武,西至荥阳,很可能还会安排了骑士越过鸿沟水,到圃田泽附近打探情况。诸多迹象表明,孙坚已经相信了那份军报,只是经验所致,作出战前的最后试探。
官渡将是他渡过鸿沟的最佳地点,而圃田泽附近将是他们父子的葬身之地。
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