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这番话,首先是警醒众人,我们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群体,目标就是打倒曹操,兴复汉室。我们到益州,是来实现政治目标的,不是来抢房屋、占田地,谋取个人私利的。其次是警醒众人,如果损害本地民众的切身利益,必定得不到他们的拥护,最后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政治目标。他的这番话,道理堂堂正正,刘备立即表态,按子龙的意见办。一场抢夺成都房地产的狂欢,就此掐死在萌芽状态。
  赵云在这件事情上的闪光亮点,是两个“非凡”。非凡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一是赵云非凡的政治见识。你想,七年前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在隆中对策里,已经建议刘备拿下益州。主要理由是什么?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所说的:“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统治益州的刘璋昏庸软弱,人口众多地方富庶而他不知道关心爱护,具有智慧才能的人士都想得到一位英明的领导人。好了,现今新的领导人来了。一来就下令把老百姓的田产、房产,全部夺过来分了,而且一分钱不花,空手套白狼,直接霸占,这能算是英明君主领导的政权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如果还想在益州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还想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大业,这种土匪行为就绝对不能干!赵云的话,实际上已经把问题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显然,他在胜利面前,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头脑依然保持高度的清醒,而且具有远见卓识。
  二是赵云非凡的政治勇气。他敢于站出来说上面这段话,需要的勇气,并不比在战场上玩空城计的勇气小。为什么呢?战场上那是针对敌人,人际关系很简单,只要不怕死就行,最多不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然而朝廷上这是针对同僚,甚至是地位比自己高的同僚,人际关系非常复杂。别人一心想发财,当地主又当房主,你却公开站出来断了人家的财路,今后怎么相处呢?别人难道不会孤立你,把你边缘化吗?在一个群体当中被孤立,滋味好比钝刀割肉,那是好受的吗?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别人都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别人都世故,都圆滑,都会做人呀!但是,赵云就不是这种八面玲珑的不粘锅,他敢说敢当,问心无愧,因为这是出于公心,为蜀汉的发展大局考虑。可见这位赵子龙,是一个具有非凡政治勇气的人,而不是眼看别人做事不地道,却昧良心跟着别人大捞一把同流合污的小人。
  在军事和国事两方面都一心为公,勇于承当,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说在蜀汉,就是在整个三国的名将当中,赵云赵子龙也是非常难得的标兵模范。
  赵云针向君主直言进谏的英勇,还充分表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他又有什么样的英勇表现和闪光点呢?
  第二件事,发生在七年之后。章武元年(221)秋天,刘备准备出动全国的精锐兵马,进攻孙吴,目的是为死去的关羽报仇。这是蜀汉王朝命运攸关的头等大事,按理说,应当先在朝廷中进行充分讨论和周密考量。但是,这时的刘备,情绪激动,怒火冲天,就连丞相诸葛亮,也都不敢出面劝阻。据上面提到的《赵云别传》记载,关键时刻,又是赵云,站出来对刘备直言进谏说:“我们要消灭的国贼是曹操,而非孙权。先消灭了曹魏,孙吴自然会来服从。现今曹操虽死,他的儿子曹丕,却篡夺了汉朝的皇帝权位。我们应当顺应民众心意,尽早北伐曹魏。北方有正义感的民众,必定会踊跃支持我们。所以不应当放过曹魏,先去进攻孙吴;如果战端一开,势必就难以迅速收兵了!”客观而论,赵云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宏伟政治目标相比,伐吴报仇的举动,肯定处于次要的地位。但是,这一次的刘备,完全失去了以往从善如流的风度,把赵云逆耳的忠言,当作一阵耳旁风,径自启程,东下三峡去也。
  赵云这次直言进谏,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表现依然具有闪光点。具体来说,是三个“非凡”。
  第一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见识。“兴复汉室”的既定政治目标,在重大胜利面前他没有忘记,在重大挫折面前他同样没有忘记。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清醒头脑,就连号称政治家的刘备,也比不上他。
  第二个非凡,依然是非凡的政治勇气。向君主直言进谏,从来就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行动,李白的诗句形容为“犯龙鳞”,就好比触犯龙身上的鳞甲那么可怕。向盛怒之下的君主直言进谏,危险程度还更高。因此,整个蜀汉朝廷衮衮诸公当中,一些人对此不表态,就很可理解了,明哲保身呀!但是,赵云为了国家的大局,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的非凡勇气,就连政治家诸葛亮,也不免相形见绌。
  还有新的第三个非凡,就是非凡的军事预见性。他预见到一旦同势均力敌的孙吴开了战,战事就绝对不会很快顺利结束。而后来战况的发展,也完全如他所料。刘备不仅没有能很快打垮孙吴,反而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大伤元气,连自己的生命也搭上了。三国时就有人说过:“良药苦口,唯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见于《三国志》卷五十九《孙奋传》。良药苦口,只有生病的人觉得味道甘美;忠言逆耳,只有通达的人能够欣然接受。刘备的气度胸襟,哪怕已经是年过花甲,也还没有修炼到通达的境界。由此看来,我们从来不缺乏正确的道理,而是缺乏对正确道理的认真践行力。
  以上在战场和朝廷的三件事,所有闪光点汇合起来,就完整而清晰地展现出赵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什么样的人呢?怎样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呢?
  笔者个人认为,用林则徐的两句诗来形容他,最准确,最恰当,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无论生死,都一定全力以赴毫不推辞;绝对不会把是否对自身有利,作为取舍的标准和考量。因此,如果评比勇敢境界的高低,赵云完全可以评为蜀汉勇敢境界最高的名将。
  前面我已经讲了关羽、张飞两位,把他们评定为蜀汉战将型名将的前两名。让他们在一起比拼,是因为具有可比性,他们都在重大战役中担当过头牌演员。而赵云与他们不一样,不是因为赵云没有担当头牌演员的才能,而是因为刘备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角色很特殊,很重要,不是保护刘备的家眷,就是镇守刘备的留守大本营,或者去抢敌人的军粮。他也绝对服从上级安排,不去争抢头牌角色。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不仅远远超过马超,就是与张飞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要是把他同关、张放在一起,比拼谁的头牌角色演得好,对他就很不公平了。因此,我要对他进行专门的评判。我的最后评语是: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的人生境遇,与他的顶级表现非常不相称。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一起高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的时候,赵云却依然是原来的官职——翊军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在他极力劝阻进攻孙吴为关羽复仇之后,刘备就把他留在后方的江州(今重庆市市区),不让他上前线。前线的总指挥和先锋官,宁可用冯习、张南这样的无名之辈,也不用沙场名将赵子龙。忠勇双全的一代名将,面临如此的境遇,赵云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这种对名利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蜀汉名将中难得一见的风景。忠勇,是儒家提倡的品质;而超脱,是道家重视的素养。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这是我对他最为欣赏和倾心的地方了。这正是:
  勇气忠诚昭日月,千秋公道在人心。
  关于赵云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四名马超。
  战将型名将第四名——马超

  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与曹操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一 三国悍马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就是著名的三国悍将马超,名副其实的“三国悍马”。马超在沙场舞台上的重头戏,就是在潼关大战中激战曹操。那么马超与曹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潼关大战因何而爆发?马超在大战中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和意外结局呢?
  马超,字孟起,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氏。这茂陵县马家,在东汉前期那是响当当的家族:马援身为开国功臣,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亲家。可惜到了东汉末年,这马氏家族衰败了。马超的爷爷只当上小官,还下了岗,只好娶了一个羌族妻子,生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河西走廊所在的凉州出现动乱。这马腾平定凉州的动乱有功,崛起为关陇地区的军事强人之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也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马超在军事舞台上的处女秀,就是去为曹操血战沙场,从此与曹操结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仇。马超为何会去给曹操效劳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强敌袁绍,就对西面关陇地区的地方军将领马腾等人,采取“先安抚,后利用”的政策。接受安抚的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一万多精兵,帮助曹操攻打属于袁绍阵营的郭援。双方在汾河西岸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交手。马超趁对方渡河时发起猛攻,脚被流矢射中,鲜血长流。他拔出箭头裹住伤口,继续带头冲锋,打败郭援,将其斩首。马超首次露脸,就以大胜利向曹操献上厚礼。曹操也以东汉朝廷名义发布重赏,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封他为都亭侯。
  两人关系的开局很美好,不料世事多变,接下来一场来自曹操的无情打击,降临到马超的头上。
  建安十六年(211),已经称霸中原的曹操,把矛头转向西北。他宣布派出大军,经过关中,翻越秦岭,讨伐割据在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他的下属纷纷前来劝阻他说:“关中的军事将领,现今得到朝廷的官职爵位,比较安分。如果大军进入关中,虽然说是路过,也会引起他们怀疑和不安,从而引发动乱啊!”曹操的反应,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是两个字:“不从。”为何不听从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诸将,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关中这块大蛋糕抢到手。怎么抢呢?就是先用上面的办法,逼迫马超等关中将领起来造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动用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