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釆用了西方船体,两支桅杆上挂着中式硬帆,在连接艏斜杠和前桅项部的支索上,还挂上了百慕大式三角帆。
这种帆装,有效地改善了逆风行驶的性能、增加了帆总面积,还能平衡令人烦恼的上风舵问题。
这种船在极限时,甚至只需要一名舵手和一名助手,就可以愉快地航行。它操作简便,被当时的洋人广泛地用于上海沿海到内河的运输。
到了小火轮大行其道的20世纪,直至民国时期,仍然能看到它活跃的身影,可见其性能优良,非常适用于台湾沿海或内河。
众人摆出原来如此的表情。
樊修技术员还是有点憋不住话,带刺地说道:“我看着论坛里的争吵就想笑,还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当作横帆强大的依据说事,中国式帆明明是纵帆好不好?纵帆船是利用帆面和风向的夹角,使风帆两面的空气岀现速度差,从而产生动压力来推动船舶行驶,而横帆只是利用背面的风吹鼓帆面,形成静压力推动船舶,像盖伦船上面的一面软质风帆才叫橫帆,没文化真可怕!”
这时,先来一步的伍大鹏董事长,赶忙站出来打圆场:“民康,那咱们就用这老闸船了?你的做法很有哲学意义。”
吴杰愣了一下,表示不懂。
伍大鹏董事长和吴杰厂长是老朋友了。
伍大鹏有一次在烟台长山岛度假时认识了回乡探亲的吴杰——那时还叫吴民康,一个文革气息浓郁的名字——穿越时才改名吴杰。
老吴老实却不木呐,同时热情好客,拉着伍大鹏走遍了长山的景点,还带他领略当地的风土民情,其中就参观了当地船工建造木帆船的地方。
这次考虑搞木头商船,伍大鹏董事长毫不犹豫地任命吴杰为船厂厂长,当然,这与交情无关。
吴杰的老家就有建造木帆船下海的传统,吴杰至少知道些工艺流程;同时他做事极其认真,还是八十年代的老牌大学生,学的就是流体力学。
在那面的世界,老吴在某大型企业主持水轮机叶轮的水力模型设计工作,若不是知道他因为某些永远不想提起的原因而心灰意冷,这个人还真不好意思招聘他过来。
听到伍大鹏董事长问话,吴杰厂长考虑了一下说:
“我现在的测试池只能检测船的耐波性能、扶正力矩、风帆推力和推力中心、船体的横向阻力及阻力中心,我带来的力学分析软件,只能计算各船型的水流阻力,算不出兴波阻力,毕竟不是专业造船软件。我需要建一座至少三十米长的动态检测水槽,才能得到精确的数据。”
伍大鹏董事长大手一挥:“不用那么麻烦,现在是十七世纪,只要强过这时期的帆船就行。不过,你想要的测试池可以有!”
“那好办,我就来说说我的构想。”吴杰厂长指着老闸船模型说,“台湾适航河流众多,我们的内河/沿海商船就选它了,它操帆简单,主体还是中式帆,明人船手上手快,只要教会他们看风向线就行。”
说完指了指桅杆,又说道:“我们用锥形空心拼接桅杆,减轻重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桅杆强度,因为可以使用木料最好的部分切割成木条用来制桅,不用太讲究长度。”
众皆了然:有先进的木工机床在,加工精度神马的毫无压力。
有人不服气了,说道:“那胶水怎么解决?我们的环氧树脂可有限!”
“酪素胶!西方桅杆匠到了二十一世纪还在用!”
樊修技术员忍不住又插了一嘴。
吴杰厂长摆摆手阻止了樊修技术员的话头,觉得他说话语气有些冲了。
吴杰厂长说道:
“因为强度增加,我们的桅杆比明船高两成,帆面积可以大三成,加上百慕大三角帆,该船比同尺寸的明船的帆总面积大六成。配合小阻力设计的船体线型,在适当的风速下航速八节没有问题。下面樊工你补充一下。”
说完吴杰厂长上了池子,到一边的工作台上拿茶杯喝水,把讲解的机会让给了樊修技术员。
樊修技术员乘机给大家普及了一下酪素胶的知识。
酪素胶是一种效用极广的胶液,它可以粘结木制品或其它制品,特点是能耐水,其主要成份是酪素。
酪素是用去掉奶油的酸牛奶制品制成的,当然羊奶也可以了。
将牛奶用滤纸或厚实的织物过滤,用清水冲去脂肪,将获得的酪素铺在地上晾干。干后再利用纯净的汽油把残余的脂肪去掉,然后再把它晾干。
制酪素胶时,只要将酪素用水搅拌加入少量的氨水(阿摩尼亚水)即成。
具体方法是:取30份重的酪素,用100份重的水拌和,搁置1小时后,一面将混合物搅拌,一面加入25份重的阿摩尼亚水,用时可将制成的胶水稀释,稠度可任意调剂。
就算没有阿摩尼亚水也不怕,可用硼砂(4份重量的酪素加3份重量的硼砂)代替。先将酪素和水混和,让它膨胀数小时,然后将这糊浆略微加热(不可超过50C),加热时要仔细搅拌,并加入阿摩尼亚水或硼砂。如要长期保藏,可在胶内加入少量石碳酸,以免变质。
樊修技术员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都很简单吧?现在一些欧洲有名气的制桅师家族,还一个个把酪素胶的制作工艺当宝贝一样藏着掖着,却不知道单单是我掌握的生产方法就有三种。等布袋盐化工的氨水量产了,这也是一个产业呢——”
这时有人插话了:“小樊很厉害呀,这么偏门的知识都能百度到!”
“是吴厂长告诉我的,他在老家教亲戚做拼接桅的时候查了资料。”樊修技术员没听出来是谁插话,不满地朝人群中看了一眼,不知道人家是夸他还是损他,继续说道:
“好吧,话说回来,船帆上我们也有改进,相信大家也看到农业组那边种植了大量剑麻,那些就是我们风帆和索具的原料来源。剑麻纤维的弹性模量达到钢丝的一半,重量只有后者的五分之一,所以比钢丝绳更适合做索具,同时用它织造风帆的话,只需要印度棉帆布的四分之一厚度就能保证强度。
这样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升帆更轻松;二是减轻桅顶横摇惯量,从而提高船只的适航性和安全性,也减小了对桅杆强度的要求。”
不等众人提问他又指着船模帆上的橫条介绍:“帆上缘的横杆叫横桁,中间的五根叫板条,下缘的叫帆桁。这也是我们的减重大户,我们釆用硬木-轻木-硬木的层压结构,减去了六成重量,使我们的帆含帆骨只有明人同面积帆的三分之一重。”
有人无聊地问道:“剑麻帆、层压骨,要是明人学去了我们岂不是没优势了?”
樊修技术员哈哈一笑:“第一,剑麻纤维纺纱以前要用化学方法去除木质素;第二,明人不会做酪素胶,他们的猪皮胶、鳔胶都是怕水的,压出来的板条嘛,只要是一遇到了雨,结果,你想吧——哼哼——可惜吴杰厂长说,还要大笔地卖给他们——
考虑到内河的航道条件,我们预计把这艘老闸船的吃水限制在2。2米,船宽5。7米,船体长28。6米,含艏斜杠共33米;桅杆(自水线起)高19。8米,帆型廋高,帆总面积达到425平方米,预计载重100吨。水下部分线型经过吴厂长大量优化,说最大航速8节——那是谦虚了!”
“哈哈,小樊,你就不要夸我了,你也做了不少工作!”吴杰厂长给大家传看了一张三视图,说道:“这是荷兰人在1700年发明的双桅纵帆船,16世纪荷兰人采用上缘斜桁帆以来,由于其极易操作,故不仅悬挂在全装备帆船的尾桅下,还以其为主帆装悬挂在当时一般的两桅船上,样就成了一艘纵帆船,由于19世纪在北美五大湖地区广泛应用,所以最后被定名为北美纵帆船。
大家看,这艘船有前支索和侧支索,用后倾桅杆和帆的重量来替代后支索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支持更高的桅杆。它的艏斜柱更长,增加了有效甲板长度,主帆的帆桁甚至伸出了艉部,这些因素相加得到了更大的帆总面积,大家别忘了,我们的帆布还要比他们轻。
由于我们把它用于跨越海峡的近海运输,所以干舷比比一号船要大,同时艏艉也相对翘一些。它的抗浪性能更好,适航性更强。
桅和帆以及上斜桁我们釆用了与老闸船同样的工艺、材料,帆桁就不必了,它的重量有用。
最终船体长36。5米,宽7。3米,吃水3。7米,设计载重200吨;主桅高33米,帆总面积达到惊人的830平方米,速度上说不好,反正比老闸船快两节以上就是了。”
“可是我记得,这双桅纵帆船的载重听说大多在一百吨以下啊!”有人提出了疑问。
“问得专业。”吴杰厂长点了个赞,“这种纵帆船不同于上一种,它的力学结构经过樊工建模精心计算,采用密集船肋骨和主、两舭三根龙骨,另外双层船壳的内船壳起到水密舱的作用的同时,也将要大大加强了船体强度——桅杆和风帆的强度也推演过了,强度绝对过关,能两双桅解决的我就不用三桅了!——当然,这都是第二阶段的发展计划了——不过很快的。”
吴杰厂长此时自信满满,又发出了誓言: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发展三桅、四桅纵帆船,此后世界上就没有北美纵帆船这一说了,只有台湾纵帆船!”
一个伪船迷,问题男继续发问:“为什么不发展四桅以上的大型纵帆船呢,拼接龙骨应该不难吧?”
“我问过李董,不久的将来,他肯定能解决蒸汽机的问题,大幅船用钢板也是迟早的事情,谁还捣鼓啥木帆船啊!”
第三百二十章 道理不辩不明
时间过去了一个月后,在汉唐集团的不经意间,两艘台湾级别的全木帆船竣工了。除了相关人员,没有太多人关心这个……两条破木头船呗,除了爱好者们,谁去关心它们的制造过程,谁去给它们剪彩?
而同时在一个大工棚子里,那条小型飞剪船还像一条上岸很长时间的死鱼一样,露着巨大的骨骸,远远地看去,肋骨倒是排列地很整齐。
明人技术员们一开始非常高兴主家给他们的待遇。
安江造船厂给他们一天三十马票,或者同等银两的工钱,甚至可以直接给付大米,掌局的,下龙骨的大工匠等还给的更多些,这就够用了。
安江造船厂的厂主待人也很好,和气不说,话还少,伙食也给的足两个掌局的大工匠事先被吴杰厂长集中到一起,吴杰厂长直接给他们看帆船结构的动态演示图……当时这些明人们没人害怕,全都看得津津有味,先来的船匠早看过几遍了,当时还能给这些后来的船匠们讲解一番。
掌局,是造船行业中的大工匠之一。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全船的结构要了如指掌,一些关键地方的数据,要记得清清楚楚才行,其它的还要随机应变。从事这个职业的大工匠,一生只需要记住几种船型,并背下来相应的等比数字,就可以吃一辈子造船饭了。所以,有关数字也是不传之密。
两个掌局的大工匠一开始也是看得很有兴趣,但是看着看着,心理起了变化……如果天下船匠都有这等物件……所谓的大掌局,用处不大了,他们牢牢记在心中的造船图可能成了废纸一张了……两个人不自觉地对视了一眼,这物件可比什么密图都让人看得清楚!
它竟然能将那船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