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贾似道有何动向?”
    “官家,贾似道除了有些心不在焉,其他方面倒也如常。”
    “心不在焉?”
    我当然不知道,贾似道还在为郝经北逃之事烦恼,生怕蒙古人将此事传到我这里,那可是欺君之罪,尽管欺的是先帝,同样也是大逆不道,罪不可恕。
    人有贪yù,也有惰xìng,这是人xìng所固有的。
    我外出回来躺在自己熟悉的大床上时,就会觉得这里才是我最习惯,最舒服的地方。正如以前,每当出差回来就会觉得自己那张小床最是温馨。
    直睡到中午时分,我才懒洋洋地爬了起来。
    全玖见我起床,便道:“官家,崇政殿三位讲学已经在宫外候旨了。”
    我记起昨晚让小七通知崇政殿讲学午时过后前来御书房议事,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新任讲学的赵顺孙:“玖儿,崇政殿讲学不是只有文陆两位吗?”
    “官家忘了啊,在官家南下之前,曾经加封那赵顺孙为崇政殿讲学,取代何大人之职。”
    “哦,的确是忘了,小七。”
    “官家,小的在。”
    “宣他们到御书房,朕先过去。”
    我找出赵顺孙的文案资料看了看,赵顺孙,开国宰相赵普第11代孙,朱熹再传弟子。8岁时能诵说《九经》,朝廷赐其童子出身,于理宗宝祐间(1253…1258)著有约70万字的《四书纂疏》。
    后世历朝历代对于《四书纂疏》的评价均是很高,元明清三朝都有再版,清朝时,乾隆帝更是将其作为“钦定御览”书。
    我在御书房仔细端详着赵顺孙,这赵顺孙正好五旬,其貌不扬,和器宇轩昂的文天祥相比,甚至显得有些丑陋。
    “臣赵顺孙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赵爱卿,这里是朕的御书房,以后来此不必再行大礼。”
    “臣遵旨。”
    “都坐吧,赵爱卿,事后你可以问问宋瑞,君实,朕并不喜欢那些繁琐礼节。”
    赵顺孙还是客气道:“谢陛下赐座。”
    我笑笑道:“赵爱卿,不必拘礼。三位,朕今rì叫你们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下关于监察公署及人选一事。”
    赵顺孙第一次听见监察公署之名,同当rì陈心书的反应一样,问道:“陛下,何为监察公署?”
    “简单言之,监察公署就是将朝中监察御史台扩大至地方,但其不受任何部门制约,是一个dú lì于各部,只对朕负责的部门。”
    我说得很简单,因为赵顺孙身为监察御史,对于监察职能的理解远远深于陈心书。
    “陛下,是以福建路为试点吗?”文天祥问道。
    “恩,不错。我朝地域广阔,边境之地又是连年战争,所以朕打算先从内陆的福建路开始试行,一来可以积累些经验,二来可以培养出一批人员,等到另外各路设立监察公署时,就能熟门熟路了。”
    陆秀夫道:“陛下谈及人选问题,臣认为这个监察公署既然dú lì于各部门,那其中的人选就不能从原有官员中调派,以免又搀和到一处。”
    赵顺孙想了想道:“恩,陛下,陆大人说得在理,臣以为可以从新科红榜进士中选取。”
    “新科红榜?”我立即想到,廉政公署在初期时,有不少人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相对而言,校园是一个甚少受到污染的地方。
    我点点头道:“赵爱卿,提议甚好,这些刚经过科举之人,还没有融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之中,而且他们在进入官场时,大都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完全适合此事。”
    那陈心书刚刚进入官场时不也是一腔热血吗?
    文天祥也言道:“陛下,科举之红榜人数太少,而且是三年一次,是不是可以参照临安大学,成立一所专门为监察公署培养人员的大学呢?以后派往各路监察公署的主要成员就能全由朝廷指派,而不必由当地府衙招人了。”
    “当然可以,关于科举考试,朕想了很久,打算慢慢改变现在的考试方式,下一步朕会成立教育部,专门负责我朝的教育事项,朕会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机制,让我大宋之人从小就能进入学堂学习,这大中小学并不是目前所说的私塾,书塾,而是由各级官府开办,普及百姓的学堂,如此便能形成高中低不同的阶梯,最起码,让朕之子民都能识字识数识道理。”
    “人人识字?”赵顺孙暗自惊道,“这有可能实现吗?”
    “没错,就是要让人人识字。这也是朕的一个长期规划。”
    我看了看都显惊讶的三位讲学,继续言道:“此事慢慢再议。大学的招生可以每年进行,这样就能缩短科举三年一考的时间了。这次关于福建路的监察公署,你们有人选吗?先把这领头之人选出来,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三人相互看了看,文天祥道:“陛下心中已有人选了吧,臣等愚昧,一时想不到合适之人。”
    这个文天祥,也学会滑头了。
    对于咸淳新科红榜,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昝万寿和陈文龙,昝万寿已经远赴川中,那就只有陈文龙了。
    从后世的记载来看,陈文龙对于趋炎附势、行贿受贿等官场现象深恶痛绝。在地方为官时,陈文龙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况且陈文龙不畏上政,正直敢言,这些优点不正好适合监察百官吗?
    “陈文龙。”

第175章 受教
 正文 第175章 受教    
    第175章 受教
    文天祥问道:“新科三甲的陈文龙?”
    “正是。”
    “臣对此人也有印象,文章不错,人品也不错,只是他出身福建路,今陛下用其监察福建路,会不会因为和当地的官员有同乡之谊而导致处事不公呢?”
    我当然不能说是因为我知道陈文龙的后半生经历,只能含糊其词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
    陆秀夫笑道:“宋瑞兄,你要相信陛下的眼光。”
    文天祥拍拍自己的脑袋道:“是,是。”
    赵顺孙却是微皱眉头道:“陛下,文大人所言并非全无道理,监察公署开我朝之先河,责任重大,福建路又是试点,所以首战必须完胜,臣以为陛下还是慎重考虑下吧。”
    我知道赵顺孙不像文陆二人,对我有种盲目的信任感,而且其xìng格刚直,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会坚持谏言。我耐心解释道:“赵爱卿,陈文龙在1256年便入京中太学,和福建官场并无交集,朕认为他是目前比较合适之人。朕看重他是因为他的xìng格,陈文龙的xìng格和赵爱卿你有很多相似之处,刚直不阿,眼里不容污物,以后你和他多有接触,便能自知。”
    “是,陛下。”赵顺孙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犹豫片刻后却问道:“陛下,臣有一事,和公务无关,不知当问不当问?”
    “爱卿,朕说过,这是御书房,而你是朕的讲学,君臣之间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什么问题都可说的。”
    “那就请陛下恕罪。”赵顺孙双手作揖,声音有些颤抖道,“陛下当rì在贡院曾经做诗一首,名为《咸淳科举贺》,这首诗是,是陛下亲笔所做吗?”
    “赵大人,你这话是何意?”文天祥微微恼怒,一下站了起来。
    “文大人,赵某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想求证下。”赵顺孙慌忙站起言道。
    “宋瑞,赵爱卿,都坐下。”
    我看了看赵顺孙道:“爱卿,是不是外面传言颇多?认为这首诗是旁人所作,而且怀疑最多的就是文大人所作。爱卿是否也有这种想法?”
    “臣,臣没有,臣就是想,想问下,陛下,臣有罪。”赵顺孙急忙再次起身道。
    我笑笑:“爱卿,坐下说话。外界传闻,没有你赵顺孙不敢说的,看来不假啊。”
    “陛下,臣。。。。。。”
    “无妨,爱卿心中如有疑问就当直接言明,以免我君臣之间有所隔阂,况且爱卿身为监察御史,畅所yù言,何罪之有?不过,朕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首诗正是朕亲自所作。”
    “是,陛下,臣相信,臣不该有此一问。”
    文天祥见赵顺孙这般说法,稍稍平静道:“赵大人,如此气魄之诗,文某可写不出来,你想想,我令天公重抖擞,除了陛下,普天之下有谁能写出?也就是陛下,方有此气势也。”
    我见赵顺孙显得有些尴尬,便道:“宋瑞,君实,你们二人刚刚认识朕时,不也是有同样的怀疑吗?朕既非文人,又在太子时期给朝中的感觉是不学无术,所有外界有此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这些谣言嘛,时间久了得不到证实自会不攻而灭了。正所谓路遥知马力,rì久见人心,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
    “路遥知马力,rì久见人心。”赵顺孙默默地念了一遍道:“陛下,这两句话说得好啊。”
    这两句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出自陈元靓的《 事林广记》,陈元靓乃是宋末元福建人,《 事林广记》最早的版本出现在是元至顺年间(1330~1333),也就是在咸淳元年并未出现,所以以赵顺孙的博学,也认为是我所言了。
    既然我是穿越到了1264年末,那么之后历史中的记载我就照本全收了,反正盗版也无人知道的。
    我接着道:“好了,朕还是继续来说监察公署吧,它是新生事物,我们一边做一边摸索再一边完善。你们三位作为朕的讲学,朕要交给你们一件事,就是要尽快制定出我朝官吏的行为规范准则,赵爱卿,你在地方和朝中都担任过要职,这事就由你为主,宋瑞,君实,你们随朕的时rì稍长,相对而言,会更多的了解朕的想法,你们辅助赵爱卿制定此准则。”
    赵顺孙见我如此信任他,颇为激动道:“陛下,请放心。”
    “好,朕只给你们五rì时间,五rì后先拿出大纲。”
    “是,陛下,臣等遵旨。”
    “恩,今后,所有官吏除了要遵守我朝律法外,还需要遵守行为准则,这两方面就是南衙审案之标准。”
    “南衙?就是以前的开封府吗?”赵顺孙问道。
    “对,监察公署负责监督百官,对于违法者皆可提起公诉,但审理权却是交给南衙,这样就能避免监察公署之一言堂。”
    “监察公署诉讼,南衙审案?”赵顺孙想了想道,“陛下圣明,诉讼和审理分开,的确可以保证律法的相对公正。”
    “是啊,朕的意思很简单,在清理官场的**时,要做到不放过一个贪官,但也不能冤枉一个好官。”
    “是,陛下,臣等受教。”三人齐声应道。
    “小七。”
    “小的在。”
    “立即通知吏部,让陈文龙速速返京,另行任用。”
    “是,官家,小的这就去。”
    赵顺孙在离开时感叹道:“陛下,臣惭愧,臣汗颜啊。”
    “爱卿,此话怎讲?”
    “陛下,臣身为崇政殿讲学,原本是该臣给陛下讲述道理,授以经文,臣第一次来却发觉反而是陛下在给臣言传,臣受教也。”
    文天祥和陆秀夫相视一笑:“呵呵,赵大人,你慢慢会发现,陛下之思想远非我等所及。说句心里话,陛下的那首诗真算不得什么极品,以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陛下又被尊为神人了。”
    “神人?”
    从御书房出来,我去练武堂和袁棘练习了一会太祖长拳。袁棘所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