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陛下,这一次福建路官员十分配合,臣预计本月底前便可以完成。”
    “好。朕打算重新启动我朝土地制度变革的计划,这件事因经界丈量不准而推迟了一段时间,这次福建路的土地丈量完成后,便从福建路开始吧。各位爱卿,从古至今,土地制度一直都是一个朝代的根本,这件事也是一项不亚于行省制变革的大事,朕将此事交给商业部,农业部共同完成。”
    “是,陛下。”江万里和赵葵出列道。
    “两位老爱卿,此事就先让你们部属去做吧。廖爱卿,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事宜由你来牵头,农业部则由侍郎杨栋负责。”
    “是,臣等遵旨。”
    “廖爱卿,杨爱卿,针对土地改革,你们首先起草一份草案,内容可以粗略,只要是针对土地的就行。朕以前就土地制度的变革发表过指示,你们可以参考,同时,你们要广泛听取土地拥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意见,还有就是可以借鉴以往的土地变革措施,比如本朝实行过的方田均税法,官田法等。”
    “是,陛下。”
    “此草案本月底前完成,有无问题?”
    廖莹中了贾似道,又和杨栋对望一眼道:“陛下,没问题。”
    “那好,等你们的草案出来了,朕再审议。”
    廖莹中想起贾似道前些rì子曾说过,皇上要让自己担任商业部尚书,莫非真有此事?要知道土地改革的执行者在本朝都是由宰相级别的大臣来担当的,皇上提及的方田均税法是由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来监督实施的,公田法则是由贾似道贾相爷执行的,这两位都是大权在握的首相啊。廖莹中才高八斗,对于朝事十分自信,皇上要提拔,当然是好事,只是当rì太师的语气有些怪异,似乎生怕自己投向皇帝一边。自己虽说属于太师一系,但却和太师一样,都在这大宋朝为官,都是皇上之臣,无论自己怎么做,都很容易得罪一边,但哪边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啊。
    “哎!”廖莹中暗自叹气道,自己当初何必要入朝为官呢?
    “各位爱卿,有本上奏,无事退朝。”
    朝会散后,马廷鸾悄悄来到我面前,小声奏道,“陛下,南部安南国大王陈晃派遣使节觐见陛下,正在宫外等候。”
    我愣道:“使节?”
    这是我登基以来第一次遇到藩属国的使节来访。
    “马爱卿,你给朕讲讲这安南国的情况。”
    “是,陛下。据史书记载,安南国最早源自南越国,由秦朝著名将领赵佗所建,为当时岭南地区郡县制国家。后为汉武帝所灭,并纳入了大汉版图。在随后的近千年里,安南国时而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时而又直接归王朝管辖。到了我朝太祖时期,安南国王被太祖帝册封为交趾郡王,成为了自治的藩属国。在孝宗淳熙元年(74年),孝宗以交趾进贡礼意可嘉,特下诏赐安南国名,交趾统治者为国王立国号自此始。次年,安南国王请赐国印,孝宗帝以安南国王之印六字为文赐之。”
    对于安南国,我只有大致的印象,简单而言就是后世的越南,至于其具体的历史我就记不得了。
    “马爱卿,那现在的安南国又是什么状况?”
    “陛下,自宋蒙交战以来,安南国除了正常的上贡以外,双方的联系渐渐减少,大约七年前,安南国由陈晃继位,其采取了两边不得罪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表示尊我朝为上,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但同时又接受了蒙古人的册封,并遣使入贡蒙古。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册封陈晃的父亲,也就是安南国的太上王为安南国王,陈晃为王世子。景定三年,先帝理宗再次册封陈晃为安南国王。先帝过世时,那安南也派其在临安的使节前来吊念,并说其国王会于咸淳二年也就是明年派出正式使节来临安恭贺陛下即位。”
    “明年?那今rì其来何事?”
    “陛下,安南使节陈元只说奉安南国王之名前来觐见陛下,而且这次是秘密到访。”
    “如此神秘?好吧,朕就见见此人。马爱卿,就在偏殿接见安南使节。”
    “是,陛下。”
    我坐下不久,马廷鸾便带着安南使节来到了偏殿。
    小七在门口道:“马大人和安南使节到。”
    “宣。”
    马廷鸾和安南使节陈元及其两名随从进入后殿,三人一入内便立即跪下磕头道:“安南使节陈元,副使节陈心,阮红拜见大宋天朝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谢大宋皇帝陛下。”
    陈元起身后又恭敬言道:“天朝皇帝陛下,陈元受我安南国国王所托,一来恭贺陛下登基之喜,这是我国国王所上礼品之名录,请陛下笑纳。”
    “安南国王有心了,陈元使节你也有心了。小七,接下。”
    陈元从怀里取出两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给小七,手里拿着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来陈元替我国国君转交给陛下一封我国君之亲笔书信,请陛下过目。”
    “是何书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将信函接过,用手掂量下,转交于我。
    我打开书信,了起来。

第211章 安抚为上?
 正文 第211章 安抚为上?    
    第2章 安抚为上?
    这封书信是用汉字所写,文笔流畅,字迹工整。我边边暗自赞道,这安南国王陈晃的修养比我这个大宋皇帝强多了,就只是这手好字,我就远远不如也。
    长期以来,安南国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口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一直沿用汉文,直到近年来才陆续发明了本民族文字的喃字,这是一种同汉字混用以书面表记本民族的语言。然而,在安南皇室等上流社会中,还是崇尚汉人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说汉语,使用汉文。
    陈晃在信中主要言道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关安南国接受蒙古册封事宜,自蒙古吞并大理以来,安南国西北部便于蒙古相邻,天朝皇帝陛下知道安南国地少势弱,尽管我安南国民都一心念着天朝,却无力与那蒙古抗争,无奈之下只能接受其册封,陈晃汗颜。陛下乃天朝圣君,自当明白小国之君晃之苦衷,晃再请陛下谅解。
    谅解?
    这本来就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安南国弹丸之地,境内又是山林密布,同蒙古相比,穷乡僻壤之地自然是势单力孤。大宋朝立国三百余年来,重心一直放在北部及西部,根本无暇顾及南部,是以安南国倒还能活得有滋有味。当蒙古灭掉大理后,安南国再也无法独善其身,采取了都不得罪之策。
    尽管我能理解安南国的无奈,但我能谅解吗?
    我继续了下去,信中提及的第二件事是最近发生在安南北部与南宋广南西路(其治所在今桂林,而非今rì广西省之省会南宁)交界处的广源郡。天朝皇帝陛下,广源郡频频发生壮族集会事件,甚至聚会闹事,晃差人调查后,查明原由是两百年前天朝逆贼侬智高的后人侬复所为,其目的是想重新恢复侬智高当年建立的大南国。侬复等人出没于广源郡及天朝广南西路傥犹州(今广西靖西东部)一带,晃恐其成为侬智高第二,故请求天朝皇帝陛下查之,以保两地平安。
    侬智高之名我是在狄青故事中到过,北宋仁宗皇佑年间,侬智高造反,一度攻占了广西广东的部分区域,甚至围困广南东路的治所广州达五十rì之久,后被时任枢密院副使的狄青击败,最后不知所终。
    我完后道:“陈元使节。”
    “陈元在。”
    “你们先去驿馆住下吧,朕要考虑下才能给你们国君回复。”
    马廷鸾道:“陛下,陈元使节等乃是秘密到访,所以臣让鸿胪寺官员专门安排其住所。”
    “是吗?马爱卿自行安排就是。”
    “皇帝陛下,陈元告退。”
    古代王朝都喜欢以天朝自居,对于周边近邻,只要表面臣服,说些献媚之词,便能使龙颜大悦,从而得到中土皇帝的大批赏赐。这些近邻们一旦变得强大就会sāo扰我国边境,甚至得寸进尺地进军内陆地区,如果遭到朝廷的强烈反击,又会变成缩头乌龟,低声下气地求饶。历代皇帝们大都喜欢显示所谓的大国天朝风范,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君,对此大都既往不咎,最多是训斥一番,然后念这些邻居们生活不易,还会加大赏赐。
    但是这种“仁爱”的做法终究不会让我们的近邻们真心臣服,数千年来,这种现象依旧毫无变化。这也就印证了一句古人之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小七。”
    “小的在。”
    “传贾似道,翁应龙,马廷鸾以及政务院八位院士,午后到此议事。”
    虽然王爚,吴坚,章鉴三人是我钦点加入政务院的,但我仅仅是凭借后世的记忆,知道这三位曾经拜相入阁官员的名字和简单经历,至于他们三人的详细事迹我却知之甚少,所以也想了解下这些人的xìng格和见识。
    王爚,南宋嘉定十三年(220)进士,景定二年迁礼部尚书,代吏部尚书加观文殿大学士。为人清修刚劲,咸淳元年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因与贾似道不和,又一向主战,所以也为理宗不喜,故而长期闲置在家,咸淳十年初迁升为左丞相,始终坚持抗元。
    章鉴,淳祜四年(244)以别院省试及第。累官至中书舍人、侍左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又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咸淳十年(274),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为人宽厚,平时与人交往,往往赞同别人观点,士人称其为“满朝欢”,谓其处事没有原则。
    至于吴坚,我只知道其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左相,其他一无所知。
    对于留梦炎,我却知道得相对较多。一是因其姓氏特别,二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jiān之一。
    史书记载,留梦炎为人jiān诈,善于见风使舵。中状元后,历官宗正少卿,秘阁修撰,福建提举,吏部右侍郎,累官宣奉大夫,端明殿学士。德祐元年(275),任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并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督诸路军马。虽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临事退缩,称病于家不出,直至太后亲临其家,才始出任左丞相。不久,于端宗景炎元年(276)降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敬重文天祥的才学与为人,待为上宾,多次派人劝降不成后,遂用酷刑,但文天祥仍是坚贞不屈。一些降元宋臣请求元帝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元帝亦有此心,留梦炎却阻止道:“天祥出,复为号召江南义士抗元,吾辈将置于何地?”从而坚定了忽必烈杀害文天祥的想法。对于新建立的大元帝国而言,留梦炎算得上是有功之臣,可是,元朝史官所修的《宋史》中却没有他的《传》,相反,却给文天祥立了《传》,赞扬他是宋朝进士中的伟人之一。可见,即便是敌人,对那些背叛国家民族的人也是不起的。据传,直至明代,凡留姓子孙参加科举考试,均需先声明非留梦炎后代,才有考试资格。留梦炎降元后也官至元朝丞相,说明其也是有一定本事的。
    对于这些宰相们,我当用其长避其短。
    “各位爱卿,请坐。”
    “谢陛下。”
    我将安南国国君陈晃的来信内容详细告诉了贾似道等人,随后道:“马爱卿,你先给朕说说侬智高之事。”
    “是,陛下。”马廷鸾起身道,“侬智高,傥犹州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