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好事,教育是项长期国策,只有天下之百姓都能知书达理,才能使我朝早rì中兴。”我高兴道,“江爱卿,临安大学一下扩招这么多人,师资力量和其它配套措施都能跟上吗?”
    江万里道:“陛下,最近这些时rì,臣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安大学,与何校长一起协调各方事务,配套措施都已解决,只有师资略显紧张,臣与何校长、沈副校长商议后,决定从原有学员中挑选一批成绩优秀者,担任基础课的助教,这样就能让先生教授们将主要jīng力放在教学上,辅助教学的任务则由这批助教來完成了。”
    “不错,这是个好方法。江爱卿,你可以和何爱卿商议下,大学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除了某些部门急需的人员外,可以让他们留在大学服务一年,再行安排事务。”
    “是,陛下,这样就可以解决临安大学扩招带來的师资问睿恕!
    “恩,江爱卿,各地送來大学进行委培的学员在此行列吗?”
    “陛下,不在此列。各地的委培生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时间为半年,中学教师的培训时间是一年,他们和正常招生的时间并不是一致的。”
    “对,朕倒给忘了。各位爱卿,有关教育方面的事务还有本上奏吗?”
    礼部侍郎李伯玉出列道:“臣李伯玉有本上奏。”
    “李爱卿,请讲。”
    “陛下,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今我朝之教学体系逐步清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如此阶梯状,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臣觉甚好,因此臣提议,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
    有关童子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还在科举制之前。
    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才赋优异,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的儿童同一般儿童区别开來,将他们称之谓神童,有时也称为圣童、童。
    到了宋朝,童子科也随着科举制的发
    展而逐步完善起來,其中也涌现出象杨亿、宋授、晏殊、李淑等一批著名人物。在后世,著名的科大少年班就和童子科有相似之处。
    李伯玉之意十分明显,不赞成拔苗助长的教学风气。
    我想了想道:“江爱卿,你是教育界的大家,你的意思呢?”
    江万里道:“李大人之提议虽说有一定道理,但我朝的童子科也选拔出像晏殊等人才,所以也不能说一无是处。童子科对于一般儿童而言,是不适宜的,臣认为还是有必要保留一段时间,但朝廷无须宣扬,当淡化待之。”
    “好,两位爱卿之提议朕予以采纳。各位爱卿,朝廷的教育方针已有定论,从小学伊始,到中学大学,这是今后的教育之路。对于童子科,朕决定再保留两年,到咸淳三年底正式取消。之后,各地如有超常之少年儿童,可以先将其具体事迹送至临安,由临安大学和教育部会审后,交给朕最终审定,此事无须固定时间,也无须固定流程,仅仅作为个案,随时皆可,这件事由礼部和教育部共同承办。”
    “是,臣等遵旨。”
    “各位爱卿,今rì朝会到此结束,师臣,军务院陆秀夫、范文焕、汪立信随朕前往后殿议事。”
    “是,陛下。”
    小七接着道:“退朝。”
    在后殿中,我召开了一个小型军事会议。
    “各位,朕给大家介绍下,这位是來自苗家的洪源大巫师。”
    洪源起身行礼道:“草民洪源参见皇上,见过太师及各位大人。”
    “恩,坐吧。”我指着墙上的军事地图道,“大家请,洪源大巫师所在的乌河寨位于我朝西南边陲的黄泥河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往西则可进军大理,往北可以直上成都,在未來的宋蒙之战中,朕相信即将组建的乌河苗寨军区会成为我朝的一路兵。朕已和洪源大巫师及田景头人谈好,在乌河成立苗家dú lì军区,由五千名苗族勇士组成,因其独特的位置,所以朕打算只让军务院和部分兵部官员知晓此事,既然是兵,就该出其不意。洪源大巫师。”
    “草民在。”洪源再次起身道。
    “洪源,朕任命你为乌河苗家dú lì军区制置使,领从四品衔,苗家军区是我朝成都、襄樊、庐州、扬州、临安和广南六大军区之外的第七大军区,你要尽心打理。”
    “臣洪源谢皇上恩典,臣自当尽心尽力。”
    “好,洪爱卿,请坐。”
    “谢皇上。”
    “苗家军区为一个厢的兵力,下设三个军,其军指挥使及以下将领人选由洪爱卿推荐,并上报军务院审批。”
    “是,皇上,臣遵旨。”
    “陆爱卿,军务院需要派遣一支两百人的将官团前往乌河,协助洪爱卿训练士卒,组建军队。”
    “是,陛下,臣已经和洪大人商议完毕,会从临安军区、广南军区以及兵部抽调两百人组成南下将官团,在临安的一百五十人整装待发,明rì便和洪大人一起南下,广南军区的五十人臣已安排四百里加急,令其先行北上,前往乌河寨。”
    “好,有关苗家军区的后勤补给也由军务院统一安排,此事就由范爱卿负责,苗家军区和我朝其他军区的待遇完全相同,但不得大张旗鼓,需要秘密行事,不得有误。”
    范文焕起身道:“是,臣遵旨。”
    “皇上,臣洪源有一请求,不知当讲不当讲。”
    “洪爱卿,有话请讲。”
    洪源道:“皇上,因我苗家军区目前洠в泻鲜实闹浦檬谷搜。猿荚萸业H沃浦檬挂恢埃谐籸ì,我苗家军区需要上阵杀敌时,皇上可得另外选派制置使了,这可不是臣贪生怕死之故,实乃臣不通兵法,难免多有不便,以致影响到军务要事。”
    我忙道:“洪爱卿,朕当然不会相信你是贪生怕死之辈,否则你也不可能提议在乌河成军了,难得你能全面考虑,居上位而不贪恋,可敬也。至于上阵杀敌之事,朕会交给年轻人去做。今田修颜正在军事大学学习,而你回去后,也可以选派三十名有意愿的苗家青年到临安军事大学学习军事知识,学成后便可回到苗家军区担任将领。”
    “如此甚好。”
    “汪爱卿。”
    “臣在。”
    “朕打算让你担任南下将官团指挥使兼苗家军区副制置使,不知你意下如何?”
    “皇上,臣遵从皇上旨意。”
    “好,汪爱卿,朕知道你自幼喜爱兵法,乃是文武双全之士,我朝之疆土与蒙古接壤区域甚广,军事人才还很短缺,朕刚刚将你调到军务院,就要让你南下,爱卿辛苦了。”
    “皇上,臣不辛苦,为皇上办事,为大宋尽力,臣万死不辞。”
    我笑笑:“汪爱卿,你刚刚调入朝中,可能还不习惯,朕可不会让你们这些栋梁之才轻易赴死的,朕要中兴大宋,还得靠你们各位,哪能动不动就言死呢?”

第365章 安南朝贺
 正文 第365章 安南朝贺    
    第6章 安南朝贺
    汪立信还是第一次近距离和我接触,听我这般言道,略显紧张却又颇为激动道:“是,皇上。”
    我接着说道:“洪爱卿,乌河苗家军区和我朝其它军区相比,有一处最大的劣势,那就是和后方的联系。大家请黄泥河畔的地图,乌河寨北部的安顺一线已经被蒙古人占领,山寨南面虽然和广南西路接壤,却又是群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唯一的道路就是东面的山区小道,这条小道贯穿苗区,可以直通荆湖南路,将会是军需补给的重要通路。所以,沿路苗家兄弟的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尽管蒙古人还洠в姓剂烀缜延胁糠置晒啪映鋈肫浼洌颐缛烁魃秸湎嗷ú lì,和我朝之來往并不多,这就需要洪爱卿你多方协调,以保证军需物资的顺畅。”
    “皇上放心,这点臣已和田景头人仔细商议过,而且姜央大巫师言及,他会亲自走一趟这条通道,沿途拜访所有的苗寨,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
    “恩,有姜央大巫师的支持,朕认为此事无忧也。只是,姜央大巫师年岁已高,万一有何差错,朕却难辞其咎,洪爱卿,还有洠в衅渌旆ǎ俊
    洪源听我关心姜央,心里也是颇为感动,道:“皇上,姜央大巫师虽然年岁已高,但自幼修炼,身体状况良好,应该无碍的。”
    我点点头道:“洪爱卿,那你和田景头人好生商议下,从苗家勇士中挑选一批武功高强之士,要绝对保证姜央大巫师的人身安全,同时,你告诉大巫师,此事无须着急,慢慢行进便可,朕可是答应过大巫师,待功成之rì,朕还要和他一起前往九黎山。”
    “皇上放心。”
    “恩。”我又对汪立信道,“汪爱卿,你此次南下,需要谨记,苗家也是我大宋的子民,汉苗乃是兄弟民族,在朕的心里,都是同等重要,你需要告诫将官团,苗家军区和其他军区一样,若有人胆敢欺负苗族将士,破坏汉苗团结的,一律军法处置。”
    “是,皇上,臣谨记陛下旨意。”
    “乌河寨虽然暂时还很落后,但有山有水,你们到了之后,一边练兵,一边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渔业,如果能做到自给自足,那就能摆脱物资运输的困境,这就类似汉代的屯兵制,当然,必须是在练兵之空余方可,否则本末倒置就得不尝试了。”
    洪源和王立信齐声道:“臣遵旨。”
    “苗家dú lì军区的具体事务就由军务院安排了,师臣,你还有何补充吗?”
    贾似道今天心情似乎不错,难得的多说了几句:“陛下,这路奇兵势必在今后的宋蒙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陛下用兵果真奇妙,那些蒙古人定然不会想到,在黄泥河畔还有我朝的一路大军,而且还是清一sè的苗家勇士。陛下此举高明,臣十分认同。”
    尽管苗族一直以來都是汉人江山里的一支重要民族,但和汉族之间隔阂甚深,很少会融入汉人的生活圈,更别说加入汉人的军队了。到了宋朝时期,这种情况也是一样,除了少数人因吃不饱饭或者一些特殊原因外,一般都不会选择加入朝廷军队的。像乌河寨即将组建的五千苗家军队,本身就是奇迹。
    七月底,天气依旧炎热。这天下午,我收到了龙牙姚朝辉和叶东升从广南西路传來的两条消息。第一条是关于侬复的,这条消息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侬复于七月初突发疾病,不治而亡。第二条是來自安南国内,安南国君正式派出使臣已于七月十二rì出发,前來临安恭贺大宋朝新帝登基。
    我身旁的袁棘道:“陛下,侬复既然身故,也就不必再去理会了,姚朝辉等人是否重新安排事务?”
    “恩,先生,令姚朝辉返回临安,叶东升继续留在我朝与安南的接壤处,待安南龙牙组织完全成形后再返回吧。”
    “是,陛下。”
    安南国态度的转变,原因有二,一是蒙古人虽然也在拉拢安南,但采用的手法更多的是威逼,这点令安南国君陈晃十分不满,那陈晃虽然洠в卸啻蟊臼拢孕〗邮苋寮宜枷耄杂诿晒诺陌缘廊词悄岩越邮埽诙憔驮谟诎材瞎闹爻汲略恕
    安南首辅陈元的祖父陈欣是宋朝福建路长乐邑人,和陈晃的祖籍相同,陈欣年轻时前往安南做买卖,做大之后便在安南立足成家,安南国陈朝取代李朝时,陈家鼎力支持。陈元乃是陈家长孙,进入仕途后一直深受安南国陈朝第一代国君太宗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