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明-第6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静下来的肖天健仔细想想,其实也可以理解阎重喜的做法,眼睁睁看着自己训练出来的兵将,一批批的倒在敌人刀枪之下,再加上城内守军官吏们对内应的屠杀,还有杀俘的情况出现,换作他搞不好也会下令屠城,而屠城在古代战争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对敌人的震慑作用,使得以后守军不敢再这么顽抗。
    更何况战争本来就是极为暴力的事情,当兵的在长年累月的严苛管束之下,不可能没有一点戾气,眼看着自己朝夕相处、亲如兄弟们的袍泽们死在身边,不疯狂才怪,这种戾气总是要找一个宣泄的出口才行,所以即便是刑天军军纪森严,时不时的军中也会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这其实就是将士胸中积累了太多戾气无处发泄所致。
    而肖天健一直也都以为,当兵的就是要铁血凶悍一些,哪怕是残暴一些,战时才有勇气直面他们的敌人,如果单单以军纪来控制他们,当兵的被训成一群绵羊,显然也不是他想要的,毕竟眼下距离打完仗还太早,刑天军的将士必须要具备一些凶性和狼性才行,虽说屠城有点过分,可是历史上又有几支军队没有干过这种事呢?
    阎重喜有名将的潜质,如果因为这件事便重罚他的话,显然会影响到其他众将,所以这一次他最终还是选择轻描淡写的处置了阎重喜,并且明言下不为例,就此作罢。

第一百零八章 未雨绸缪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阎重喜其实也是出色的完成了他赋予的任务,原本他要求阎重喜半年之内控制整个晋南,可是阎重喜在六月底之前,便已经完成了他赋予的任务,彻底的将晋南整个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这么一来,他便有能力抽调出更多的人马来做更多的事情了。
    更何况晋南对于刑天军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刑天军身处大陆内部,长久以来,辖地内军民吃盐都是一个问题,要暗中通过盐枭们贩运私盐,来解决辖地内军民吃盐的问题,所以对于刑天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而解州拿下之后,刑天军便解决了吃盐的问题,同时也控制了内地一个重要的食盐产地,使得刑天军又拥有了稳定的财源,更不用说平阳府还产铁,是当下大明非常重要的产铁之地,现如今不管是打仗还是恢复农业,铁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控制整个晋南,对于刑天军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他们以后打天下的基础。
    而且据付德明送来的报告,肖天健得知单是在平阳府一带,就找到了两千余名铁匠,和数千采铁矿的矿工,这对刑天军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短时间之内,刑天军的武器生产,又可以上一个台阶,满足他扩充兵力的需求。
    所以在阎重喜攻下解州之后,肖天健一方面传令给付德明,令其尽快在平阳府以原有的那些铁场为基础,扩大生产,一是要最大力度的扩大炼铁业的生产,二是要大力加大对于火铳的生产数量,支援军队使用,同时着令阎重喜立即休整之后,调派刁正率领一部人马,出晋南,到怀庆府和卫辉府,协助刘宝守御黄河以南刑天军的控制区,抵御京辅和山东官军对刑天军控制区的进犯,缓解一下刘宝眼下的压力。
    再说在晋北一带活动的王承平李凌风所部,他们在这两个多月以来,在晋北的活动也颇有成效,先是攻下了朔州,进而又攻下了岢岚州,然后以武力威胁忻州,大大的牵制住了山西的官兵以及宣大官军南下救援晋南诸州县,控制了很大一块地面。
    不过和其它刑天军行动有所不同的是王承平和李凌风他们的兵马以骑兵为主,步军数量并不是很多,机动能力强,但是攻坚能力却相对较弱,毕竟火炮这玩意儿他们装备少,虽然有范家暗中给他们输送晋南所产的自生火铳,但是大炮这东西,却无法给他们偷运,所以他们的部下装备的火炮,多是从晋北各州县掠夺来的旧式火炮,由工匠们加以对火炮的炮架进行改造随军使用,所以火力不强,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攻坚战,这也是他们这几个月来,仅仅是攻下了几座州县,而没有能去攻打太原的北大门忻州的原因。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没多少功劳,相反他们二人做的甚至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好得多,他们为刑天军打造出了一支兵力已经超过五千人的精锐骑兵兵团,并且通过时不时的入寇蒙古诸部,抢掠回来了不少的战马、牛羊,储备下了大批的战马,这些骑兵之中不但有晋北一带的汉人,而且还有大批因为部族争纷而失去部落的蒙古人,更有相当多当地的党项人,甚至有从辽东跑到晋北的渤海人和朝鲜人。
    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没什么信仰,多是和后金鞑子有着血海深仇之人,在辽东乃至草原无法生存,最终选择了投靠王承平和李凌风他们,成了刑天军的一员,对于这些人,肖天健告诉过王承平和李凌风他们,要尽量争取,只要他们认同刑天军,便对其一视同仁,干的好的该升迁就升迁,该重用就重用,而这些人之中绝大多数以前都是游牧出身,各个都有一身的好骑术,编练骑兵是最合适的,而且成军速度飞快,短时间便能用来上阵杀敌。
    再加上刑天军推行的军事训练方式和纪律,刑天军的骑兵在这几年来,王李二人的率领下,已经锤炼成了一支纪律性很强,战斗力也非常强悍的骑兵队伍,上阵的时候更多的倚重于纪律和相互的配合,别说他们本来就骑术精湛,即便是军中一些骑术稍差的骑兵,在有效的纪律约束之下,和相互配合下,在骑兵对战之中,也都能发挥极强的战斗力。
    毕竟骑兵不见得就非要个人骑术以及技战能力超强,历史上拿破仑的骑兵个人技能并不很强,但是在完善的军事组织之下,他们的战斗力却十分强悍,往往能打得对手无法招架,而他们的战斗力来源,则是依靠完善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换而言之,现在大明的骑兵和蒙古骑兵乃至是后金鞑子的骑兵,在上阵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在讲求个人技战能力,虽然鞑子骑兵号称天下最强,其实在单兵技战能力上,并没有强过蒙古骑兵什么,反倒是一对一的时候,蒙古骑兵还要厉害一些,只不过蒙古人现在已经是一盘散沙,不是凝聚力比较强的鞑子军的对手罢了,不得不听从鞑子的吩咐,去充当后金鞑子的炮灰。
    而刑天军自建军之始,肖天健便在对部下灌输组织纪律性,要求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兵种,都要讲求相互间的配合,所以王承平和李凌风也接受了他的观念,在组建他们的骑兵兵团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将肖天健的治军理念灌输给了部下们,再加上不断补充给他们的那些新的低级军官,都接受过相对比较严格的培养,所以他们二人麾下的骑兵队伍,便拥有了更强的纪律性,所以即便是没有吸纳这些少数民族的骑兵,他们的骑兵队的战斗力也绝不容小视。
    这一点在他们这几年屡次深入关外草原,洗掠草原中蒙古部落,和蒙古骑兵交手,却罕有败绩的情况上,已经检验了他们的治军理念,使得王李二人麾下的骑兵队伍很是强悍。
    虽然这一次他们打出刑天军大旗,正式宣告了他们的身份,并且地处宣大周边,朝廷的宣大骑兵对付他们,却只有吃亏的份,几次交手之后,宣大兵对他们都退避三舍,不敢跟他们作对了。
    而他们眼下不但攻下了朔州和岢岚州,而且分出了部分人马,出长城渡过黄河,进入到了陕西北部地区,在神木、榆林一带开始活动,并且在那里也开始建立起了属于他们的势力圈,当地边军虽然对他们多次围剿,但是他们多采用游击战的办法,一触即走,打了就跑,官军也奈何不了他们,反倒是不少官军倒戈,投靠了他们,使之开始有迹象表明,将会逐渐的控制住陕北地区。
    这一点对于肖天健以后北上,是至关重要的,虽说眼下在北方用兵还不是他的重点,但是未雨绸缪,先在那边建立起一支属于刑天军的强悍骑兵队伍,对于以后刑天军北上和鞑子为敌,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我知道我有罪,又是两千多字的一章,我保证,周一爆发,来向大家谢罪!)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不作美
    左良玉和麾下的部将们紧张万分,依靠着背后的荆州城,还有密集的水网,将战船都集中在了荆州一带,同时还在荆州城东北的长湖布置了不少战船,以期依靠水上的优势,能克制住刑天军对荆州的进攻。
    同时他还派出手下大将,沿着从承天府和荆门县通往荆州的高阳镇、十里堡等地,层层设防,试图牵制刑天军的进兵速度,总之数万人马,都集中到了荆州四边,并且将精锐的骑兵放置在了城西一带,作为机动突击力量,做好了侧击刑天军的准备。
    除了作出了死战的态势之外,左良玉还暗中留了一手,以造战船抵御刑天军的名义,催逼着当地的民众,在长江和长湖上为他加紧打造各种船只,停靠在荆州的码头边上,做好了逃走的准备,一旦荆州不保的话,他起码还能从长江上乘船顺流而下,逃往岳阳洞庭湖一带继续盘踞。
    可是左良玉对于荆州当地百姓的残暴,早就引起了百姓的仇视,每天都有大批的兵卒趁夜逃离兵营,去投奔刑天军,左良玉为此派亲信不断的追捕这些逃卒,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可是依旧还是无法阻止这样的情况,整个左良玉麾下的兵卒,士气都十分低落,只有他早年纠集起来的那些旧部,感念左良玉对他们不错,铁了心要跟左良玉誓保荆州。
    整个荆州之战是在七月间开始的,肖天健在打下了承天府和荆门县之后,本想是一鼓作气的南下将荆州拿下,可惜的是天不作美,在他们打下荆门的时候,突降大雨,这一场雨下的非常大,到处的水都沟满河平,道路也变得十分泥泞难行,就连汉江也发了大水,使得江面舟船难行,稍有不慎,便船翻人亡。
    而刑天军眼下对于火器的依靠比较大,而且随军的重炮、辎重也相当多,在这样的天气里南下攻打荆州,显然会付出相当的代价,于是肖天健也只能望天兴叹,不得不下令在承天府和荆门一带歇兵,等待天气好转,道路干燥之后,再开始南下,否则的话,这么多人马挤在道路上,将会是一场灾难。
    即便是如此,这场大雨也让刑天军的部众们有点苦不堪言,因为雨势太大,他们连做饭的柴禾都无法收集到,以至于吃饭都成了问题,将士们有两天只能生吞一些米粮来果腹。
    看着天上的大雨如同瓢泼一般,肖天健也很是有点烦心,这么多人马挤在这一带,每天人吃马嚼的要消耗非常多的粮食,而他们虽然不算是太缺乏粮食,但是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所以每日间他都冒雨在各营之间巡视,一边给将士们打气,一边巡视各种武器的保养情况,特别是对于军中使用的火药的储存非常重视,一旦火药受潮的话,那么就要很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这南方的天气,还真是雨水够大的。
    这场雨一下就是断断续续的七八天时间,道路始终都泥泞不堪,直到七月初十天气才开始放晴,又过了三天时间,道路才算是干燥了下来,肖天健这才下令开始朝荆州进兵。
    在斥候侦知左良玉沿江布置了不少的水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