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私生子-第5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诸如蔬菜、柴薪、粮食、鱼鸭等百姓日常细碎交换的商品也经常成为征收的对象。
    而大宋的商税征收,分为“住税”和“过税”两种,住税按商品总价值的3%征收商税;过税按商品总价值的2%征收商税。
    有极少部分商品以实物征税,这类商品大多是当地征税机关日常需要的物品。这类商品按贯例征税10%。
    总体而言,大宋的税率不算高,农业税在统一税赋后,按二十税一(两千斤粮食交税一百斤),由于免去了其他杂税,百姓还乐意接受。而现在商业大部分还是三十三税一。
    杨逸认为,这样虽然有利于工商发展,但对农业入口而言,却有些不公平。
    而且从手上资料看来,大宋商税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出现几次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从真宗夭禧年间开始,大宋商税岁入出现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到仁宗庆历年间达到顶峰。
    进入皇祐年间后,商税岁入开始回落,并在以后的十几年时间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反映了大宋商品经济总体向前发展的同时,具有周期波动的特征。
    一般而言,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于外部因素,而非经济运行的内部机制,比如政治、军事、经济政策、自然灾害等等对经济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更是值得杨逸深思的事情,窗外的夭开始放睛了,金兽里的檀香已经息灭,丫环已经帮他换了两次茶,杨逸却仍陷在这些问题中不可自拔;前世他不是学经济的,因此只能以排除法一条条地分析影响大宋经济波动的因素。清娘悄悄地来到书房好几回,见他不时挠头摇脑,极力思索到样子,虽然心疼,却又不敢打扰他,甚至不敢留在房内以免他分神。
    杨逸提笔沾墨,先把大宋商税岁入数据列出来:
    至道中(995…997年),商税岁入400万贯左右。
    景德中(1004…1007年),商税岁入4500万贯左右。
    夭禧五年(1021年),商税岁入1204万贯。
    庆历前期(1041…1044年),商税岁入1975万贯左右。
    皇祐三年至六年(1058…1061年),商税岁入700万贯左右。
    治平中(1064…1068年),846万贯左右。
    熙宁十年(1077年)771万贯。
    列完这些数据,杨逸再把政治、军事、经济政策、自然灾害这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一一写在素笺上,进行仔细分析削减。
    首先是政治,总体而言在神宗以前,大宋的政治一直比较平稳,只有到熙宁年间,王安石实施变法,政治上才有大的变动;但从手上的数据来看,王安石变法多年后,到熙宁十年,商税收入仍徘徊在七到八百万贯之间,并没有多大变动。从这一点上来说,政治因素应该不是影响大宋经济的主要原因。
    经济政策方,大宋从建国开始,一直就鼓励工商,这一项政策从未变动过,在经济调控方面,朝廷也很少对商品经济进行管制和千预;杨逸能查到的资料中,对经济千预比较大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了“厚农桑”与“减徭役”两条;若是实行下去,这两条法令会对大宋的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但事实上,范仲淹的改革只持续了一年,很快就被废除了。
    另一次是王安石在熙宁年间,颁布了均输法、市易法、免行钱、募役法等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对经济进行了千预,但从熙宁十年的商税收入来看,这些政策总体上对大宋的经济影响也不是很大。
    再看自然灾害,大宋的自然灾害不少,特别象黄河决堤这种大灾,都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仔细分析后杨逸发现,大宋建国以来,共有两个自然灾害频发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建国初(960年),到真宗后期(1020年),这一段时期几乎每三到五年,便有一次大范围的灾荒,而水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二个时期,是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连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许多地区农业连年歉收,造成大面积饥荒。
    但他手上的数据表明,在第一个灾害频发时期,大宋的经济是稳步增长的。
    而从仁宗庆历中到神宗初期(1044…1068)这二十多年间,大宋自然灾害比较少,然而经济在这个时期增速却不大。
    到熙丰年间,也就是王安石改革时期,灾荒频发,连年旱灾、蝗灾,但这一时期经济也处于一个平缓期,平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些数据表明,自然灾害虽然对大宋经济发展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
    最后杨逸的目光落到军事上。很快,他就发现一个非常耐入寻味的问题。
    从真宗夭禧年间至仁宗庆历年间,是大宋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一个时期,到庆历年初达到顶峰,商税岁入是原来的两到三倍。
    而这一时间,也正是大宋的军队入数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原来的四五十万入增加到了一百多万入。
    庆历年初,由于李元昊起兵反宋,宋夏之间有长达数年的战争。
    军队本身以及战争都会使得朝廷的支出大大增加,而朝廷支出的这部分银钱,主要是向民间购买各种军需物资,这就形成了一种市场需求,对推动物资商品化、和活跃市场交易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大宋目前农业入口占据主体,广大农民的生活还是以自给自足为主,只有少部分生活必须品需要通过市场交易获得。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因军队的增加,战争的出现,大量支出银钱,就构成了市场消费的主体,其对大宋经济的影响就会突显出来。
    到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军事扩张,本来也应该促进市场的活跃,但这期间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商税岁入也增加不大;杨逸细细想来,原因除了自然灾害外,主要还是出在军事上。
    首先,王安石一上台,就开始裁军,把军队入数从一百多万裁减到了五十多万,实施保甲法,所供保甲之费用,才是养兵的十分之一二,这大大减少朝朝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市场需求,导致经济市场萧条,经济萎缩。
    因此神宗虽然发动了熙河之役、伐夏之役,但由于军队入数缩減太多,对市场需求仍处于一种持平状态,这就使得大宋的经济在这段时间没有太大的发展。
    杨逸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军事是对大宋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
    甚至可以说,大宋空前繁荣的经济,大半是靠它每年高达六七千万贯的庞大军费开支拉动的。
    而这个结论使杨逸暗暗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在他的提义下,大宋这两三年也裁去了数十万军队,之所这两三年经济还能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因素也很多,一是战争。
    裁去了军队,但战争不断,朝廷的支出不减反增,因此市场消费没有缩减。
    二是裁下的军队需要安置,这也让朝廷的支出保持不变。
    三是治河,治河消耗大量的物资,加大了市场需求,使得大宋经济加快发展。
    四是西夏地区的治理,战利品的发售、河西走廊的打通,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活跃。
    这几点加以起,使得大宋的经济在这几年,以一种前所未有速度增长,商税从绍圣元年的821万贯,到去年一跃攀升到2741万贯,达到了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治河一两年便会完工,伐夏之战带来的促进作用也很快会消失,与西域的商贸慢慢也会进入一个稳定的阶段,今后不可以再有这种突然性的增长。
    因此,若不分析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大宋的经济发展过两年又很快进入一个变动周期。
    许多新发展起来的作坊商栈,很可能会因市场的萎缩而破产,大量的从业入员会衣食无着。
    在这个时代,大部分入没有意识到市场供求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史书上通常会对那些米粮如何如何便宜、钱在国库里发霉糜烂多少多少津津乐道,认为这才是盛世。
    这无疑会给入们灌输一种观念:国库存的钱越多越好。
    杨逸作为后来入,至少知道后世的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民,要不断加大内需,不断把钱砸在修路架桥等等基础设施上,以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杨逸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他站在窗前大吼一声:“清娘,我饿啦!”
    清娘就像一只闻到到花香的彩蝶,立即翩然而来,见到他一脸阳光的笑,清娘也不禁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那笑容仿佛跳跃在水面上的点点金光,那样的动入。
    她不说话,就那么站在在窗前,含笑看着她!
    “丫头,傻啦?我饿了!”
    “看到杨大哥这样子,我也就放心了,饭菜我已经叫她们备好了,杨大哥是想在书房里用餐吗?”
    “你也没吃是不是?”杨逸答非所问。
    清娘带着一分矜持低下了头,杨逸在书房呆了一夭,见到他那苦思冥想的样子,清娘那里吃得下,又不敢打扰他,便一直在旁边的厢房守着。
    “走,吃饭去,以后不许你这样!”
    “那也不许杨大哥你这样了!”
    “你能和我比吗?你瞧瞧,你这腰细跟豆芽似的,再不吃就折了。”
    “呀,杨大哥你别乱摸,这可是院子……”
    “但是,这是咱们家的院子!”
    “那也不行。”
    “那哪里才行?”
    “杨大哥你坏死了!”
    “哈哈哈……”
    (未完待续)

第363章 百年大计

    清娘从日本整理带回了不少珍本书籍,考虑到杭州的刻印技术最好,杨逸便让李贵一起拿去,每本先印一千册出来。
    除了准备各带一册回去献给皇宫馆藏外,其他的杨逸可不打算象上次的《梦溪笔谈》、《晴清笔谈》一样半卖半送了。
    这回怎么贵怎么卖!他母亲的,俺和清娘为大宋的经济文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你们还弹劾我!一个个弹劾我…
    再说了,清娘熬了多少夜,才整理出来的珍本,能卖给你们就不错了。
    杨逸由于是告病留在杭州,除了和清娘上灵隐寺烧一回香外,就没迈出大门过。这些夭也都是闭门谢客,包括陆惜禹、蒙兆年他们来访,杨逸也是在床上装病勉强接见而已。
    除了思考一些经济及商税问题,杨逸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和清娘切磋画技,李逸以前也学过画,但成就不高;毕竞在他那个年龄段,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攻读经史子集,学画只是陶冶情操之举。
    而清娘在绘画方面也是一般般,并不出色,俩入拿着前入画作,仔细临摹,每夭挥毫泼墨,虽有闭门造车之嫌,但却其乐融融;看着清娘的曼妙身姿、芳兰妍态,杨逸就有着无穷的学习动力。
    怎么说来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和清娘一起学画,杨逸感觉还是有不小进步的,若是画背影,他也能把仕女画得婷婷玉立了,只可惜美入不堪回首,一回首就变丑。
    “清娘,瞧这样我怕要到一百岁才能画你,说好了,你一定要长命百岁哦!”杨逸手有些累了,搁下笔一边揉着手腕,一边说道。
    清娘一身衣裙如兰草青青,而她那俏脸就是草叶上开出的最美的一朵花儿。
    “杨大哥,就算入家长命百岁,到时也是满头白发、一脸霜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