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瓦解。等刘备一死,吴、蜀关系又露出一丝缓和的曙光,于是诸葛亮马上抓住时机派邓芝出使东吴,劝说孙权,重修旧好,以求共同抗曹。经过此前一段时间的重大纠纷,孙权此时已经死心踏地臣服于曹操,大有与西蜀不共戴天之势。此时听说西蜀又派使者到来,心中早没好气,便架起一口烹人的油锅,唤邓芝来见。邓芝见状,说:“人们都说东吴多贤人,没想到竟惧怕我这一介书生。堂堂东吴,欲烹来使,太没度量了。”孙权觉得丢了面子,便撤下油锅,给邓芝让座。邓芝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我们蜀国,更是为了东吴的安危。你臣服于曹魏以来,不是让你去入朝伴驾,就是让你送太子当人质,如果不依从,便以讨伐叛臣的名义南征,这样下去您是没有活路的。如果吴、蜀两国恢复联盟,那么进则可以兼并天下,退也可以三足鼎立,你们为什么不想与我们结盟自立,而偏要去做曹操的臣子呢?”孙权听了邓芝这番话,心中自然不是滋味,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以后,遂决定断绝魏、吴关系,重又恢复了吴、蜀联盟。
要说出使和游说,我们还不得不提及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就一反往日面目,把原来的主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游说东方六国,要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了。于是,由于苏秦游说各国出奇地成功,很快在东方各国打开局面,并佩六国相印。然而,我们一旦略加仔细分析苏秦打动人主的诀窍,仍然离不开这么个基本原则,即以利害打动之。比如说他游说燕国吧。燕国地处北方,是一个偏远的小国,与当时的其他诸侯相比,燕国的力量是最弱的。对燕国来说,西方秦国是其最大的威胁,而它最担心、最可能首先给它致命打击的却是齐、赵等国。了解到这些情况,苏秦就赶往燕国游说燕文侯。见到燕文侯,苏秦开门见山地说:“燕国的最大敌人无疑是秦国,但是多少年来燕国没有战事,是因为赵国在南面挡住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要攻燕,必须跨越云中、九原,还要穿过代、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困难很大。如果赵国攻燕,那情况就不同了,赵国只要国君号令一出,不出十天,赵国的几十万大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到达燕国东部,然后渡滹沱,涉易水,不出四五天就能攻进燕国的国都。”苏秦描述的情况恰是燕文侯最怕发生的,因为这关系到燕国的根本利益,于是燕文侯慌张而又诚恳地请苏秦为燕国出出主意。苏秦见自己的话已击中燕文侯要害,就漫不经心地说:“要阻止赵国攻打燕国十分容易,只要燕国先表示友好态度,愿意和赵国结成联盟,赵国的威胁自然也就消除了。”燕文侯马上答应下来,委托苏秦带上燕王送给赵王的礼物,请苏秦赴赵国为之斡旋去了。话说回来,苏秦游说燕文侯是他实现合纵以抗秦计划的第一步,其意并不在为燕国设计安全防卫计划。但他的说辞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明白,要想得到燕文侯的支持,必须点破燕国目前所处的危急局势,有了危机,燕文侯才有求助心理,苏秦的计划也因此才可能迈出第一步。而苏秦用以打动燕文侯的也是利害问题。
由此看来,不论是李斯的谏秦王逐客,还是邓芝的出使东吴,还是苏秦的游说燕文侯,其用以作为说辞和打动对方的看家本事都是明明白白地晓以利害,当利害计算打动对方心的时候,劝说和游说就取得了成功。由此我们说,利害最是动人心,实在是千真万确的。
唇舌下面的心计:4。激怒与说服
说服对方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反面激怒有时比正面劝说更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三国时西蜀丞相诸葛亮就扮演过这种智力游戏专家的角色,他智激周瑜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话说当时曹操亲率百万大军直下江汉,威逼东吴。执掌吴国军政大权的周瑜担心自己兵力单薄,如果出兵抵抗会殃及东南六郡百姓,因此产生了与曹操讲和的想法。这时,诸葛亮来到东吴,目的是劝说周瑜与刘备联合,以共同抗击曹操。诸葛亮知道周瑜性急气盛,便没有正面劝说,而是用计激怒周瑜。他故意说周瑜与曹操讲和是上策,并说可以帮周瑜出个主意,既不用纳土献印,也不用贡送银绢,只需送两个人去,曹操肯定会即刻退兵。周瑜忙问送谁去?诸葛亮说:“曹操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其中,他听说江南的乔公有两个女儿名大乔小乔,美貌无比。今天率大军南下,目的就是为了来讨这两个美女的。将军何不找到乔公,用千金买下两个女子,送给曹操呢?”周瑜问:“你怎么知道曹操是来要这两个女子的?”诸葛亮说,曹操的儿子曹植写了一首《铜雀台赋》,主题就是说曹操要当天子,并誓取此二女。接着,将原文背诵一遍,赋中有这样一句,叫“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大怒,连骂曹操老贼欺人太甚。原来,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便是周瑜之妻。因此,周瑜当即下定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决心。实际上,《铜雀台赋》中的这句话原意是指两座桥,因乔与桥同音,诸葛亮便故意说成是指大乔小乔姐妹,来激怒周瑜。激怒周瑜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在诸葛亮意料之中的。回过头想,诸葛亮对周瑜只是用了一个小小的骗术,如果周瑜懂些诗文,或眼界再开阔一点,诸葛亮的目的就没办法达到了。
唇舌下面的心计:5。谏诤中的辩术
历史发展到唐宋之后,列国和战之类的事端减少了,辩士说客也相应地少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类人又改头换面,以另一种面目和方式存在,并且仍然对国家、社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便是以帝王为劝说对象的宫中谏臣。谏臣之巧谏,从基本性质上讲,已与以前的说客不甚相同,但仅就其巧言善辩的天性才能而言,又与以前的说客如出一辙。
唐敬宗贪图玩乐,巡游无度,众臣阻止不了。当敬宗为去洛阳游玩而大肆筹备时,宰相裴度知道强谏不行,便对敬宗说:“东都洛阳本来是天子巡游的地方,但因这段时间战乱太多,宫殿、官署大都被毁,须待修茸以后才好去得。我赶紧派人整修,过一年半载再请陛下巡幸吧。”敬宗听说洛阳一片废墟,便再也没兴致去游玩了。
明朝初年,宋濂经常给朱元璋讲授儒家经典,并不失时机地巧谏。一次,主事茹太素上疏奏事。朱元璋嫌写得太长,还没看完就大发脾气。群臣一见皇帝暴怒,便纷纷指责茹太素。惟独宋濂心平气和地说:“茹太素奏事洋洋洒洒万余言,所列的事件很多,且一一开列了改革弊端的具体办法,这说明他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如果写得很短,都是些歌功颂德的空话,不一定就好。尤其是陛下刚颁布了广开言路的诏书,就严惩进言的臣下,那后果将会怎样呢?”一席话把朱元璋的怒气打消了。当朱元璋重新看了茹太素的奏章,果然发现上面有不少可取的东西,说:“如果不是宋濂相劝,我差点儿犯惩治谏臣的大错。”
当然,巧舌和心计并非处处时时都用于利君利国,它也有时不免用于阿谀奉承,谄媚谋私。唐朝的姚崇为人“权谲”,起初引荐魏知古为相,而后又将其挤出朝廷,派往洛阳任职。当时姚崇的儿子只知道父亲引荐过魏知古,就想走魏的门路徇私,哪知魏知古竟向玄宗告了状。有一天,玄宗问姚崇:“你有几个儿子?都做什么官?品行如何?”姚崇十分机敏,一下子就猜透了玄宗的意思,便以攻为守,答道:“我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贪欲又没本事。他们必定会走魏知古的门路。陛下一问,提醒了我,我得提前告诫他们。”玄宗原以为姚崇要为儿子隐瞒,听了姚崇的话很高兴,问姚崇怎么知道?姚崇说:“魏知古落难时我引荐过他,我儿子很可能会因此走魏知古的后门。魏知古如果为了报我的引荐之恩而提拔我的儿子,那就坏事了。”姚崇的话柔中有刚,于不经意中已巧妙地把魏知古给告了。玄宗听了,觉得魏知古不仅不报恩,还告发姚崇,太不近人情,便罢了魏知古的官。
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李NB078
的巧言也是阿谀巧极的例子。当时武则天为昭仪,高宗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问群臣可否。老臣长孙无忌等坚决反对,许敬宗支持,却说“田舍翁多收十石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乎?”虽说对了高宗的心思,但又嫌太过露骨。高宗又问李NB078。李NB078是三朝元老,功高望重,他为了既不得罪
众同僚,又能讨好高宗和武则天,便耍起了滑头。他既不明确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只是说:“此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外人?”高宗听后,心中有底,便堂而皇之地把武则天立为皇后了。
历代巧言善辩的说士、谏臣,有的一言兴国家,有的一言救众生,也有的一言免去杀身之祸……显而易见,这种特殊本事是一种天生的才能,甚至是自幼就具备的才能。东汉的孔融小时候聪明异常,当时有个叫陈韪的大臣不以为然,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有真本事。孔融听后笑了笑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孔融的反问省略了潜台词:“你现在这么愚蠢。”我们可以设想,孔融此时肯定没有学过逻辑学,但他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说出超乎常人想像力的妙语。语言一直是汉民族文化中的权力阶梯,而且又是审美对象,会说话、善说话,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常常成为世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标准,这到底让我们是喜还是忧呢?
以不变应万变:1。“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虽然说官场如战场,升沉迁徙都是难以捉摸的,而且伴君如伴虎,作为帝王麾下的人臣一般都有“朝承恩,暮赐死”的忧惧,但是中国古代历朝宫廷里都不乏这样一种人物,他们面对仕途险恶,任凭宫廷争斗,包括内忧外患,甚至改朝换代,都不忧不惧、稳扎稳打,既为各种势力所接纳和任用,而且还可能不断高升。虽说古人中多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对此种人却无意义。他们的做法是,任凭皇帝易人,社稷易主,我都能以不变应万变,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像正常的生意人做生意,时间越长赚钱越多一样,他们则是任官愈久,地位则愈固、愈高。这就是官场宦海中的“不倒翁”。
这类不倒翁官僚中很少有精明强干的济世之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往往当官而不主事,甚至有职有权也不干事。唐代就有过这样一位“三不”宰相,他遇事不开口,办事不开印,回家不开门。这种人绝不是无知无识的愚人,他们读书而不死读书和读死书,活学活用、急用先学是他们的特长,他们对传统儒家学说有着透彻的了解,而对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更有深刻的把握。世界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干事多错误才多,不干事的人一般也不会犯什么错误。在官场如果真能看透这一点,把为人处世的智慧掩盖在痴呆木讷的外表下,他就已经明白了人生之三昧。
历经唐、后梁和后唐三朝,侍奉过18个皇帝的张全义属于不读书,却有丰富经验和天生悟性的人。他的祖辈是濮州乡民,他年轻时曾在县衙当仆役,辛苦劳累且不说,还常常遭受官吏的污辱,就是后来当了河南尹,同僚们仍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