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铸新明-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示意一直陪着笑脸的中氶陈美春带路,朝一座新落成的作坊走去。

    此时的冶造局与几个月前破败景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崭新的阁楼作坊分布在不同区域,地盘也拓宽不少。

    一路上,时不时有自发前来加班的匠工学徒,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欢快,见到秦浩明他们经过,纷纷驻足行礼。

    现在整个冶造局上下,谁不知道秦督对他们真心好。俸禄提上去不说,重要的是秦督拿他们当人看。

    每日过来,不管是对工匠还是学徒,都是笑眯眯的打招呼,从未板着脸,摆什么官老爷的威风架子。

    为了帮陈中氶出气,更是把福州城鼎鼎大名的姜家子弟暴打一顿,这份恩情,全局的人可都记着。

    众人走到作坊前,郎官龚瑞鸿已经等候多时。

    看得出来,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新衣服,脸上也打理得清清楚楚,整个人显得精神奕奕。

    在向他们问过好之后,举手转身便要带他们进入作坊之际,冷不防戚婉如出身问道:

    “龚郎中,请问你身上的布料是福州城哪家商铺购置?”

    “咦,还真是,戚妹妹眼光真好,龚郎中身上的布料如是也从未见过?一定非常昂贵吧?”

    女人对衣服总是敏感些,很快,柳如是也发现不同之处。

    经过提醒,众人这才发现,今天,龚郎中身穿一套全新的青色圆领棉袍,也不知道是用哪里的棉布做的,布料十分轻薄匀称。

    市面上常见的棉布总免不了有些经纬不匀,有些棉纱粗,有些棉纱细,看上去粗的地方聚集成结。

    但龚郎中身上的这件棉袍,就全没有这样的问题,浑身上下匀称一体。

    戚婉如在第一眼看到龚郎中,就发现这个问题。

    那龚郎中本来仪表一般,但穿着这样体面的一件棉布圆领,倒是显出一些精致的气质出来,有些官家的体面。

    戚婉如本身擅长女红,也曾经为了秦郎和他的亲卫,亲自上街买布料做年服,自然清楚,福州市面上的棉布,无论产地哪里,都没有这么好的做工。

    也不知道织布时候如何淘汰细选棉纱,才能做出这样的好布出来。

    比起这样的棉布,市面上一般的棉布就显得十分粗糙了。

    “启禀夫人,这布料一点也不贵。”龚郎中微微自得,拱手行礼。

    卢欣荣吃了一惊,好奇地说道:“龚郎中这新衣精致匀称,所用布料定不是凡品,如何能不贵?

    就伯玉所知,天下南北的棉布,没有一处所产棉布能有如此精致。

    做这样的布料,哪怕细选棉纱,专选那一样粗细的精纱织成布,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效果?

    伯玉猜测,是不是松江府的大织坊,用精细棉纱,推出新布,其必然金贵。

    还是说现在龚郎中有钱,故而不觉得贵?”

    “卢大人,不是这样的。这布料是下官自己……不是……是秦督教下官……”

    “不要说,都到门口,进去你们就知道了。”

    关键时刻,秦浩明打断想说清楚的龚郎中,抬腿跨入作坊中。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怎么如此精美的布料也和秦督有关,难道真的无所不能?

    进入作坊内,众人这才发现里面摆放着几十架纺纱机,旁边的桌子上,还有已经成型的布料,和龚郎中身上一模一样。

    只是,那几十架纺纱机,还他们平日里所见过的有些不同。

    秦浩明不理众人诧异的眼光,微笑着朝龚郎中点点头。

    龚郎中拱手行礼,也不答话,走到一个挂着纱锭的纺纱机上,开始现场织布给众人看。

    其中,戚婉如看得尤其认真。

    她发现,龚郎中的动作显然不算熟练,只是机器好用。

    纺纱时候,只要转动纺纱机的大转轮,带动转轴,转轴就会通过绳套转动锭杆。完成后这一步后,小小的倒转一下大转轮再顺转,使的纱线从锭杆钩上脱下。

    最后放下锭子压板使锭子与锭杆同轴转动,将纱线卷绕到锭子上,便完成整个过程,将棉花纺成棉纱。

    随着飞梭的每一次穿越经纬,那织机就就随着龚郎中的操作回线一次,织布的速度十分可观。

    龚郎中操作了半个时辰,织出了两尺的宽布,效率足足是大明时下织机的两倍。

    加上这织机的宽度本来就是大明织机的两倍,织出来的布都是两倍宽,最后的整体效率是大明织机的四倍。

    戚婉如站在一边,看到龚郎中织布的速度,一脸的不相信。

    她织了几年布,自认为是一个织布的老手了,也骄傲于自己能比一般人织得快一些。

    她却从来没想过,不靠经验而靠机器的力量,织布可以这么快,还能织出这么宽的棉布来。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戚婉如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奇妙的机器。

    不仅如此,这纺纱机纺出的棉纱粗细一致,用这种棉纱织出的棉布均匀细密,质量要好于时下的任何棉布。

    “夫君,这机器是你设计的对不对,叫什么名字?”

    联想到龚郎中起先所言,戚婉如很快反应过来,急切的问道。

    “是啊秦督,您这机器也太神奇了,比任何的纺纱机要快上四、五倍,而且这纺出来的纱都一般粗细十分匀称!

    真不知您是怎么想到这机器的?一下子改变了一个行当啊。”

    洪迪新一脸震惊,直愣愣的盯着机器和纺织出来的宽布,不知想些什么。

    其实,洪迪新的家里在苏州也开着不大不小的纺织厂,故而对纺织流程十分熟悉。

    他可以断定,若是秦督这纺织机大规模造出来,大明的任何纺织厂都不能与其匹敌,这就是他说改变一个行当的意思。

    秦浩明微笑着看大家的反应,心里痛快至极。

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冶造局,他心中未来的皇家科学研究院,将汇聚无数的能工巧匠,一点一点的改变大明。

    现在虽然还停留在他画图纸,匠人负责按图索骥的阶段,但假以时日,技术沉淀,思路开拓,他们必然能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时下的冶造局,已经被他分成若干不同的领域,制造特种钢铁、玻璃制品、三酸两碱、以及一些原材料的制造方法。

    不管他们短期是否能够制造出来,但提供一个研究的方向,秦浩明相信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无需太过忧虑。

    像这珍妮纺纱机,龚郎中只是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把模型制作出来。之后是改进、操作、再改进……最终定型。

    制造这种织机只需铁匠和木匠,所有成本大概五两银子一台,秦浩明前期准备造五千台,组建一个大规模的织布工厂。

    还有蜂窝炉和蜂窝煤,只用短短的两天,他们就打制出来。对于这个东西,他准备能生产多少就成产多少。

    毕竟,不说民用,单是军队的使用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倒是手表由于机械复杂,众人还在不停摸索,一点一点改进中。不过想来也快,毕竟有模型在,只是里面部件改小而已。

    其他诸如铅字印刷等,现在已经在打造字库,相信不久就能用于复报,进入实际使用阶段。

    所有这些东西,都将逐渐投入军用民用,进而转为源源不断的钱粮,反哺军队。

    总督府会议室,凛凛的寒风从窗外涌入,却难以吹散里面热烈讨论的气氛。

    从冶造局回来,秦浩明便召集人手,召开崇祯十三年的第一场会议。

    蜂窝炉的煤球发出红蓝相间的火焰,铜壶的水滚沸着,侍从室的书记员充当服务生,给总督府在座的几十个文武官员泡茶。

    长桌上,距离三五人的位置,摆着从龚郎中那里拿回的十几匹棉布。

    洪迪新站在秦浩明左边,举起手上布匹激动地说道:“诸位,这是我们总督府新上市的棉布,比寻常棉布宽一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望着大家茫然的眼神,洪迪新在棉布上比划着说道:“棉布这么宽,裁剪的时候就有了更大的余地,布匹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用。

    以前布匹稍微一剪就多出来很多边角料,现在布宽了,边角料都变大了,那么这些边角料也就变成了有用的部分,可以用来做衣服。而且……”

    顿了一顿,洪迪新又说道:“布匹更宽,做衣服时候前襟后襟可以直接一片剪成。

    不需要分两次裁剪成型后靠线缝合在一起,做衣服省力,而且做出来的衣服少了一道缝线,也更体面!”

    洪迪新家是纺织商人,耳熟目染之下,对这些自然是知之甚深。

    尤其是纺纱机的速度,那才叫恐怖,是现在的织机五六倍之多,若是操练成熟之后,实在难以想象有多快。

    布又好,速度又快,想到秦督第一期就上马五千台这种机器,洪迪新仿佛看到家里纺织厂倒闭的模样。

    要不要私下找找秦督,跟他商议匀几台给家里,或者建议家人关闭纺织厂,以免受到冲击,布料卖不出去而倒闭。

    还有转让他人也是一条生财之道,这些年,家里也赚得差不多了。

    主动和被动,这里面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总督府里众人听了洪迪新的介绍,一个个喜笑颜开,这意味着他们的实力将更加强大,他们也是受益者。

    “诸位,去年年底,舟山群岛改造盐碱地十万亩以上,福州开垦出五十万亩新地。今年到明年年底,福州最少要有二百万亩地。”

    秦浩明站起身,接过洪迪新的话语权,看着众人,沉声道:

    “这些田亩,除了一部份近水的地方为粮田外,剩下的,一开始以豆料杂粮来肥田。两季之后,土地肥力足够了,就开始种植棉花。”

    “种棉花?”张云震惊道:“末将还以为您要全部种植成粮田,或是种些苜蓿一类的马料,怎么想起要大量种植棉花?”

    李晓峰在舟山群岛开发盐碱地,包括福州大开发的事情,张云自然一清二楚。

    “计划没有变化快,布匹也是最好卖的商品啊。”秦浩明脸上表情似笑非笑的道:

    “现在大明的布匹,九成是南布,特别是松江布行销天下,苏州一带的织布厂,工人数量多的有好几千人。

    江南各地到处都是织布的作坊或是工场,最少有数十万人和织布业有关,松江布,最便宜的二钱到五钱到一两银子一匹。

    不过运到咱们这里,最少也得五钱,一两,一两五钱了,要加相当的运费上去,贵些的布,有二两到五六两的也有十几两一匹的。

    至于丝、绢一类,江浙自然不用说,我们福建省也有,只是不如他们多罢了。江南布业的情形,大抵就是如此状况。

    伯玉应该清楚吧?”

    “这怎么能不知道?”卢欣荣是泰州人,属于江苏地区,“我们那里,妇人每天当户而织,男子则忙于田亩之事,闲时泡茶馆喝茶。

    妇人一个月所织出来的布,或是自家的丝出卖了,也就足够一个月的用度开销了。”

    “男子就潇洒的多了。”李守业爱卖弄学问,笑道:“下官看过一些江南那边的笔记,男子从清早起来就泡茶馆,喝茶吃零食看戏听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