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铸新明-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秦浩明看来,说卢象升忠,他没有意见。可是这样便说杨嗣昌奸,那也不正确。

    认真说来,卢象升和杨嗣昌的矛盾只是路线之争。

    从本意上讲,双方还是为了大明国祚得以延续。

    卢象升主战,杨嗣昌主和,在大明目前风雨飘零的情况下,没有谁错谁对。

    只要能沉下心来,坚定选定一条线路,君臣同心协力,都可以解决大明目前的困境。

    关键的还是崇祯,没有魄力,不敢抉择,犹犹豫豫、婆婆妈妈、遮遮掩掩才导致下面将帅、朝臣不和,致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发生。

    其实,杨嗣昌在秘密启动议和的行动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崇祯十一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

    鞑酋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于当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于平台,让杨嗣昌与黄道周在御前辩论。

    最后崇祯帝袒护杨嗣昌,贬斥黄道周等弹劾杨嗣昌的官员。

    所以说,崇祯真是一个操蛋的皇帝,只是可惜大明英才枉死,君臣离心,大明江山沦亡,汉人劫难开始。

    卢象升听完秦浩明言简意赅的话语,默默无言独自思索。

    是啊!

    眼前这个精明的士子凭着一些蛛丝马迹便可分析出自己的心态,更何况是沉浮官场多年,纵横朝野的杨嗣昌杨阁部?

    自己是否想当然耳?拉上一万多兄弟的性命,是否值得?真能让皇上改变心意觉醒吗?

    卢象升背负双手,踱着方步,清秀的脸上阴晴不定。

    秦浩明见此情况,只是静静的等待。

    过犹不及!

    自己只能提点一二,当事人若不能自己想清其中厉害关系,他说再多反而不美。

    “现皇上令老夫快速赶赴巨鹿,秦秀才以为如何?”

    卢象升停下身,目光炯炯紧盯秦浩明,看他如何作答。

    眼前士子胸有乾坤,他不敢等闲视之。

    虽说心里有些计较,但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或许真如他所言,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未尝可知。

    秦浩明心里的巨石终于落地,卢象升能够问计与己,说明他的心里开始松动,是个好的开端。

    也不枉自己一番奔波筹谋!

    “此一万人马去巨鹿乃必死之局,鞑子早有布置。然皇命难违,不可不从!

    却是不知卢总督手里可否还有其他筹码?”

    成功在即,反而要更加慎重!

    秦浩明井井有条一一分析,临了不卑不亢朝卢象升问道。

第53章 对策()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进退有度,条理清楚,大才!

    卢象升看见秦浩明尚未弱冠,却能宠辱不惊。

    自己一个总督问计与他,没有丝毫志得意满趾高气昂,反而小心翼翼问自己。

    这明显是要知己知彼才做谋划,单就这份稳健,就令他心里暗自赞叹!

    “你先不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果要驱除鞑虏应该如何进行反击?”

    卢象升目露精光,心里涌起万丈豪情,难不成自己多年征战还不如一个士子?

    杨逆想要自己的性命,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鞑子此次寇边,无外乎两种目的。其一,是对此次和谈失败的惩戒,展现他们的实力。

    其二,削弱大明的实力,以打促和,以战养战,一举三得。

    敌人想要的,就是我们要破坏的。

    所以我们只要从这二个方面下手即可。”

    秦浩明举起手,一条条向卢象升分析问题的根源,可是眼里还是充满深深的担忧。

    无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历史上,为进一步削弱明朝的实力,皇太极在崇祯拒绝和议之后,四次率清兵从蒙古地区越过长城入塞进攻明朝腹地。

    最远深入到山东,攻破济南生擒德王。

    清兵所到之处,烧杀劫掠,毁掉城市、村庄,掠走大量牲口和金银,将俘获的人口带到关外当奴隶或拨到汉军旗中当兵。

    既破坏明朝的生产力,又增强清朝国力,以战养战,一举两得。

    而大明方面,虽有卢象升等敢战之士,却又受到制约束缚,战则必败。

    大部分明军既没有与清军对阵的能力,又不能防守城池,只能远远地“尾随不敢击”,看着清兵抢掠后从容出塞。

    与此同时,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越剿越多,牵制了大明的大量兵力,使明军无法集中兵力对付清军。

    特别是卢象升遇难后,更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明清双方的较量中,大明逐渐处于绝对下风。

    卢象升点点头,低头沉思。

    秦秀才的想法与他原来想的不谋而合,若是天雄军和关宁铁骑在手,再加上其他勤王队伍,定让鞑子讨不了好。

    可惜皇上一会儿想战,一会儿想和,没有规划。

    现如今,更是把人马进行拆分,分布在河北各县各州,难以集中使用,白白浪费战机。

    “可惜圣命难违,巨鹿老夫又必须要去,为之奈何?”

    想到崇祯皇帝的多疑,卢象升的心情有些黯淡,自己有心无力,真让人憋屈,忍不住长吁短叹!

    “唉!崇祯皇帝就是太勤政,太急功近利,方有今时今日之时局啊!”

    对崇祯这样的皇帝,除了敬佩他的骨气外,秦浩明才没有什么好感和敬畏感。

    听见卢象升感慨,忍不住开口讽刺。

    崇祯就是太“勤政”,才把大明给毁了。

    皇帝的首要素质是知人善任,依靠一批有才能的人去治国平天下。

    从这方面,秦浩明认为崇祯不是一个好皇帝,还不如刘禅。

    作为皇帝,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只管玩他的女人就是了,却从深宫里胡乱指挥前方将领,岂有不败之理!

    相反,作为后金政权最高决策人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代领导,都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又能任用一批汉奸知识分子为他们出谋划策,自然胜多败少。

    松锦战役时,皇太极知道此战关系清朝存亡,不但“悉索沈中人丁”,动员全国军民上阵,还拖着病体御驾亲征,靠前指挥激励士气。

    “秦秀才休得胡言乱语,小心祸从口出。”

    卢象升淡淡的说道。

    对崇祯,他还是有感激之情的。所以明知必死,还是毅然决然赶赴巨鹿。

    也就是他赏识秦浩明,才不咸不淡说一句。换了其他人,说不定就要大动干戈了。

    “谢卢总督厚爱,小生谨遵教诲!”

    秦浩明悚然而惊,自己有些得意忘形了,此次目的是救卢象升,没必要徒惩口舌。

    “卢总督,为今之计只有尽量减少损失。

    如果能够集中三千精锐敢死之士,趁鞑子猝不及防之际,以快打快,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实在不行,以小股精锐战士,摸清敌酋位置实行“斩首”计划,让双方没有和谈可能。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下定决心,全力一战,对大明反而是幸事。

    另外可以组织军队,把他们从各县府劫掠的财物、人员解救出来,让他们达不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总督以为如何?”

    秦浩明后世就是特种战士,最善长的还是小股特种作战理念。

    如今满清鞑子深入大明腹地,从地利这块来讲,有利于大明军队,方便实行特种作战计划。

    卢象升听完一言不发,心里却是惊涛骇浪。

    秦秀才所说的方案与自己原先的战法大同小异,甚至更有新意。

    卢象升在崇祯十年四月十五日曾上了一个奏章,《选用奇兵疏》,他要求建立一支一千五百人的特殊部队,专门用来劫营和奇袭。

    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安抚郧阳的成功,靠的是长途奔袭。

    洛阳以骑兵数千击溃闯王百里联营,滁州以三千关宁铁骑蹂躏闯王数十万大军,靠的还是长途奔袭。

    野战和奇袭,是他喜爱的战术。

    如果秦秀才能够忠于大明,则是大明之福。若是加入国内反贼队伍,则是大明的悲哀。

    一时之间,他的心里患得患失,久久难以抉择。

    “秦秀才对大明内忧外患如何看待?”

    卢象升思虑半天,牛头不对马嘴的问出这样一句。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得不到士子和江南地区民众的支持,并多次受到大明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能够政通人和,他们翻腾不起波浪。

    后金鞑子军队虽然凶悍,但人数有限,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

    只要山海关不失,他们就算能从蒙古越过长城进入关内,也会因为补给线太长而无法占领大明领土。

    唯一可虑的是……”

    秦浩明说到后面,实在不知该如何对卢象升说。

    他说的都是实情,尽管按照目前如此不堪的形势,大明朝廷仍然有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

    问题是崇祯和朝廷“猪公”在战略层面上,一错再错。

    通常在形势有利时就应积极进攻以免除后患,形势不利时就应积极防御以消耗对方实力。

    在两线作战时就应暂时与一方讲和以保存实力,这些都是常识,可大明朝廷精英人士却如同白痴般接连犯错误,你让秦浩明如何去说。

    即使是卢象升,也并非没有错。

    “秦秀才不妨直言,无须顾忌。”

    秦浩明的话让卢象升大为赞同,此子是大明难得的明白人,急忙开口问道。

第54章 借我三千骑()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大明的敌人不是国内叛贼也不是满清鞑子,而是我们自己。

    少点清谈,多点实干。文臣武将,同心协力。

    和谈也好,主战也罢,关键是策略必须清晰明了,如此方有作为。

    另外,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点,将士们的粮饷必须解决,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秦浩明目光清澈,没有任何私心。

    其实就他内心而言,他对大明王朝有感情,基本上还是抱着能救则救,实在不行,也不必强求的心态。

    关键还是以解决满清鞑子为主,这才是他真正要对付的历史使命。

    “大赞!民从贼,多起于饥寒;兵从贼,多缘于缺饷。

    军、民之所以跟从叛贼,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法活下去了,抚治的根本,还在于要让民众可以有活路。”

    卢象升拍手大声叫好,直到此时此刻,他终于放下心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