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铸新明-第3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午时半刻,多尔衮正一人喝得满脸通红,满脸胡茬,说不出的憔悴。

    多铎和他一母同袍,平日感情深厚,又是他的左膀右臂,不意却在他眼前被明军凌迟活剐,这让他如何能接受?

    有心报仇,却无此能力,内心的愤懑和痛苦,其可想而知?

    “十四弟,节哀顺变,你又何苦如此?”命下人添了一副碗筷,皇太极摒退左右随侍,落座说道。

    此时多尔衮尚为喝多,但也还是借着酒意横视皇太极一眼,并未作答,只是杯中酒一举,自顾一饮而尽。

    皇太极苦笑一声,陪了一杯。多尔衮的意思很明显,甚至说有点诛心,是你的兄弟,但又不是胞弟,自然不伤心。

    不过,皇太极今日过来不是来找茬的。

    “十五弟骁勇善战,乃大清不可多得的勇将,又是朕的兄弟,今遭此劫难,朕如何不痛在心里?

    朝廷正在商议他的封号以及优待,十四弟大可放心。

    还有,朕决定,把十五弟的镶白旗交给你指挥。”

    皇太极努力使自己肥胖的脸上露出几分哀楚,放下酒杯,缓缓说道。

    多尔衮听完一愣,眼中闪过几分犹疑。要知道,皇太极为了把正白旗和镶白旗分开,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成功。

    现在,如此轻易的给他,反而让人摸不清头脑。

    他之所以一个人躲在府里喝闷酒,一则是因为多铎的死,二则因为多铎死后,镶白旗皇太极会如何处置。

    自己的正白旗在和明军的两次战斗中,损失惨重,力量由原本最强的上三旗,几跌落至倒数。

    即使有皇太极之前的承诺,优先补充人手兵员,但要形成战斗力,终究还是要一段时间。

    若是皇太极玩阴的,把镶白旗交给兄长阿济格,多尔衮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阿济格是一个做事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最容易被人怂恿。

    在自己的正白旗中,多尔衮尚能节制他,若是独自成为旗主,多尔衮不知他会膨胀成什么模样?

    “十四弟有何奇怪?”皇太极朝多尔衮微微一笑,肥厚的手掌端起酒杯,自斟自饮一杯,长叹道:

    “汉人有句话讲得好,成事必在人,人定则胜天!

    十四弟乃我满人中的翘楚,镶白旗由你掌控正合适。

    现如今,我们满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需要你我兄弟合力断金,或许才能度过此劫。”

    “皇上何出此言?”多尔衮急忙失声问道。

    虽然二人多有龌龊,可皇太极的战略眼光,多尔衮还是敬佩的。没有他,满人走不到今天这样的态势。

    公允的说,皇太极胜过自己百倍。

    所以,多尔衮对皇太极今天的种种反常行为,感到非常惊讶。

    尤其是皇太极生死存亡这句话。

    至于吗?

    在他看来,战场胜负乃兵家常事,辽东大战大清虽有损伤,可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形式。

    八旗中,只有自己和多铎的两白旗损失较大,怎么现在就到了生死存亡呢?

    “十四弟难道没发觉定南军和其他明军有什么不用吗?秦浩明这个人和大明任何将领都不一样吗?

    他当上宣大总督时,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皇太极的眼中闪动着跳跃的光芒,面对着多尔衮不解的神情,声声喝问。

第六百三十七节 皇太极的忧虑()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多尔衮晃动着有些昏沉的脑袋,思索着皇太极提出来的种种问题。

    说实话,近日他一直沉湎于多铎之死无法自拔,还真没有认真考虑这些事情。

    好在他毕竟不是无能之辈,虽不如皇太极惊才绝艳,可一般人的智商还是有的,尤其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

    “皇兄可是指他清剿晋商的行动?”多尔衮有些不确定的回答。

    和晋商的联系,一直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他并没有插手。只知道晋商对大清的重要性,再具体的就没有过问。

    “不错!”

    皇太极赞许的缓缓点头,这是多尔衮不同多铎和阿济格的地方,不是一味崇尚武力,知道软实力的重要性。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后金从深山老林走出来才多少年光景,没有文化,没有历史,还只是一群野蛮人。

    平日里大战的一些战术,还是从汉人三国志里面学习,族人又能有多大出息?

    要不是皇太极手腕高超,四处挪腾算计,建奴真难以发展到如此地步?

    “大明将领秦浩明不知从何得到信息,把和大清有密约的晋商连根拔起,这一步可以说断了大清的命脉。

    十四弟不知道,晋商对大清的崛起有多么重要?”

    皇太极脸色沉重,肥胖的大手端着酒杯,摇头凝神说道:

    “食物、棉麻、铠甲、铁器……乃至生活所需的一切用品,大清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不仅如此,没有他们,我们的东珠、人参、皮毛等皆无法销售给大明,用来换取大清需要的任何战略物质。

    毫不夸张的说,有晋商在,大清无后顾之忧,只要厉兵秣马,从大明劫掠钱财即可。

    可现在没有他们,大清已经陷入困顿之地。”

    迎着多尔衮不解的目光,皇太极起身继续解释道:“十四弟认真想想,即使以大明原先的不堪,大清入关劫掠,又能得到什么东西?

    无非是人口财物,最多还有粮食。

    可单靠劫掠,我们根本无法获得源源不断且对大清有用的战略物质。”

    多尔衮点点头,深有同感。

    入关劫掠大明,只是战略上的需要,目的是打击大明的战争潜力。

    至于说获得的战略物资,肯定不如朝廷有系统有针对性的购买得到得多。更何况,有些战略物资多在江南沿海,大清鞭长莫及。

    再说,入关劫掠,那也是有风险的,战争毕竟是要死人的。

    没有这些晋商的帮助,皇太极说大清危在旦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怪不得以当初父汉如此嗜杀之人,对大明晋商也是恭礼有加,从未刁难他们,原来根由在这里。

    皇太极见多尔衮频频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如今的大清,确实需要他们二人携手,方能渡过危机。

    “晋商对大清的作用,并不仅于此!”皇太极锐利的眼神紧盯着多尔衮,沉声说道:

    “大明幅员千里,疆域广袤,戴甲之士百万,其一举一动大清根本无法察觉。

    可晋商商栈遍布大明全国,朝中权贵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便是西北叛贼,也和他们过从甚秘。

    所以,大明但有风吹草动,第一个得到情报的总是他们。

    否则,单凭大清布在大明境内的暗探,打打杀杀跑跑腿的事情尚可,可要和大明朝廷上层有什么联系,却是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得到情报……”

    说到后面,皇太极肥胖的脸上唏嘘不已,显然是痛惜晋商的毁灭。

    皇太极的举动,多尔衮感到很是怪异很是可笑。大清的君主,居然怀念大明的商人,这要传出去,简直要令多少人诧异。

    “可笑吗?”皇太极背负双手,眼中隐晦莫名,说不清是庆幸还是伤感,只是喃喃自语说道:

    “朕早就说过,大明是一个庞然大物,大清和其相比,不过是萤火之光,微不足道。

    我们现在的举动,充其量只是一群鬣狗,趁猛虎不注意,从他的嘴里夺食。等他们醒悟过来,大清将无任何机会。

    这也是一直以来,朕愿意和大明和议,甚至宁愿牺牲一些名分上的东西。可惜,大明崇祯皇帝却死活不答应。

    哪怕他们军事上节节败退?”

    皇太极慷然叹道。

    大明的铮铮铁骨,他是有领教。过去,军事上节节胜利,尚无法让崇祯低头。现在,恐怕会更难。

    想到这里,皇太极摇头对多尔衮沉声说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朕以为大清照此发展下去,积蓄实力,待到时机成熟,终将有机会入主汉人江山。

    可惜,此次辽东大战让朕看清了事实,汉人终究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大清不如多矣!

    秦浩明、阎应元、张云、卢欣荣、吴锋、颜蛰……原本皆是籍籍无名之辈,不意却让大清损兵折将,以至于岌岌可危。”

    皇太极这段时间功课做得很足,把定南军留在辽东和朝鲜将领都派人了解打探,此刻竟然如数家珍。

    “也不尽然!”多尔衮有些不服气的傲然答道:

    “不说他们,便是大明历届辽东督抚中,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中,哪一个不是大明的英雄人物?

    可他们,又有谁能阻挡大清崛起的步伐?

    说到底,他们根本无法掌控辽东将门,大明的内耗是……”

    话说到这里戈然而止,多尔衮终于回过神,同时也明白皇太极今日到此的目的和他所看到的忧虑。

    大明军队作战能力真比大清差吗?

    多尔衮统兵多年,自然深知不是如此。

    都是两个肩膀一个脑袋,谁也没三头六臂,不见得谁比谁强。

    甚至,许多辽东将门世家子弟,从小习武打熬体力,个人作战能力并不比大清勇士差。

    四川白杆兵、浙江戚家残军、关宁铁骑、九边军将,都足以和大清一较高下。

    而且,在许多小规模作战中,他们可能更胜一筹。

    却唯独在大规模作战,即使在大明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失败的一定是明军。

    原因何在?

    还不是人心不齐,军中山头林立,派系众多,谁也不肯出死力导致。

    谁都把自己的家丁看成是保命的本钱,不肯用于战场厮杀,方有大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赫赫威名。

    当然,大清也有八旗,也有派系,也有争斗,可毕竟人少,便于掌控。再加上皇太极威望日渐高涨,故而此类现象较少。

    想到这里,多尔衮眼中复杂难明。

    自己和皇太极相比,终究在眼界和格局上多有不如,尤其是在细微之处。

    PS:感谢书友元宝妈妈111、书友20170411132658683打赏,铭感盛情!感谢诸君的继续支持,阿土唯有半夜码字拜谢!

第六百三十八节 有他们在,就无大清(新年快乐!)() 
    第四卷利刃出鞘神州动

    为什么他不提辽东的历届督帅和将领,却偏偏提定南军籍籍无名的诸将?

    稍微思索,多尔衮终于发现其中奥秘。

    说实话,如今盘踞在金州和旅顺的定南军,不比在山海关和宁锦防线的蓟辽边军,对于大清来说,无疑还很弱小。

    可皇太极却无视蓟辽边军,反而对定南军高度重视。这其中固然是因为他们打败过大清的缘故,但更多的还是对其长远的恐惧。

    纵观辽东大地,各方势力风起云涌,其盛衰之间,皆有迹可循,包括满人的崛起。

    首先,任何新兴势力,必然有一位灵魂人物扛鼎,手下将领出身微末却忠心耿耿,整个团体蓬勃向上。

    其次,这个团体要有不俗的战绩,骨干将领要敢打敢杀,步调一致,统一听令。

    如此,则强军可期。

    无疑,刚刚冒头的定南军不仅满足这两个条件,而且青出于蓝而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