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明朝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
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
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就在杨嗣昌紧锣密鼓地指挥围剿农民军的同时,亦开始筹划对清议和的事宜,以缓解明朝的外部压力。
崇祯十一年三月,杨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
尽管多数朝臣反对此议,但崇祯帝却非常赏识,加上杨嗣昌无偏无党、勇于任事,崇祯对他更加信任。
第68章 秘议()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不是今上不能乾坤独断,而是东林党和卢建斗等人好虚名,置大明利益不顾,行那以卵击石之事,真真误国误民,罪该万死!”
杨嗣昌面色阴沉,敲打着上好花梨木茶盘,怒骂卢象升和朝廷清流人士。
当然,他和崇祯君臣两相宜,听不得任何人说崇祯的不是,包括陈新甲。
“最近陈总兵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兵部给事中弹劾你任用私人亲信,结交宦官,大部分给我压下了,其他的陛下没有追究。”
陈新甲有才干,但是不能以廉洁自持,所使用的人都是他欠了人情债的军官。
另外他还和宫廷中的宦官深相结交,引以为援。
其中与司礼王德化尤其亲近,所以言官御史弹劾他。
“多谢杨本兵照拂,刚到宣府,改编队伍、强化训练、整顿马政、演习火器、查禁贪占等事务,件件都是得罪人的事情,然不做又不行,真是为难!”
陈新甲心中暗自苦笑,这张大嘴多次惹祸,杨嗣昌是趁机敲打自己。
“不知你此次冒险潜入京城,所谓何事?”
陈新甲是自己的盟友,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看见他认错,杨嗣昌没有继续为难,毕竟快速掌握宣府兵权,也经过他同意。
“三件事,件件跟卢建斗脱不了干系。”
说到正事,陈新甲面色严肃,原本有些松懈的身体挺直,扭过头面对杨嗣昌咬字清晰慢慢说道。
“第一件,卢建斗声称在赵县遇到后金鞑虏大部队,要求宣府五千天雄军归建。
第二,宣府杨总兵要求带走部分军械和粮草,驰援卢建斗。
第三,卢建斗声称全歼多尔衮正白旗一千五百人,报功塘报估计已经在来往京城的路上。”
杨嗣昌刚开始心情不错,卢建斗居然敢无视兵部行文,要求天雄军归建,这是抹黑他的好机会。
想拥兵自重吗?陛下对这种行为最是猜忌,简直是不知死活。
第二件事情也不错,这是结党,同样为陛下不喜。
可是当陈新甲讲完第三件事情的时候,他真的惶恐,这才明白陈新甲之所以甘冒大险私离宣府的原因。
一个应对不好,悔之晚矣!
陈新甲讲完,他的脸色越听越难看,最后整个人都仿佛僵直,目光转都不转,紧紧盯着晶莹通透的茶盏。
心里却在不停的盘算着,首先,不用怀疑卢建斗剿灭鞑子的真实性。
这一点,纵使是对手,但相知多年,他的人品还是有保证的。
其次,朝堂上下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欢呼雀跃,包括部分主和人员。
当然他和陈新甲、高起潜三人除外,概因他们已经没有退路。
最后,才是他最担忧的,那就是崇祯皇帝听到大捷,原先的态度是否有所转变?
没有陛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看看卢象升就可以知道,之所以这么任他们拿捏,还不是心灰意冷吗?
现在,瞧他动作,分明是想借此机会反扑。
压是压不住的,剿灭一千五百的鞑子,称之为滔天大捷也不为过。
近几年,已经没有一次性杀死这么多鞑虏的机会。
“陈总督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应对之策?”
想了半天,杨嗣昌脸上阴晴不定,慢悠悠的憋出一句话出来。
陈新甲嘴里发苦,心里颇有不满。
杨嗣昌自小聪慧,号称三步一计,瞧他情形,分明早有对策。只不过有些话不方便说,想借他口而已。
“如此大事,首先要看看圣意如何?”
陈新甲眼角的余光轻瞥杨本兵,不紧不慢的缓缓说道。
“不错,此乃正理,请继续。”
杨嗣昌眼皮都不抬一下,仿佛老僧入定般,只是盯着茶盏。
杨本兵的态度反而让陈新甲发狠,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跑不了我也跑不了你。
“若是陛下大怒,自然最好,但此种可能不大。
估计是举棋不定的可能性比较大,到时一定咨询杨本兵。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本兵也不能说不战,不然会遭到天下士林的唾弃。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捧杀他。
卢建斗想逞能,那就满足他,我也很想看看他是否能够抵挡八万鞑子大军?”
不管不顾一口气说完,陈新甲再无言语,静坐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大善!就按陈总督的意见办。说了半天,不若边吃边谈,一些细节方面还想听听你的意思,另外,战场的情况也说给我说说。”
杨嗣昌哈哈大笑,一扫之气的颓废,站起身双手拍掌,既是为陈新甲的主意叫好,同时也是通知外边的贴心奴仆。
赵县是一个小县,四周城郭只有三十余里,人口不足五千户。
因为战乱的原因,听闻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卢总督在此驻扎,陆陆续续有许多周边县城的百姓托庇于此。
董长青带领上次被鞑子俘虏的两千七百名青壮,正在秦浩明的指导下布置防御工地。
这其中还包括一百多名貌美女子,在乱世中,大部分无家可归,卢欣荣也做主把她们收留下来。
被俘青壮原本有三千五百人左右,可是有部分人员需要归家,卢欣荣再是如何坑蒙拐骗也无法挽留,只能任其离去。
赵县城防由大同总兵虎大威统一负责,他对城防建设有经验。
秦浩明在咨询了虎大威的打算后得知,他准备以一里一墩,墩以土为之。
三里一台,台以砖石为主。计墩三十,台十一个。
这其中又用铁蒺藜和据马层层扑叠,辅以秦浩明提供的铁丝网创意。
若是两三万骑兵倒也足够,可是一想到八万骑兵铺天盖地,秦浩明还是有点不寒而栗。
反正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所以秦浩明打算自己建立一套有别于虎大威的防御系统,有备无患嘛!
对于自己后世闲暇之余看书得知的防御骑兵方法,他有点跃跃欲试。
第69章 防御部署()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作为后世的特战队员,因地制宜制造陷阱是其中的一门必修之课。
虽说后世防御的对象不是骑兵,可是基本原理不变。
虎大威只是匆匆看了几眼,立即看出军用价值,二话不说征调赵县劳役划拨给秦浩明使用,小命要紧啊!
秦浩明的防御体系就是挖壕沟和陷坑,办法虽然原始,但是却有效。
傍着赵县矮小的城池,秦浩明指挥众人在郊区位置,挖军事防御工地。
壕沟分为三道,宽近七米为第一道壕沟,其它两道分别为五米。
挖出来的泥土合理利用,堆积在壕沟后面叠成三米高的护堤,上面再加上胸墙。
胸墙和护堤衔接的地方,是向外斜列着削尖的木桩。护堤上每隔三十米米修建一座木塔,并布置弩炮。
护堤和第一道壕沟之间相距一百米。为了增加敌人穿越的难度,采伐了许多树干和坚韧的树枝,把树枝顶端的皮剥去以后再削尖,把这些木桩直立着排放在沟内。
把它们的底部钉牢,埋在土里夯实,使敌人无法拔掉,只有树干的尖端伸出在地面上。
它们一共有五行,一层一层地连在一起,互相衔接,又互相穿插,任何人冲进它们,必然会使自己被这些极尖锐的木桩戳穿。
在这前面,又挖有象梅花形似的斜对角的坑,深一米,逐渐向坑底收缩倾斜。
里面安放着人腿粗细的圆木桩,顶上削尖,用火熏硬,有一部分伸出地面,高度不超过四指。
再把铁蒺藜洒在空闲的地方,增加防御密度。
考虑到地分为硬地和软地,为了增加效率,加快挖掘进度,硬地一律用铁丝网代替,并分布重兵把守,毕竟刚刚开始,铁丝网有限。
还有简单实效的陷坑,无需太大,刚好可以容下马腿粗细便可。
半径三寸左右,深约一尺。高速奔跑的鞑子和战马倘若陷入,如此不起眼的小坑就是他们的埋骨之所。
人多力量大,在生死存亡的压迫下,仅仅两天时间,由大明将士和赵县百姓组成的三万多人,硬是把赵县一个防御能力非常弱的小县城,变成一个纯碎的军事重镇。
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士气起来了。
不要说天雄军的将士们信心十足,便是参与劳作的百姓们也感觉固若金汤。
“世上岂有攻不破的城墙?
进攻方是最好的防守,若是我们坚守十天,不,十五天,在我们的土地上,还没有援兵抵达,这个大明我个人觉得……或许……”
秦浩明言语幽幽,同时也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能做的自己已经都做了,他已问心无愧,其他的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作为主帅,卢象升需要统筹全局,基本不得闲。
听闻亲兵汇报秦秀才的防御工地与众不同,简单有效,立马过来巡视。
从军十几载,自然是一眼看出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效果,却不意秦浩明说出这番话。
“走,到本督营房,有些事情帮忙参赞一二。”
对于秦浩明,卢象升不敢有丝毫小觑。见识到他诸般手段,愈发重视他。
“伯玉不错,组织协调能力非常强,又能吃苦耐劳,他日必成大器。”
看见卢欣荣在寒风下,上串下跳配合赵县衙役组织当地民众负责后勤工作,端茶倒水、熬粥煮汤,忙得不亦乐乎。
秦浩明不禁由衷赞道。
卢象升也是啧啧称奇,族弟伯玉性子如此孤傲的人,居然甘愿被秦秀才驱使,真是异数。
“昨晚他来跟我辞别,说不日要去应天府,听说是你让他去?”
卢象升边走边朝秦浩明问道。
举贤不避亲,此次大捷的塘报中有族弟卢伯玉,自己早已跟他言明。
如此大捷,作为普通将士,朝廷必有封赏。
若是有自己的帮扶,加上族弟的努力,相信他一定可以脱颖而出,重振堂叔分支。
奈何他去意已定,自己如何劝说都没有用处。
卢伯玉执意离去,并说想跟秦秀才博一场大富贵,立志成为大明最大的海商,贩售天下货物。
“让他出去走走也好,不要束缚了思想。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可以开拓视野。
国内士林学子、朝堂大佬,一个个都自私自利,只顾眼前利益。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