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铸新明-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惟有可怜舍生忘死抗击鞑虏的辽东将士们,不但吃不饱、无钱养家,还因讨要拖欠军饷被指责的际遇心酸。

    “为今之计,把上次从鞑子手中缴获的钱财分发下去,先把军心凝固起来再说。卢督以为如何?”

    说一千道一万,只有此战胜利并且重挫鞑子,方才有后续事情。

    否则,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皆成空。

    “可行,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将士们浴血厮杀,家人却还要供养。”

    卢象升毫不犹豫,立马赞同。

    “另外还需做好没有援军的准备,小生估计这一仗或将打得惨烈无比。

    卢督万万不可心存幻想,以为朝廷会派其它友军援助。”

    虽然历史的进程有所改变,但是秦浩明还是不敢大意。

    概因杨嗣昌、高起潜、陈新甲之流可不是什么高尚之人。

    相信如果是顺风仗他们会来抢功,可是目前鞑子的战斗力可不是后期的八旗老爷兵,顺风仗也就自然无从谈起。

    “唔,目前天雄军两万人马俱已到位。唯一担心的是怕粮草供养不上,若是十天半个月尚可,时间久了就难说。没有朝廷的支援,怕是……”

    卢象升目露忧虑点点头,没有援军的事情他们之前有做过探讨,现在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

    所以才四处召唤旧部,可是问题也随之产生,人马多了,粮食就有点捉襟见肘。

    曹尼马,如果面前站着的不是卢象升,秦浩明都开始骂人了,不是别人,就是骂崇祯。

    这是什么道理啊,鞑子在大明以战养战都可以相当滋润,反而大明自己的军队在本土作战,居然没有粮草。

    这样的大明,焉能不亡?

第75章 交心()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也就是卢象升愚忠,换了其他人,早就撤离赵县,有多远跑多远。

    “卢督毋虚担心,事情当不至于如此窘迫。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一方面号召赵县大户捐粮,只要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答应事后补足给他们,料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趁着鞑子目前没有围城,可能就要用些手段了,不知……”

    说到这里,秦浩明略有迟疑。

    “说,有什么责任我担着,这次原本就有许多违制的地方,也不在乎多一件。”

    看见秦浩明有解决事情的办法,卢象升豪情万丈。

    “立马派几路兵马,朝附近县城“借粮”,事前向户部催粮并把此事用密函告之陛下。”

    秦浩明把借字咬音特别重,再配之以杀气腾腾的表情,傻子都知道借不成便抢的意思。

    卢象升只是沉吟片刻,立马果断答应。

    “浩明真乃老夫的诸葛先生,好像就没有你觉得为难的事情。”

    事情得以解决,卢象升心怀大慰,哈哈大笑,开口称赞秦浩明。

    “卢督谬赞!如果要小生说,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按目前这种状况,天雄军有得选择吗?

    朝臣的意思,包括陛下的意思,对卢总督来讲都无所谓。

    卢督关心的应该是粮草可否到位?可参战的大明将士具体有多少?固守待援是什么情况?如若没有援军应该如何?

    只是您完全站在朝廷的角度,自然就受到束缚,放不开手脚全力施为而已。”

    秦浩明明白,不是自己比卢象升厉害,说来说去还是心态,或者说局限性。

    就现在而言,在冷兵器时期,如果讲到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涉及到具体指挥,十个秦浩明也未必是卢象升的对手。

    当然,秦浩明后世作为特种战士,有着领先几百年的各种战役经验,又站在深知历史大势的高度上。

    如果说个别战术或许不如卢象升,但在战略上绝对是高手,没有之一。

    特别是他没有卢象升瞻前顾后,束手束脚的心态。

    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一切只为了胜利,行事毫无顾忌,自然要比卢象升有诸多手段和优势,不足为奇。

    “赵县城池狭小,无法容纳太多人马,刚好由你带领五千骑兵,每人配备双马,实行你的机动作战。

    老夫在赵县,拖住鞑虏大军,就让鞑虏在此摔个跟头,看他是否还敢目中无人耶?”

    卢象升也被秦浩明激起心中的雄心壮志,信心满满的说道。

    “可惜令出多门,卢督无法统一指挥,不然定叫鞑子吃不了兜着走。”

    秦浩明有点郁闷,正是关门打狗的大好机会,可却因为狗屁的路线之争,白白浪费。

    “援军老夫也不奢望,如果可能,唯有祖宽的一万关宁铁骑可以与鞑子一战。”

    祖宽早年是祖大寿家仆,少有勇力,积功至宁远参将、副总兵。

    崇祯八年入陕西剿灭叛军,归卢象升节制。

    他为人骄横,兵马所过之处焚毁民宅,凌辱妇女,基本无人能管。

    但唯独对卢象升服服帖帖,也算是为数不多有交情的将领。

    “鞑虏的骑兵机动性强于我军,野战能力更是我军望尘莫及。

    现在驻扎在河北的朝廷大军中,除了祖宽率领的关宁铁骑可以野战,其他还有哪只友军可堪一战?

    鞑虏只要盯紧这支队伍,便可保证他们动弹不得。

    再者,祖宽头上有高太监压制,根本无法自行其是。

    事到紧急关头,高太监领导的关宁铁骑会让他驰援卢督?”

    秦浩明不惮以最坏的打算考虑高太监,十有八九,关宁铁骑是派不上用场,可以把它排除在外。

    “浩明,你对大明王朝究竟是如何看待?”

    不知为何,卢象升总有摸不清眼前少年的感觉。

    从他平常的言语行动中,爱国爱民杀鞑虏不留余力。

    可至于说对朝廷的态度,就有些让人捉摸不透,甚至还有些出格的地方。

    “江山改朝换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万里江山亡于异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不可重蹈覆辙。

    秦某是大明子民,但同时也是汉人。小生恳请卢公知晓,乱我大明万里江山者,必是鞑虏!

    对我而言,大明王朝努力去救,真若事无可为,绝不让它亡于异族,这是小生的底线。”

    秦浩明目光清澈,坦坦荡荡说出实情,没有一丝一毫的隐瞒。

    “卢督请放心,只有统一的华夏,才是万兆黎民的幸福。秦某绝不会为了一己之私,陷天下百姓于苦难中。”

    对着卢象升说出他的肺腑之言,秦浩明施礼离开帅帐,留下独自沉思的卢象升。

    寒风凛冽,干冷的西北风打在人的身上,像钢刀刮骨一样。

    破旧的红衣鸳鸯战袍,显然并不能阻挡刺骨寒风。

    然而在河北的苍茫大地上,却有五骑狂抽着战马,急速奔驰。

    扬鞭的五位骑士个个脸色阴沉,写满了倦容。

    但是依旧挥鞭不止,丝毫无顾四处呜咽的寒风和渐渐下沉的残阳。

    领头的是余佑汉,他身后背负一个不知死活的汉子,一手挽马缰,一手扬鞭,整个人如标枪一样扎在马背上,只是为了尽快赶到赵县军营,好尽量挽救身后的汉子。

    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和他亦师亦友的天雄军百户赵大友,一个憨厚质朴的大明老兵。

    十天十一夜,这是余佑汉和赵大友在一起的日子。

    从这个老兵身上,他学到了听音辨数、观察地形,探营、侦察敌人动态、报告路途给养等等,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夜不收,有了深切的体会。

    不仅如此,他还学到了借马的速度,花最小的力气更巧妙的杀敌,而不是傻傻的用全身的力气进行砍劈。

    天雄军的夜不收十一人为一组,百人为一队。

    其他队的夜不收余佑汉不知道伤亡情况如何?

    可是赵大友带领的百人队,在巨鹿篙水桥遭遇鞑子伏袭,只剩下如今的五骑六人。

    几十个袍泽的拼死掩护下,他们终于冲出重围。

    亲眼目睹袍泽的死亡,余佑汉肝胆欲裂,恨不得转身和鞑虏同归于尽。

    可惜他还不能死,肩头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在。

    战死几十个老兵的家人老小,需要他来承担。他答应过他们。

    百户赵大友也不能死,他家里还有一个尚未出嫁的小妹。

    他现在要赶紧回赵县大营,向秀才汇报鞑子情况。

    袍泽的鲜血,不能白流。

    “余百户,珍惜跟袍泽们在一起的日子,尸山血海里共同滚一遭,他们就是你的战友兄弟。”

    想到秀才的话,泪水漫过了眼睑,顺着余佑汉高挺的鼻梁的滚滚而下。

    但他无暇擦拭,只想身后的赵大友醒来,再叫他一声小子。

第76章 崇祯心思()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卢象升向兵部、户部求援催粮未果,随即派军中赞画杨廷麟带书信赴京申诉。

    十一日,宣大总兵杨国柱带领五千将士强行离开宣府,还有粮草、军械若干。

    十二日,巨鹿、清河、正定、新河、宁晋五县遭天雄军强行借粮和军用物资等。

    十三日,秦浩明带领五千天雄军铁骑离开赵县,不知去向。

    十四日,鞑虏前锋一万铁骑在贝勒阿巴泰带领下抵达赵县,安营扎寨。

    距离清河三十余里处,临近山东夏津,有宋代残余关隘。

    关上有三块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一为天雨庵塔石,上镌“天雨庵和尚之塔”。

    一块“东南锁钥”残碑。东北半山腰处,尚存宋建筑天雨庵附屋四间。

    关岭半腰及顶巅,各建一别致小亭。关岭两旁竹林蔽日,古木参天。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浩明请留步,这段时日受益匪浅,不枉此生!”

    卢欣荣穿着青色直裰,头戴瓜皮帽,一副商人装扮。

    “此战过后我便会折返临浦,这是我闲暇之余对海贸的一些看法,里面说的未必全对,伯玉权当参考即可。”

    秦浩明掏出最近写的一些对大海和商贸的了解,林林总总十几万字,装订成册的小本子交给卢欣荣。

    “家里的事情敬请放心,伯玉绝不辜负信任。”

    卢欣荣郑重的把册子纳入怀里,对秦浩明翻云覆雨的本事,他现在是佩服的紧。

    “愿意跟我们走的就带走,不愿意的也别强求。再说现阶段,我们粮食也紧张。

    到了太平地方便让他们留下。来日让他们肠子都悔青,岂不更好?”

    望着山脚依据行军队伍前行的八百多人,秦浩明劝慰卢欣荣。

    概因为了留住这批人,卢欣荣可是施展了诸多手段,特别是受秦浩明影响,对技术人才格外上心。

    “这是第一批,全部都是心甘情愿想跟我们过好生活。

    有些犹豫的目前留在新河,一则让他们再考虑考虑。二则人太多扎眼。

    到了济南府,沿着运河到江浙,速度快,再让熟悉线路的人过来接应。”

    卢欣荣明显早做计较,侃侃而谈。

    秦浩明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保重!走好!”

    卢欣荣点点头,双手作长辑到腰间,“保重!”

    秦浩明站在山岗,望着八百人的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