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南华始终是中国人,这一点全世界的人谁都清楚。但是让斯大林看着美国、南华瓜分日本,没有苏联什么事,他也不会干的。南华公开的话,苏联没有参加对日本作战,凭什么参与处理日本问题?
斯大林当然不会失去这个机会,那就进攻好了,他打败德国,庞大的红军还不知道怎么消化呢,立即把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表现很不错的崔可夫大将调到远东出任司令,向库页岛发动进攻,兵力向符拉迪沃斯托克集结,准备进攻日本的北海道。南华能在九州成立一个自治政府,苏联就能在北海道成立一个社会主义红色政权。
苏联向日本北部进攻,怎么想的,怎么干,不但美国清楚,翟勤也很清楚。对于苏联的动作,翟勤不以为意,沈方辉和周德敏却十分不满。日本不行了,都上来了。日本强大的时候苏联不是一直看着吗?连美国都没有支持日本,斯大林竟然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支持他和南华打。这时候又来分好处,该死的北极熊。
翟勤觉得这样很好,苏联的插手,美国更着急,他不得不在东京登陆。翟勤进攻九州岛的时候,其实已经不打算在东京登陆,南华的每一仗打的都很勉强。看着胜利的很轻松,但是谁难受谁知道。南华科技再先进,也需要国力支撑。战争就是打钱,南华要是没有战争,他的发展更加快速。
“报告”葛壮进来:“总统,事情有变化。”
翟勤还真的没有看到葛壮这样紧张过,他问道:“怎么了?”
葛壮一般给翟勤的都是报告,因为情报需要说明,也有情报局的分析。但这一次没有报告,而是直接说道:“刚刚接到情报,苏联命令朱可夫为司令,指挥远东方面军大举越过中苏边境向关东军发动猛烈进攻。”
翟勤吃了一惊,苏联还是出兵了,以为他们接受南华警告,不会出兵中国东北。看来斯大林还是相信美国,没把南华放到眼里。
翟勤看了一下日历,时间不对,还不是历史上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时间,又他妈提前了。翟勤冷静一下说道:“注意美国方面的反应。苏联这面我会处理。”
葛壮离开了,他立即派出大批的人进入中国东北,严密监视苏军的动向,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总统有些吃惊。确实让翟勤吃惊,因为历史全都超出了他的想法。今天是七月二十八号,苏联出兵时间提前了,历史已经拐进岔路,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接下来呢?自己想不让苏联出兵,减少中国的损失,可是最后一切都成为泡影,那么历史还会回到原来的轨道吗?
翟勤摇摇头,赶走头脑里的思绪,都说是放下包袱,不再去向历史问题,可怎么总是绕不开这一点呢?让姚美通知蒋凤奇沈方辉梁伦他们前来。翟勤也要做准备了。
苏联既然出兵,绝对是美国的意思,否则斯大林不会出兵中国东北的。确实翟勤算对了,美国发现翟勤的企图,他要快速结束战争让日本投降,以美国的实力和压力,每个国家都要遵守规则。谁也不能霸占日本的领土。只能是退出去,达到美国一家独占日本的局面。当杜鲁门的承诺和中国的形式出现变化的时候,苏联终于决定向中国东北出兵。
但是出动的规模不是历史上那样百万部队,只有远东方面军二十万部队,飞机坦克也没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多,可东北日军近百万。
也有另一点很不一样的,那就是日军也没有原来那么强大,即使苏军只有二十万,但是日军还是挡不住,日本已经没有什么制空权,面对苏联t34的强大钢铁洪流,只剩下崩溃逃跑了。
第378章核平之路(大结局)()
第378章核平之路(大结局)
翟勤闭上眼睛,他能听到外面传来的欢呼声和锣鼓喧天的声音。即使他不出去,也知道南华是什么情况。他长长叹口气,历史是不是回到了他原来的轨道,翟勤不知道,但日本确实是在八一五这天宣布投降的。
对于日本的投降,所有人都感到惊喜,可翟勤只有喜,没有惊。因为在他穿越的那一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没什么惊,甚至也没有喜,有的只是无尽的担心。
翟勤不知道自己未来能不能处理好这些国际问题,虽然南华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翟勤身上,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弄这么大一个摊子,遗留下这么多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翟勤头脑里却没有多少概念。
当他知道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就明白杜鲁门的意思。战争到这个份上,苏联已经横扫中国东北,库页岛全部落到苏联手里,他们正在准备进攻北海道。南华已经完全控制九州岛,战略导弹部队正在拿四国岛当试验品。日本东条英机倒台,铃木贯太郎当上首相,已经开始寻求解决办法。
这时候美国释放原子弹,目的是什么?来至后世的翟勤怎么会不知道,这是核威慑。是向苏联和南华以及世界宣告,美国有能里灭掉任何国家。
对于原子弹的危害,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了解,只知道它是威力巨大的炸弹,一颗足以毁灭一座城市。要从杀伤效果上相比,原子弹的威力不见得比翟勤的小炸弹雨强。可是发射成本,和距离,小炸弹雨难以望其项背。
小炸弹只是一次爆炸,对坚固工事没有什么作用,只是对普通人和普通建筑有杀伤力,是不可能和原子弹相比的。南华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立即召开最高军政会议。当翟勤一说出来的时候,开会的是几个人全票通过,都同意对日本实施南华的核打击。
南华的零号计划,在建立南华联邦共和国的时候就开始了。每一年都向里投入难以计算的资金,整个金三角地区,没有了罂粟种植,人口全部迁出,成为军事禁地。被英国和法国弄出来的一个毒品基地,成为南华零号计划的试验场地。
这种高度机密,除了相关的人,其他知道的人十分有限。当知道这种炸弹威力的时候,南华就一直盼着能成功,好给日本一颗。可翟勤说他短时间不可能成功,即使日本投降了,也不见得能造出来。
但是金内科技城,物理研究所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们终于在日本投降前完成。虽然只有一颗,还是最小当量的,可这证明成功了。
美国的原子弹爆炸,有让日本马上投降的威胁成分,也有向世界进行核讹诈的企图。日本还没有投降,美国就提出对日本处理意见,几乎是不听任何国家的,单方面承诺日本很多条件,要求南华撤销九州自治政府,各国军队全都要退出日本,交换占领的日本岛屿。这一切都是针对苏联和南华的。
有原子弹了不起吗?苏联很快做出答复,他们会退出日本北部和中国东北,但是前期条件都要实行,同时全部取得库页岛和北方四岛。
翟勤没有给予美国答复。他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给美国有力回击。原子弹,南华也有,不是美国自己垄断。这就要向世人证明南华的实力,怎么证明,当然是放一颗看看。要是不拿日本做实验,翟勤都心里过不去。原子弹从制造出来的那一天,只有日本荣幸的挨了两颗,这也算是日本的殊荣。可是让南华弄得,只是广岛被扔了一颗,所以翟勤决定再来一颗。
全体通过的南华高层,最后却因为投放到哪里的问题出现争论。沈方辉,梁伦当然认为是扔到东京最解决问题。连天皇一块炸死,看看日本还怎么保持体制?以蒋凤奇和周德敏为首的政府方面却不同意投放东京,那样对今后的影响太大,会严重破坏南华的国际形象。
为了挽回流氓形象,政府和外交部做了大量的工作。艰难的打开外交之路,不能再破坏了。翟勤也犹豫,其实从心理上,翟勤也希望投放到东京,那才是最解气的。可是他现在还能那样简单的考虑问题吗?最后决定把这颗代号“和平使者”的原子弹投放到日本除了东京以外最大的城市京都。
美国在投放原子弹的时候,对他的威力和后果知道并不详细,可南华却知道的很清楚,所以投放到哪就是要研究的。
就在大批的科技人员和日本救援队赶赴广岛救援的时候,南华重型轰炸机在冲绳岛空军基地起飞,直飞日本京都。失去制空权的日本领土,一万四千公尺上空,南华重型轰炸机在四架高速战斗机的保护下,飞到京都上空。
这个很有代表意义的“和平使者”原子弹落了下去。在距离地面四百五十米的高空爆炸。为了能照到照片,飞机没有马上返航。
都知道威力巨大,可也没什么概念。当看到升起的蘑菇云时候,空军飞行员还是被吓得傻掉。巨大的蘑菇云不断上升,直接到达几万米高空。已经飞远的飞机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南华方面在知道爆炸结果之后,电台立即发出通牒,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如果日本不投降,下一颗原子弹将投放到东京。
三天时间,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原子弹弄得傻了。可是南华又来了,他们原来也有原子弹。
整个皇宫和内阁一片混乱,铃木贯太郎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投降的首相,但也没想到这样快。当他看到天皇那灰白的脸,死鱼一样的眼睛时候,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日本再不投降,恐怕东京也会遭到原子弹袭击,别人说的话日本未必相信,可这是恶魔翟勤的话,日本没有胆量不相信。
他的南华军登上九州岛,确实没什么报复行为,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是翟勤想拉拢九州岛的人。即使这样,对反抗的人也是斩尽杀绝下手绝对够狠。
美国这样做的目的翟勤猜的没错,原子弹的投放是双重目的,是为了震慑苏联和南华。让他们不要和美国争论,听美国的就行。
可是三天还没过去,南华就用事实让杜鲁门知道,南华有和他叫板的资格。美国方面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以及政府会议,研究对亚洲的战略调整。南华已经让美国不得不重视,也不能不把他上升到大国的地位。
面对两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苏联彻底沉寂下去。不过翟勤知道,斯大林不是那么容易服软的,美苏对抗,绝对不是南美对抗。未来的冷战是让他两家打,不是南华参与进来。
但是中国呢?他什么时候能统一呢?历史已经变化,美国会如何对待中国问题?未来世界格局又是什么样子?还有对日本怎么处理的问题。
虽然联合国家已经签署协议,但是对日本的处理,还是一个艰难的谈判过程。沈方辉作为南华最高军方代表,已经飞往东京。他知道翟勤的目标,但是能实现吗?中国问题,日本问题,苏联问题。未来战略问题。
就是一个简单对日本的问题,保留什么体制,如何进行监管,怎么保住九州利益,怎么驻军问题,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还有一个台湾问题,日本投降了,国民政府立即提出收回台湾,要求南华撤军。美国已经表示他们很快就会撤军,南华呢?能不撤吗?把台湾交还给蒋介石,后果是什么?苏联虽然没敢太过分,但他们毕竟是进兵东北,向南一路推进到长春。
日本投降了,根据南情局报告,只是短短时间,苏联把东北大部分地区交给了中共军队,拒绝国军在大连和葫芦岛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