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将张惠号称赛张飞,花帽军出身,是金朝后期著名的勇将。被益都红袄军打成残废的花帽军残部,在李霆、张惠等人的努力下,居然慢慢恢复了元气。趁山东忠义军主力南下,居然又进入了山东,而且势如破竹,已经攫取了数个州郡。
迪烈抱病指挥作战,把金军挡在益都…沂州以西。但是如果没有增援,迪烈也支持不了多久,他手中的兵力太少了,山东早晚会全部失去。
许国不愿意承担丢失山东的责任,终于同意北军李全、夏全、岳成等部,还有南军部分部队北上,支援山东宋军。在沂州作战的山东忠义军大将彭义斌请调南军最精锐的淮西部队北上,许国也同意了。
赵社、朱虎等连夜面见许国密语:如果我等离开大帅左右,一旦再有南渡门之变,制帅该如何应对?
许国说道:“此事我考虑已久。我把姓王的和李全都派到北面去,让他们和金军厮拼。他们一走,楚州还有谁敢发动南渡门之变呐?何况扬州强勇军彭兴所部还是忠于制司的,关键时候可以依靠。我再留杨妙真为质,她一个孱妇人,谅她也逃不出我的手心。你们在山东的任务,就是监视北军部队,防有他变,不要和金军死拼,空耗实力。”
既然许国这样说,赵社、朱虎也就不便多言。
正当巴根台整束部队,准备进军山东的时候,接到一个令他悲痛万分的消息:蒙古统帅木华黎国王病逝了!
原来木华黎攻取太原以后,战略上的主攻方向定在了关中地区。金军屯重兵于潼关,如果从河南入关中,必要攻取潼关。潼关险峻,敌人又多,木华黎没有把握破关而入。
他决定从北线入关中。成吉思汗16年,木华黎所部取瑕州、绥德,又在延安地区设伏,击败金军3万余人,阵斩7千余人,关中地区北面的大门由此洞开。
成吉思汗17年,木华黎率蒙军主力围攻京兆府,金军20万人婴城固守。木华黎久攻不下,约期会攻的西夏军也失约不至。
木华黎调整部署,遣兵6千与京兆金军对峙,又派3千人扼住潼关,自率主力围攻凤翔,又久攻不下,自己也身患重病。
这个时候他是多么想念巴根台啊,巴根台和他的特种部队是攻克坚城的利器,有这支部队在手,关中地区早就是蒙古大汗的囊中之物了。
成吉思汗18年春,蒙军粮尽,木华黎不得已撤出关中地区的作战,东渡黄河。大军到达闻喜,木华黎一病不起,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
巴根台听到这个消息怎么也不敢相信,木华黎是巴根台的老长官,待他如慈父一般。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更重要的是巴根台对这位伟人无比崇拜。木华黎身上闪烁着男人的一切美德,他勇敢无畏,深沉智慧,宽厚仁义,忠诚耐劳,诚实正直,气度恢弘,品德高尚,他是古往今来军人的楷模。
他出身札剌亦儿部,这个部落和速不台所在的兀良哈部,还有伯牙乌部世代都是黄金家族的门户奴隶。他10几岁就被父亲送到成吉思汗处,跟随成吉思汗拼杀了近40年,也终于军中。
他是蒙古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原各族人民的英雄。巴根台为这样一位英雄的离世伤心不已,8年前辽河岸边的一别竟然成了永别,他再也见不到这位伟大的战士了,而自己能不能成为象他一样的士兵还是未知数。
木华黎病逝以后,其子孛鲁继承了他太师国王的职位,也继承了他经略中原的未竟事业。孛鲁的战略与其父不同,这导致了巴根台命运又一次重大转折,但是在这个时候,巴根台还没有深刻感受到这一影响。
第180章 制帅之死()
坏消息接踵而来,正在益都指挥作战的忠义军大将舒穆鲁迪烈也病逝于军中,使悲痛中的巴根台更加伤感。迪烈在各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大公无私。尽管他也曾对巴根台有过误会和不满,但是他一切都是为了山东百姓,为了军队,为了益都的理想之城。
有他坐镇益都,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山东忠义军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基,可进可退。他的去世,不仅是巴根台失去了一个主要的助手,忠义军失去了一位威望素著的老将,巴根台觉得他整个事业的根基都动摇了。
离了迪烈,谁能掌控山东如此复杂的局面啊,他的热诚,他的经验,他的无私,他的坚定一往无前是巴根台多么需要的啊。在如此危难的时刻他离开了人世,巴根台竟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美丽的海春哭成了泪人,巴根台不知道怎样安慰,只能默默的陪伴她。对海春,巴根台从心里爱惜怜惜,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
这个原来天真烂漫的姑娘离开老家,跟随自己刀里火里的挣命,如今又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些年她吃过多少苦啊,他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能使她好受些。可是军情紧急,山东正在战火中挣扎,他岂能为了儿女子的私情置数百万百姓的安危而不顾。
三日后,部队准备就绪。巴根台下令北军全军缟素,祭奠死于国事的忠义军大将迪烈,随后誓师出征。
巴根台留统制官刘庆福部8千强悍步兵,岳成所部1千5百骑兵仍屯淮北大营。杨妙真的直属卫戍部队5百人随她进驻楚州。给扬州总管刘全留下8百精兵,以防他变,保证山东军的粮饷。
他亲率其余全军参加此次北征,加上南军部队3万人,总计7万余众。巴根台本意留海春在节帅府,好好调理休养。但是海春执意随军出征,巴根台拗不过,只得同意。
北征大军由海城至沂州,与镇守沂州的忠义军大将彭义斌汇合。老战友多日不见,均欣喜异常。彭义斌随后向总参汇报了敌情和战况,巴根台决定参谋本部暂驻沂州,分兵数路迎击入侵的金军。
他还准备亲到东平,会会已经附蒙的严实,问问他为何不尊总参命令,擅自降蒙。
正当巴根台、李全、彭义斌和总参作战参谋们日夜研究战情的时候,又一个凶信传来了,这次是大宋皇帝驾崩。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大宋皇帝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终年57岁,谥号宁宗。
从心里来说,死去的皇上对山东军够苛刻的。战事紧急,巴根台并非忠臣义士,也顾不上想那许多。他是军人,打仗杀敌,保家卫国才是他的正经职责,至于新君继位,朝堂重新洗牌那就不是他该考虑的了,留给那些政客们去争斗吧。
但是留守淮东的刘庆福和杨妙真秘密传来的消息不能不让他吃惊。原来宁宗崩后,权相史弥远和杨皇后于大行皇帝灵柩前立沂王贵诚为帝,改元宝庆。废太子赵竑在愕然之中,见到了新皇帝登基,百官朝拜。
赵竑认为当皇帝的应该是自己,因此不肯朝拜,结果被别人强摁着头下拜。大局已定,废太子赵竑被封为济阳郡王,后来又被封为济王,出居湖州。
湖州豪族潘甫、潘壬、潘丙兄弟对史弥远擅行废立极端不满,竟秘密遣人到楚州节帅府,面见杨妙真要求北军起兵推翻篡位的皇帝,帮助济王重登帝位!
巴根台密戒刘庆福、杨妙真、刘全等不可轻举妄动,他不想让忠义军再卷到政治的漩涡里面去。这本是皇家和权臣的争权夺利,无关国计民生,他巴根台和山东忠义军犯不上膛这浑水。
但是历史自有自己的步伐,有时候不是人力能左右的。正当巴根台率领忠义军总参坐镇沂州,指挥李全部在益都击败金将张惠,彭义斌部在沂州击败金将李霆的时候。湖州的潘氏兄弟阴勒部曲,又聚贩盐盗至千余人,装扮如山东忠义军模样,扬言自山阳来湖州的北军部队拥立济王。
杨妙真没有听从巴根台的阻拦,她还是想利用这次事件更加巩固忠义军在宋朝的地位。如果拥立新君成功,挤掉许国,而让巴根台制置江淮,北军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虽然她没有公开支持济王,但是她暗中联络南军将校,试探他们的态度。部分野心勃勃的南军将校暗中表态支持倒许,拥王节帅为淮东主帅。
但是盱眙四军忠于制帅许国,没有许国的命令不肯明确支持济王。这一方面打消了杨妙真、刘庆福拥立济王的念头,但是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发动又一次兵变赶走许国的决心。
巴根台从心里不太同意杨妙真他们的冒险,但是正在益都前线的李全也认为这是一个时机,如果不趁现在朝廷大乱的时机除掉许国,必然后患无穷。巴根台在这方面不是机敏的人,一时拿不定主意。
湖州潘氏兄弟如果没有北军的明确支持,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想拥立的济王,却因为胆怯首先向新君告发了他们。宰相史弥远立即调集扬州部队,闪电一般的扑灭了潘氏兄弟的谋反,济王也被羁押于临安软禁起来。
江淮制司得知湖州叛军皆是北军装束,许国终于坐实了北军谋反的罪名!
他立即征调两淮马步军13万于楚州,准备先除去杨妙真、刘庆福,再彻底解决巴根台忠义军主力。宰相史弥远看到北军竟敢公然站到自己的对立面,转而支持淮东制司,断绝了北军粮饷,只是没敢公开宣布北军是叛军。
杨妙真、刘庆福密报北军总参,楚州形势又一次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时候也由不得巴根台迟疑了,他立即带总参直属部队及沂州部分部队星夜回师,救援杨妙真、刘庆福部,而此时楚州的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
11月,两淮诸军齐聚楚州…山阳,淮东制置使许国大阅诸军,意图威慑北军。对于贾涉曾经玩过的小儿科,杨妙真微然一笑。
原贾涉制司帐前武锋军王文信部8百人,许国强令归亲信扬州强勇军统制彭兴指挥,扬州军的亲北军将领赵拱早被许国挤到了江南,换上了亲信彭兴。王文信本是节帅府老友,此次调动又心有不平。刘庆福与文信密约,只要文信趁此机会潜袭扬州,另外一支南军部队袭宝应,他就亲率北军部队过淮,进入楚州!
制帅府幕僚苟梦玉得知刘庆福密谋,立即密报制帅许国,许国傲慢的说道:“刘庆福竖子敢反即杀,我又不是贾涉,文臣不知兵。”
苟梦玉知许国事已不可为,干脆又向杨妙真、刘庆福密报许国就要对他们动手,并且把制司的部署全盘告知了节帅府。无非是图自保而已。
此时,南军将领中除丁胜、张世雄、沈兴、杜靖毗部以外,已经全部被节帅府贿赂拉拢。杨妙真密令参加阅兵的部队,明日卯时分动手,一定要生擒许国。
11月13日,许国晨起莅事,忽见制司衙门已经满是乱兵,制司僚属一片大乱,惊慌骇走。
许国喝令乱军不得无礼,一支箭矢已经射中面部,血流如注。乱兵杀入府中,许国在数十侍卫的保护之下杀出帅府,缒城而出,逃出楚州,家人亲信却悉数被乱军杀害。
楚州城中此时已经乱成一团,乱兵杀入富室官衙,纵火大掠,两司积聚也一抢而空。刘庆福大军已经进入楚州,先派人保护苟梦玉家,又亲到章梦先府,搜出这个傲慢权重的制司幕僚一刀两断,以解在制衙大堂羞辱之恨。
这时不仅南军乱兵四出,就连一向军纪森严的北军也禁勒不住,加入了纵火焚掠的行列。
南军少部忠于制司的部队在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