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旧事-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结果的确让主父偃郁闷不已,不过能在卫青这棵大树下乘荫纳凉,也总比回老家挨别人白眼强。

    主父偃继续留在了卫青府上,等待着属于他的时机。

    同以往一样,主父偃几乎没能交上什么朋友,而且屡招白眼,他说话直爽刻薄,善于诡辩,常常把人说得面红耳赤,却又不能以理服人。

    不过好在卫青对他没有坏印象,他才能有口饱饭吃,要不然,主父偃先生定然又要卷铺盖走人了。

    元朔元年(前128年),主父偃在卫青府上的第六个年头,此时的卫青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卫司令。

    卫司令成了名将,说话有了分量,然而成名后的卫司令并没有给主父偃的境遇带来了彻底的改观。

    当然,这也怪不得卫司令,毕竟卫司令刚刚打了一次胜仗,已经受了皇上不少的封赏,若是现在举荐主父偃,免不了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这也不符合卫司令谨慎低调的做人风格。况且,卫司令是武将,而他主父偃恰恰最不擅长的就是用兵打仗,让他动动嘴和笔还游刃有余,让他提着脑袋上前线,那是一百个都不乐意。

    眼看如日中天的卫司令都无法给予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主父偃终于按捺不住,花了几天的时间,奋笔疾书,成就一篇切中时弊的奏疏。

    事实证明,主父偃的文章水平的确不错,正好落到刘彻的心窝里头了,特别是文中所说九事之中的谏伐匈奴,对刘彻来说,那是锦上添花之笔,可以用来封一封反战派大臣的口。

    换句话说,主父偃的文章让刘彻看到了他的价值。

    一直以来,刘彻都有不能完全掌控朝廷的感觉,他冥思苦想,最终得出了丞相权力过于强大的原因,朝中大小事务,丞相必定要经受,这个朝廷似乎不是围着他转,而是围着丞相在转。

    这对于刘彻是完全无法忍受的,可你怎么办呢,丞相是自古以来的职位,可以说,自从有了天子,就有了丞相,你总不能废了丞相,自己来当,什么活都自己来干,这也不太现实。不废不行,废了也不行,对于皇帝来说,这是个天大的难题。残忍一点的皇帝会采用经常换人做丞相来解决这个难题,善良一点的皇帝则只能慢慢地忍着。

    刘彻自然不算善良之辈,他不但经常换丞相,而且他还想出了一个奇招来拆解丞相的权力。

    他创立了内朝,所谓内朝,自然是相对于外朝三公九卿的正式官员系统而言的,相比较外朝,内朝官员并无固定职位,他们可以说是天子的顾问,也可以说是天子的宾客,他们职位不高,却可以讨论国家大事,也可以提出谏言。

    内朝官最高职位者为大司马,其余可以是郎官,谒者,大夫,侍中,常侍等等。别看他们有些人不起眼,竟成了刘彻最为倚重的智囊团,不知不觉间,丞相一帮人就成了只需遵照旨意执行的机器人。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发展到后来,丞相开始变成阿谀奉承之辈和摆设,丞相的权力在削弱,危险系数却在升高,再往后人人谈丞相色变,有的官员一听到刘彻要任命自己做丞相,吓得慌了神,跪着哭着向刘彻求情,哪怕磕一百个响头也要刘彻收回成命……求您老别让我做丞相,我消受不起啊。

    刘彻能将一个自古以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弄成烫手的山芋,也算创新之举。

    主父偃可谓撞了大运,他在合适的时机找到了合适的买主,之前刘彻没把他们放在心上,是因为刘彻的目光主要在国际社会,现在出现了卫青这样优秀的将领,他自然就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驾驭群臣之上。

    所以此时此刻,像主父偃这种有货的智谋人士,有多少他就要收多少。

    刘彻急切地下诏接见上书言事的谋士,除主父偃之外,同时上书的严安,徐乐也得到了应有的礼遇。

    严安偏向于文学,与汉赋才子司马相如颇有交情,而徐乐则只知道他创造了“土崩瓦解”这个词汇后,平生已无可考了。

    三人之中的主父偃最得赏识,乃至于一年四次升迁,历任郎中,谒者,中郎,中大夫,很快成为刘彻跟前的红人。

    主父偃的得宠也不光是能说会道,刘彻见过的能说会道之人无数,主父偃若只会耍嘴皮子,肯定会被刘彻抛弃,之前的董偃便是前车之鉴。

    主父偃在成为郎中后不久,就为刘彻献上一策,让刘彻心花怒放,这条策略解决了刘彻的祖辈几代为之困扰头疼的问题,而且他的父亲甚至差点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但是有了主父偃的妙计,问题在刘彻手上彻底化解了。

    主父偃的妙计正是天下闻名的推恩令。

    推恩令其实很简单,他只是稍微改变了分封的制度,即诸侯国主在分封子弟的时候,所有子弟都应该获得分封,而不能只有继承人获得分封。

    这么简单的办法,稍微留点心或许很多人都能想出来,不过,却让主父偃想到了,加上他的妙笔,推恩令有着非常符合人理常伦的理由。它能解决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又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拥护,感念起刘彻的恩德,真是一举两得,妙!真是妙!

    有着如此头脑的主父偃,想不得宠都难。

    果然,此令一出,所有非诸侯国继承人都欢欣雀跃,以前只有王国太子,侯国世子有继承权,现在大家都有继承权,这样的好事能不拥护么?

    刘彻的心头大患被一道简单的令旨给解决了,正如主父偃在奏疏所表达的一样,推恩令能将大国化小,小国化了,还能收拾人心,最终化解诸侯王造反登天的美梦。

    主父偃因推恩令成为长安城炙手可热的人物,他职任中大夫,府前便已宾客盈门,其中有不少带着重金而来。主父偃四十岁前穷怕了,可谓来者不拒,只要值钱,什么都收,什么都要。

    元朔二年(前127年),时值卫司令奇兵收复河套之地,主父偃建议设立朔方郡,在众多谏言放弃河套蛮荒之地的公卿中显得尤为刺眼,不过,主父偃的动议再一次打动了刘彻,刘彻再一次采纳了主父偃的谏言,而这一次,让刘彻再一次认识到了主父偃的水平。

    同年夏天,主父偃再上一策,策中说明皇上可将天下豪杰及不安分的人都迁徙到茂陵,一来便于控制,二来减少不稳定因素。

    这条建议仍然得到了刘彻的赞同。说干就干,刘彻正式下令,各郡核实豪杰和乱民名单,择日迁往茂陵。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十分特殊,大侠郭解。此人乃江湖人士,与主父偃本无多大关系,但鉴于郭大侠与主父先生死于同一人之口,我们还是来认识一下他。

第147章 大侠郭解1() 
迁徙关东豪杰富户至茂陵的谏言正中刘彻下怀,这些人要么有钱,要么有势力,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不让他们沐浴在首都的阳光雨露下,刘彻实在卧榻不安。

    有钱的富户倒还算了,谅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怕就怕那些能够振臂一呼的豪杰,这种人黑白两道通吃,别看草民一个,却能只手通天,历来让官府头疼不已,而又拿他没办法。

    对待这群人,朝廷历来有两种办法,一是把他们迁到眼皮底下,可以盯紧一些,二是抓到把柄就地解决。当年著名的苍鹰郅都先生就选择了后者,在他的地面上,那些豪杰富户都是夹紧尾巴做人,游侠刀客几乎绝迹。

    时至今日,郅大爷虽然早已作古,但是问题并没有被他带走,主父偃再一次将问题提到了桌面上。

    所以,才有了一次浩浩荡荡地拆迁行动。

    当然,拆迁行动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要关注的是卷入拆迁行动的一位游侠。在我们的心里,侠客是正义的化身,上至国家大事,下至邻里纠纷,都能见到侠客的踪影。一直以来,侠客好打抱不平,能见义勇为,因此深受老百姓爱戴。

    即便如此,却仍然有不少人不喜欢侠客,比如法学大家韩非子,他就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厌恶儒家可以理解,毕竟是不同门派,还得抢同一个饭碗。他却连人见人爱的侠客也列入了黑名单,的确有些不够意思。实际上,韩非子说出这番话,也不难理解,他推崇法制,但是大侠们解决问题时一般不经过官府,用的是南拳北腿。

    同样,官府对这群人也头疼得很,俗话说江湖事江湖了,官府管不着江湖规矩,可大侠们经常动不动杀个人,制造点血案,官府总不能睁只眼闭只眼。况且,大侠们武艺高强,上天遁地不在话下,他们江湖朋友众多,天不怕地不怕,有时候,他们看皇帝不顺眼,照样一把刀子捅过去,像专诸,荆轲就干过这种事。凡此总总,这种人在朝廷眼中一直不受待见,用得着你的时候,叫你一声大侠,用不着的时候,给你扣个恐怖分子帽子。

    大侠郭解,河内郡轵县人,外婆是著名的相士许负,郭解父亲也是位侠客,在文帝时期被诛。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郭父的死并没有斩断郭解立志成为侠客的念头。

    郭解年青时,对侠客的理解出现偏差,做出了与大侠的行为格格不入的事情,准确点说,他的行为不像侠客,倒像个流氓地痞。

    他心狠手辣,能舍命替人报仇,他杀人不眨眼,打架斗殴是常有之事,甚至连铸假钱,挖坟的缺德事都干过。

    可是,就这么一个人,他居然痛改前非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侠。

    郭大侠虽然还没达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但是他已经有了大侠的风范。

    郭大侠时时以德报怨,救人性命从不放在嘴上,而且仗义疏财,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

    郭大侠的一个外甥,与人喝酒,强行灌酒,被人一怒之下杀死,事后,并未见到郭解有何行动。郭解的姐姐气不过,将其子陈尸街头,意图闹得郭大侠脸上无光。后来,凶手亲自来郭大侠处请罪,以德服人的郭大侠却并没有怪罪他,他认为我的外甥有错在先,便把凶手放走了。之后,郭大侠找来姐姐,说明道理,将外甥下葬了。郭大侠的公正获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有一次,郭大侠出门,发现路旁有些少年大眼小眼瞪着他,而且还咋咋呼呼颇有挑衅的味道,乍看去,还以为自己欠了他们的钱,这个情景就象新入行的古惑仔们对大佬们态度傲慢的情景一般。郭大侠的门人顿时火起,要杀了他们。郭大侠赶忙阻止道,“在家门口不受尊重,那是我的德行不够高!”除此之外,郭大侠还暗地里跟县尉打了招呼,“这个人我很看重,到践更得时候放过他。”践更是徭役,每月一次。有了郭大侠的照顾,这个少年郎一连几月都不用去服徭役。后来,他才知道,这是郭大侠帮的忙,便亲自去郭府谢罪。郭大侠一举获得了后生们的倾慕。

    郭大侠不时充当矛盾双方的调节人,到后来生活也逐渐节俭,为他人求人办事能办则办,不能办也不为难对方。

    如此一来,郭大侠声明远播,可谓诸公争相为用,亡命者多来投奔郭大侠。县中少年和豪杰经常会把大车送到郭府,以备郭府迎来送往用。

    等到朝廷的迁徙诏书下来,郭大侠早已是名满关东。

    虽然郭大侠的家产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