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旧事-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一片王莽的粉丝中,这两个人差点就犯了众怒。若不是高级干部,恐怕一不小心下班路上就要被人捅了。

    最终,王莽如愿以偿地再次履职大司马。

    “大司马之职,这次我王莽一定会坐得稳稳当当。”

第261章 王莽专政() 
哀帝的丧事没办完,新天子人选的猜测就已经满天飞了。

    串门子,递条子,明目张胆地贿赂,一时之间,所有有发言权的高级干部门前门庭若市。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王莽。

    几天下来,王莽家的门槛都快被人踩破了,但王莽硬是一点风声都没透露出去。

    王莽有着失去权力的教训,而这一切,几乎都拜刘欣所赐。

    所以,他自然明白,新天子对自己的仕途至关重要。

    这个人,必须是容易掌控的。

    他为此事专门找到了太皇太后,王莽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

    “新天子,必须没有复杂强悍的母族。”

    这点,王老太后对此十分认同,过去七年,她在哀帝身上吃了多少暗亏,恐怕连她自己都不记得了。

    “新天子,必须是元帝最近的血脉。”

    这点,王老太后仍然同意,元帝死去很多年了,但毕竟是自己的丈夫,感情还是有的。

    “新天子,应该年岁小一点,这样便于老太后培养与他的感情。”

    王老太后有一丝感动,王莽这个侄子还真是不错,处处都为她考虑。于是,毫不犹豫道:“莽儿啊,想必你心中早有人选,直说无妨吧。”

    “那侄儿就不瞒姑母了,侄儿认为中山王刘箕子比较合适。”

    “哦?是那个可怜的冯妃的孙子吧?”

    “正是。”

    “听说那孩子有肝厥症,也不知道好了没有?”

    “姑母放心,宫中有御医,倒也不怕,臣之所以推荐他,是因为冯太后已死,刘箕子年仅九岁,不能亲政,太皇太后可临朝听政。”

    “这,合适么?再说哀家,只想图个老来清净,也懒得管那些个烦心事。”

    “老太后,朝中之事有侄儿操持,如今只有您老人家出来临朝听政,才可以震住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待侄儿脚根站稳,老太后自然可以其他理由不再上朝。”

    “如此也好,哀家还是信得过咱们王家的人,就这么办吧。”

    “老太后圣明。”

    从长信宫出来,王莽的心中狂喜,这朝中大权是跑不了了。他接着要做得,是把那些碍眼的人全部踢走,再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关键的位子上。

    元寿二年(前1年),七月,朝廷将立刘箕子为嗣的旨意发出,不过旬日,九岁的刘箕子就被朝廷派出的使者迎入长安。

    刘箕子以太子的身份暂居东宫。

    在刘箕子登基之前,王莽俨然如一国之君,对朝中的人事使出了铁腕手段。

    他首先拿后宫开刀,将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勒令将孝哀皇后傅氏移居桂宫,所有傅氏,丁氏的外戚全部免官归故里。

    王莽对死去的傅太后也不客气,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去太后称号。

    王莽奏董宏父子为奸佞,免官。何武,公孙禄互相吹捧举荐,免官。判关内侯张由,中太仆史立等参与中山国冤狱的官员多人大辟。叔叔王立,遣就国。

    王莽以雷霆手段将众多碍眼的官员清除出去,不过,在外人看来,这些清除的人当中,大多数是臭名昭著之辈,为他赢得了不少的民心。

    在清除反对者时,王莽特意褒奖前大司马傅喜,称其忠直。傅喜知道王莽这样做是为了拉拢自己,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趁机上书表示老了,想回封地养老。很快,得到了王莽的批准。

    如果王莽接下来提拔清正忠直之人,那么或许他可以成为第二个霍光。

    可惜的是,王莽提上的人,并不比那些被他拿下的人高尚多少,他以王舜,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秀典文章,孙建为爪牙,他故意抬高丞相孔光,就是看中了孔光听话,对他无害。

    八月,大司空(御史大夫)彭宣弹劾王莽专权,被王莽反咬一口,赶出了朝廷。王莽对朝廷的人事布局安排完成,现在的朝堂,一眼望去,要多壮观有多壮观,因为全是自己人哪。

    为了进一步清理后宫,王莽从王老太后那里请旨,贬孝成皇后赵飞燕,孝哀皇后傅氏为庶人,即刻出宫。两人领到旨意后,都自杀了。

    九月,中山王刘箕子登基,改名为刘衎,是为汉平帝。

第262章 王莽专政2() 
即便朝中自己人占绝大多数,王莽还是觉得心虚。

    在风云诡异的朝局中,那些平时匍匐在你脚下的人,说不定,一转身就要卖了你。

    权势来得容易,其实并非好事。

    王莽深明个中道理,所以,他的大半辈子都在博取好名声,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好名声,他甚至牺牲了一个儿子。

    在新都闭门的时候,他的二儿子王获不慎杀了一个家奴,惹来非议,王莽担心名声受损,应是逼着二儿子自杀赎罪,博来一个大公无私,大义灭亲的赞誉。

    但王莽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能有今天,是靠王老太后这棵大树爬上去的,说句不好听的,王老太后万一哪天不在了,他王莽能不能震住这个场子,目前还是个

    未知数。

    所以,王莽必须竭尽所能立威。

    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想到了一个奇招,他视察益州途中,密令益州官吏,诱使蛮夷自称越裳氏后代,入朝献上白雉一,黑雉二。

    这可是极大的祥瑞啊。

    自古以来就有祥瑞现,圣人出的说法。而跟白雉黑雉有关的圣人是周朝的大圣人周公。

    群臣个个都是老狐狸,马上联想到了大司马王莽。

    王莽不就是个大圣人么?温良恭俭,礼贤下士,心怀万民,最重要的是大权在握,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大圣人么?

    于是,一时间,朝堂热闹了起来,群臣一个个上表,把王莽称作当世的周公,要给王莽一顶媲美周公的帽子,安汉公。

    好一个安汉公。

    大汉开国近两百年,名臣良将如过江之鲫,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这么一个称号。

    王莽对这个称号也是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是弄出点祥瑞来安抚下人心,稳固下地位,下面的兔崽子们捣鼓半天想出个如此震古烁今的称号。

    王莽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对于这个称号,却是蛮喜欢的。

    “古有周公辅政,今有安汉公安汉。”

    王莽或许没想到,不管是不是下面的人有没有拍马屁,这个称号,其实寄托着另一层意思。

    这个时代,确实需要个圣人出来。否则这个朝廷,就要面临破产了。

    此话可绝不是危言耸听。

    成帝,哀帝两个玩主,玩了几十年,早把国家的底子给玩空了,现在的老百姓,对待官府,地主豪强的态度,就一个恨字。

    所以,王莽的出现,又是一个希望。

    哪怕你现在什么都没做,给你个大帽子,鞭策你,期待你来个中兴。

    不过,如果王莽就这么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也就不是王莽了。

    而王莽却谦虚的表示,国家大政都是出自他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之手,请王老太后奖励其他四人,以后再考虑他。

    如此高风亮节,反倒让群臣更加来劲了。

    大臣们甚至觉得仅有“安汉公”这个称号还不够,他们认为大司马与霍光一样,有“定策安宗庙”之功,应该增加封赏。

    随着呼声越来越高,戏也进入了□□。

    朝议上每天正事不谈,就谈王莽的功德。

    王莽是个政治老手,知道演戏要适可而止。

    他推辞了几次三番,王莽就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而对于增加封邑则表示不能接受,若是要给他封赏,倒不如封赏宗室群臣,把东平王刘云太子,孙,宣帝的孙子

    计三十六人封为列侯,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

    王莽的手段极其高明,这一次,博得了朝野上下广泛的赞誉。

    后来,只要王莽一出行。

    不少受到恩惠的百姓都是热泪盈眶,“安汉公,安汉公”的呼声不绝于耳。

    而王莽,对于这样的待遇十分享受。

    他继续着自己的笼络人心的手段。

    他建议王老太后带头节俭,而自己也贡献出百万钱,田三十顷救济民众。每逢水旱灾害,王莽都只吃素。

    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那一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他

    同时下令灾区减收租税,各地要充分抚恤灾民。撤销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改为安民县,用来安置灾民。

    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这番作为,又引来天下一片称颂,王莽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第263章 王莽专政3() 
王莽有理想,有手段,有背景,无不良嗜好,放眼当时的朝廷,还真找不出一个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人。

    有人说他装,装崇高,装节俭,这倒真有点冤枉他了。换句话说,即便真是,能装几十年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王莽的问题不在于手腕和谋略,而在于思想。

    拿他与另一位权臣霍光相比,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二。

    霍光在发迹之前,长于民间,生活说不上富裕,却是个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健康的环境塑造了健康的霍光,因此,在霍光的手上,也迅速地塑造了一个

    健康的国家。

    反观王莽,父亲死得早,他年少之时,叔伯兄弟个个在长安城叱咤风云,而他呢,只能在这些叔伯兄弟间小心翼翼地讨生活,白眼没少挨,气没少受,在

    这么一个环境下长大,对于权力的渴望特别地热切。

    王莽终于拥有了至高的权力,他上台伊始,就有不少看出端倪的重臣主动提出辞职,婉转地□□王莽。

    王莽因此觉得心中发虚。

    他上任之初,有带头捐田,不吃肉,提倡节俭的善政,对扭转社会豪奢风气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策略只不过是皮毛之策,并未触及国力下滑的根本,而王莽这时候

    的心思,仍然不在治国上,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打击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至上。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王莽打起了女儿的主意。

    汉平帝刘衎年仅十二岁,尚未立后,王莽的长女王嬿年满六岁。王莽的想法是,把自己年幼的女儿送进宫,早点把皇后的位置占了,算是未雨绸缪。

    要办成此事,其实只需要王莽一句话就可以了。

    王莽不这么想,他想办成这件事,又得考虑自己的名声。

    所以,王莽先奏请太后,提出应当给刘衎婚配了。

    这个提议得到太后以及众多大臣的同意,在拟选名单时,众臣为了取悦太皇太后和王莽,特意给了王家绝大多数的名额。

    名单送到王莽手中,虽说自己的女儿名字也在其中,王莽仍然有点哭笑不得。

    “兔崽子们,办事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