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旧事-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朝在刑罚原则上有所开创:亲亲得相首匿。即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谋反、大逆以往,可以互相包庇犯罪行为。具体来说,一家之内,长辈犯罪,晚辈包庇是对的;晚辈犯罪,长辈包庇,则要看晚辈的罪重不重,具体情况由廷尉裁决。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开创自汉代,它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王朝沿用,间接促成了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

    汉代的法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的补充,增加,但在指导思想上以“德主刑辅”为原则,在刘邦极其杰出子孙的努力下,汉代一改秦朝睚眦必报,奢侈淫邪的风俗,成了扬名中外的礼仪之邦。

    理解一些汉朝的法律制度有助于理解一些史实。

    言归正传,伪装成髡钳奴的季布被辗转送到当时豪杰,鲁人朱家那里,朱家为人仗义,见季布相貌不凡,便盘问季布来历,季布觉得朱家是个义士,便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份。朱家久闻季布大名,有意相救。于是,他给了季布一些钱财,自己则扮作商人,去了洛阳,为季布四处活动。

    朱家在洛阳的时候,了解到夏侯婴比较讲义气,他想办法见到夏侯婴,夏侯婴对朱家也很仰慕,两人一见如故,相言甚欢,一来二去,不免称兄道弟起来。一段时间后,两人已是无话不谈,朱家见时机成熟,对夏侯婴说道:我其实是来为季布说情来的。

    夏侯婴笑笑,他早已料到,像朱家这样的游侠怎会无事不登三宝殿呢?

    朱家继续说道:季布是个贤人,现在朝廷逼的急,就可能把他逼到胡,越国去。为什么要把贤人给敌国用呢?难道忘了伍子胥的事情吗?滕公您是国家的功臣,应该向朝廷进谏啊。

    夏侯婴是个明白人,他素知季布的贤明,当年各为其主,情有可原。为朝廷招纳贤才一直是夏侯婴的夙愿,他也乐得做个人情。

    果不其然,在夏侯婴的谏言下,刘邦打消了杀季布的念头,颁布赦免季布的诏书,宣召季布入朝,刘邦再一次展示了他宽大为怀的一面,他给季布官做。

    季布官拜郎中,对朱家感激不尽,但朱家为了避免卷入官场争斗,再也没与季布相见。

    季布做官的消息传到他的同母弟丁公耳里,丁公当官的念头又蠢蠢欲动起来,他想到当年自己曾放刘邦一马,大哥都能封官,凭什么自己不能。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一路做着做官发财的美梦,马不停蹄地赶到洛阳,在洛阳城门外趾高气扬的对守卫说道:快去禀报陛下,就说我丁公求见。

    守卫见丁公这么嚣张,还以为是什么大人物,赶紧向上头报告。很快,刘邦就宣丁公觐见,在去宫里的路上,这位仁兄还在想着该向刘邦求个什么官呢?

    刘邦见到这位久违的恩人,看着他那一脸的媚笑,心中一阵恶心:这种人怎么可以做我的臣子呢?他的脸色顿时黑了下来,他命人将丁公绑了起来。丁公顿时懵了:陛下,陛下,这是为何?

    紧接着只听刘邦喝道:将他拖出去斩了,以敬效尤!

    丁公傻了,他回过神来高声骂道:刘邦,难道你忘了当年是我放你的吗?你,你,忘恩负义的小人!

    随着宫门外一声惨叫,丁公一命呜呼。丁老兄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莫名其妙送命。

    其实道理很简单,刘邦要巩固自己的皇权,就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做文章,对他来说,杀季布也没人会说三道四,给丁公官做也同样是理所当然,然而,他偏偏不那样做,他现在要抬高忠臣的价值,自然要杀掉那些卖主求荣的人。为了养成忠诚的风气,作秀是必须的,杀人也是必须的。

    项羽重将,就剩下钟离昧还了无踪迹。

    钟离眛在垓下之围后,就逃到了韩信的府上,钟离昧把最后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韩信身上了,但韩信为了防止刘邦的猜忌,与钟离昧说了一番话,韩信的这番话让钟离昧陷入了绝望,万念俱灰之下,自杀身亡,死前大骂韩信:你不厚道,我今天死,你也活不了多久了!(公非长者。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

    汉五年九月,韩信还是将他的人头献给了刘邦。

    常言道,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时韩信并未在意老朋友的临终遗言,他相信刘邦不会这么干,但可悲的是,钟离昧的预言不久后终成为现实。

    刘邦深思熟虑解决了前朝余党后,他继续发扬不怕辛苦,不怕折腾的精神,他打量着那些为建立大汉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宿将们,开始酝酿着恐怖的计划。

第51章 娄敬的发迹() 
刘邦与大臣们在洛阳逍遥快活的时候,有一队人马正往陇西方向赶。

    他们是从齐地征召进来,前往陇西卫戍服役的老百姓。从齐地去陇西,途中经过洛阳。到达洛阳的时候,队伍停了下来,准备在洛阳置办些必需品。

    这些人当中,有个名叫一个名叫娄敬的人。这位仁兄无后台无背景更无革命斗争经历,此前就一个小屁/民而已!但是,西安人民都得好好感谢这位仁兄,正是他的一个谏言,让西安拥有了崇高的荣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不仅如此,他还是汉代和亲政策的首倡者。

    娄敬听说刘邦及朝廷大臣们都居住在洛阳,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步入官场的绝妙主意。

    于是,他找到在汉军中任职的老乡虞将军,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两人相见自然先喝喝酒,唠唠嗑,叙叙旧情。

    虞将军念及老乡之情,大拍胸脯:“有兄弟一口吃的,就少不了你这一口。”

    娄敬笑而不语,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让虞将军一时愣在那里,差点把酒喷了出来。

    他说:“我要见刘邦,向他进谏。”

    娄敬很明白以他们之间老乡这一层关系,在军中帮忙弄个低级职位,还是很容易的,不过娄敬想要的可不仅仅是低级职位,他有更高的追求,他要做大臣。

    虞将军素知娄敬能言会道,要是他真能把刘邦说高兴了,自己还有个举荐之功,当然再好不过,可要是在刘邦面前说的不好,自己的脸往哪搁,自己在刘邦面前的形象是否会大打折扣,这都很难讲。

    娄敬知道他的顾虑,一边给虞将军斟酒,一边笑道:“兄弟,放心,兄弟我没十足的把握是断然不敢去的。”

    见他这么自信,虞将军自然不便多说什么,只能满口应承。

    在去见刘邦之前,虞将军给娄敬准备了华丽的衣服,娄敬却推托道:“我本来穿什么就穿什么就见他,不用换了。”

    娄敬深知刘邦的心理,刘邦以前是草民一个,穿的也是粗布麻衣,自己这身平民百姓的服饰反倒能勾起他的亲切感。

    虞将军在朝会上忐忑不安的向刘邦引见自己的老乡,刘邦心想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见见无妨。

    娄敬进入巍峨的朝堂,满朝文武顿时齐唰唰的把目光望向了他。

    只见娄敬毫无胆怯之色,反倒不慌不忙的向刘邦跪拜山呼万岁。

    “堂下可是娄敬吗?”

    娄敬回道:“正是。”

    “你有什么谏言说与寡人听听?”

    娄敬立起身子,不紧不慢的问道:“陛下都洛阳,是想要与周室相比么?”

    “然也!”

    娄敬面露微笑:陛下与周室取天下的方法不同,怎能效法周室定都洛阳?

    娄敬故意顿了顿,朝堂上一时议论纷纷,刘邦也是有点不解。娄敬继续说道:周室的祖先,从后谡封邰开始,经过十几世的累积,到文王,武王的时候,天下归心,所以才能取代殷商。到成王即位,周公辅政,才开始营造洛阳都城。而陛下从一介布衣,经过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登上帝位,想要与成王,康王相比,恐怕还不是时候吧。陛下若要长治久安,最好定都关中,秦地被山阻河,有四大要塞,如果一旦有变,百万大军可以马上集结啊,就算峣函以东全乱了,陛下也能保有关中的天府之国啊!

    这里只是大致概括他的意思,若有兴趣,可以看看他当时的言论,实在是说得非常精彩。

    娄敬侃侃而谈,以其三寸不烂之舌,细致的分析都关中的好处,说得可谓滴水不漏。

    刘邦听娄敬这么一说,勾起了自从登基以来一直萦绕在他心中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保证大汉王朝长治久安?如何才能保住皇帝的权力?

    他会把余生奉献给保住权力的事业!在他的心中,现在看问题的标准很明确,凡是有利于巩固权力的事情就是对的,就要去做;凡是有利于大汉王朝的延续的事情就是对的,也要去做。

    既然定都关系大汉王朝的延续,那么就是大事,就得讨论。

    他将这个话题抛给满朝文武:“大家议议吧。”

    群臣们大多是楚地人,当然希望都城离家乡近一点,纷纷反对娄敬的说法,甚至旗帜鲜明的嚷嚷道:“谁去关中跟谁急?”

    刘邦环视群臣,知道这些人都不是议事做决策的主,问他们也是白问。刘邦见张良并未说话,于是问道:“军师,你有什么看法?”

    张良答道:“洛阳太小了,田地单薄,容易四面受敌,关中左有峣函,右有陇蜀,北有胡地,南有巴蜀,阻三面而守,一面制诸侯。诸侯安分,可用渭河漕运天下,诸侯不安分,大军顺流直下。这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话是对的!”

    有了大汉朝第一谋士在旁边帮话,娄敬的说法顿时迎来一片赞同声。

    刘邦当朝作出了决策,定都长安,择日在废墟上重建宫殿,娄敬被拜为郎中,郎官分两类,一类是负责宫殿门户守卫的,另一类是专门提建议的议郎,有时也打打杂,特殊时候充当使臣的官。娄敬做的是议郎,虽然只是‘比三百石’的小官,月薪是185钱,可谓俸禄微薄,虽然官阶低俸禄薄,但议郎的好处在于可以经常出现在皇帝面前,长久下去,与皇帝大臣混个脸熟,而且跟卫士不同,他们可以经常在皇帝面前说话,向皇帝提意见,这样一来,只要稍微有点才能,就很容易被皇帝发现,议郎官小,但前途不可谓不远大。同时,娄敬被赐姓刘,号奉春君。

    如果现在要来评说娄敬的这个建言,意义并不大,而且正确性还有待论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都城在哪里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吏治好坏,政府无能,贪官污吏横行,就算把都城修得固若金汤,也照样得灭亡。秦朝在长安也没活多长,而后世很多强盛的王朝也没定都关中。

    娄敬以一言升官,显示了刘邦唯才是举的雅量,在以后这成为大汉王朝的一项国策,学名叫“征辟”,以后会讲到。其实,刘邦努力寻找的答案就已经在他的行动中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能不断的补充到国家的统治阶层中,才有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一旦这条道路被堵死了,那么再高的城墙,再多的军队,再先进的武器,都无法改变灭亡的命运。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治国什么最重要?

    答曰:人才!

第52章 黄老思想() 
迁都的事情定了下来,咸阳也获得了新的名字—长安。当年的咸阳城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下早已是断壁残垣,萧何受命修筑长安城。

    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