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朝旧事-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

    那么,刘邦同志,你说得在理,但是万一被各诸侯发现,情势不就更加不利了么?况且,你是怎么做到逼反一个诸侯,能不留痕迹呢?

    所谓兵行险棋,政治斗争总要冒点风险,不过,大家请放心,要说玩阴的,天下还没人能玩得过寡人。再则,要逼反诸侯王,那再容易不过,寡人只要故作怀疑他,他晚上就得做噩梦了。

    (鼓掌)

    通过刘邦同志的掏心挖肺,相信诸位已经领略到了传说中的帝王之术。

    当然,对于一些特例,比如晋惠帝之类的帝王,他做出一些什么奇怪的事来,就不能用常理来做推断。

    刘邦让卢绾当这个燕王,一是为了表示恩宠,二是为了便于控制。

    在他看来,这位儿时的玩伴,现在的大臣依旧值得信赖,让他去看管帝国的北大门,自己也放心了。

    事实往往都无法预料的,谁曾想到,刘邦的好心反倒将他眼中唯一的挚友送上了不归路。

    令刘邦更想不到的是,历史跟刘邦开了个玩笑,臧荼谋反未成,但他却阴差阳错的成了汉武帝的外曾祖父。

    臧荼的事件余波未平,有人就一纸诉状将楚王韩信给告了,而且罪名大得吓人,诉状上说韩信在谋反。

    刘邦接到状纸后,当然明白纯属子虚乌有,但他更明白,这是一个机会。韩信的威望和人气不论在朝在野,都极其巨大,任其发展下去,对刘氏江山永固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他趁机郑重其事的主持廷议,结果绝大多数的大臣们表现得誓死如归义愤填膺,都坚持不顾一切发兵征讨,意欲将韩信碎尸万段。

    在群情激昂的时候,刘邦可不糊涂,别看这些人现在大呼小叫,上了战场跟韩信对着干,他们准把自己说过的话给吞回去。

    廷议后,他找来陈平,把问题抛给了他。

    陈平眼睛骨碌一转,问了几个问题,立马就让刘邦茅塞顿开。

    “陛下的军队,能否胜过韩信?”

    “不能!”

    “陛下的将领,能否胜过韩信?”

    “不能!”

    “兵不能胜,将不能及,一旦发兵,韩信不反也得反,天下危矣!”

    刘邦皱了皱眉头,然后点了点头。

    陈平马上给刘邦献上一计,让刘邦喜笑颜开。

    “伪游云梦,令诸侯前来相见,韩信一来,只需二三卫士即可将他拿下。”

    刘邦连连拍手称妙,叫陈平拟了诏书,通知各诸侯王。

    诏书送到韩信那里的时候,以韩信的聪明,自然看出了其中的深意。

    幕僚劝他不要应诏,以免中计,韩信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去一趟,为了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韩信顺便给刘邦带了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有点吓人,因为它是一颗人头,韩信好友钟离昧的人头。

    韩信作了些准备,便马不停蹄的赶到云梦与刘邦会合,一路上,他还天真的想,只要献上钟离眛的人头,定能让刘邦龙颜大悦,说不定皇上给自己准备了热腾腾的好酒好菜,甚至把皇上哄高兴了能在朝中再捞个实权官做做。

    可是等见到刘邦时,他就后悔了,刘邦并没安排热饭大餐,顷刻之间,君臣其乐融融把酒言欢的愿景化为了泡影,刘邦的表情不是龙颜大悦,却是早已彩排好的盛怒。刘邦一见到韩信,二话不说,便叫卫士将韩信捆了起来,罪名尙处于莫须有的阶段。拿下韩信,刘邦以心情不佳为由通知其他诸侯王取消云梦聚会,他则匆匆返回洛阳行宫。

    韩信在蹲大狱的过程中,廷尉接手审理,查来查去,查无实据,本来就是诬陷的,怎么会有证据?!当然,这样的结果早已在刘邦的预料之中,他要解除的是韩信的兵权,他要的是韩信的诸侯国。

    在大臣田肯的谏言下,刘邦将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无罪开释,而且,把原来的楚国划出一部分土地为荆国,立堂兄刘贾为荆王,弟弟刘交为楚王,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楚元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彭城刘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有名的刘向,刘歆,后面还会提到。同时立二哥刘喜为代王,儿子刘肥为齐王。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产生众多的功臣强将,而如何处置这些人,必然是摆在开国皇帝面前的一道难题,而刘邦的解决方案是封刘氏子弟为王,来拱卫江山。

    刘邦初登皇位,受封的人只有异姓诸侯王和少数的彻侯,其他功臣宿将功劳大小,封赏问题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照样会酿成血案。

    大臣们见到韩信降封,心中惶恐不安,以韩信的功劳还得受牢狱之灾,而且爵位不过为侯,那其他人还敢指望吗?

    于是,大臣们特别是跟刘邦有嫌隙的大臣便经常三五成群,议论纷纷。

    这样的场景刘邦看在眼里,怕在心里。

    他只能偷偷的去问张良:他们在干什么?

    张良瞄了一眼惴惴不安的刘邦,表情严肃地说道:谋反!

    刘邦大吃一惊,他日防夜防,防的就是谋反这种事,毕竟他才刚刚尝到当皇帝的甜头。

    那怎么办?刘邦颤抖地说道。

    陛下,您平素最恨谁?

    那还用说,当然是雍齿那个小人,我恨不得。。。刘邦正想骂一通解解气。

    请陛下封他为侯,群臣便不再议论。

    刘邦面露难色,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将雍齿封侯。

    雍齿背叛刘邦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后来雍齿重新投奔刘邦麾下,在沙场上玩命得立功,加之刘邦正是用人之际,刘邦因此没有杀他。但刘邦心里的伤痕还在,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发作而已。现在给他封了侯,群臣的不安情绪消除了,再也不用凑在一块互相不停的问:今天,你封了吗?

第54章 强悍的冒顿() 
在张良的提示下,朝廷开始了全面的封侯工作,群臣的情绪一时平静了下来。

    刘邦的股肱之臣中,有两个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第一个人是留侯张良,他辞去官职,托病不出,默默地退出了权力漩涡。对于权力,张良是很释然的,他辅明主,位列侯的人生梦想都已经实现,对他来说,此生足矣。他谨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训,他开始深居简出,除了在一次保太子的战斗中再次露了一手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行踪成谜,只留下了得道成仙的传说。

    与张良对权力的释然相比,淮阴侯韩信显然没有从压抑中醒悟过来,他被降封后,经常郁郁寡欢,托病不朝,耻于与大臣为伍。

    在刘邦看来,韩信的行为无疑是在向自己,向朝廷抗议,他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对于这样的人,刘邦没有勇气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认可和欣赏韩信的能力;但他的内心还怀着一种恐惧,一种源自心底的恐惧。所以哪怕刘邦他自己战死沙场,哪怕韩信多么能征善战,哪怕未来战事会有多么频繁,弃用韩信已毫无悬念。

    然而,韩信始终无法看透刘邦,始终无法放下对权力的眷恋。佛家有贪嗔痴三毒,更有求不得之苦,韩信完完全全地陷入了又毒又苦的困境中,如果那时候有佛门或者心理医生,能对他进行心理干预,韩信或许能走出困境,找到心灵的另一个支点。

    只是如果而已。

    当然,不管张良和韩信将来的命运如何,不管他们是否刻意低调,人们都不会忘记他们留下的人生轨迹,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辉煌的帝国所做的一切。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历史的骄傲。

    在刘邦的心里,没有了大元帅更没有了大将军,韩信只不过是过去的一个符号而已,韩信没有了兵,就像是拔了牙的老虎,关进笼子里的鹰隼,对他已经不会构成任何威胁,所以,他对韩信的态度很明确:不理,不问,不用。

    没有韩信,他相信自己照样可以统御千军万马。

    刘邦摊开大汉王朝的地图,看着那万里河山,不禁感慨万千。

    巍巍大汉,壮哉河山。巍巍大汉,美哉河山。

    在良久的注视中,他突然发现韩王信的封地竟处于天下的中枢要地,而且与长安近在咫尺,也就是说,如果韩王信不听使唤,他便可以直接威胁皇城。

    想到这里,刘邦的后背冷汗直冒,心想:颍川郡乃天下要地,得尽快把韩王信调走。

    公元前206年,刘邦给韩王信下诏,令他北迁,定都晋阳。

    韩王信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开始觉得有点费解,等联想到近日路边社关于刘邦有意打压诸侯的风言风语,韩王信心中一惊:这会不会暗藏着一种不祥的信号呢?

    韩王信在疑虑之下,决意北迁,而且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表明自己的忠心,韩王信把都城迁到更北边的马邑(山西朔州)。

    韩王信认为,躲的远一点,或许能更安全一点。

    刘邦是想过几天太平日子的,他的本意是要赶走韩王信,没想到韩王信不但听话,而且还跑到更远,并主动承担守边的任务,当然刘邦也明白,所谓的守边,只是骗人的鬼话而已。不管如何,刘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就消停一阵子再说,说实话,他也十分厌倦整天没事搞事的生活!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刘邦想放松,韩王信想安全,但偏偏惹事的主找上门来了!

    匈奴人!

    匈奴人来了!

    他们带着一身的杀气踏入了阔别数十年的乐土。匈奴人的祖先告诉他们,南方的土地虽然不适合他们居住,但那里有着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有着数不尽的美丽女人。所以他们来到中原的目的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抢劫!

    匈奴是北方古老的游牧部族,它的起源因为文字不足的关系至今未有定论。

    然而,这个游牧民族却不得不提,因为它是大汉朝数百年国际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一员,汉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如细水长流般,道不尽,说不清。

    十余年前,匈奴人迫于秦朝的威力,向北撤退。那时候,名将蒙恬震守的长城让匈奴不寒而栗。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长城内外都已然物是人非。

    匈奴已经不是原来的匈奴。

    它在经过数十年的铁血崛起之后,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而这个庞然大物正呲牙咧嘴的把触角伸到它所知的任何一个地方。

    十余年前,匈奴自身也陷入东胡,月氏等邻国的威胁中,无力进犯。

    但是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跟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冒顿。

    下面来看看冒顿同志的简历。

    姓名:冒顿。

    生卒年:生日不详,死的日子很精确,公元前174年。

    职务:太子,人质,将军,单于。

    有无案底:有(盗窃,杀父,弑母,杀妻,弑弟,屠戮亲属以及老爹的亲信)

    主要功绩:灭东胡,楼兰,楼烦白羊,逼走月氏,打败汉军

    主要评价: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匈奴人民的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是强悍的一生,更是掠夺的一生。年幼时,他失去母爱,年轻时,他失去父爱。冒顿同志以大无畏勇气被送到月氏做人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