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绝境中的第三帝国-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不好受的,自然是身处俄罗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斯大林本人了。

    “朱可夫无能!巴甫洛夫愚蠢!他们两个难道就没有一个像德国人的坦克指挥官那样,把装甲部队指挥的像模像样一点吗?”斯大林坐在位置上,看着自己的手下们,皱着眉头的质问道。

    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都是斯大林一手提拔起来的干将,他们的作用都是作为替代图哈切夫斯基而存在。

    因为大清洗的原因,苏联的高级指挥层出现了断档,特别是在原本由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军官派,基本都跟着图哈切夫斯基一起被处理掉了。所以朱可夫和巴甫洛夫这两位机械化作战理论的新专家才作为后起之秀,加入到了苏联军届的核心指挥圈子。

    结果,这两人在苏德开战后,一个整天强调要后撤,另一个整日喊着要进攻。

    喊撤退的朱可夫,现在已经被斯大林投入了前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喊进攻的巴甫洛夫。。。。。。如今斯大林根本连人都找不到,处于失联状态。

    现在看来,就算是当初听朱可夫的,停止毫无意义的攻势,稍微把防线收缩一下,也不可能被同盟国大军压制的这么彻底。。。。。。

750() 
    这是一次重要会议,比起之前的每一次“重要会议”,这一次的会议,算是真正重要了。

    望着脸都有些发青的斯大林,没人敢去触他的霉头。

    站在这里的伏罗希洛夫元帅一言不发,他只是瞟了一眼身旁的布琼尼元帅,看见后者和他一样,没有任何想要开口说话的意思。

    两个人之前就不对进攻德国的看好,也没有像朱可夫那样发表过任何有关“先发制人”的言论。现在前线出了问题,至少还不会轮到他们去解决。

    伏罗希洛夫之前去过一趟前线,也是以统帅部代表的身份过去的。他近距离见识过前线的战况,也是很早就看出苏军与德军巨大差距的将领之一。

    只不过,他没有像朱可夫那样仗义直言的与斯大林叫板,而是不声不响的过去了一趟,然后又静静悄悄的回到了莫斯科。递交的前线观察总结,也大多是一些空泛的套话,没什么实际营养。

    说起来,伏罗希洛夫也算是早就和德国军队交过手的苏联将领了。

    在1918年的时候,德国和那时候的奥匈帝国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哈尔科夫和彼得格勒都处于紧急状态下。就是伏罗希洛夫组织和领导了第一支卢甘斯克游击队,开始对德奥军队作战。

    他率领游击队从卢甘斯克出发,在科诺托普,游击队与德奥军队展开战斗。他率领的游击队与哈尔科夫工人游击队联手,结果哈尔科夫不久就被德军占领了。他回到卢甘斯克重整旗鼓,然后,卢甘斯克就德奥军包围了。

    归根结底,伏罗希洛夫除了和德国军队打过仗以外,也没什么好吹嘘的资本了。

    他是和德军交手过,但是没有打赢。既然没有打赢,那拍谁去都是一个样子,打败仗需要的水平可不高。现在看来,他也就是多了一个“有对德作战经验”的头衔,而且这个经验,还是来自二十多年前的。

    至于伏罗希洛夫元帅看的布琼尼元帅,那可是实至名归的老上级了。他当军长的时候,现在的名将铁木辛哥还是他手下一个师长,至于刚被投到西伯利亚的朱可夫,更只是他们军里那时候的一个团长。

    有意思的是,以布琼尼为代表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军官团那时候一直同图哈切夫斯基麾下的军官团成敌对状态。这也就让同样怨恨图哈切夫斯基的斯大林很看好器重布琼尼。

    在莱因哈特原本的那个时空中,后人给了布琼尼有一个很有趣的评价,叫做“成也斯大林,败也斯大林。”

    布琼尼被斯大林看重,以及被斯大林最后搁置处理,都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华,而是别的原因。

    提拔他,是因为他和他手底下的军官团,在对图哈切夫斯基的态度上,与斯大林是一直的。他们当初也是最支持斯大林处决图哈切夫斯基的一批军官团。

    至于布琼尼原本时空中的失败,就在于他为了挽救即将陷入重围的军队,不顾斯大林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独断下令部队撤退,由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不过这一世,布琼尼同样准确的判断出德军中央集体军群即将迂回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包围基辅,围歼乌克兰的数十万苏军。但是,他却没有如同原本时空中那样,正义直言了。

    因为,朱可夫赶在他的前面说了实话,并且做出了后撤决定。

    然而,朱可夫的结局令人心寒。这名唯一说真话,办实事,凭良心指挥的军人,却被发放去了西伯利亚挖土豆。

    布琼尼这个时候也悄悄瞟了伏罗希洛夫一眼。他知道对方和自己的老下属铁木辛哥是有一点儿旧怨的。

    在之前的苏芬战争中,苏军虽然让芬兰投降了,但却实际上是在战略上败的很惨,而且责任都被归咎道了伏罗希洛夫元帅身上,而接替伏罗希洛夫元帅职务的,就是布琼尼的老下属铁木辛哥。

    看见对方一点开口的意思都没有,布琼尼更加坚定了沉默是金的想法,缓缓的收回了目光,保持着一开始的状态。

    斯大林看了看一言不发的两个元帅,又把目光投向了最早到达会议室的杜瓦丁。

    现在他是苏联的总参谋部的第一副总参谋长,在朱可夫被打出总参谋部后,杜瓦丁就一直坐镇莫斯科策应前线各部队间的调度协调。

    “都开口讨论吧,我们的部队一直在溃败,你们都有什么建议?”斯大林缓缓的开口,看着自己的手下们说道。

    谁敢说话,难道要他们站出来指着斯大林的鼻子说,你特么早干什么去了,现在知道部队在溃败了?前些天朱可夫警告你的时候,你听进去了吗?

    当然,这些话心里想想就是了。别看斯大林现在是一副“你大可直言不讳,我赦你无罪”的语气。大家心里可都清楚,你要是真的敢那么说,人家能射你一脸。

    结果,看大家都不开口。斯大林只好顿了顿,调整了一下说话的语气接着道:“算了,不开口也罢。是该调一个话多的人回莫斯科了。。。。。。”

    调谁回来?!似乎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有答案,可是又没人能确定。

    “行了,都别猜了。”斯大林冷冷的哼了一声,摆了摆手冲杜瓦丁道:“你去安排一下,把朱可夫叫回来吧。他不用去西伯利亚了,直接回莫斯科报道。”

    把朱可夫叫回来?!

    即便大家刚才就有了这种猜测,可当听见斯大林这番话亲自说出口后,给人的震撼还是无以复加。

    斯大林做的决定,可很少有收回的。斯大林这个领袖,最中肯的评价就是“知错,改错,但就是不认错”。

    要他收回成命,默认自己之前的决定做错了,这几乎比登天还难。

    要不是斯大林自己开口提起这件事,还真没人敢替他把这建议说出口。

    说到了这里,他看向了伏罗希洛夫:“你去接管西北方面军,伏罗希洛夫元帅同志!阻止敌人向列宁格勒方向上的推进!”

    还好不是接手巴甫洛夫那已经被合围主力的西方面军,不然简直就是过去顶罪。等伏罗希洛夫听见自己要接手列宁格勒附近的防御之后,赶紧立正敬礼承诺道:“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我一定尽快到任,阻止德国人与芬兰人的推进!”

    但是,斯大林也没忘记巴甫洛夫。既然他已经下定决心放过朱可夫,那就需要另外一个人来承担责任了。。。。。。

    斯大林的目光,越发阴冷道:“把巴甫洛夫找到,然后送回来。。。。。。我要见他本人!”

751刻在我们的墓碑上() 
    莫斯科郊区的列车站,一名高头大马的男人正站在另一名体态有些发福的胖子身旁。在更远的位置,有几名端着步枪的士兵,正目不转睛的盯着这边。

    很明显,士兵们非常重视两人中的一个,但是由于忌惮另一人,或者说忌惮另一人身后的人物,所以士兵们忍住没有靠近。

    “替我感谢赫鲁晓夫同志,如果有机会,我会感谢他的。”

    那名发福的胖子,正是前些天被定位为叛国罪的朱可夫。原本被定性为叛国罪名的朱可夫是应该直接被枪毙的,可由于赫鲁晓夫的几句话,对朱可夫的处理由枪毙改为了流放。

    在朱可夫听到对自己的不公审判结果后,他没有辩驳,没有求饶,而是痛斥苏军内部的腐败与腐化,感慨直言,给赫鲁晓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赫鲁晓夫揽下了关于向斯大林汇报朱可夫事件的工作,这并不是为了邀功,而是为了拯救朱可夫。

    没错,赫鲁晓夫要拉朱可夫一把!

    这或许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赫鲁晓夫本就一直欣赏朱可夫的为人。而且,两人的关系一直没有任何黑点。

    在原本的时空中,赫鲁晓夫在苏联党内最不受欢迎,即将被赶下台的关键时刻,就是朱可夫命令国防部用军用飞机将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通过投票的形式支持赫鲁晓夫,最后帮赫鲁晓夫取得了胜利。

    可以说,没有朱可夫,赫鲁晓夫就绝对不会得到历史上那样的地位。

    而这一切,也足以说明,赫鲁晓夫在二战期间与朱可夫建立的友谊,并非一般的简单友情。

    即便在这一世,赫鲁晓夫与朱可夫,也仍旧产生了革命的纯粹友情。

    当然,赫鲁晓夫不会傻到为了朱可夫直接顶撞斯大林,招惹那时候如日中天的巴甫洛夫。

    他只是在向斯大林单独汇报的时候,用一个巧妙的方式,为朱可夫争取到了一个稍微好点的结局。

    赫鲁晓夫深知,在此之前,苏联所有将领中,朱可夫和巴甫洛夫是最受斯大林宠幸的。斯大林重用朱可夫时,干脆直接任命他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让朱可夫直接跨进了大兵团指挥官的行列,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在他的指挥下,也多次立下奇功,被日本人成为“洪水兵团”。

    诺门坎战役几乎可以说是朱可夫的成名之战,几乎可以说他击败了整个日本关东军指挥部。

    赫鲁晓夫利用的就是这一点,他将朱可夫在对日作战的功绩对斯大林重提,随即话锋一转,谈到处决朱可夫后可能造成的政治与军事影响。

    一旦朱可夫这样的对日战争功臣被处决,在苏联国内造成不好的影响都是次要的,若是日本关东军得知他们的老对手朱可夫被杀了,因而重新起了“北进”的心思,与德国人两面夹击苏联,那事情就严重了。

    虽然是为了帮助朱可夫逃过一劫,保下他的性命,可赫鲁晓夫却完全是站在为斯大林考虑的角度上分析利害,说动了斯大林放弃枪决朱可夫的想法。

    不得不说,赫鲁晓夫还是有点手段的。

    这样一来,私下进言的他,既没有触及斯大林的霉头,又没有因为保护朱可夫而得罪其死对头巴甫洛夫大将。最关键的是,他达到了目的。

    斯大林当即决定饶朱可夫一命,至少暂时饶他一命。

    不过斯大林给了朱可夫一个折磨人的命令,要他去西伯利亚挖土豆。

    那地硬邦邦的,铲都铲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