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0章 华山论剑()
火炮曾经被誉为战争之神,是左右战场之神器。最初,它发明出来的时候是为了守城。而王鸢却没打算这么暴殄天物,直接上牛车拉着火炮上了战场。将手里的火炮全都当成了野战炮。
实际上,王鸢不是军迷,他并不知道火炮与野战炮到底是有什么区别。不是有句话说嘛,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而火炮在王鸢眼中就是好猫,不管是守城还是攻坚甚至是野战,只要是能杀敌,那就是好炮。
现在王鸢作为进攻方,守城是没必要了,而攻坚和野战,这火炮都是一把好手。
每逢野外行军,王鸢都会将斥候撒的远远的,一旦发现敌军,立刻原地展开炮阵。等到敌军出现在眼前的时候,百多门大炮一阵齐射,未曾见过如此天威的女真人立刻就陷入的崩溃状态。然后宋朝战争利器神臂弩登场,再是一轮铺天盖地的箭雨,能站起来的女真人那就不剩下几个了。
至于攻城那就更简单了,固定靶可比移动靶好打多了。百多门火炮轰炸一轮之后,城墙也就剩不下什么了。
哪怕是城墙倒了,王鸢也不急着攻城,而是带着手下收拾营地作势离开。如果金兵不追出来还好,王鸢也就就此撤离,一旦是试图追出来,王鸢十万张神臂弩分分钟教他们怎么做人。
有了高炉炼铁的技术,王鸢此次出征别的东西带的不多,就箭矢和炮弹充足,行军辎重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这些。
王鸢此次进攻方略完全是抱着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来到,至于说城池,这东西对王鸢来说并没什么卵用。打下来之后又得防守,又得治理,还得规划发展什么的,以王鸢手里这点儿兵力,打下几个城池之后也就无力再战了。所以,王鸢干脆一座城都不要,等到把金兵都打光了,这城池也就对自己敞开了怀抱。
嘉定十七年,也就是王鸢出征半年之后,王鸢的部队已经一路打到了开封府,也就是金国现在的国都,同时也是曾经北宋国都汴京。因为遭到了蒙古的入侵,金宣宗迁都汴京以避难,却没想到又被王鸢堵在了这里。
这时,几份来自王家商行的情报摆在了王鸢的面前,看完这几份情报,王鸢脸上的表情极为古怪。
就在今天白天王鸢下令用火炮轰击城墙的时候,刚刚即位没几个月的金哀宗完颜守绪来到城墙上鼓舞士气。即便是在情报中看到了有关王鸢一方火炮威力的描述,但那些描述实在是超乎金哀宗的想象,误以为是手下畏罪而夸大,却没想到火炮的威力达到了如此恐怖的程度。刚刚站上城墙没多久的金哀宗和一众大臣还没来得及发表什么鼓舞士气的战前演讲,便被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惊呆了。接下来,就看到一颗颗黑色的不明圆球状物体从天而降。
然后,金哀宗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不知道哪个炮手的炮弹之下。此刻,汴京城中仅剩下的几名官员正在和太后娘娘商量应当如何求和呢!
虽然金哀宗死亡的有些突然,但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面对着敌国首都,王鸢本身就打算好了要攻入其中抓捕或者杀死其中的皇室。
如果说金哀宗的死亡还在王鸢的预料之中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小心那可就让王鸢有些措手不及了——宋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合杨皇后假传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更名为昀,是为宋理宗。
宋宁宗死了,也就是说那个对自己全力支持毫无保留信任的皇帝死了,而新继任的这个宋理宗恐怕对自己就没什么信任的了。至于说那个史弥远,王鸢自己也不清楚他在不在自己洗脑的范围之内,如果在还好说,如果不在,那自己以后恐怕还是有些麻烦。
王鸢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情报扔进了火炉里。这时候也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就这样维持不变也就算了,如果真的要把自己召回,那可就别怪自己不留情面了。岳武穆的前车之鉴从哪儿摆着,王鸢才不会傻到去自投罗网。
汴京告破,这也就宣告着金国灭亡步入了倒计时。
受到王鸢的刺激,西征花刺子模的蒙古大军掉头回来攻打金国,倒是做到了之前与大宋王朝联盟共同攻打金国的盟约。
可惜,见到盟友,王鸢是一点儿也不敢放松,反而是隔着黄河与蒙古大军对峙了起来。
若说战斗力,王鸢有着十足的把握吊打这些蒙古军队,毕竟,自己一方又火炮存在,而蒙古军队又是骑兵占了绝大多数,一炮下去基本上就没骑兵什么事儿了。受惊的战马四处乱窜分分钟毁掉骑兵部队。而剩下的步兵多半都是被蒙古灭国的小国中征召来的,战斗力一般般,有神臂弩在,也是分分钟吊打。
那为什么王鸢不进攻呢?
很简单,就是因为,王鸢很悲剧的发现,自己手中的弹药不够了。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经济,打的就是后勤,而王鸢经济方面倒是还可以勉力支撑,可后勤就实在是跟不上了。后面一批运送弹药的部队目前刚刚走到了路程的一半,加上运输手段落后,等到那些弹药到了,少说也是得半个多月之后的事情了。因此,王鸢目前可是不敢轻启战端。最好能多等一段时间,等到自己手中的弹药箭矢充足了,看自己怎么吊打蒙古。
想到了目前的形式,王鸢下令让目前还驻扎在襄阳的那些原来的襄阳守军带着王鸢需要的物资和所有工匠前来开封。考虑到补给线太长,后勤压力太大的因素,王鸢果断决定要在前线开分基地了。到时候自己打到哪儿把分基地开到哪儿,就地补给,就不用再担心后勤的问题了。
打下了汴京,也就是开封府,王鸢突然想到了少林寺,向人一打听,王鸢这才知道,少林寺所在的地方准确的说应该是开封府登封县,而不像王鸢认为的就是在开封。
想到了少林寺,王鸢就想到了少林寺当中的七十二绝技,九阳真经和易经洗髓经。开封到登封还有一天的路程,王鸢实在是懒得亲自跑一趟,于是,王鸢便指使着王癸带着自己的亲兵前去少林寺索要。
什么?不给?
没关系,我看嵩山这地方不错,就是有些建筑违章了,干脆叫炮兵部队过来来一个实战演习吧!顺便还能拆除一下违章建筑,一举两得!
很快,第二天晚上,王癸便带着王鸢所要的秘籍赶了回来。与此同时,王癸带回来的还有来自丐帮的消息:第二届华山论剑大会即将开始。
第51章 前往()
少林寺的和尚们会不会知道《楞伽经》中藏有九阳真经王鸢不知道,反正王癸是把《楞伽经》的原本给带了回来。
在呆萌将其中隐藏的九阳真经抄录出来之后,王鸢对这《楞伽经》已经没有了半点儿兴趣。
原本,王鸢只是觉得九阳真经不过是一套武功秘籍,最多就是修炼的经脉全一些,修炼的速度快一些,练成之后的威力要大一些罢了。可当王鸢真正开始研读九阳真经的时候,王鸢发现,自己之前的猜测不过是看了一二流秘籍之后对于这些神功秘籍的想当然尔。
神功秘籍与普通的一流二流三流武功之间有什么区别?人体经脉就这么多,为什么有的武功就是绝世神功,而有一些武功却只是一二三流?原因就在于,寻常的武功也仅仅是武功,教你怎么积攒内力,教你怎么打斗。而神功秘籍则不然,它除了内功和招式之外,更多的是为修炼者指出了一条道路。
翻看了九阳真经之后,王鸢惊讶的发现,它并非是单纯的一套内功心法,在九阳真经当中,还蕴含着大量的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内容即便是王鸢这个专精生物化学的人看起来也有些高山仰止的感觉,而其中有关物理学的知识,王鸢在其中隐隐看到了能量罩的雏形。
除此之外,王鸢发现,这九阳真经在运行过程中,居然还有着增强修炼者自身生命力的作用。虽然这种增强生命力的作用对王鸢来说并不稀奇,因为他在深度睡眠当中就能得到这种生命力强化的效果,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九阳真经作者的敬佩。一个没有系统学习过生物化学等科学知识的古代人居然就凭借着自身对武道医学的理解硬生生的创造出了一个主动增加生命力的功法,这简直就是奇迹。
一本九阳真经让王鸢对这些武功秘籍的兴趣又提了起来,当然,只是对神功秘籍起了兴趣。
又翻看了一下少林七十二绝技,王鸢很是无奈的发现,这七十二绝技实际上撑破天也就是一流的武功,甚至绝大多数都是二流。而且,这七十二绝技基本上都有一些缺陷,王鸢大致一推演便发现,这些武功对于某些特定的经脉会造成损伤。如果七十二绝技练的少还没问题,多练几套,就会出现两套以上的武功对同一条经脉进行损伤,很快就会留下暗伤,等到几套武功都练的差不多了,那练功之人差不多也就到了大限了。
倒是易筋经给了王鸢一个小小的惊喜,虽然在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佛家思想,但其中有关武学的那一部分竟然和王鸢琢磨出来的健身掌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王鸢的健身掌法侧重点是对于肉身的锤炼,而易筋经更多的是锤炼自身经脉与内力,使得内力的品质更高,更容易掌控。
参照易筋经,王鸢对自己的健身掌法再次进行了完善,修改完成之后,王鸢的健身掌法不仅可以锤炼肉身,就连经脉也能够进行扩展增强。
九阳真经和易筋经这两大神功都给了自己这么大的惊喜,王鸢突然对其他的神功秘籍产生的兴趣。参考了九阴真经的九阳真经都是如此了,那九阴真经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惊喜?独孤九剑呢?其他的那些消失在历史当中的神功秘籍呢?
王鸢决定,自己要去华山走一趟。
天下五绝的对决王鸢兴趣不是很大,但他对九阴真经绝对是兴趣满满,而华山论剑就是自己得到九阴真经的最快的一个途径。
自从在上一个世界觉醒了超能力,成为精神力者之后,王鸢对于打斗的兴趣也就淡了下来。毕竟,对他而言,打斗变成了一种最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王鸢不是一个喜欢与别人结仇的人,他自己也没什么仇人。而碰到了不是什么深仇大恨的人,哪怕是起了什么冲突,王鸢一个心理暗示就能够简单搞定,那里用的上自己动手那么麻烦!如果真的遇上了不得不动手的情况,自己身边不是还有呆萌,还有那么多侍卫吗?
即便是去围观华山论剑,王鸢也是带着二百名全身覆甲的亲兵浩浩荡荡的前去。面对百多个全副武装的修炼了简化版的健身掌法而气力大增的士兵,即便是五绝也是会很头疼的。再算上他们腰间挂着的神臂弩,王鸢就算是想把五绝都一网打尽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王癸和王亥对于江湖之事并不感兴趣,两人留着开封驻守,呆萌则是寸步不离的跟着王鸢。带着亲兵,王鸢一行人毫不掩饰的向着华山赶去。
时隔二十余年,华山再一次迎来了武林盛会。
刚一到华山境内,王鸢便发现了此地江湖中人云集,哪里都有背刀提剑的江湖人士。时不时的还发生冲突,引起同位武林人士的围观的同时,无数百姓商贩惨遭池鱼之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