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腹拘急或按之硬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为蓄血证。右少腹作痛,按之痛剧,有包块应手者,多为肠痈。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燥矢(屎)。若按之如筋结,或起伏聚散,往来不定,病有休止,或按之如有物如蚯蚓蠕动者,为虫积。

    【辨积聚】 积聚是指腹内有块状,或肿或痛,见症不一。积为脏病,痛有定处,按之不移,有形可征,多病在血分。聚为腑病,按之痛无定处,时聚时散而无形,多病在气分。

    【辨脐间动气】 脐名神阙,为神气之所会。脐间动气,在脐之上下左右,属冲任与肾之气。按诊时,将三指密布按脐上下左右,若动而和缓有力,为肾气充盛之征。其动沉微者,为命门不足。按之即散为元气虚败。按之不动,如指入灰中为冲任空竭。若见脐下跳动,筑筑然不宁,甚则上引及心,心亦悸动,为真元不守,大虚之候。

    3。 经络诊察

    另外,根据经络腧穴学理论,可以应用经脉切诊及穴位切诊法,以辅助诊断。

    “经络诊察”是通过对经脉及腧穴的观察及按切来确定病变归属经脉的方法,这是根据经络具有诊断疾病的作用而确立的一种归经方法,在此介绍经络望诊法、经穴触诊法。

    【经络望诊】 经络望诊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在色泽、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出现种种特异的、可见的“经络现象”,故可借以诊断疾病。例如,上肢外侧上缘或下缘出现丘疹、水疱或疮疖,则分别归入手阳明大肠经或手太阳小肠经,往往表明肠道病变,多见于肠道梗阻的患者;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即皮下出血线)即归入手太阴肺经,往往是呼吸道病变的反应;下肢内侧后缘出现脱毛,就归入足少阴肾经,提示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古代外科医家常常按疮疡痈疖的发生部位归经论治,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曰:“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经穴触诊】 经穴触诊,又称“经穴按压”、“经穴切诊”,是根据内脏有病会通过经脉的传导,在体表出现各种不同病理反应区或反应点的原理,在一定的经络循行部位或有关腧穴上进行触摸、按压,寻找和体验各种阳性反应,从而判断病在何经。结合临床,可分为循经按压和穴位按压两个方面。

    (1)循经按压:《灵枢·刺节真邪》篇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提出了一个循经按压、寻找异常反应的问题。循经按压的方法,一般用拇指指腹沿经脉路线轻轻滑动,进行爪切、扪按,或用拇、食二指沿经轻轻撮捏,以探索肌肤浅层的异常反应。对肌肉丰满厚实部位稍用力,通过按压、揉动以探索肌肉深层的异常变化。循经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可有循经疼痛(酸痛、抽痛、压痛)、敏感、麻木、寒凉、灼热或肿块、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素问·刺腰痛》篇所记,“循之累累然”(结节状物)、“痛如小锤居其中”(肿块),《素问·骨空论》所记,“坚痛如筋者”(条索状物)均属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有着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在何经,即可判定为何经的病变。

    (2)穴位按压:《灵枢·百病始生》篇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可以循经脉线上穴位进行按压,即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切按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穴位,以诊断相关的脏腑疾病,多采用按压募、原、络等特定穴,或切循经络路线上有无压痛,皮下结节、隆起、凹陷等现象,以推断病变所在,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经络、脏腑的病变所在,在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如在穴位按压所得的异常反应,有压痛、敏感、麻木、迟钝、舒适或皮下组织隆起、结节、松软、凹陷等。《素问·刺腰痛》篇所记:“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就是穴位处有结节出现的病理反应。例如,腹募、背俞穴出现压痛、过敏、迟钝或有舒适感,常提示相应脏腑的病变,即可归入相应经脉。胃的募穴中脘有压痛可提示胃的病变,在日月穴有压痛可提示胆囊的病变,在期门穴有压痛可提示肝或脾的病变;中极压痛可提示膀胱或前列腺的病变。肾俞穴下按之空软表明肾和肾经虚弱;膀胱俞穴下有结节、隆起,多为膀胱经病变,可见于膀胱结石;三阴交穴压痛,病变在足三阴经,多见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阳陵泉穴下出现条索状物,可提示肝、胆二经的病变;阑尾炎患者常在足三里与上巨虚之间的阑尾穴处有压痛,病归手足阳明经。

    skbshge

二、西医学诊断方法() 
在应用中医四诊诊断病情时,还应结合西医的诊断方法,如查体方法、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影像检查等,以求获得详细完整的资料,做到正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西医学体格检查有5种方法,即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应用在腹部的为前4种。在检查中发现由疾病引起的机体的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上的客观变化,称为体征,如检查呼吸系统患者时所发现的肺部的干、湿性啰音,哮鸣音等;肝硬化患者的肝掌和蜘蛛痣等。多数疾病可以通过问诊和一般体检的阳性发现,而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腹腔脏器很多,涉及消化、泌尿、内分泌、血液和心血管系统,且各脏器互相交错重叠,正常脏器与病理肿块容易混淆,给腹部体检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仔细检查与辨别。

    (一)体表标志线

    腹部查体常用的体表标志线,见图20。

    图20 体表标志线

    1。 肋弓下缘

    肋弓系由第8~10肋软骨构成,其下缘为体表腹部上界,常用于腹部九区分法及肝脾测量。

    2。 腹上角

    两侧肋弓的交角、剑突根部,用于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3。 脐

    为腹部中心,位于腰椎3~4之间水平,常用于腹部四区分法及腰椎穿刺的标志。

    4。 髂前上棘

    髂嵴前方突出点,常位于腹部九区分法标志及骨髓穿刺部位。

    5。 腹直肌外缘

    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

    6。 腹中线

    前正中线的延续,又称腹白线,常为腹部四分区法的画线标志。

    7。 腹股沟韧带

    与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腹部体表的下界,为寻找股动脉和股静脉的标志。

    8。 肋脊角

    位于背部两侧第12肋与脊柱的交角处,为检查肾脏叩击痛的部位。

    (二)腹部分区

    借助体表标志和人为的画线可将腹部划分为若干区,常用的有四分区法和九分区法。

    1。 四分区法

    经脐画一水平线和垂直线,从前将腹部划分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四个区。各区所包含的主要脏器见表2。

    表2 四分区脏器分布表

    2。 九区分法

    参见第一章腹部分区,第二节腹部脏器。

    (三)腹部视诊

    腹部视诊应选择环境温度适宜,光线充足而柔和的地方进行,检查者应立于被检查者的右侧,被检查者排尿后,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全腹,对身体其他部位应予覆盖,以免引起受检者不适。

    视诊的检查顺序一般从上而下,必要时视线需降低到腹平面,以便从侧面的切线方向观察细微的隆起或蠕动波。腹部视诊的主要内容有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蠕动波,以及腹壁的皮肤等。

    1。 腹部外形

    正常成人仰卧时,腹部外形对称,前腹壁大致与自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的连线相平,称为腹部平坦。健康正力型成年人平卧时,前腹壁与自肋缘至耻骨联合的连线大致相平或略为低凹,称为腹部平坦。肥胖者及小儿腹部外形较饱满,前腹壁稍高出肋缘与耻骨联合的平面,称为腹部饱满。前腹壁稍内凹,并低于此平面者,称为腹部低平,多见于消瘦者和老年人。

    【腹部膨隆】 生理情况见于肥胖、妊娠等;病理情况下由于病因不同又分为全腹膨隆和局部膨隆。

    (1)全腹膨隆

    ①腹内积气。胃肠道内大量积气可致全腹膨隆,变换体位时其形状无明显改变,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肠麻痹。积气在肠道外腹腔内者称为气腹,见于胃肠穿孔或治疗性人工气腹。

    ②腹腔积液。当腹腔内大量积液时,在仰卧位使腹部外形呈宽而扁状,称为蛙腹。坐位时下腹部明显膨出。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等。

    ③腹腔巨大肿块。以巨大卵巢囊肿最常见,腹部呈球形膨隆而以囊肿部位较明显。

    (2)局部膨隆:左上腹膨隆见于脾大、巨结肠或结肠脾曲肿瘤。上腹部膨隆见于肝左叶肿大、胃扩张、胃癌、胰腺囊肿或肿瘤。右上腹膨隆见于肝大(淤血、脓肿、肿瘤)、胆囊肿大及结肠肝曲肿瘤。腰部膨出见于患侧大量肾盂积水或积脓、多囊肾、巨大肾上腺瘤。中腹部膨隆见于腹部炎性包块(如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肠粘连)、脐疝等。左下腹部膨隆见于降结肠肿瘤、干结粪块(灌肠后消失)。下腹部膨隆多见于妊娠、*肌瘤所致的*增大、卵巢囊肿、尿潴留等。尿潴留时排尿或导尿后膨隆消失。右下腹部膨隆见于阑尾周围脓肿、回盲部结核或肿瘤、克罗恩病等。

    【腹部凹陷】 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下端至耻骨联合的连线,称为腹部凹陷。

    (1)全腹凹陷:常见于严重脱水、明显消瘦及恶病质等。严重者全腹呈舟状,称为舟状腹,见于恶性肿瘤、结核、糖尿病、顽固性心衰、神经性厌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

    (2)局部凹陷:不多见,可由腹壁瘢痕收缩引起。

    2。 呼吸运动

    随呼吸腹壁上下起伏,称为呼吸运动,男性及小儿腹式呼吸明显。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块或妊娠等。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或膈肌麻痹等。肺部或胸膜疾病,由于胸式呼吸受限而致腹式呼吸增强。

    3。 腹壁静脉

    正常人看不见腹壁静脉。在脐部见到一簇曲张的静脉向四周放射状伸展,称为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者。检查其血流方向对病因诊断很有帮助。检查方法为选择一段没有分支的静脉,检查者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一手指紧压静脉并向外滑动,挤出该段静脉血至一定距离后放松手指,另一手指紧压静脉不动,观察静脉是否充盈,如静脉迅速充盈,说明静脉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一端流向紧压手指的一端。再用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上腔静脉阻塞时,脐部以上(上腹壁)的曲张静脉血流向下流动;下腔静脉阻塞时,下腹壁血流向上流动。门脉高压时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海蛇头。

    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