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已扩展到了220多个,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我国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活动都是与这些国家(地区)进行的。我国出口的地理方向比较集中,主要依赖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3561。5亿美元,增长2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3020。8亿美元,增长15%。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

    (3)外贸方式结构。外贸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交易时所采用的各种具体做法,例如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外贸方式结构则是指各种外贸方式在一国外贸方式中所占的比重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大力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但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外贸方式结构还是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后,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94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44。2%,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此后,加工贸易进出口稳定增长,进入21世纪虽然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并接近加工贸易,但其仍是我国最主要贸易方式。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9672。2亿美元,增长29。1%,高出当年总体进出口增速5。6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增长18。5%,低于当年总体进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5。4%,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4)外贸模式结构。它是指在某种分工形式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目前,各国的外贸模式主要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是以对外垂直分工为基础,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所进行的贸易。产业内贸易则是以对外水平分工为基础,由于国家间的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所形成的贸易。因此,外贸模式结构就是指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在一国外贸模式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贸易格局基本上建立在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上,90年代以后,虽然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广度和深度的加强,尤其是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贸易格局日益出现深刻变化的今天,我国要实现同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全面融合,单一采用传统的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已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此外,从贸易主体的变化来看,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进口约占四分之一。外资企业已占据进出口总额的58%以上。民营企业从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1%,超过了国有企业。

    2。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贸易失衡问题。一是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外贸的战略取向,致使我国外贸顺差近年来增长较快,特别是2007年顺差总额达到2622亿美元,比2006年的1775亿美元增加了847亿美元,增长48%,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二是中国服务贸易较弱。中国商务部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第七位,进口排名第五位,且长期逆差。2007年,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2)商品结构问题。在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比重上升到28。6%。表面上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其实是中国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幻象,因为9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国内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同时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还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

    (3)贸易方式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如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中国加工贸易国产化率已经下降40%左右,使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严重缩水,同时也背离了我国当初提出的“利用加工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尽管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5。4%,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但问题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4)贸易主体问题。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加工贸易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仅2007年我国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7。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2549。2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虽然表面上我国遵循了工业化和贸易促进的发展战略,但实际上却成为以外商经营加工贸易为主的进出口中转站,外资对经济的真正推动作用极其有限。在外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从这方面讲,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有限。

    (5)贸易市场问题。在总量实现平衡的条件下,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不平衡却日益加剧,这将使中国努力追求的贸易平衡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均在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贸易逆差则进一步增加。这种复杂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使得中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无论是对逆差国还是顺差国都处于劣势。像美国这样的逆差国,会迫于国内压力对中国施压,顺差国也会担心过度依赖中国而对中国产生戒心。

    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出口竞争激烈。我国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档次低,与周边国家类同的格局使我国出口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二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外贸摩擦加剧。就商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商品,这些商品成了国外反倾销的对象;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对象。三是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贸易大而不强。我国扮演的这一角『色』日显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日益微薄的利润;一方面出口量很大,产品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却背负了“倾销”的恶名,还带来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这样的尴尬表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是贸易大国,还不是贸易强国,我国要实现从世界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7。2。3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

    1。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

    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约30年间,中国基本上没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世纪50年代仅有的几个中苏合营公司是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吸引外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外资政策和形势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年:允许外商投资。

    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宣告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放。由于几十年的封闭和对外商投资不信任,『政府』和民间在思想观念上对吸引外资仍存在许多疑虑。加上缺乏经验,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外商投资政策变动不大,审批很严,优惠较少。外商投资政策是实验『性』开放,外商来华投资也是试探『性』的。这一阶段外商投资总体增长缓慢,四年内一共批准了外商投资项目920个,协议外资金额49。5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投资17。67亿美元,平均每年只有4亿多美元。

    第二阶段,1983—1991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这个阶段『政府』开始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整个政策从被动的允许向主动的吸引转变。法律法规逐渐健全,政策日益宽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主要内容之一。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处于一个变革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处于观望状态,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仍然达到了476。3亿美元,每年平均52。9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32。9亿美元,每年平均25。9亿美元。

    第三阶段,1992—2001年:以市场与产业吸引外资。

    1992年初,*发表南巡讲话,奠定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基调,同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第一次将“市场经济”的概念引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意义极其深远。接着,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外商投资政策。从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内,外商对外国的投资出现*。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和实际投入金额分别达到6929。8亿美元和3701。9亿美元,年平均分别比上阶段增长了12。1倍(693亿美元)和13。3倍(370。2亿美元)。

    第四阶段,入世以后的外商投资政策:以wto规则为基础开放外商投资。

    加入wto后,中国在外商投资政策方面的总趋势是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稳定。根据入世承诺,中国不仅扩大了生产领域外商投资的范围,也开放了许多过去不允许外商投资的服务领域。与此同时,中国承诺加强对外商投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达国家广泛开展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双边交流合作。

    2。中国外资的发展状况

    (1)投资规模。从1979年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开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逐步增加,而且增长速度在三个阶段中也越来越快。

    起步阶段1979—1982年。合同年平均12。4亿美元,实际投入年平均4。4亿美元。

    发展阶段1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