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奥巴牛总统也没想到共和国政府会如此不配合,愕然之下,恼羞成怒,最后一点儿顾忌也彻底抛开!
几个小时之后,美国部署在全球的军事基地和几大舰队全部行动,对杨氏集团在海外的所有产业展开调查封锁,任何胆敢阻拦的,立即发动毁灭性的打击!
总而言之,他就是认定肇事者,是杨浩没错了!
第五三三章 全面围攻(一)()
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的热闹,对他们小题大做的动用全部武力,却只是用来对付一个小小的私人势力,感到莫名的喜感。
这并不等同于恐怖事件,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平民受到伤害,只有美国的脸面给狠狠削掉一层,加上那条驱逐舰又是在主动发起攻击是被击沉的,人家还临时停止攻击,让所有幸存官兵离开。
如此程度的文明礼仪,都有点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好了。
同情美国人?除了极少数小清新和精美之外,实在没有多少。倒是有不少国家的新闻媒体,在自家节目当中没断了的讽刺嘲笑,调侃指摘。有些国家更直言不讳的批评美国,仅仅为了挽回他们虚伪的颜面,公然作出严重影响世界航运的拦截盘查,简直霸道的没边儿了。
当然,几乎每一位政治家也都清楚,美国人如此兴师动众,不过是以此为借口调整他们的战略部署,借机掩盖悄然谋划的某些大动作罢了。一些国际事务专家更明确指出,极可能是这一次的意外突破,正好破坏了美国人的某些计划,导致他们大光其火,并设法遮掩。但其做法着实谈不上高明,以至于在外界看来,分明是被惹恼了的狂徒开始撒泼的架势。
短短几天之内,杨氏集团在海外的所有产业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主力往非洲的运输船舶要么遭到查扣,要么干脆被击沉………原因是他们根本不配合美军的停船检查,甚至还作出用高压水枪反击的行动。
当然,这里头有不少是杨浩故意给美国人栽赃。那些船上都载满了各种精心挑选的设备和工业原料,在茫茫大海之上先作出一副对抗美国人蛮横拦截的假象,然后再上演一副沉船的悲壮戏码。实际上,则是被炎黄鼎悄然转运到乙位面去。
美国人是有苦说不出来,一切证据都指向他们的行动。说不是他们干的,谁信啊!
各国对美国人的粗暴野蛮大加指责,共和国政府更是不止一次的表示强烈不满,严重关切,但也仅此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共和国“外卖部”一贯的软皮蛋。连点重话都不敢对美国人发,广大网友和关心国事的国民也都习以为常,顶多发两句牢骚就完事儿。不过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美国人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好感度和信誉度唰唰的往下掉。
国际专家普遍认为。美国人走了一步臭棋,他们迫不及待的找替罪羊的行为太过明显,结果抓了一个不痛不痒的错误对象,以泰山压顶之势行高射炮打蚊子之举,徒然耗费军费国帑却不一定能够建功,弄不好会成为巨大的国际笑柄。
但只从杨氏集团单方面的损失看来,却几乎是毁灭性的。
除了航运完全停摆、大量港口码头矿山物资被莫名其妙的破坏之外,杨浩在世界各地买下的大量庄园据点。牧场农场,纷纷遭到暴力毁坏,更有不少美国小弟配合着栽赃嫁祸。随便弄些军火毒…品之类的丢进去,然后当成非法仓库和加工厂给查封。
对外,美国人将杨氏集团渲染成类似于拉登家族的形象,并以种种“证据”确切证明,他们在全球布置许多个秘密据点,就是为了搞各种恐怖活动而用。
基于此。美国人还要求各国银行冻结杨氏集团的资金,没收其寄存或储存在包括花旗在内各大银行金库中的金银财宝。硬通货之类。
只不过,这一算盘却难得打响。杨浩早都提前把所有宝贝悄然转移走,那些打着炎黄鼎和乙位面烙印的玩意,不管藏在世界什么地方,都可以随时提取。之所以存在各国银行保险库,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现在,他却借机挖坑让美国人和没节操的银行活活的吃个哑巴亏。
在花旗银行总部,一位高级主管带着fbi和国土安全局的代表,一起打开杨浩租下的保鲜库,愕然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原本应该用精致的丝绒包裹在盒子里的超级大钻石,一颗都没了!成吨的金砖也消失无踪,各种价值千万的传世名画连片纸也没留下,就那么凭空消失的一干二净!总损失,以数十亿美元计算!
银行高管和政府爪牙们全都蒙圈了!他们这可是冒着败坏银行信誉的巨大风险,执行这一上头许可的命令的,冷不丁出现这么一幕,谁也不能保持淡定。
这么大事情根本不是他们能够兜住的,赶紧向上汇报。隐藏在幕后的银行董事们紧急磋商一番后,统一口径对外宣称:“花旗银行必须为百年良好信誉负责,因此无论在任何压力逼迫下,都绝不会做出出卖用户的行为。对于某些部分强令要求冻结账户和没收财产的事情,绝不给予配合。”
比起政府遭受的打击和威胁,银行的利益才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全都做过作奸犯科的事情。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他们就没少了给窃国大盗、贪官污吏、走私贩子和国际罪犯帮忙,洗钱、转移财产之类的事情做了太多。甚至在二战中和过后,多家银行都为纳粹藏匿了巨量带血的金钱财富。有些甚至干脆吞的一干二净据为己有………清末时期,花旗银行、英国的汇丰等等,都没少干这种事儿。许多满清王族勋贵和贪官的后人,往往拿着存单也无法取出前人一辈子贪污攒下的巨额存款。
到了新世纪,各国的贪污*巧取豪夺以千亿万亿计算的财富,有些通过地下钱庄洗出来,有些干脆就通过这些大金融集团的外围或分支机构给转移出去。
如果花旗银行真的配合美国政府吞了杨浩的财富,那么其他数以万计的人和万亿计见不得人的黑钱,会不会给吞了?这可是关系到无数人的生存问题!一旦这一保障被打破,必然会引发全面的金融恐慌。到时候会导致怎样的后果。难以想象!
所以国际上很多人都指出,美国人走了一步臭棋,具体到奥巴牛总统身上,干脆将其称之为打入美国的超级间谍!他作出的许多决策,根本就是冲着削弱美国实力来的!
花旗银行发表声明。立即让杨浩知道了他们的行动进程,这显然是发现了金库被盗,不得不摆出空城计来糊弄外界。但对杨浩而言,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最佳写照。
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发出声明,既然美国政府不欢迎自己,为了财产安全起见。将把储藏在那里的所有珍宝财富全部转移到瑞士某家银行当中。
这一声明,引起大范围的激烈震荡!正在召开虚拟视频会议的金融大佬们,短暂的震惊之后立即反应过来………这件事是有预谋的!杨浩知道了银行金库失窃的秘密!
纽约,花旗银行总部。
一大把年纪的总裁面色苍白,汗珠子湿透了衬衣领子。面前长长的桌子两侧。和对面,一个个如同真实的投影清晰的端坐。看上去,好像他们就在这里,脸上每一丝细微动作都得到忠实体现。
但事实上,除了总裁之外,其他所有人都分散在世界各地,甚至彼此之间都不确定具体的地址。托科技发达的福,他们却能够随之在全球任何地点。以专用卫星信道联通彼此,召开延迟极小的全息影像会议。
明知道这些年纪甚至不如自己的大佬都在千里之外,总裁阁下依然感受到如山的沉重压力。那是来自于这些平日里名声不显的大人物掌握的惊天财富。遮天权势,相对于他貌似可以动用的力量的巨大优势。
一位姿态雍容的董事操着标准的牛津腔发表看法:“我们可以认定,对方已经知道发生在总行的失窃事件。这不仅仅是针对银行的金融讹诈,更是面向我们所建立并维护的世界金融秩序的一次公然挑衅。作为总裁兼执行官,罗茨先生的处理方式非常不稳妥,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我提议,免除其所有职位。并取消协议中的金色降落伞条款。”
罗茨总裁很想为自己辩解,但从美国财政部长职位卸任的他。更清楚这些大人物们的说一不二。他们根本不需要听取任何人的建议和意见,只需要从他们本身的权威作出决定就是了。你无论同意或者反对,都不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霸道吗?很显然是,甚至很多时候,身在一线的高管们应该比躲在幕后的大人物更清楚利弊得失。但规则就是这样运行的,他们说再多也没用。
因此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而已。那看上去高达几十亿几百亿甚至更多的金钱财富,在大人物眼中就是一堆纸而已。真正的财富,正是他们左右整个世界的无边权势,那是深入到整个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十亿人类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在的定价权,交易规则,结算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思维定式!
他们比曾经的皇帝、教皇、天子之类,更加的强大!不可对抗,不可违逆!
因此,罗茨总裁只能咬紧牙关,强行控制自己的心脏不要突然停摆。
另一位董事接着道:“我对此没有反对意见。另外,我认为,这次失窃事件和之前对美国的移民突袭、击沉战舰和舆论影响,都是一整个阴谋计划。其目的,应该有打击美国国际信誉和安全感,制造金融恐慌干扰现任政府的经济复苏和工业振兴计划,由此而影响到未来要进行的一系列长远计划。从他特别选择北非难民的类型和数量上可以判定,他应该觉察到了我们的某些目的,从而精心策划了这一系列的阴谋与行动。”
“这的确令人好奇,我之前一直以为他不过是一个相信阴谋论的暴发户、愣头青。现在看来,他应该有着我们所不了解的敏锐判断力,又或者有一个庞大的智慧团体在暗中提供帮助。先生们,我认为有必要加大对他的调查,必要时可以考虑引入到合伙人的体系当中。”
董事们语气平和的好像坐在温暖的阳光下,和煦的微风吹拂中,一帮端着香喷喷的下午茶聊天,对于动辄数十亿数百亿美元的损失,全然不屑一顾。美国政府雷霆霹雳一般的行动,都视若等闲。谈笑之间吐出的话语,却简单的勾勒着极可能影响亿万人未来的计划。
这就是超级大人物的真实面目吗?
罗茨总裁虽然是某个会的高级会员,论地位甚至还高过现任总统,但在真正的大人物眼里,那也不过是下层做事的分支机构而已。他有幸耳闻目睹真正决策世界未来的会议,除了唏嘘感慨,别无他想。
“我们有理由相信,远东那群喜欢藏在山里和搞神秘研究的家伙,已经与年轻的杨达成了某种合作的关系。有证据表明,杨已经确定将会把一名出身他们中间的女子娶为妻子,这意味着,来自于未知领域的巨大财富,和影响着古老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的结合。在当今共和国十几亿人营造的进取力量下,他们将可能制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对此,我们要有所防范,并及早拿出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