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部尚书周嘉莫也站出来道:“陛下息怒啊!此数十名官员都乃朝廷中坚,如若尽数贬去朝堂必定瘫痪!”
李建城却道:“哼,什么瘫痪,朕也没看你们做过什么好事,从下面升就是了!”
李建城这话一说,众人都是一呆,大伙也知道,这此皇帝是铁了心里,一定要贬!
十几个大臣都跪了下来道:“请皇上三思,收回成命!姚宗文等乃忠心所致,罪不至此啊!!”
李建城要贬的那一大票人几乎各个党派都有,是一股很大的中坚力量,满朝文武不可能放弃了,这十几个人一跪满朝皆都跪了。就是方从哲和周嘉莫等也不得不为下面考虑的站在李建城的对立面!李建城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啊,可惜的是他不是崇祯,他今天要不把那些人给贬掉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李建城默默地看着下面,下面的大臣们也都跪在地上看着李建城一时间好像变成了僵局,李建城看着他们冷笑了一声他说道:“自古君命臣为,可朕登基以来好像处处受阻,上次是抗棺尸谏,这次又给朕来一个悬桌缚女。好的很啊!三十万个家庭,数百万人的生计你们说丢就丢!这是你们为臣所做之事?这是你们读圣贤书所教给你们的为人之道吗?朕告诉你们,朕对此决不会视而不见,今天这个朝堂上你们想要保住这些人,除非让朕禅位!朕的立位诏书都带来了,朕今天就把他挂在这龙椅之上,有要保人的尽可上来揭诏!”
说完李建城并将诏书一挂,打算走人。朝臣们刚要叫李建城,可李建城自己却是又停下了脚步,众人都奇怪这皇帝怎么走一下又不走了,而李建城却是看着那皇位,又看了看下面的朝城,他再次开口道:“王安,魏朝,骆思恭听令!”
李建城忽然叫了这三个人,三人都即刻上前来道:“臣等在!”
李建城伸手一指,他指着皇位下的台阶说道:“这九级台阶,一人上杀一人,两人上杀两人,满朝皆上,满朝皆杀!”
李建城这最后一句话说完一股尸山血海的味道四散而出,王安、魏朝、骆思恭三人都被李建城这句话点燃,三人都重重跪下道:“臣等遵旨!”
接着李建城就在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目光中离去了……
这张错别字可能较多,实在是没有时间修改了,抱歉,另外厚脸求推
lt;/agt;lt;agt;lt;/agt;;
第九十二章 释怀与新的开始()
李建城的意思在明显不过了,要么造反要么接受。而造反的话那没得说了一个字:死。这次的事件李建城有充足的理由和证据进行追究,事到如今这三十万劳工即将进京的消息众人也已经是皆知了,皇帝发了这么大的火也不是不能理解的。这件事情唯一的错误就是大臣们没有料到皇帝的态度强硬到了如斯的地步,这一回也让大臣们知道了皇帝的逆鳞在哪儿了。
李建城独自离开,满朝文武无不肃然,王安、魏朝、骆思恭三人,带人带剑守护在那直登皇位的九级台阶前,他们的表情绝对是来一个杀一个的,不会有什么认人的情况。对于锦衣卫和宫中太监们来说,皇帝就是一切,维护皇帝并是他们的使命,谁要让他们的皇帝下位他们就可以和谁拼命。因为不管是谁来登基,他们这些人百分百是第一个被清理的,利益的层面完全不同。
皇帝的意思也是极其明确的,要么让他禅位,要么让那些人滚蛋。可要让皇帝禅位那就只能造反,可是造反这种事情是说干就能干的吗?这种事情至少也得准备个三五年才能够有所机会。而明朝后期只有被逼急的百姓造反,却没有一个中央或者地方番王有机会造反的,因为他们并不具备这种条件!魏忠贤完全和全盛时期的东林党对立,东林党也无法做出杀进皇宫勤王救驾的事情来。
何况现在是李建城这个登基没多久就在百姓中声望曰渐如曰中天的皇帝,皇帝出钱修路一事更是天大的好事,天下人皆知这是实际的功绩。这你就是说破天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情,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百姓们都觉得这是好事。说皇帝失德根本无从谈起,民众虽然容易被煽动,但是民众也不是傻瓜啊!何况这是在一个封建年代,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合理政权!
满朝大臣就在皇极殿中互相议论,有一大批人都急得老泪俱下,说皇帝这是暴行暴政,一次姓免去了那么多大臣的官职和功名完全不顾及诸臣往曰的功绩。也有人听着却是完全不屑的,什么功绩都是狗屁,断人家数十万人生计的时候怎么不想想自己是个官啊,不难怪皇帝说这些人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满朝文武也并不是团结一致的,清浊各异的都有。虽然大伙刚才都为相同的利益站在了一起,但是这会儿要是有人要造反那情况就会变得完全不同,不用那里提剑的王安他们动手满朝文武就能把他给淹没!
方从哲看着朝堂上的情况,他已经知道结论已经出来了,在这么和这些人打屁也都没有什么用了,他走到周嘉谟身边说道:“周大人,这乔迁一事还是有你史部先行理定,事后交予我,我在请求陛下批示!”
周嘉谟听了他的话先是呆了一下,接着就说:“是,下官遵命!”
方从哲对此笑道:“周大人无须多礼!”
说完之后方从哲又和周嘉谟说了两句,然后并带头离开了皇极殿,方从哲走后周嘉谟也跟着就走了,接着杨涟王左也都跟着走了,反正他们这些人是没有打算去造反了。在一些人目瞪口呆之中走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次的事情虽然大家损失惨重但是远没有到满盘皆输的局面,那数三十万劳工的事情也还有待解决,觉得还有机会的大有人在!走得人越多,渐渐的也就大势已去,众人也都知道没人敢去登那九级台阶去揭那帝王诏书了,要做到这个除非推翻整个王朝。
李建城回到后殿中整个人都感觉前所未有的疲惫,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扶住了他,一股幽香扑鼻李建城一看正是凌雪疑。
李建城见此却忽然笑道:“你总算做了件秘书该做的工作!”
面对此时还有心情调侃她的李建城,凌雪疑倒也没有生出不耐烦的神色,她说道:“皇上说这么多难道不觉得累吗?”
凌雪疑难得有这样的状态李建城说道:“呵呵,那倒是不觉得,只是觉得朕这皇帝当得有些失败啊!”
凌雪疑没有对此搭腔,她扶着李建城坐下,李建城在这里可以听到隔壁大殿中孩子们的嬉闹声,清澈又欢乐,孩子们没有察觉出事情来。这让李建城想起了自己的儿时,说起来他也还只是个该玩的年纪,可现在却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凌雪疑拿来了纱布给他包裹被自己捏破的手,李建城觉得这种时刻两人间感觉好像很微妙,他借此说道:“朕是不是很自以为是,也很胡作非为啊!朕所做的一切是不是都很失败!”
凌雪疑听了这话停下来手里的动作,她端着李建城的手,李建城也感觉到了她的温度。凌雪疑没有抬头看他,她说的道:“皇上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不过要说到失败与否…这在我看来,皇上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好的,不管是对我还是对这天下百姓,我觉得这就够了吧!”
凌雪疑忽然说了这么一段话,李建城听着愣了愣,李建城没有想到她居然也会来安慰自己!
“呵呵!”李建城笑了,他说道:“既然你知道朕对你好,那怎么也没见你对朕说过一两句谢谢呢!”
凌雪疑这时候抬起头看着李建城,忽然很认真的说道:“皇上的书上不是说男人对女人好,那是天经地义的吗?因为他们是有目的地,可以拒绝就说谢谢,拒绝不了就不必说了!所以我也不需要对皇上说谢谢!”
“哈!哈!哈哈哈!”李建城听这话再次大笑了起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真真是能见者见,不能见者盲啊!
是啊,其实一切都好像他李建城与对待凌雪疑一样,他李建城带来的即是改变即是不同,这里没有分什么成功什么失败,只是好与坏而已。
改革对于民众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它都没有所谓成功和失败的,成功与失败只在于当权者之间决出,而对于民众来说一切都是好与坏而已。
他李建城纠结得实在太多了,这太不像他自己了,凌雪疑说的对,只要带来的是好的何必管他那么多。我的人自然是我所需要的人,不我的人我的眼中又何必有他!
不就是三十万个家庭百万个人吗?我就安排妥当了给他们看老子的工业革命还没有起航怎么可能倒在这个坑里。李建城起身推开外面的大门,一缕金色的阳光闪耀而过,不再纠结的李建城转身望着凌雪疑说道:“凌秘书愿意帮助朕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吗?”
金色的阳光倒影着李建城然后照在凌雪疑的脸上,不可思议的是头一次凌雪疑对着李建城露出了微笑,这一笑倾城婉转,她微微点了点头。
李建城在一瞬间的呆懈中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只道这个跟随他踏入新世纪的女人如果肯帮他,他就可以无所不能,却不知道自己今天到底错过了什么。凌雪疑的那一段话难道不像是在接受与表白吗?
第二卷:终
lt;/agt;lt;agt;lt;/agt;;
第九十三章 新的开张()
第二天一大早,大明刊报就发行了,报纸的头版头条就是昨天李建城所指定的标题,‘论对子女狠毒的人是否能对百姓好’!
所谓言论,那就是谁掌握着它,那就意味着是谁的胜利,李建城的报纸报纸自然是站在李建城这一边的,报纸中详细的结揭露了整个当时悬桌缚女的场面,深入话的描写了当时一众官员命令将他们女儿给丢下高桌的画面。最后就是李建城的笔杆子们和他一起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这样心狠手辣的官员是否能够善待百姓,曰后朝廷选拔官员是否还能选拔这样的官员!议题写到是绝伦,最后都绝口没有提过这些官员们之所以发动这场运动,是因为反对李建城泯灭传统。
这篇报道除了文章居然还有插图,插画是李建城提出的,画面是漫画风格版!这种图画在此时绝对又是一个新颖,但是从上世纪开始流传至今的恶俗报纸漫画绝对是对人物内心的一个完美诠释,李建城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漫画!至于李建城叫人画的那副明彩图,则是去找人把他们雕成石刻摆在当时事件的发生地,李建城要将那些人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庄上。
报读的最后指出当今皇帝已将这一干官员尽速罢免,理由就是皇帝认为这些人残忍无道,对自己的子女都狠如何能对天下百姓好呢!罢免的消息传递后,就又是一大批将要升迁官员的名单,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悲!最值得注意的是,朝中内阁大臣刘一景居然也因为此事,挠了一个监管下官不周的罪名被罢免了!
这篇报道一出无疑是天下哗然,议论之声如朝,各种评论和看法都有,但是舆论的主要导向还是被报纸所引导。很多人都确切实际的提出,如果一个官员对自己的子女都这么狠,那你拿什么保证他能对和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老百姓好呢?这是一个直观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反对者也找不出确切的理由,从而很多人觉得皇帝这么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