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夫看过之后说是辛劳过度,况且身子骨气血不足,需要多加调养,杨有财倒是松了一口气,只要没有大病就好说,养身子这种事还算是容易的,尤其是对于程孝廉来说,大明有的是名贵药材,养着便是了。
为此杨有财特地找了陈承安,将程孝廉的事情告诉了他,孔毓昱因为孔家的事情自顾不暇,贾胥擅长远谋,眼前的事未必能够处置得当,告诉他也只是徒增烦恼。至于那些投诚过来的臣子,若是他们知道了怕是大明会更乱了。
陈承安听闻了这件事也是吃了一惊,幸好程孝廉的身子没有出大问题,当即便做了决断:“以后无论谁上的折子,我让人先把主意写在下面,陛下只做个判断就好,也不必煞费苦心自己想对策。”
虽然陈承安很想替代程孝廉把这些奏折都处置了,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他敢做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僭越,就算是出发点再好,一定会有人弹劾他,到时候这可就是一大污点,这个时代你做什么都好,哪怕是欺男霸女,明抢暗夺都比这一点要好,皇上最担心的不是你非法乱纪,而是你要侵吞属于他的权力。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严嵩能够稳坐朝堂四十年,独揽大权,皇上却不愿意动他,而于谦护卫京师顶住了鞑靼的进攻,最后被砍了脑袋的原因。
程孝廉也许不会在乎,但是陈承安绝对不会越过这条界线,朝堂之上做事必须甚而重之,才不会失去站在这朝堂上的资格,就算他曾经能和程孝廉称兄道弟,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当初刘邦和樊哙一块啃狗肉的时候未必没把他当成一辈子的兄弟,到最后下旨杀樊哙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犹豫。
程孝廉苏醒之后便看到了站在眼前的杨有财,咳嗽了一声:“朕睡了多长时间了。”
杨有财脸色一喜:“已经有三日了。”
“朝中没出什么大事吧。”
“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传来,只是大夫说过了,陛下的身子虚弱,要多休养一些日子。”
程孝廉苦笑了一声:“这种时候哪儿有时间休息,这两天需要批改的奏折怕是已经堆满桌案了吧。”
“陛下,朕私做主张,在你病的这两日里去找了一次陈先生,那些奏折都被他们几个拿去给出主意来,最后陛下你选出他们的意见批红便是了。”
“杨有财你这个狗屁主意简直是臭不可闻,朕还算是勤勉的听到你这主意都不想干活了,若是朕的后代之中朱氏血脉觉醒了,他们非得把批红的权力交给司礼监,到时候不又是大明灭亡之前的样子了么?”
杨有财猛地跪在地上:“当初太祖皇帝勤勉如此也免不了后世惫懒,陛下有句话说的挺好的,好的制度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坏事,既然想到了这一点陛下给后世定下规矩就好了,这些事情臣不动,臣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按照大夫的叮嘱让陛下养好身子。”
说着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这一次是咱们运气好,满清的军伍还在蓟州镇,周朝的军伍还未出动,若是他们兵临城下了,陛下突然病倒,这北京城怕是当即就要被人打开城门给献了出去。”
程孝廉无可奈何:“朕口渴了,端杯水过来。”
杨有财自知自己的劝解起了作用,嘿嘿一笑从地上爬了起来赶紧倒了杯水过来:“陛下,咱们当初就说过这种事,你还年轻,咱们有大把的时间跟他们耗下去,但是身子骨要是落下病根,那可就成了后周世宗柴荣了,到时候天下平定了却成了人家的天下,岂不是天底下最大的恨事。”
“你今日怎么这么多话?”
“臣可是担心说服不了陛下。”
“哼,把他们批过的奏折拿过来朕看一眼,过了中午朕要出门去走走,这几日没露面,那些北京城的老臣们还不知道想什么呢。”
事实证明这世上绝对没有不透风的墙,程孝廉病危的消息都传遍了这些臣子的耳朵了,只是这些人久经风浪,绝对不会这些传言就做些小动作,能够在朝代更替之中保下命本来就不容易,还能继续做官绝对是有些本事的,谁都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轻举妄动,否则轻则脑袋搬家,重则身死族灭。
(本章完)
第八百九十三章 割不断()
? 程孝廉出现在所有臣子眼前的时候,北京城的那些臣子全都长出了一口气,多亏自己沉得住气,陛下看起来虽然有些病色,但是与大限将至根本就谈不上联系,若是当初听信传言,今儿可就没勇气站在这里了。
“朕前两日偶感风寒,这北京城可是比成都府冷多了,朕第一次过来过年还不太适应,不知道诸位大臣家中煤炭可还充足?”
下面的大臣齐刷刷跪倒了一片:“多谢陛下关怀,臣等家中富足,火炭够烧。”
程孝廉点点头:“都站起来说话,大明朝不是满清,你们也都是十年寒窗,又在朝中为官多年,没有要紧的事情不要跪来跪去的,把自己的骨头都跪没了。”
下面的臣子赶紧应着:“谢陛下隆恩。”
“朕这几日身子不适,又赶上了多事之秋,以后但凡是下面送上来的折子,内阁先给出批复文书由朕统一批红,今日在朝堂之上便立下大明的规矩,但凡是后宫之内有人敢动这支批红的笔,人人尽可杀之!”
其实程孝廉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打消那些臣子的顾虑,生怕他们觉得大明又会走上原来的轨道,紧接着就赶紧和太监拉帮结派,到时候大明又会变得乌烟瘴气的。
虽然不排除太监之中会有好人,但是当他们掌握了权力之后,是不是好人可就难说了,中国的史书便是有这么一个毛病,喜欢给人盖棺定论,一个人是坏人,他这一辈就只做坏事了,就算是做好事也是别有用心,尤其是太监,更加从进宫之后就没什么好心眼。
变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人做一辈子好事很难,同理做一辈子坏事也挺不容易的,这是他们大多没有读过圣贤书,也不学孔孟之道,仁义这两个字大多数并不在意,有道是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掌握了权柄之后没有底线才是最恐怖的。
既然程孝廉这么说了,最少在本朝里是没有大臣愿意与太监打交道了,毕竟许多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些太监都不是不孝之人,也都看不起他们。
没过几日便传来了大周朝廷的消息,听闻夏国相和胡国柱生了间隙,程孝廉笑着点点头,历史上这两个人便是间隙不断,因为自己的原因导致吴三桂早起兵一年,想不到阴差阳错之下他们两个人差点成了过命的交情。
不过程孝廉可是了解,这过命的交情只适用于底层的百姓,人的位置越高考虑的东西就会越多,除了一起在战场上拼出来的情谊,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过命的交情了。
所以传播了一些谣言过去,在周朝危难的时候两个人还能携手共进退,一旦周朝摆脱了困局,立刻就会分道扬镳,开始为自己的阵营争取利益。
不过朝廷里边争斗不耽误外面的攻势,周朝点齐了三万兵马奔着山东而来,打定主意要趁着大明出了乱子占些便宜。
远在山东的袁宗皓可没有闲着,山河军经历了这么多场打早就不是吃素的了,虽说是马上要过年了,他们依然迎头而上,准备狠狠教训一番来犯之敌。
程孝廉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孔家的人怎么样了?”
杨有财咳嗽一声:“陛下将他们全都迁到了河南,他们倒是很受当地的百姓欢迎,听闻他们是孔圣人的后世,都对他们十分恭敬,臣还是建议让他们远离人群免得惹出什么乱子来。”
程孝廉摆摆手:“总不能把他们送到山上去,孔圣人的名号确实大,这些人若是知进退便在河南好生待着,若是不识好歹想要弄出什么乱子来,不还有陈先生的岳父家可以安置么,朕若不是看着孔二叔的面子,一准将他们赶出大明去,一帮投机分子,于国无用,他们才是天下文运衰落的根本,若不是有他们做表率,朕就不相信当初元朝也占据了中原,汉人血性未失,到了清朝怎么就成了这幅样子。”
说到这里他又问了句:“孔二叔怎么样?”
“孔大人还是心软,一边忙着京中的事情一边私下派人前去照料孔家人,要不然前几日臣也不至于只找陈先生一个人。”
程孝廉叹了口气:“世事难两全,要说看在孔二叔的面子上确实应该让孔府的人享受前朝的殊荣,但是朕做不到,私情是私情,朕可以不杀他们,但依然让他们做衍圣公门都没有,他们若是学不到圣人的风骨,便不要顶着这个名头坏了大明的风气。”
杨有财也不再劝说,实话说他也有些看不起这些人,当初大明风雨飘摇,但凡是受过大名恩惠的那些士族都出了些力气,但就偏偏是孔府,一个为大明战死的人都没有,国家养士二百载不就是等着这一日么,既然你不肯卖命,又何必养着你。
孔毓昱这些日子也很为难,自从他在山东回来便知道大明朝廷不会厚待孔府了,前面先是出卖了大明,后面大明中兴的时候又不愿意出力气帮忙,只想着用一封文书打发朝廷,朝廷是这么容易打发的么?
况且他一直都知道程孝廉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绝对不会容忍有人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只是没有想到程孝廉竟然真的敢把孔府连根拔起,当时那个情境他自然不能站出来求情,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对家人的照顾,血脉亲情是怎么都割不掉的。
只是孔毓圻拒不见他,也拒绝了他送来的所有东西,他要让天下人看看,孔圣人的后代被人逼成什么样子了。
这寒冬腊月的,饥寒交迫,孔府的一些孩子都被冻得生了病,看着孔毓圻发青的面容,谁也不敢过去劝说什么。
孔毓圻注定要失望了,那些河南府的百姓听闻他的身份都很尊敬他,也愿意拿出自家的粮食给圣人的后代吃,只是绝不肯说大明一句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自从打仗以来,去年是我们第一次吃饱饭的一年,朝廷上的事情我们不懂,只是知道大明的皇上是个好皇上,跟着大明皇上走能吃饱肚子。”
感谢书友大明永历皇帝朱柚榔投出的月票、感谢书友沉闷的空气投出的月票,谢谢支持!
(本章完)
第八百九十四章 感悟()
? 图海望着眼前的蓟州镇露出了不解的面容,他也弄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入关的时候他也跟着打过仗,汉人的军伍总得来说都是一个样子,就算是表面上看着再光鲜,也是银枪镴枪头。
常年的失望导致了汉人的军伍并没有什么战斗力,他们的主将基本都在喝兵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军中都有皇帝派来的监军,这些监军不是宫中的太监就是朝中的文官,太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追求了,就想弄点银子给自己养老。文官,不贪的都在史书上面写着了,剩下的那些都是朝中的惯例,所以外出监军都是一项肥差。
这兵卒的粮饷都被贪污了,当兵吃粮,连粮食都被吃了,谁还愿意卖命,所以一直以来大明最强的军伍是辽东军事集团,因为他们饷银拿的足,自然愿意卖命打仗。朝廷大部分军费都倾注在了辽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辽东的将领大多手下的这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