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合计裁减官员两千五百七十七人,占全国官员的四分之一。这个数字吓了李诵一大跳。想不到自己的朝廷内外居然有这么多次吃闲饭的。这么多人裁减下去,朝廷每个月就能节省几十万贯石钱粮,再加上新的俸禄制度,一年节省的钱打一场小规模的战争都够了。想起穿越之前经历的多次精简机关毫无成效,反而越精简越多,自豪感又充满了李诵的心扉。
裁减了这么多人,难免要得罪更多的人。官场上讲究的毕竟是人脉,你裁减一个人,往往就会得罪一批人。你裁减了天下四分之一的官员,那么剩下的四分之三中也不会有多少人对你有好印象。提出裁减官员的李吉甫迅速成了众矢之的,而不幸的是李吉甫裁减的大都是当时的高级知识分子。兴治元年下半年,李吉甫的人望急剧下跌。一批新的报刊出现,对执政的批评猛然多了起来。“三人成虎”这个古老的寓言又得到了新的更为猛烈的运用。想起历史上李吉甫确实是在二次执政裁减冗官后风评恶化,连对李吉甫的评价都恶劣了起来,说李吉甫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专以媚悦人主为能事。所以后来李绛才能拜相。李诵不禁有些担忧,这几天李诵都在观察李吉甫,五十岁的李吉甫已经满头白发了,内心似乎也很抑郁。李诵想道,或许宪宗在舆论压力下表现出的对李吉甫的不信任,正是李吉甫压力过大引发脑溢血的诱因呢。
想想李吉甫拜相后干得几件大事,三十三镇节度使对调,撰写《永贞国计簿》,撰写《永贞山河志》,筹划平淮方略,再到裁减冗官,每一件都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坚强的毅力。历来平庸的官吏会受人赞许,而能干的大臣却声名不佳,做事的往往担恶名,比如郑因,毫无建树,龌龊循默居然有宰相声望,而李吉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谋远虑利于国本,却要被万夫所指。曾子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有那么多人阻挠,非议,甚至诽谤,都没有阻止他的步伐。这样一个杰出的封建官吏的代表,怎么能任他被口水淹没呢?除了用杜佑入政事堂视事分担李吉甫的压力外,李诵还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在舆论对李吉甫指责最厉害的时候,李诵下诏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某公忠体国,敢于任事,屡兴大计,制百年长策,固万世之本,堪称良辅。敕封李某为赵国公。
李诵的高调封赏,成为对李吉甫最大支持。李吉甫把自己在书房关了一夜,第二天照常视事。当然依然有人在李诵面前说李吉甫坏话,比如忻王,在冒出了口风后,李诵勃然作色。最后李诵说:
第169章()
李吉甫是一个伟大的人。
虽然封李吉甫为赵国公,李诵对李吉甫的担心却没有消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秀于群,众必毁之。封李吉甫为赵国公固然能表达出李吉甫的强力支持,却也必然会使李吉甫更加遭人嫉恨。这些小人治国无方,以无所作为为清高,以贪贿盘剥为能事,却容不得真正做事的人。这些人就像苍蝇蚊虫一样,会瞅准一切时机进行中伤离间。因此李诵很感激王皇后。王皇后的娘家人也有被裁汰的官员,也有找王皇后哭诉,求官,骂李吉甫不是东西的,王皇后却一句话都没有像李诵说。哭穷的就给点兴治宝钞,求职的就让他去自谋生路,想作一番事业的就劝他去找杨于陵或者柳宗元,或者凭本事去谋取,总之一点私利都没有为娘家人谋取,体现了一个大唐皇后应有的觉悟。
相形之下,太子妃,同时也是李诵表妹的郭氏就有些过分了。郭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这一次的大裁员在郭氏看来就是李吉甫故意针对郭家的。穿越前李诵就不太会处理和女人的关系,更何况一见面就哭哭啼啼的郭氏呢?还好李诵不是宋仁宗也不是宋神宗,不然李吉甫就成了范仲淹或者王安石了。郭氏弄得李诵很烦,甚至下令不见太子妃,暗叹历史上李纯不立郭氏为后是对的,寻思自己死前要不要下遗诏把这条写进去。
此次裁员,类似出自范仲淹的“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在李吉甫那里也被重复过多次,李吉甫说多了,估计以后就没范文正公什么事了。想到这里,李诵忍不住想把老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写下来,送给李吉甫。
李吉甫的奏章还是引起了李诵的另一番思考。唐朝进行科举考试的目的,自然是选拔人才,但是也诚如清醒者所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入彀”,以科举提供的可怜机会为诱饵,使得天下贫寒士人向学,不思谋反等不利统治的内容。所以朝廷对科举进行了故意的拔高,皓首穷经无所作为的周进范进之流早已出现,甚至得到了朝廷的故意褒扬宣传,比如所谓的“梧桐双凤”尹氏哥俩,七十几岁中状元,太儿戏,太噱头了。像这样穷其一生才踏上仕途的人,长期的压抑和巨大的投入,都使他们有迅速回收成本的欲望,从年龄看,他们大概只剩时间给自己捞棺材本了,哪有时间考虑报效朝廷呢?
从荆南节度使调回朝廷担任太常卿的权德舆,给李诵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荆南有一赵姓将军,女儿嫁给一个书生,书生屡试不第,流寓长安。妻子只好回娘家居住,收到合家上下的取笑,女儿也变得极其抑郁。春天,这个赵姓将军带着合家上下和远近亲友出去郊游,午饭的时候,特意用帷幕将这个女儿围起来,嫌她丢人,连露脸的机会都不给。宴会正在进行的时候,快马来报,女婿高中进士。全家哗然,将军赶忙下令撤去女儿的帷幕,让亲友瞻仰进士妻子的容颜,不料女儿却从帷幕中自己走出,奇异的是,本来灰暗的脸色也突然有了光彩。
权德舆的仕途一帆风顺,这个故事他是当奇闻来讲的,不过李诵听了却很沉重。相信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不会对高考留下好印象,那玩意,对人的生理心理的摧残是透入骨髓的。而且李诵也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会成为废柴,这个参考一科取五百人的宋朝科举就能看得出来。所谓“寻章摘句老雕虫,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诵想着想着就把诗给吟诵了出来,权德舆闻言惊讶道:
“陛下身处深宫之中,想不到连李贺这样新锐诗人的诗都知道。”
李诵却不回答。权德舆的故事和李吉甫建议少选官吏的奏章让李诵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像现代一样,限制公务员考试(科举)的年龄了。
不过这不是眼下最急迫的问题。崔群、王涯先后随太子去了洛阳,李绛升任户部侍郎,粮秣统计司开始由吕温和新进的翰林学士、知制诰刘禹锡掌管。综合各个方面的情报,吕温和刘禹锡得出的结论是:
祠部员外郎徐复对吐蕃的出使不会取得太大的进展。短期内唐吐不可能会盟,但会达成和平的意向。吐蕃依然有不守约定的可能,但是也仅限于调动军队,在局部制造紧张局面,在双方有力约束下,双方不会爆发大规模冲突。
根据潜伏在淮西的统计司从事的报告,从吴少诚的饮食以及新陈代谢情况来看,吴老强盗的阳寿已经快到尽头了。目前淮西民生凋敝,军队有离心倾向。而且目前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扬州、洛阳、商州、江陵等地的府库充足。朝廷围绕淮西诸军整训成效已现,正是大炮开兮轰他娘的大好时机。
为韦丹陪葬的第一个目标,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八月初,因为京西驻军都统。邠宁节度使高崇文病逝,武学学监、歧国公李愿出任邠宁节度使。同时朝廷正式宣布,吴少诚逆流而动,旱涝交替,不思抚恤百姓,反而重军残民,使得淮西民不聊生,而且纵容士卒侵扰四方,自年前至今,淮西兵越境劫掠作案近千次,杀死无辜百姓八百余人,劫掠粮食、家畜、钱财不可计数,天怒人怨,朝廷接到各镇以及百姓投诉无数。为安抚百姓,伸张正义,命令吴少诚整顿裁减军队,将参与劫掠的不法军将吴少阳、吴元济、董重质父子婿三人以及有份军将押赴洛阳处置。
这个命令看起来是避重就轻,偏袒主谋吴少诚。但是用心却是极为恶毒,即是离间又是逼迫。谁都知道吴少阳是吴少诚的左膀右臂,吴少诚甚至认吴少阳做了义弟。吴少诚一向待手下很好,怎么能让吴少阳替自己负担罪名呢?如果送吴少阳去,那么吴少诚就会众叛亲离,可是不送吴少阳去,那么淮西就是为了吴少阳父子婿三人和朝廷开战,其他将佐为怎么想?
这个阳谋耍的,真够无耻的。不过因为吴少诚对淮西的强大控制力,朝廷也不指望现在就能生效。果然,吴少诚撕毁了诏书,割掉了中使的耳朵,把中使驱逐出境。然后淮西军四出,劫掠四方。吴少阳父子婿三人一马当先。八月初二,吴元济率部屠叶城。董重质焚霍山。
八月十日,朝廷正式下诏,以吴少诚不法、谋逆、残民、无德四项大罪,褫夺吴少诚官职,令宣武、忠武、义武、鄂岳、山南东道、荆南、金商、河阳等各道会军进讨。同日,下诏,以太子李纯为河南淮西行营元帅,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陆贽以及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宣武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行营南面北面副元帅,洛阳少尹韩弘为行军司马,统帅诸军。下诏以李朔为山南道行军总管,严秦为副总管;以阿迭光颜为金商道行军总管,仇良辅为副总管;乌重胤为河南道行军总管,王大海为副总管;薛平为淮东道行军总管,伊宥(后来因为丁母忧被李听取代)为副总管;兴兵十七万讨伐淮西。
第170章()
时人对兴治这个年号的解释是,兴治,兴治,就是兴兵求治。
萧瑟的秋风滚过中原大地,滚落一地的落叶,滚碎了万千思绪。立马原野,满目是苍茫的黑褐色,黑褐色的田野,黑褐色的树木,黑褐色的房屋,黑褐色的人。殷红的落日在村落的尽头坠下,在开阔的原野上显得分外的大。如此朴素而壮观的景象,让李纯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一股豪情不由得升上胸头。
可惜白居易不在身边,不然准又能写出一首好诗来。
李纯暗自想道。现在白居易只怕已经在永州安顿好了。等讨平了淮西,还是要奏明父皇,把他调回来,哪怕只做个东宫官也胜过呆在那多蛇多鼠的地方。
会讨淮西的旨意已经传达。吴少诚的淮西节度使同平章事已经被褫夺,官军已经和吴军在边境对峙。小冲突时有发生,在山南和金商方面,李愬和阿迭光颜已经指挥了多次突袭,取得了一些小胜。淮西也组织了多次反击。这两个方向,根据韩泰的策划,将是主要的进攻方向。而太子所在的河南道,由于拱卫东都的兵力不足,东北方向容易受到魏博和淄青的威胁,则暂时主要以防御为主。乌重胤率领本部万人已经开往郾城。高霞寓和韩公武在左右摆开。洛阳现在只有五千多兵,即使是三千近卫军,虽然装备精良,由于没有上过战阵,战力也不能说有多强。由于河阳、昭义还有义成三军要防备魏博淄青,不能调动。韩弘的宣武虽然出兵,却不能算输诚,也不敢调太多,眼下洛阳能用的兵力并不是很充裕。如果淮西铤而走险,集中主力突击洛阳,得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为此,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