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今安在-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太太徐先生自然是被惊动了。楚望抱歉笑笑,远远的说道,“文钧少爷怎么舍得来这边了?还这么好兴致。”

    “孩子嘛,玩心大。没人陪他玩,一个人憋闷坏了,总想找点乐子与玩伴。你徐教授不也是么?”徐太太抬眼看徐少谦,“以为你定是要去欧洲的,临别那天写完信便去躲起来不肯见你,指不定上哪哭去了。”接着笑眯眯同楚望招招手,“过来我瞧瞧,总觉得这些天不见,都瘦了许多。”

    徐少谦笑道:“是么?兴许我真是去哭了。”

    “我这不是又回来了么?”楚望笑说道,“师娘看起来倒是精神不少。”

    “净说瞎话夸我。前些日子才病了一场,昨天刚从医院出来,今天你就来了电话,倒也巧。”

    “嗯?师娘怎么身体不舒服了?”

    “老『毛』病了,不提也罢。”徐少谦替徐太太接过话题,“欧洲不好么?人人都想去欧洲,为了留学,变卖家产的,考七八年公费留学的,大有人在。这么好的机会,你怎么不肯去?”

    楚望低头想了想,说,“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老师给我那封信。‘一位物理学家该如何为国效力’?我想了很久,想来问问您是怎么想的。当下,科学能救国么?”

    徐少谦笑了,“痴肥病人,转身也难,病又太重。什么『药』方都开出了,却都不大见效。”

    他抬头想了想,又说,“内战,大员**,民不聊生。留学生们回国之前谁不想着科学、实业救国?可万丈高楼怎可能建在沙滩上。”

    思索片刻,楚望说:“归根结底,就是国家不重视教育,因而钱不够。”

    徐少谦笑道,“可以这么说。”

    楚望松了口气。

    “徐教授?”

    “嗯?”

    “我有个不情之请。”

    “哪里不情?”

    “最近在考虑未来专业方向选择,故而我本想去图书馆搜集您的着作文献资料加以学习……无奈图书管理糟糕,我遍寻不到,只好来找您这位正主讨要,不知能否行个方便?”

    徐少谦乐了。徐太太在一旁附和,“行,怎么不行?我替他答应了。”

    徐少谦正『色』问道:“将来想学什么,应用物理,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楚望毫不犹豫的说道,“……的原子核物理方向。”

    “这个简单。家中似乎有一部分,我可以先给你一些,剩下的,过两日到学校再给你。”

    ——

    她拿着那份文件辞别徐家众人,一坐上巴士便迫不及待一页页翻开,坐在巴士靠窗座位上的楚望似乎变成了一台高速阅读机器,一行行英文字母在她眼中飞快掠过,“铀”、“u”、“衰变热”、“衰变链”、“半衰期”字样被无限放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原子核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对放『射』『性』元素超铀原子学术理论了如指掌;而他们,距离核裂变的发现,只缺少一个极为偶然的机遇——徐少谦也是其中之一。

    终于确认这一点,她心咚咚直跳。

    该如何为国效力?她想了许多天。

    这个想法,由于她对近代史的不熟悉,故而一开始只是个小小雏形。虽然小而模糊,但却因此有个决然的声音在说:不能去欧洲。

    近代史上无数留学生梦想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终成为一个笑柄。

    科学救国是行不通的。这是无数人尝试后失败了的——只因社会动『荡』,国家左右支绌,国库虚空,哪有更多钱支持教育。正如徐少谦所说:万丈高楼怎可在沙漠中起?——故而后世诸葛常常对症下『药』,总结声称:近代中国,只能也只可能从政治角度入手救国。

    1840年以来中国屡次战败,国家财政要用以缴纳各国赔款。庚子年的退款是一笔大肥肉——被无数贪官盯上,瓜分数次。剩余退款,大多数用作清华公费留学基金。而国库钱财,几乎都用在了置办军械和扩充军队上。

    这便是徐少谦那封信中所说的——国是日非,战『乱』频仍,教育不兴。

    所以,一位物理学家该如何为国效力?自然不能去欧洲。

    中国没有钱支持教育,更没有钱去支撑建立一个核物理实验室。那么,英国有么?

    香港大学建立最初的背景,便是当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内陆成立大学时,港督卢押向英国提议:英国也应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提议一经提出,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也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

    因此,支撑香港大学的教育经费,全部来自于英国『政府』和诸如汇丰银行的香港英资。

    若这些资金还是不足,那么,能不能让那些带着大笔项目基金的科学巨头——到中国来?

    如果,如果中国也能出现一位名声赫赫的科学家,有足够资历与天赋去组建一支全新科研队伍。凭什么他们——不想来中国,带着他们的项目基金?

    曼哈顿计划从计划伊始到正式成功,花费了足足二十亿美金。

    所有这些钱加起来,十年时间,够不够支撑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经费?

    1940年起,包括德国纳粹在内,人人觊觎“核”。“核计划”与“曼哈顿”计划赛跑,而当时世人所知的较大量铀矿在捷克、加拿大与刚果。而2014年中国发掘的第一个万吨级铀矿床,如今正躺在新疆伊犁盆地。

    因此楚望愿意尝试着推演一下——倘若这一万吨级矿床提早被发掘,有没有道理使得中国也盯上核链式反应这块肥肉,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将大笔充作军用的钱,匀出一部分来支持这个项目?

    “为什么你们不在国内读书,要远涉重洋的来我们的大学。究竟你们的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我们拥有领先于你们的理论,那么,凭什么要我们过去?为什么不能你们过来?

    “整个20世纪30年代,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用铀做的实验总是失败。”——后世关于核裂变反应的教课书上,有一句楚望永远记得的话。

    1927,远在欧洲的奥。海也许正在哥廷根大学进行他的量子力学博士论文演讲。

    当世许多科学家在这些年距离链式反应只差1%的临门一脚,却足足推迟了十余年才成功。

    若是核裂变理论基础提早问世12年,只12年,第一次核爆便不会1945年才发生。

    若1937年之前,在远东大陆“铀计划”早早成功,那么,1937年,那些噩梦,还会发生么?

    楚望作为一个未来发表了许多刊物的理科学生,从自我道德观来说大抵做不了剽窃已发表刊物的事。

    但是,她能不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成为徐少谦完成从无法实现的“超铀原子”到“核裂变”理论路途上的一个“偶然”?

    她可不可以对一位20世纪初页,已经对铀放『射』衰变原子核理论了如指掌,距离核裂变与聚变、“链式反应”理论基础完成百分之八十,只缺少临门百分之二十的远东科学家,用二十一世纪任何一个物理系大学生都拥有的知识,从侧面稍加点拨,去推动这篇理论,使它提早十二年在中国问世?

    那么曼哈顿计划便不再是曼哈顿计划,也许与纳粹德国赛跑的办公室,会坐落在香港;试验田上,也许会在内陆的伊犁。

    在推演成功的可能情形下,甚至,第二场战争,都不会发生。

    作者有话要说:  *民国阔小姐们时兴短裤+齐膝袜,记载于张爱玲《更衣记》

    ——

    *这是我揣摩了很久的问题。

    科学救国被无数人无数年,经历二十余种推演,终于的被否定掉。在当年,“科学救国论”被当做一个笑柄。只因『政府』**无能,财政亏空无法支持教育科学。

    那么如果发生在有英国财政支撑的香港大学,资金是可

    ——

    现在的时间是1927年6月,离1937年7月7日,差一个月十年。

    核裂变理论是1939年在德国(?这一点不是很确定,但化学学家曾任柏林大学与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研究室主任,另一位物理学家也是德国人)提出,所以是十二年。

    虽然第一次可控的链式反应实验发生在1942年12月2日芝加哥大学斯塔格足球场的西看台下的地下网球场,所以实际应该是15年。但是说起10年,感触更深刻一些。

    ——

    看了许多关于这个年代的救国推演,尝试着自己来推演一次,第一次在笔记本里写下后半段是在开这篇文之前偶然灵光一下——哎,当时,在香港,不是有个香港大学,刚刚建起理科系么?

    1927,某人刚博士毕业,还没回美国去。所以1927——要抓紧了。

    ——

    最近几章都还蛮肥的吧?

    明天和朋友外出,可能没什么机会码字,也许会断更一天,也许会短更,不要暴躁么么扎。感冒几乎好了,未来总有机会补偿你们的。

    ——————————————————————————

    忍不住来说一句:

    1。强调一下:推演,是什么意思,都知道吧?女主脑内推演时,用了无数个如果,是什么意思,也知道吧?

    2。我可能在这一章里就把这个故事未来走向都演绎完毕吗?

    3。三人成虎,单人思想不足你们应该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此文里会有香港殖民背景,会有徐少谦这个人。不要跟我提现实世界里演绎过一次的阴谋论,在这篇文里,这两个前提下,统统推翻。

    4。女主身体年龄14,做什么都需要“在成年人监督下完成”。不想剧透,什么意思都懂吧。

第58章 〇五八 病人之二() 
楚望也明白,这些只是假设; 是hypothesis。从前它通过从强γ『射』线; 到中子,到快中子反应经过了横亘欧洲与北美大陆; 无数人无数年; 直到1942年第一次慢反应堆实现——理论到实践; 整整十四年。

    再从1942年,到两种引爆技术的提出; 从最开始的六名物理学家; 到最后1945的千余科学家、两千余计算员、三千余军士; 数万人的努力,耗时三年; “瘦子”与“小男孩”才降临于世。

    但仅仅思及于此,内心便已激动得无以复加。

    故而去油麻地拜访索米尔先生与阮太太时; 她的心思全在别处; 也不大仔细去听索米尔先生都与她说了什么。只隐约记得他好像在说:“都彭先生下月会专诚来见你一次。”

    阮太太与索米尔先生对于她的失礼倒也没有放在心上。目送她上电车,阮太太笑道:“似乎从未见她这么开心过;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

    “人往往会对自己钟爱的东西分外关注。”

    “那么她一定是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了。”阮太太咯咯笑道。

    楚望下了电车,一气小跑回到葛公馆。

    两个丫鬟在打理花圃,其中一个没见着楚望,两张碎嘴闲聊着:“太太也真狠的下心,说工作日不办趴体就真的不办了,这么大个葛公馆,就请了三五人来打麻将。又冷清又无聊——也不知侄小姐要在这里呆多久?”

    另一个眼瞅着楚望进来了; 胳膊肘拐得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