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技术宅在古代-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师?”李文柏茫然。

    王行之正色:“你和敬元都是我的学生,互相往来再正常不过,年轻人,有心于朝政圣上也不会不高兴,但你记住一点,为师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参政的,一丁点也不行,你师兄也从不会就朝政之事找为师商量,你可懂?”

    李文柏转瞬间便明白过来,郑重施礼道:“是学生莽撞,老师,学生告辞。”

    顾文的家宅离半山书院有一段距离,李文柏拒绝了贺家等候在外的马车,决定步行前往,也正好清醒清醒脑子。

    想到王行之的话,果真伴君如伴虎啊。。。

    半山书院加上国子监,又曾多次主考会试,王行之为大齐培养的人才无数,四品以下几乎半数官员都要称呼其一声“老师”或“座师”。

    如果王行之想,恐怕在朝中的势力早已经超过王敦茹,独霸朝堂了。

    可到现在圣眷一点不衰,君臣之间几乎知无不言,雍和帝对顾文这个王行之唯一的入门弟子也是照顾有加极为信任,不是没有原因的。

    君臣之间那点默契,差点就被自己给打破了。

    直到敲响顾文家大门时,李文柏还有些后怕。

    顾文似乎早就料到李文柏回来找他,敲了没几下大门便已经打开,一位约摸四十余岁的中年人在门后施礼:“李少爷,我家老爷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文柏迈步进去,跟在中年人的身后穿过前院,顾文居住的地方并不大,也就是个二进大小的院子,家中似乎只有这一个下人,显得十分冷清。

局势复杂() 
顾文的书房比王行之的要简单很多;多宝阁上少了玉石山水摆件;墙壁上没有贴着琴瑟;只是简单悬了字画;房间里甚至连屏风也没有;只有两排书架上满满当当摆放着各类杂书;话本故事、各地县志。经史子集意外的少。

    书房的门半开;从李文柏的角度可以看到顾文正在书桌旁写些什么,中年仆人微微抬手示意李文柏稍后,自己上前一步躬身道:“老爷;李少爷来了。”

    顾文笔下不停:“知道了,忠叔,你下去吧。”

    “是;老爷。”忠叔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而后就离开了。

    李文柏坐在茶几边,看向顾文的眼神有些奇特。

    顾文似有所察;停下笔;抬起头笑问:“怎么?”

    “没什么。”李文柏摸摸鼻子;“原以为师兄居所会更奢华一些;没想到比老师的还要简朴。”

    “住惯了贺府一般的大宅子;再看这里自然觉得简朴。”顾文失笑;“京城寸土寸金,你师兄我能在此处住上个二进的院子,已经够六部同僚眼红了。至于老师;半山书院的土地是圣上批下来的;住在里面不过只是图个方便,老师真正的居所也在城内,离此处不远。”

    李文柏点点头,想想贺府佣人如云,从南走到北能走到腿酸的样子,再对比文官们的待遇,不禁有些心有戚戚。

    似乎猜到李文柏在想些什么,顾文放下笔,颇为满意地欣赏了一番自己的大作,而后行至桌边,为李文柏倒了杯温水:“文人惜名武将爱才,人之常情,贺大将军劳苦功高,又是京城有名的世家,你莫要想歪了。”

    李文柏点头表示明白,转又问道:“师兄方才在写些什么?师弟不请自来,没有打扰到师兄吧?”

    “明日交与陛下的例行奏折而已,不是什么大事。”顾文说,“还想着你熬不了三五日就会来找我,没想到足足等了半个月,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了。”

    李文柏讶然:“师兄在等我?”

    “从半月前散朝开始就等你上门了。”顾文笑得无奈,“左等右等不见人,在书院见面时又半天憋不出一句正经话,本想干脆找你说个清楚,但奈何老师不许,说除非你主动相问,否则不许我说哪怕一句多余的话,师命难违啊。”

    没想到这半个月王行之竟和顾文就此事商量过,李文柏有些脸热:“李文柏愚钝,不曾发现老师真意。”

    “不,恰恰相反,你行事有度,处事周全让老师很是欣慰。”顾文给李文柏斟了一杯茶,推到他的面前,笑道,“怎么,还是没忍住问了贺将军的事吧?”

    “师兄所言正是。”李文柏挠挠头,“一时冲动与老师谈论了政事,还好老师及时阻止才没有酿成大错,还要请师兄指教。”

    顾文轻笑:“有老师在,大错没那么容易酿成。不过这贺将军之事。。。还真不能与你多说。”

    “为何?”李文柏皱着眉头,“师兄,关中军若真出战,胜则功高盖主,败则难辞其咎,乃是双输的局面啊!”

    “那又如何?”顾文嘴角虽是弯着的,眼中却没有丝毫笑意,“你我能想到的事,陛下会想不到,王相国、兵部、会想不到?”

    “关内军尾大不掉,但还有河北、陇右、安西三军以逸待劳随时可以动用,为何非要动刚才结束白夷之战的关中军,你就没想过其中缘由吗?”

    “难道。。。”想到顾文话中的含义,李文柏不由得全身冰凉,心里的那些话,终于在这样一个明朗的午后,说出了口,“难道陛下是有意如此,让贺大将军陷入两难而不可自拔吗?可贺家世代忠良,贺大将军也并无拥兵自重之意,据我所知对此次作战也并非百姓传说中的那么积极,陛下为何?”

    “为何?伴君如伴虎,李文柏,切莫随意揣摩圣意。”顾文抚摸着手边的茶盏,“总之,此战由关中军为主已是既定的事,至于后果如何,就要看贺大将军与圣上间的默契有几分了。”

    敏感地察觉到顾文话中有话,李文柏忙问:“师兄所言何意?莫非这还不是一个死局吗?”

    “圣上既然还敢用他,当然不会故意布下死局逼其起异心。”顾文挑眉,“师弟,若要破解此局让君臣重归和谐,你有何想法?”

    “我?”李文柏不解,想到了朝堂上的那一次事,谨慎开口,“我只是一名学子罢了。”

    顾文笑了笑,“莫要谦虚,这里不是那次朝会。”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你好好想想,这事,无论是老师还是我,插手反倒不美。老师乃是贺大将军姻亲,按理说帮忙理所应当,但就如你所知,若他老人家插手此事,就破坏了君臣间长达十数年的默契,反而会让陛下以为贺家的手已经插到文臣中间了,反倒得不偿失。而你师兄我,虽为王门弟子,与贺家却从没有过多往来,此时插手,不论是劝谏还是献计,都难免会被认为是老师授意。”目光落在李文柏身上,“而你,蒙广陵府尹举荐得以入关中军,又受贺大将军知遇提携之恩,和贺小将军是知己之交,暂时寄居在贺府,又未曾入仕,若是有什么想法,直接同贺将军说,是最好的。要知道,有时候身为局中人难免看不清楚,局外之人跳出这个局反而可以看得清明。”

    李文柏受教:“师兄所言不便多说,原来是这般意思。”

    “正是如此,所以,我不会主动与你献计,亦不会听你的想法。”顾文笑容温和,“只提醒你一句,武将生死荣辱不在是否功高盖主,而在是否能得到圣上的信任,只要为贺大将军重新赢得陛下的信任,功高也好兵权也罢,都不再是问题。”

    顾文的话说的简单透彻,李文柏珍重点头。

    “记住。”顾文压低声音,“常备五军,哪一军才是当今圣上如臂指使的力量,从未有过最终定论。”

    李文柏连连点头,末了起身郑重抱拳:“谢过师兄教诲。”

    “行了。”顾文笑着摆手,“有你横插一杆,许多事就又了变故,也是好事。坐吧,这才来了多久,此时就走,和昭告天下我顾文指教过你有何区别?”

    从顾文的口中听出了些微妙的含义,李文柏犹豫再三,终了还是低声试探道:“莫非。。。”

    “想什么呢。”顾文朗声而笑,“你师兄我还没位高权重到被圣上耳目眷顾的地步,只不过盯着这府邸的人确实不少,你往后出入,还要多费些心思,虽然不至于被抓到什么把柄,但一旦被苍蝇缠上,也着实会很烦人。”

    虽然还惦记着贺青的事情,但就如顾文所说,来去太过如风难免会引人注意,李文柏从善如流地坐下,顺着顾文的话头问道:“师兄口中的苍蝇,不知是姓王,还是姓孙?”

    “两者兼而有之。”提到这事,顾文非但没有半点忌讳,反而看起来有些自鸣得意的样子,“考功司郎中顾敬元,可早就是满朝上下烦之入骨,偏又无可奈何的角色啦,你还年轻,遇事多学着点儿。”

    “是是是,师兄英明神武,师弟愧之不如。”李文柏笑着恭维,“可李文柏有一事不解,重整考评之事,一定还有更为和缓些的法子,师兄为何偏偏如此激进,执意得罪满朝文武呢?”

    顾文含笑说道:“你猜是为何?”

    李文柏眼珠转了转:“依师弟猜想,师兄可是为了独善其身?莫非这两年发生过什么事,让。。。以为师兄偏向了朝中的某一方?”

    “不愧是我顾文的师弟,脑子确实转得挺快。”顾文没有否认,“身为王门弟子,天然能得到陛下更大的宽容,陛下能容忍你狂妄、容忍你乖吝、容忍你闹得天翻地覆、甚至能容忍你在朝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只要不踩上那条底线,一切都不是问题。”

    “所谓的底线,就是必须不偏不倚?”李文柏问。

    “没错。”顾文看了看李文柏,“是不是不明白,陛下为何忌惮老师参政议政,却不忌讳我等学生横行朝堂?”

    李文柏没立刻回答,但表情却泄露了心中所想。

    这确实是他一直想不通的地方,按理来说,雍和帝不许王行之参政可以理解,毕竟这个时代师生间天然的政治羁绊太过牢固,还没有哪个文人敢在老师还在世的时候,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师长持不同政见的。

    在“天地君亲师”的桎梏下,即使政见真的不同,也只能忍着、憋着,憋到老师退隐山林或一命归西,才可自立门户。

    能称作王行之学生的人实在太多了,和普通的世家族学不同,半山书院所有学生都曾蒙受过王行之的教导,规规矩矩地行过束脩礼,虽没有李文柏和顾文这般亲近,但走出去,也都必须称王行之一声“老师”,不管当了多大的官,在王行之面前还是得执弟子礼。

    这之间的羁绊,比会试考官那名义上的“座师”名分牢固太多。

    如果换了李文柏,肯定也不会让王行之这座大山压在朝堂之上。

    可换做顾文也不遑多让啊,王行之是门生故吏遍天下,顾文则是师兄师弟满朝堂,比如半月前在朝堂上当出头鸟参李文柏一本的监察御史许迈,就出自半山书院,是顾文正正经经的师兄。

    虽然灭起李文柏这个新出炉的师弟一点手软的意思都没有。

    但这也可归结为顾文暂时没有整合同门师兄弟的原因,作为王行之的嫡传学生,顾文若摆出振臂一呼的架势,按理来说,比之王行之的排场也不会低上多少啊。

    毕竟在官场上,最为难得的就是牢固的政治联盟。

    虽然由于半山书院建立不过十几年的原因,门生中还没出现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的三品实权大员,但大齐十五道,刺史以下的官吏还是有上不少的。三省六部二台九寺五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