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回答:“就是好多好多……”
人群登时哈哈大笑,就是那些执枪的兵卒,也有些忍俊不禁。
围观人群见当兵的没有恶言呵斥,胆气避免有大了些,一人居然就对着一名兵卒问道:“这位大哥,不知这里的台子搭了做什么用?”
^^^^^^^^^^^^^^^^^^^^^^^^^^^^^^^^^^^^^^^^^^^^^^^^^^^^^^^^^^^^^^^^^^^^
第二百零六章()
围观人群见当兵的没有恶言呵斥,胆气不免又大了些,一人居然就对着一名兵卒问道:“这位大哥,不知这里的台子搭了做什么用?”
那被问的兵卒露齿一笑,却摇了摇头,没有回答。那人有些失望,但却不敢再问。
人群又是一阵议论,话题却是转到了这高台的用处上面。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人扯出了是比武招亲用的,不过这话一出口,就被人群嘲笑了一番。
时近中午,到了午饭时间,人群渐渐散去,各自去吃午饭了。一队新的兵卒前来,换下了这些也感到肚饿的兵卒。
两队交错的时候,来队的头领道:“嘿,这台子搭得可真快呀!”将走的头领道:“是啊,这些工人说再过小半个时辰就行,他们搭完才走。”
“兄弟知不知道大人下命搭这干什么么?”
“我一小兵怎么知道大人的想法?”
“……”
“……”
一个上午,扬州城似乎都很安静,安静的有些诡异,但确实没有发生什么令人不安的“暴力恐怖”事件。
午饭时间过后,街上的人流逐渐多了起来,虽仍是不及过去些日子,但较之上午却是天翻地覆。
沿街的商铺也打开了门,里面有伙计又开始拉开了嗓子吆喝,招揽生意了。
人一多,就不免口杂,三三两两的几个人似乎相熟,一碰面,就不由的提及昨天晚上的事,互相打探,对方是不是知道什么内情。
时间一久,流言蜚语便满天飞,不过离真相却也**不离十了,百姓公认的,流传的最广泛的说法是:昨天扬州来了一位大官,这位大官权力极大,微服私访,探到了许多扬州官员的贪腐证据,于是连夜派兵抓捕,现在的知府老爷已经不是韩知府了,而是苏子瞻苏知府……
苏轼在民间名声极好,百姓听说现在知府乃是苏轼后,心中尚存的犹疑恐惧便转瞬间烟消云散了。
既然昨夜的兵卒是针对那些官老爷的,那么也就与小民百姓无关啦,既然无关,那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种心思一在民众心间升起,街面上的行人便越加多了起来,生气了然,全无异状。
知府衙门街对面的一座酒楼上,两个人站在窗户后,向外望去,街对面的衙门门口,高台已经建好。围观的给百姓越聚越多,任谁用脚后跟想,也知道这里将有大事发生,不过既然与百姓无关,百姓则不免就要来瞧个热闹。
沈括站在苏轼身旁,道:“子瞻兄果然大才,这手无为而为,实在是妙。”
酒楼里的两个人正是苏轼和沈括。苏轼闻言面露微笑,道:“存中言过了。”眉头微皱,道:“也不知林门主叫搭这高台干什么!”
沈括道:“子瞻都不知道,我就更不知道啦。”
两人都是一阵疑惑不解。
忽听街东面一骑快马奔驰而来,到了就楼下停下,马上兵卒下了马,进了酒楼,不会儿,雅间响起“笃笃笃~~~”的敲门声。
几名保护苏轼沈括的兵卒、武人中一人将房门打开,那名兵卒进来行礼,“见过苏大人、沈大人。”
苏轼说了句免礼,问道:“有何事?”
那兵卒道:“林大人来了,派属下通传……”
苏轼道:“可是有设什么吩咐?”
那兵卒于是这样那样的说了一番。
兵卒话尽,苏轼和沈括都是一惊,不想林天会耍出这样的手段来。两人对视一眼,人言可畏,当年介甫可就毁在众口铄金之下。
大概又过了小半个时辰,苏轼看了看日头,时辰已是未时三刻。街东面隐隐一阵喧闹传来。
沈括道:“林门主来了。”苏轼点点头,道:“我们下去吧!”
…………………………………………………………………………………
林天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腰挎天子剑,威武不凡,王安石和乔峰各骑着一匹马在左右。后面跟着的是数千兵卒,兵卒中间是那近百被抓官员,他们个个双臂被缚在身后,口中被塞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抹布、臭袜、烂衣……
他们披头散发,全身脏乱不堪,脖子上还挂着一块大牌子。
宋朝重文轻武,有“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之说”,另一面,宋真宗做了首:“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所以在民间读书人颇受尊重的同时,人人也都已识字读书为傲。这扬州城本来就是文采风流之地,即便是市井小民,识字的也不在少数。
那牌子上用猪血写着:“***贪银****两”。
扬州之地土地肥沃,经济繁华,百姓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但是这世界任何东西都害怕相比,一比较,就会有差异,一有差异,心思就会活络起来。
小民百姓失去了田,进入城市,寄人篱下靠出卖劳力生活,一月下来虽说也有个千文左右,奈何城市里吃喝拉撒睡都要钱,古人又有多子多孙的传统,一家人要想生活,非得勒紧裤腰带,出卖劳力的时候,更“勤劳”一点不可。
是以他们一见那牌子上写着贪污多少多少两白银,心下一比,就不由得仇恨心起,再加上他们人多势众,又有有心人在旁若不可觉的一撩拨,更是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则不免臭鸡蛋、烂菜叶满天乱飞起来。
林天坐在马上嘴角得意,对此不闻不问,像是不知道。王安石却觉得有些不成体统,微皱着眉头,他们虽是贪官污吏,但也是读书人,如此对待读书人,实在是……实在是有辱斯文!!!
只是不知为什么这位王相爷心底隐隐也升出一股快意。
他转头看了看林天,心想:这些莫非是他暗中授意的?
乔峰却有些面红耳赤,胸中满是豪气,双眼满是兴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铲除**的寄生虫,就是造福天下!”林天的话在他耳边回响……
^^^^^^^^^^^^^^^^^^^^^^^^^^^^^^^^^^^^^^^^^^^^^^^^^^^^^^^^^^^^^^^^^
第二百零七章()
乔峰却有些面红耳赤,胸中满是豪气,双眼满是兴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铲除**的寄生虫,就是造福天下!”林天的话犹在他耳边回响……
丐帮兄弟中,有太多的是“失业流民”了,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王安石辞相致休的那年,光州蝗害不断,天无滴雨,路劲饿殍,饥民流离失所,纷纷流入开封,开封监门小官郑侠见此情景,忧心忡忡,便画了幅冒着欺君之罪上呈皇帝。
这一副直接成为了士族保守派反攻的导火索,也成了将王安石撸下相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是郑侠这人却不是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人,他只是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于民不利,尤其是青苗法这一条,这一点与苏轼看法相同,苏轼视郑侠为生死之交,而与王安石算是君子之交。
所绘种种虽然悲惨的令两宫太后、皇帝、皇后都掩面而泣,但更令人愤慨的事,他们其实并不知道。光州蝗灾,百姓流离失所,但田地却乘机被地主贱价圈占,百姓没吃的,地主家却是粮仓充盈。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地主又有哪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他们非但不放粮,并且连地里的树皮、草根都不准灾民食用,若有饥民剥吃,便要受到严重刑罚,超过一定数量,便要除以极刑。(参)
人饿得急了,为了活命,什么不敢做?剥地主家树皮,挖地主家草根的事流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屡屡都会遭到地主家恶狗家奴追咬屈打。有些运气不好的被抓住送到官府,便是十去九死,难逃一命。
乔峰嗜酒,为人又豪爽正直,常与丐帮底下的弟兄饮酒,所以这些事情他倒是知道不少。
耳濡目染之下,便对朝廷的贪官污吏、土绅劣商心存愤恨,这种情绪其实在江湖中人心上极为常见,所以“劫富济贫”是江湖中人常干的事。至于诛杀恶名昭著的狗官,一些江湖强人也往往会去干一干,当然谁也不傻,干这种事,是要带上个面罩,穿身夜行衣的。毕竟杀官和官府、朝廷作对可不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稍露蛛丝马迹,被追杀可就不妙了。
如今这些武人却是兴奋异常,跟在队伍后面压阵,显得极为自得荣耀。
不一会儿浩浩荡荡的队伍便来到了知府衙门前的高台不远处。围在这里的人群见林天等到来,明了情况后,登时哗然,扬州上下近百官员居然真的被抓了,而且已经被绑着押来了,这实在太不可思议啦!他们拥挤着喧闹着,要挤近去一看究竟!
林天骑在马上,高人一等,看着四周人头攒动,尽然暗暗一阵兴奋。乔峰更是豪气满怀,两手执着缰绳、紧夹坐下马腹,稳住受惊不安的坐骑。
王安石是见过大场面的,他的马似乎也是一样,只是打着响鼻,却不是过分的不安。
林天见人群有些失控,便蓦地大喝了一声!
人群便觉耳边蓦地一道炸雷,耳内嗡嗡作响,脑袋也有些晕眩,乘此机会,便有兵卒上去挤开了一条道路,林天骑着马儿通过道路便来到高台下。人群犹自被这一吼未回过神来,而自己这一方的王安石、兵卒、武人等居然都没感觉到什么不适,林天对自己的本领的控制,越发精善了。
高台两边建有木梯,林天同王安石、乔峰上了高台,那些贪官也被押解到了高台旁边。苏轼与沈括早就在高台上,见林天等来,上前见礼,众人一通客套后,林天站在中间,往下面望了望,问道:“有多少人?”
苏轼道:“上万人总是有的。”
上万人……万人公审大会……林天脑子里一下冒出这么个词来,这时人群缓缓回过神来,都不自禁将目光聚到高台上,议论纷纷。
高台上的人受到上万目光所注视,都不免有些激动。林天身子不可觉的一阵轻颤,眼神环顾人群,待得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他才抱了抱拳道:“在下天门林天,受官家信任,赐天子剑,奉为钦差大臣,监察天下,有先斩后奏之权!”他这一下开场白的自我介绍,直使人群沸腾。
林天任他们沸沸扬扬,不一会人群又逐渐安静下来,都看向林天,要听他下面说什么。
林天心里说了句:怎么和电视剧里的不同?本官报了下名号,接下来应该是百姓跪拜,高呼见过大人嘛!
他暗暗骂了句电视剧果然是纯属虚构,又接着对人群道:“昨天本官暗访到此,得到举证,发现扬州官场从上到下,贪腐之严重,骇人听闻!于是为给扬州百姓还个朗朗乾坤,脸色便将他们捉拿了!”林天向高台的一旁做了个手势,那些押解贪官的兵卒见到,心领神会,便压着贪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