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聊天群-第6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的潜规则,如果强行改变这种潜规则的话,必然会引来剧烈的反弹。毕竟盐商不只是盐商,他们的背后,有地方和朝廷的官员,这古代的商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商人!

    对于官商勾结又存在几百年的这种情况,简单粗暴的掀桌子,只是最后的手段而已。如果崇祯皇帝敢直接下手的话,搞不好首当其冲要受到损失的就是内库。

    盐业、丝绸等等巨额利润行业的所在,在开国几百年后,早已和各阶层,甚至包括皇家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包括皇帝在内,做事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更要尊重基本的事物发展规律,如果光是杀杀人就能解决问题!那这皇帝也太好当了!

    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和人斗!这种事情,从来就不会简单!

    首辅温体仁也是因为在盐政这块,有种种顾忌,虽然想革新,却一直犹豫不决,听到崇祯皇帝这边有彻底的解决方法后,就一直盯着崇祯皇帝。

    大明两百多年来,像温体仁这样意识到盐政存在问题的,也不止是他一个人,也有人提出过革新,开中法更是废了又立,反复过好几次,都没法有效解决盐政存在的问题。

    这么想了一会,崇祯皇帝不由得摇头,这古代的读书人,就没有几个人能在经济这门学科上好好总结,甚至,也没人把经济给予应有的重视,都去钻研八股了。

    不过如今有礼部在大力推广科学基础知识,又有日新月异地新鲜事物,比如新设备应用民生也是冲击大明上下的原有的思想体系。如今科学技术对于八股的统治地位,更也已经有了冲击。等条件成熟之后,再开工科,用科举的形式提高科学技术的地位,慢慢地就能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学问体系。那个时候,数理化,经济学什么的都可以慢慢成为专门的学问,让那些有兴趣的读书人去研究。

    就在崇祯皇帝对未来做了一番规划之后的第二天,王承恩这边就来回复旨意了。根据东厂番役在扬州那边的调查,发现盐商普遍对于服舍违式多有怨言。

    潘儒庄园这次聚会,就是一次对服舍违式的不满,其中张溥更是写了一篇文章,从大明百姓的角度出发,明里暗里地控诉了服舍违式。抨击这个政策是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人,是朝中有“严嵩”在敛财。

    在文章的末尾,又提及周延儒的学问和做人是如何地卓越,却被人排挤而离开了朝堂,世道之不公,莫过于此!

    

1116 明暗两套() 
对于大明朝来说,是言论自由的,至少不像满清那样会搞文字狱,说错一个字,或者是写错一个字,甚至是什么词有歧义,都能招来杀身之祸。

    崇祯皇帝也没有想着,因为一篇文章就要喊打喊杀的。因言获罪,不是大明的风格。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如果只是一味的堵,那是堵不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的抨击朝政!

    其实对于古代人来说,朝野的议政畅通与否,是衡量一个君主是否开明的重要标准之一,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会受到文人的好评,毕竟舆论是有文人所掌握,历史也是由文人来书写。

    大明从开国以来,对于言论的自由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就比如说太祖皇帝给予御史言官不以言获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太祖的初衷是好的,但定下的这个规矩却被文官玩坏了,用到了党争上面,用到了排除异己上面。由此,他一改太祖以来的规矩,御史言官凡有弹劾,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行,为此,甚至革新都察院,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和人手。

    这张溥虽然在江南士林中,在官宦子弟中有不小的名气,但那又如何,朕连御史言官都给治了,难道还治他不得?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回复东厂提督黄承恩道:“张溥既然写了文章广为传播,你们东厂就问他一问朝中有严嵩到底是指谁,如若没有真凭实据口无遮拦,公开污蔑造成恶劣影响,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话负责。联系学政,革其功名,以示惩戒。”

    “奴婢遵旨!”王承恩一听,连忙回道。他心中自然知道,那张溥就是信口开河,以为会和以前那样随便说而没有关系。呵呵,开革功名,这书都白读了!

    下完这道旨意之后,崇祯皇帝想了一想,就又吩咐王承恩道:“周延儒身为在野官员,却任由士子诽谤朝政,不正确引导士子,做一个大明的有用人才。此等行为,有失为官之道,着东厂记录在案,以观后效。”

    说到这里,他忽然心中一动,除了吏部对官员进行考核之外,东厂这边也应该对官员,甚至那些准官员,比如举人之流也进行调查,凡德行有污者,以后在官途上就给他们打个问号!

    这个事情,也就是私下调查文武官员,东厂也不是没做过。不过以前的时候,并没有系统地去做。如果真要按照设想去做的话,这个工程也会很浩大。

    崇祯皇帝认真想了一会,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有必要让东厂去做的。武官方面,则由锦衣卫那边去建档案。这么想着,他就分别联系王承恩和刘兴祚,让他们把这事办起来。当然了,厂卫这边,要暗地里进行。到时候,和兵部、吏部的考核进行明暗结合,对文武官员进行考核之。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间,还有七天就要过年了。也就在这个时候,征辽大军终于到了京师,浩浩荡荡的几万大军,就暂时驻扎在京师城外。

    毋庸置疑地,随着征辽大军出现在京师百姓的眼前,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便一下子成了京师讨论的头条消息。街头巷尾,酒楼茶馆,聊得全部都是有关征辽大军的话题。

    “你们知道吗?征辽大军回来啦!”

    “是吗?什么时候回来的?我家老爷子都已经唠叨了很长时间了,念叨着要看看这支威武之师!”

    “可不是,我家也一样,我家大舅子一家子在京师城外,被天杀的建虏杀得家破人亡,我家婆娘,都想着要亲口说声谢谢!谢谢帮她报了仇!”

    “一样一样,其实我们京师这边很多人家都是这个想法,毕竟以前受建虏的荼毒不是一家两家!”

    ““

    京师百姓很显然对于这支征辽大军,都是心怀感激的。甚至他们都把这支军队是真正当作了自己人的军队,而不只是朝廷的军队。

    “可惜呀,军营那边戒严,我们寻常百姓过不去,否则一定要当面谢谢才好!”

    “没事没事,听说过两天,征辽大军就会进京师夸耀武功,到时候有的是机会好好的瞻仰下这支大明的威武之师!”

    “呵呵,这你就不懂了吧,这是阅兵式,以前有过的!”

    “”

    京师百姓们说着说着,就无比地盼望了起来,就期待着阅兵的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这个时候,已经临近年关,京师又地处北方,寒风呼啸之下,天气格外地寒冷。

    在这种寒冬腊月的天气,一般来说,太阳不日上山岗,一般人是不肯起床的,全都愿意躲在温暖的被窝里,听屋外那呼啸寒风声好赖床。

    可是这一天,也就是征辽大军到达京师的第三天,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天还没有亮,就见街上已经有了动静。在宵禁,巡查兵卒的注目下,一顶一顶的官轿,一个又一个的武将,陆陆续续地出现在街头,并且向紫禁城汇聚。按理来说,这都要过年了,应该没什么事情了。而且皇上也从来不提倡早朝,可这些在京官员却去紫禁城这么早,实在是京师难得一见的场景!

    当东边的天空刚刚露出一丝光亮,宵禁刚刚结束,早起官员所引发的动静消失不见时,却有更多的五城兵马司的军卒,出现在街头。寂静的街上就又有了动静,齐整的脚步声,盔甲的撞击声,以及军卒将官的吆喝声,不时响起。

    如果说五城兵马司的军卒是军人,奉令行事,如同文武官员一样身不由己的话,那另外这事就更反常了。

    京师城中,各家各户也都纷纷有了起床的动静。只一会儿的功夫,沉睡着的京师,就仿佛一下醒了,各家各户的声音,不时响起:“孩子他娘,不要烙饼了,随便吃点就行了,费时间!”

    “你个熊孩子,快点!吵着要去看,现在起床还拖拖拉拉!要是去晚了没位置,老子打不死你!”

    “爹,你慢慢来,孩儿先去占位子啦!”

    “”

    就在一片喧哗声中,不少人走出了家门,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缩了一下脖子,抬头看看天色,道一声好冷!不过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看看左邻右舍的动静,不少人还会呼喊一声:“老李头,走啦,还赖床呢!”

    “老王,还不走吗?今天的事儿估计也就这么一遭,错过就没得看了!”

    “”

    在京师的各处地方,百姓呼朋唤友,好不热闹,比起往日的正午时分,都要热闹好多。

    京师街头上,已经有不少百姓了,三三两两地快步走着。

    正走着,也不知道是谁,忽然大喊一声:“哇,下雪啦!”

    边上的百姓听到,纷纷抬头去看,果然。只见天空已经零星地飘起雪花,一朵两朵三朵,只是一会儿的功夫,这雪就下大了一些,落在百姓的身上,有了一片白后,落在地上,也不再融化。

    年纪大一些的老人,见此情况不由得很是欢喜,大声说道:“瑞雪兆丰年啊!庄稼总该有个丰收了!”

    慢慢地,这雪越下越大,然而却挡不住京师百姓的热情。他们依旧不管不顾,继续涌上街头,甚至还有一些随父母上街的顽童,还边走边打起了雪仗。

    这一天,崇祯皇帝也同样起了个早,当他听到宫外传来的热闹声响时,不由得心情很不错,看来京师百姓的热情可期呀!

    当崇祯皇帝摆驾,来到奉天门城头上时,看到奉天门广场上,已经有无数的雪人站在那里等待着。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崇祯皇帝相信,大明军队在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改变。大明将士,不再只是大头兵,当兵,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被人鄙视。这对于武人地位的改变,他相信是有助力的!

    说起来,阅兵式其实已经有过一次,就在崇祯皇帝御驾亲征之时就有过。不过那次的阅兵式比较简单,而这一次却是皇帝事先下旨给内阁首辅温体仁,由温体仁去操办,不管是百姓的体验,还是崇祯皇帝的感觉,都显得更为隆重。

    此时,奉天门广场这边,锦衣亲军戒严,在奉天门城头附近更是大汉将军林立,一个个高大威猛,更显气势。城头上,站满了文武百官,一个个都是穿着正式的朝服,簇拥着崇祯皇帝已经就位。

    在温体仁最初的方案中,是想通过聊天群向城外的征辽大军发出命令,但是崇祯皇帝否决了这一条,依旧让人用快马传递的方式,如此更具有仪式感。

    此次阅兵的总指挥,以前的蓟辽督师、内阁辅臣,如今的次辅孙承宗,在时辰刚到时便一声令下,就见一骑快马,从奉天门城下飞驰而去。

    窃窃私语中的百姓,跺脚哈气中的百姓见此,不少人都停止了聊天,停止了动作,虽然他们知道征辽大军没那么快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可是他们却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