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这是齐国最后的底线。
考虑到赵国暂时没有能力彻底吞并整个中山,又考虑到齐国的底线,赵主父最后同意了,允许中山国依旧存在,并且扶持了一名叫做尚的中山王子嗣作为傀儡。
于是赵国与齐国的战争,最终并没有打起来。
“当时我想,赵何尚年幼,可由肥义辅佐,尽早参与处理国事,分担我的辛苦,而我则能专心致志为我赵国开辟疆土”赵主父解释着他当年决定传位于赵何的想法。
原来如此。
蒙仲闻言恍然大悟。
然而有件事,赵主父却没有告诉蒙仲,那就是他后悔了。
是的,后悔于册立赵何为太子,后悔于将王位传给赵何。
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对韩氏、赵章母子的愧疚。
其二,赵章渐渐长大后,愈发地健壮而勇武,无论是容貌、神态还是性格,都酷似赵主父年轻的时候,反观新君赵何,却长得瘦弱,性格也懦弱。
于是,赵主父再次渐渐喜爱赵章,而不喜爱次子赵何。
至于第三点,那就是国内臣子的立场。
在曾几何时,赵国是完完全全围绕着赵雍的,国内所有贵族、臣子皆听命于赵雍,但当新君继位后,赵雍变成了赵主父,国人对这位赵主父的忠诚,或者拥护力就渐渐削弱了——很大一部分人开始围绕新君赵何。
包括赵主父最信任的国相肥义。
倘若此时赵雍已经年迈,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那还则罢了,可偏偏这位赵主父还身强力壮,甚至心中还有使赵国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能接受自己逐渐失去权柄呢?
比如前一阵子在沙丘行宫时,当赵将许钧在谈及蒙仲等人时则下意识地说道:“尤其是您看重的蒙仲,他的年纪与君上相仿,日后说不定会成为辅佐君上的重臣。”
这岂非就是赵主父正逐渐失去权柄的例子么?
虽然赵主父当时笑眯眯地毫无表示,但心中却很不是滋味。
两日后,赵主父带着蒙仲等人巡游中山国的全境,每到一地,便叫人将榜文立于城内,宣布这片土地日后归赵国所有,而城池内外的中山国人,则至此成为赵人。
就跟宋国攻伐滕国时一样,赵国攻伐中山国,其实也让许多中山国人视赵人为仇寇,但两者有区别的是,赵国是“出师有名”,并且,赵国为了安抚中山国的国人,推出了不少有利于中山狄人的政策,比如田邑免税方面的优厚待遇。
再加上赵国的国相肥义本身就是出自白狄,与中山的狄人是同一个祖宗,因此,结合这种种,中山狄人对赵国的反抗日渐消退。
期间,亲眼目睹赵国安抚中山国人的蒙仲,将这件事记载了三封竹简上,分别托人送给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手中。
大约四个月后,他才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庄子、孟子以及他义兄惠盎的回信。
庄子的回信最言简意赅,只有一句话: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而孟子的回信则字数较多,他表示,赵国的举措,即对外施行王道、对内施行仁政,这即是能使国家变得强盛的方法。
总结来说,庄子与孟子对赵国攻伐中山、以及安抚中山国人的评价,十分接近,以至于蒙仲很好奇这两位圣贤是不是私下交流过。
还别说,当蒙仲不在宋国的这段时间,庄子与孟子还真没少交流,他二人借助书信往来,相互喷地不亦说乎,以至于宋国的景亳,以及邹国,专门给这两位增派了送信的驿卒,便于这两位“交流学术”。
至于义兄惠盎的回信,他则表示蒙仲的这封信来得很及时,并且他已借赵国的举措,说服宋王偃对滕国——如今应该称作滕邑——施行仁政,无分宋人与滕人,皆一视同仁。
值得一提的是,在蒙仲跟随赵主父巡游中山国的期间,他亦结识一名愿意加入赵国、成为赵人的中山国人。
与其他祖辈出身戎狄的中山国人不同,这位与蒙仲年纪相仿的少年,其祖上据说乃是魏国的将领乐羊。
唔,这名少年,就叫做乐毅。
第81章 中山乐氏()
ps:这章居然写了四个小时,真怀念写架空历史的时候,可以完全靠自己编。
————以下正文————
与乐毅的相识,是在随同赵主父巡游灵寿的时候。
灵寿是旧日中山国的国都,是故当赵国攻灭中山后,赵主父设灵寿县,准备将这座城池作为中山境的治所。
而这样做的前提,即必须得到当地人的拥护支持。
因此,赵主父亲自出面安抚了灵寿人,许下种种优厚待遇,说白了无非就是重新分配利益,将原先属于中山国贵族的那些田地与财富,分给中山国人,借此得到中山国人的支持,化解中山国人与赵人的矛盾。
而就在赵国的官吏重新整理灵寿的户籍时,乐毅一家亦在其中,这名年纪与蒙仲等人相仿的少年,将自己的名字籍贯登记在赵国“灵寿县”的户籍上,由于他是子姓乐氏出身,因此让乐进、乐续等人颇感惊诧,因为他们兄弟俩也是子姓乐氏出身。
要知道,子姓出自殷商,但凡是子姓,十有八九都是殷商后裔,比如蒙仲、蒙虎、蒙遂,他们是子姓蒙氏,除他们以外,武婴是子姓武氏,向缭是子姓向氏,等等等等。
在彼此相互通了姓名后,乐毅与蒙仲等人很快就熟悉了,毕竟彼此祖上同出一支。
“你乃子姓之后,怎么会在中山国呢?”
蒙虎吃惊地问道。
要知道,宋国与中山国之间非但隔着最起码千里之遥,更要紧的是,中山国乃是狄族后裔建立的国家,很难想象宋国的子姓子弟,居然会跑到中山国定居。
而对此,乐毅也不清楚,于是便邀请蒙仲等人来到他们乐氏一族所居住的乡村,询问族内的老人。
乐毅所在的中山乐氏一族,也跟蒙仲、乐进等人的乡邑差不多,也是同姓同氏的族人居住在一起,互望互助,不过规模远远不如宋国景亳一带的乐氏,整个村子大概也只有十来户族人。
在乐毅的带领下,蒙仲等人拜见了中山乐氏的族长乐路,一位已年高六旬的老者。
这位老者保管着中山乐氏的族谱,他向蒙仲、乐毅等人介绍了他们中山乐氏一族的由来——即魏国将领乐羊的后裔。
据乐路所言,其祖上乐羊的先人,大概是在宋国泓水之战战败于楚国后,为了逃避兵祸与战争,而从宋国北迁到晋国,在几经周转后,最终于安邑定居——姑且就称作安邑乐氏。
待等到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魏斯将安邑定为魏国的国都,至此,安邑乐氏便成为了魏人。
说起赵国与中山国的渊源,那可真是历史悠久。
最初,在晋国中期,晋国与中山国的前身——白狄关系还算融洽,但随后,白狄中的鲜虞、肥、鼓、仇几支部落东迁,于中山一带定居并迅速对外扩张,这让晋国感受到了威胁,在几番摩擦后,双方爆发了战争。
但由于晋国的实力远胜中山国,因此最初的战争大多都以晋国取得优胜。
晋国后期,国内“六卿家族”开始内斗争权,中山国得到了喘息机会,便连同齐国、鲁国,共同讨伐晋国。
为了报复中山国,赵国王室的祖先、晋大夫赵鞅,率领晋军攻伐中山国并将其重创。
其后几年,晋国连番攻伐中山国,迫使中山国臣服于晋国——而事实上,真正控制了中山国的,乃是晋国的赵氏一族,即赵国的前身。
在此期间,赵鞅的儿子赵襄子(赵无恤),从鲜虞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傀儡,此人即中山文公。
此时,晋国的魏氏一族——即魏国的前身,很不满于赵氏一族控制中山国,在经过赵、魏两族的商议后,双方决定共同掌控中山国,为此,魏文侯将自己的女儿公子倾,嫁给了中山文公。
数年后,公子倾为中山文公生下一名男婴,即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在血缘上,乃是狄人与中原魏氏的混血儿,而在思想上,他选择了效仿中原的礼制。ps:所以说中山武公复兴后的中山国,已抛弃了许多白狄的传统,效仿中原的礼制,其实跟中原国家已经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随后,赵国内部出现夺权事件,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起事驱逐了赵献侯(赵浣)而自立,一年以后,赵桓子又死了,赵国的大臣们兴事杀了赵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赵献侯来临朝执政,这长达几年的内乱,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于是中山武公便趁机鲜虞族顽强抵抗赵、魏两国,又联合齐国,彻底摆脱了赵、魏两国的控制。
数年后,中山武公过世,其子中山桓公继位,桓公年幼,不恤国政,因此遭到了魏国的进攻。
当时,乐羊是乃魏国国相翟璜座下的门客,因此当魏文侯决定讨伐中山国时,翟璜推荐了乐羊担任攻伐中山国的主帅,与当时仍在魏国的吴起一同率领魏军讨伐中山。
ps:在一些史料上,可能会称这场仗是晋国派兵攻伐中山,那是因为魏、韩、赵三家此时虽然已经瓜分了晋国,但周王室还未承认这三家的诸侯地位,要等到魏灭中山后大概四年后左右,周威烈王才册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介时,魏、韩、赵三国才被世人所认可。所以在此之前,晋国仍然以名存实亡的形式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是,乐羊与翟璜当时是有一段恩怨的,据说是乐羊的儿子乐舒在战场上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
此事约发生在赵国内乱夺权时期,即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赵浣)而自立。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赵鞅见长子赵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赵无恤,即赵襄子。
而待等赵襄子立嗣时,他觉得父亲将君位传给自己的举措不合“宗法”,便决定将君位还给兄长赵伯鲁一系,于是他并不册立太子,且将兄长的儿子赵周封为代成君,准备将君位传给后者。
没想到赵周年纪轻轻却死在赵襄子面前,于是赵襄子最终将君位传给了赵周的儿子赵浣,即赵献侯。
然而,此举引起了赵襄子亲生儿子赵嘉的不满,后者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君,即赵桓侯。
赵国的大臣考虑到赵桓侯继位并非是赵襄子的本意,便联合起来杀死了赵桓侯,再次迎赵献侯继位。
而中山国就趁着赵国这场内乱,率兵攻伐赵国,希望借此击败赵国,脱离赵国的控制。
那时赵献侯刚刚恢复君位,见赵国在内乱中元气大伤,难以抵挡中山国,便以割让智邑(今永济)为条件,向魏国请求援助。
于是魏国便派吴起率军攻伐中山国。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翟璜的儿子翟靖,被此时担任中山国将领的乐舒所杀,且魏军无功而返。
乐羊的儿子乐舒,为何会在中山国担任将领呢?
这件事,就连中山乐氏一族的族长也说不清楚,据乐氏一族内部的猜测,乐舒大概是在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嫁到中山国时,作为沿途护送的一名魏卒前往中山国的,此后因为能力出众而被中山文王看重,成为了中山国的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魏国攻伐中山国的两位名将,乐羊也好,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