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忽难道不知道这事?小子侯确实很疑惑。
“卿以为郑忽为人如何?”小子侯再次问道。
嘉父低头思索了一会,这才道:“臣窃闻郑世子宽而爱人,能辛苦,有智力,掠蔡,灭温(苏子国也称温国),伐戎狄,皆其功也,恭敬谨孝,郑伯爱之,尽逐三公而立之,今其奔我,郑伯尚遣郑之良臣高渠弥伴之,其得志于郑国可知矣!”
小子侯默然不应。
……
“外臣送世子!”赵氏正堂内,微醺的赵公明执意要亲自相送郑忽。
“赵司寇止步,忽不敢受长者相送之礼!”
一番推托客气之后,赵公明最终从善如流,让他的儿子亲自送郑忽及高渠弥回馆舍。
待郑忽出赵氏府院,只剩下赵夙及一二侍卫扈从亲自护送郑忽,其余参与宴会且陪送郑忽的赵氏子弟尽皆回到正堂,默默的坐回原位,一言不发。
两刻钟之后,赵夙回到正堂。
赵公明喝了一口热汤,一改方才的微醺之色,精神颇为抖擞,而后扫了一眼在场的赵氏族人,开口问道:“二三子以为,这郑世子如何?”
“外貌庄敬,谦和而内刚,大国之君子也!”
赵公明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起身发表自己的看法。
“博闻退让,不以尊贵骄人!”
“厚重谨行,不耻于退败!”
“色恭遵礼,无淫志!”
……
陆陆续续,又有好多赵氏族人浅谈自己对郑忽的印象。
等所有人都说的差不多的时候,赵公明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儿子赵夙。
赵夙见状,起身冲赵公明和所有的赵氏族人拱拱手,这才道:“二三子之言皆是也,其人入则言笑晏晏,出则武步刚刚,吞吐志意,监察成败,远侔古人,建事立功,绰有余暇,虽遭一时之败,然汤有夏台之囚,文王有羑里之厄,皆不害于功成!”
“《易》曰:‘潜龙’,其是之谓乎?吾恐晋水小而浅狭,非可以容之也!”
这个评价是相当之高,高到惊掉一地眼球。
在场的赵氏族人,也知郑忽确实不凡,但他们是在没看出郑忽能不凡到如此程度。
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吧!
真不知郑忽给赵夙灌了什么迷魂汤,才能让他对其推崇到如此地步。
这是在场所有赵氏族人的共同想法。
赵公明对于赵夙的评价并不惊讶,老于世故的他,早就练就了一双瞧人的慧眼。
事实上,赵氏经历这么多大风大浪还能绵延至今,靠的就是家传的识人识时势的能耐。
“二三子以为郑世子此来,因何而来?”赵公明接着问道。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默默的垂下头开始思考起来。
郑忽遍访翼城的世卿大族,他们都有所耳闻,但从没听说过,他提出过什么要求。
而且他访问赵氏,感觉更像是朋友之间的普通拜访,很难摸清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唯有赵氏的二三族老,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猜测,他们这些人曾经从父祖辈的口中得知过赵氏是怎么在翼城扎下根的。
郑忽遍访翼城的世卿大族,其目的不言自明。
不过,这是赵公明用来考校小辈的问题,他们自然不会插嘴。
“窃以为,其人欲立足于翼也未可知!”良久,赵夙的话打破了堂中的沉默。
“欲立足于翼,何必辞官,何必请邑于陉庭?”赵公明再次反问道。
他想看一看,他这个儿子此时肚子里面究竟有多少水。
赵夙的前两个回答,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其实已经大致猜测出郑忽或许想插足翼城的军政。
想想看也知道,像郑忽这种人,打仗的本领不小,给司徒而不受,赐黄父而推辞,偏偏看中了陉庭。
陉庭不靠战争能夺回来吗?
话虽如此说,但他依旧没搞明白郑忽想要担任何职。
司马之职,即便小子侯愿意给,翼城的世卿肯定不会答应,这点郑忽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赵公明其实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既然知道郑忽的大致目的,下一步,他自然要在晋侯面前为郑忽求官。
这样一来可以和郑忽结好,算是提前投资,正如赵夙所言,他也不相信郑忽会一直困守在晋国这片土地上。
与郑忽结好,差不多就相当于与未来的郑伯结好。
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时正是风投绝佳时机。
即便失败了,他也没什么损失。
而且,赵氏和曲沃。。。。。。
后路也有。
既然这样,就没什么不能尝试的!
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才是赵氏赖以生存的诀窍。
“儿不知!”赵夙拧着眉毛,有些纠结,他心中确实也有些和赵公明差不多的想法,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
最终只能表示不知道。
赵公明叹了口气,也未再多说。
。。。。。。。。。
第213章 亡国之策()
转眼间,已至五月中旬。
郑忽来翼,也已经半个多月了。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造访翼城的各大世卿家族。
通过这段时间马不停蹄的拜访,郑忽在大致摸清了翼城虚实之余,也让他在翼城的上层露了一把脸。、
而小子侯在忍了半个多月之后,终究还是没有抵过心中的好奇。
在赵公明和几个家族的联合为郑忽求官之后,小子便借此名义,私下里遣人将郑忽招至翼城宫中,询问为政得失,以及可以胜曲沃之策。
通过观察,郑忽看的出来,小子侯更期望的是能从他口中找到一条战胜曲沃的对策方略,而非真心想向他请教翼城的施政究竟如何。
对此,郑忽也不得不感叹,身为一国之君,不思易政安民,而急功近利至此,舍本逐末,翼城真的是已经毫无前途可言了。
当初,周初立国,周公以敬天保民四字遍告列国国君,晋侯一系难道没有将这四个字传下来吗?
当然,这只是他心中的想法,自然不会表现出来。
相反,郑忽还大肆称赞了小子侯明理,知急,将来必可绪文侯之业。
好话既不要钱,又能使人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
一番称赞之后,郑忽这才表示,晋的问题在于,行伍不整,甲兵不修,置将不良,无大国之援。
这其实就是避重就轻。
小民已经被压迫到即将要反抗的边缘,你还想让人家给你流血流汗的去打仗,这可能吗?
压榨出来的财富都用来享受了,没钱怎么去修缮甲兵,上层贵族整日醉生梦死,谁想跑到前线去带兵打仗?
没什么实力,自家事都处理不了,是个大国,都不愿意带你玩。
这些话,郑忽自然不会说出来。
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郑忽又紧接着提出了四条应对方略,整行伍,缮甲兵,选良将,结大国。
这其实和屁话没什么区别,但问题是小子侯就爱听这些。
原因也很简单,统治阶级从来不会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他们醉生梦死,奢靡无度,肆意压榨小民,那都是应该的。
国家之所以会衰败,那是因为小民奸猾,不事生产,不知礼仪,不明教训,不能献血献肉,任由他们吞噬。
这才是统治阶级的普遍心态,他们只会觉得压榨的不够,从来不会满足。
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更是如此,他们心中会把除贵族之外的所有人当做奴隶来看。
并不是所有的奴隶主贵族都像郑忽一样,接受的是自由平等的教育。
小子侯如果真按照郑忽提出的策略推行下去,除了会更快加速翼的败亡之外,不会取得任何的一点成效。
而这,不这是郑忽想要的吗,不把翼城这潭水搅混了,他怎么从中得利。
只有翼城乱了,才能显示出他的重要性,届时,他再出来收拾局面,翼城的权力自然而然的就会落到他手中。
什么叫养寇以自重,这就叫养寇以自重!
接着,郑忽又为小子侯详解了这四条方略,充分发挥了他的忽悠能力,说的小子侯是心花怒放,将郑忽引以为知音,同时,也更加相信这四条方略是翼城真正的救时之策,如能用之,必可以灭曲沃而统一晋国。
小子侯很开心,郑忽很满意,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两全其美。
趁热打铁,小子侯自然要给郑忽授官,许郑忽以司马之位,让他专门负责整训军队。
这种既得罪上层贵族,又拼命压迫下层国人的事情,郑忽怎么可能会愿意做。
于是,郑忽坚辞不受,用的理由也很正当,用他的原话说。
“忽,流亡之余尔!蒙晋侯不弃,得一生养地,未立尺功,更无益于晋国,今晋侯骤拔之,而居高位,何以明赏罚,赏罚不立,则上下离德,上下离德则曲沃必趁之而伐我,忽虽不明,不敢因己而丧晋侯之德,晋侯勿复言!”
话说的是义正辞严,小子侯听着也很感动,止不住的称赞道:“子忽,真仁人也!”
然后接着又道:“子忽以仁惠我,我不可不以仁而报之,子忽虽不欲居司马之官,然司马之外,苟子忽有求,寡人敢不从命?”、
郑忽继续以德薄相辞,只不过语气听起来有点动摇,小子侯抓住时机,强行让郑忽必须得挑选个官职。
郑忽这才满脸不情愿的表示“若晋侯不弃,愿居大行人,为晋结大国之援!”
小子侯听完之后,当即应允。
非但如此,小子侯还觉得郑忽真是个好人,不愿居高官,也不愿要他手里面能控制的封地,而且还事事为他着想。
如果郑忽不是郑国世子,小子侯真想让郑国一直留在晋国,辅佐他统一晋国。
郑忽表现的这么懂事,小子侯自然也不能吝啬,投桃报李嘛!
“陉庭不服教化,寡人当为子忽择一善地而供养之!”
“君上好意,臣心领了,陉庭之为无道也,臣实知之,君上诚爱幸臣,不妨借臣以兵甲,臣欲再借他国诸侯之兵,并将伐之,还望君上允准!”
郑忽绝对是不会放弃陉庭的,小子侯控制在手的城邑中,除翼之外,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陉庭的。
左右不过是战一场而已,这对郑忽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郑忽还可以趁机在翼城的国人中扩大自己的影响。
一旦小子侯答应借兵,他就可以在统领翼人之时,充分表现出他爱兵爱民的一面。
这种做法,现在看来或许没什么大用,但当小子侯开始实行郑忽的政策,压迫国人的时候,郑忽表现出来的光辉形象就会被无限放大,翼人如果逃离翼城,那么优先的选择就是陉庭,即便翼人不逃,等到翼城出乱子的时候,让郑忽出来收拾局面,一定是在翼人中间呼声最高的。
大不了到时候请几个水军,有图有真相,由不得翼人不信。
这些都是郑忽和高渠弥商议好的计策,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为的就是给郑忽造势。
人好又能打,谁不喜欢?
“可!”小子侯没什么犹豫,当即答应了郑忽的请求。
。。。。。。
第214章 前倨后恭()
感谢书友sofia若冰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