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就是象征性的赏赐一些东西,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像白璧,锦绣这些玩意,就是卿大夫也拿的出来。
也就除了秬鬯,这玩意是天子专门赏赐给有功诸侯的一种酒。
是用黑黍和郁金酿造的。
像晋文侯曾经也得到过这种待遇。
《尚书·文侯之命》中就提到“用赍尔秬鬯一卣”。
意思就是奖励晋文侯秬鬯一卣。
但就这一点来说,赏赐还算过的去。
算是天子承认晋国统一功绩的一种表现。
在整个晋国历史上,能得天子赐秬鬯也不过唐叔和文侯两人而已。
晋侯生能到这样的褒奖,就是把晋国丢了也可以无憾了。
当然了,这是郑忽的想法。
褒扬过晋侯生,接下来自然就是郑忽了。
这是毋庸置疑的。
虢公前来的主要任务不就是这个吗?
不满足郑忽的胃口,别说是天子,就是虢公也寝食难安!
郑忽与梁、芮、魏三国罢兵言和的事情他可是听说了。
作为第一个退出五国联合的国家,万一郑忽兴兵攻打虢国,虢公可不确定梁、芮、魏三国会帮助他。
幸好他说服了天子。
“朕闻创业之君,必须股肱之臣;守文之主,亦赖匡佐之辅。是故唐叔以九宗彰受命之功,文侯依徒众攻叛逆而享中兴之业。郑世子忽载昭明德,应期作辅。式是百辟,总齐庶事。内摧寇虐,外静奸宄,日昃忧勤,劬劳夙夜。德声光于上下,勋烈施于四方。深惟大议,首建明策,权定社稷。。。。。。”
不得不说,天子虽然对郑忽十分反感,但是面子上的功夫还是做的很到位的。
这一番吹捧,若是换个脸皮薄的人,早就脸红到不行了。
这应该历史上第一次把窃国说的如此清新脱俗。
天子能不知道郑忽怀的是什么心思?
说郑忽窃晋的心思路人皆知,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只要不是个傻子,都差不多能猜的出来。
只不过郑忽表面功夫做的很好,多少会留给别人一点幻想。
“看来天子是彻底低头了!”郑忽心说。
无怪郑忽这么想,就天子这一番褒扬他的话出去,绝对能引起轩然大波。
什么时候窃夺其他国家的政权也能得到天子如此的褒奖了?
这不是在鼓励乱臣贼子么?
如此一来,要周礼还有何用?
天子其实也是没办法。
不褒奖一番,干巴巴的直接授予郑忽执政之权,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褒奖吧,就郑忽这个德行,实在也不配。
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把郑忽当成没有异心匡佐之臣来赞扬。
举唐叔文侯的例子,也有稍微敲打郑忽的意思在内。
若万一哪天郑忽真的把晋国完全占为己有,天子也有话说。
可以把锅都推到郑忽身上,让郑忽蒙蔽了之类的。
郑忽对此完全无所谓,他也听出了天子警告之意。
对忠臣来说,是褒扬,对逆臣来说就是警告。
郑忽肯定不是忠臣。
不过,有什么用,举唐叔文侯的例子,他就会羞愧吗?
太天真了!
他要是真有羞愧之心,他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重要的是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其他的,随天子怎么说去吧!
。。。。。。
第331章 大结局()
得到了天子诏命之后,郑忽开始名正言顺的在晋国推行他的融合方略。
之后的两年,晋国一直都风平浪静的,郑国也是。
郑忽和他老爹郑庄公都在致力于晋郑之间的融合。
这件事是极端重要的。
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
一旦成功,郑晋合二为一,郑国的实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郑国虽然和齐国达成协定,出兵帮助齐国攻灭纪国,但齐国这两年暂时也没什么动静,好像是在积蓄力量。
攻灭一个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齐国的谨慎也可以理解。
宋、鲁两国自从和郑国达成和解之后,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国内。
而且两国之间的关系变的更为紧密了,不仅是因为之前两国结成同盟对抗郑齐,更因为鲁桓公娶了宋女。
能娶到宋女,也算是一桩不错的婚姻,像《诗经》上就称赞道:“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这桩婚姻能让鲁桓公多活几年也说不定。
蔡侯也确实跑到了南方重新立国,据说还已经在南方的小国之间开始展露头角了。
卫国更不用说,卫宣公自从娶了夷姜之后,日日沉湎于造人大业。
从郑忽接到的消息来看,夷姜已经为卫宣公生了一子一女,不过年纪还小,暂时对公子伋造不成多大威胁。
总之,这两年,中原国家沉浸在一片和平之中。
当然,这只是从整个大的方面来说,小的摩擦和矛盾从来不会缺席。
就拿郑国来说,原来苏子国的盟、向两邑背叛郑国,又重新投入了王室的怀抱,郑庄公派遣原繁领兵前去讨伐。
最终的结果则是,天子无奈,只好把这两邑的民众迁往王城。
其他的非中原国家,也就楚国比较活跃。
郑忽得天子诏命的第二年,也就是鲁桓公六年,郑庄公三十八年,楚国和随国差点打起来。
随国作为周王室安插在江汉之间的重要钉子,楚国向来看随国不怎么顺眼。
不过,现在随国的实力也不算弱,有众多的小国依附,而且随侯还有贤臣季梁,楚国不敢轻举妄动,这一次算是稍微试探一番。
风平浪静的时期也就这两年而已。
从第三年,也就是郑庄公四十年开始,列国之间的局势就开始变的有些微妙了。
先是郑忽率军伐茅戎,至于原邑,打通了晋国通往郑国的道路。
而后郑晋联合出兵,灭东山皋落氏,北逐赤狄,一直打到黎国附近,这才收兵。
齐国开始向纪国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暂时还没有请求郑国的援助,不过,距离郑国出兵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因为纪国拉了个帮手,那就是鲁国。
而宋国则是对郑忽在晋国执政的事情非常不满,已经在暗中联络其他国家,准备反对郑忽的窃国之举。
响应宋国的大国,暂时只有卫国。
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卫和郑国接壤,一旦郑国足够强大,他们肯定没啥好果子吃,联合起来反对郑忽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也是在这一年,楚国和随国干了一仗,随侯轻信少师之言,差点没被楚国当成祭祀品带回去。
熊通不满天子不给楚国晋爵位,自尊为王,号曰:“楚武王”,与随国结盟后退兵。
经此一战,随国元气大伤,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彻底落入下风。
郑庄公四十一年,齐国出兵攻打纪国,郑庄公出兵协助,在纪都城下,齐郑联军大破纪鲁联军,纪侯败逃,遣使乞和,齐侯不许。
之后,宋国联合卫国、鲁国以及淮泗小国以郑忽专晋国之政的理由攻打郑国,要求郑庄公将郑忽从晋国召回,还政与晋侯。
几国之所以没有前去攻打晋国,完全是因为晋国的距离太远,劳师远征,很难取胜,所以,这才攻打郑国。
郑国与卫、宋是结怨已久,如此一来,也容易调动国人的报复之心。
宋、鲁、卫等国的要求,郑庄公自然不会、也不可能答应。
大战一触即发。
几国联军沿着汜水进攻郑国的腹地。
郑国先败后胜,与驰援的晋军一道在函陵山,大破几国联军,联军溃散,死伤过半。
郑忽亲自率军乘胜追击,连克宋国新里、老丘、黄池等五邑。
而后又挥师入卫,收匡、蒲、訾娄、宛濮四邑而还。
此战之后,郑国声威再次大振,列国无有能出其右者。
于是,郑庄公和郑忽商议之后,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楚国和邓国打了起来。
原因是,巴国想通过楚国和邓国建立友好关系,楚国派使者领着巴国的使者前去谒见邓侯,却没想到到了邓国南部边邑鄾邑的时候,鄾人把巴使和楚使都杀了。
楚国派人前去责备邓国,邓国不承认过错在自己身上。
有鉴于此,楚国和巴国只能选择自己讨回公道,两国联合进攻邓国的鄾邑,邓侯派人来救,楚、巴两面夹攻,邓师大败!
郑庄公四十二年,也就是鲁桓公十年,天子手下的士卿发生内讧。
起因是虢公在天子面前说大夫詹夫的坏话。
詹父得理不饶人,以王师攻打虢国,虢公逃到虞国避难。
郑忽借机向詹父表明愿意为王师前驱的心意。
其实,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灭了虞、虢两国。
郑忽如此“好意”,詹父又怎么会拒绝?
就这样,郑忽带领的晋师和詹父带领的王师一同攻打虞国。
最终,詹父执虢公归王室,郑忽则率兵攻灭了虞国。
灭虞之后,郑忽打着天子的名号挥师入虢,虢公都已经被带走了,虢人面对郑忽这只打着天子旗号的军队哪还有什么抵抗之心,虢国被郑忽轻而易举的灭掉。
而后,郑忽带其子进返回郑国。
至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郑忽知道,留给他老爹的时间不多了。
他老爹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
换句话说,他需要提前回到郑国熟悉一下政务,顺便陪他老爹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
而他的嫡长子进,也已经六岁多了,是时候告庙,确立其嫡长孙的地位了。
不仅如此,和列国缠斗了这么久,郑国越战越强,郑忽觉得他有责任来帮他老爹在死前完成半辈子所追求的夙愿,那就是称霸。
在历史上,郑庄公也是在死前完成的这一夙愿,只不过响应其号召的只有齐、卫两大国而已,所以,只能算是小霸,和齐桓公等人的称霸根本没办法相比。
不过,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有了郑忽的介入。
郑忽入郑之后,便把称霸的事情提上日程。
他遣使至齐、卫、鲁、宋、陈等中原大国,其他的一些小国也没放过,甚至还派人通知了天子。
与之约定,会盟于郑国恶曹。
郑庄公四十三年春正月,郑、齐、卫、陈、晋五大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比如晋国周围的梁、芮等国,郑国原来的盟国邾国等一些国家的国君齐聚郑国恶曹,天子派遣周公作为使者参与了这场盟会。
参与这场盟会的各国国君一致同意郑国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方针政策。
盟约是郑忽拟定的。
基本上是照抄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
最主要的大概有六条。
首先第一条,自然是尊王攘夷。
接下来的,和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一般无二。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最后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