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雍凉的异族积极的参与进这商贸的洪流之中不说,关东的世家也找到了新的生发门路。由此,异族对季汉的侵略性明显降低。世家对政府清查户税以及各种限制世家的政策,虽然还是很不爽,但却没有集体决死抵抗的想法。

    所以,这条商路对于季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敢阻断这条商路,那真的是抓到了季汉的痛脚。因此,刘谌才对关彝说,咱们这次出兵,是不是派兵多一点?

    “陛下,厭哒人的战力肯定不弱。不过我们的将士现在全部完成了换装不说,战马的更新也基本完成了。所以,我们的战力也是很强的。再说了,西域那个地方,主要的问题是水源太少,这派出的兵马多了,后勤都要把我们自己压垮。”

    “嗯,朕以前亲自去过一趟西域,大司马说得有理。那就这样吧,我大汉出骑兵两万,雍凉各部族出兵一万,西域各国出兵一万,再加上司马家的一千人。合计四万一千人。”

    如果说厭哒人阻断西域商路,只是让季汉觉得有点痛的话。那对于和库尔善等商人合作不久,整个家族刚刚扭亏为盈的司马家来说,那简直就是生死存亡了。所以这一次出兵,司马家的态度非常积极,简直就是倾其所有。司马骏、司马伷、司马泰等有战场经验的司马家人们,全都积极的披挂上阵了。

    “大司马,萨珊那边联系得怎样了?这厭哒人可是在后来拖垮了整个波斯帝国啊。他们这次就不倾其所有?”

    “哈哈哈,陛下。这是以后的历史,现在的波斯人不知道啊。”

    “呃是朕糊涂了。看来这一次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陛下请放心,马仲英定然不辱使命。若是真的有个万一,没的说,到时候臣亲自走一趟便是了。”

    “呵呵呵,想来还不用劳动大司马出马。”

    “臣也是这样认为的。陛下,若是这一次成功击垮了厭哒人,为了永绝后患,是不是开始新的分封?”

    “大司马的意思是,将我刘家宗室或者功臣分封到西域西北的河中地区?”

    “然也,陛下。厭哒人入侵,而波斯人最近几年却在不断的更换沙中沙,同时他们还要面临西边罗马人的挑战。这国势可以说不可逆转的衰弱了。趁着这个机会,把皇室宗亲分封到河中,数十年之间,应该能够站稳脚跟。由此,也为我大汉的丝绸之路形成一个保障。”

    “嗯大司马言之有理。朕以前觉得司马家的亲戚们都是废物。可是最近一两年,司马家却振作得很快。相反,随着我大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我刘家的亲戚们却开始有点废了。也好,朕待会就去问问甘陵王叔的意思,想来他这样的人,可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空头王爷。”

    “甘陵王是有大才的人,若是陛下给他这样的机会。想来他是愿意抓住的。”

    “嗯,大司马,既然说到这里。朕还有一个问题。”

    “陛下请讲。”

    刘谌抓起身边的几道奏折:“这是两三个月前朕收到的几道奏章。都是说什么我大汉现在国力强盛,东吴在孙皓的治下民不聊生。故而应该马上举大军南征,以此统一华夏什么的。呵呵,其实这些家伙朕也知道,其身后的世家都是经营瓷器、漆器的。这些东西太过于笨重了,走陆路销售得不偿失。所以,他们急于打通海路。东吴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就极为碍眼。”

    “哈哈哈陛下圣明。”

    “可是最近朕又接到很多奏章,都是劝朕发兵南征的”

    “嗯,由于厭哒人阻断了陆上商路,所以这些家伙对海路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了。”

    “正是如此啊。大司马,这有点像后世政府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感觉呢。”

    “陛下觉得这样不好?”

    “不,挺好的。正如大司马以前教导朕时说的,一个民族的精英阶层变得有侵略性,其目光不再局限于脚下的土地,而是放眼世界的话,便是这个民族腾飞的开始。朕其实挺高兴的。”

    “所以陛下想要伐吴?”

    “嗯,孙元宗那个家伙近两年安静得很,这不符合他的性格。朕有点拿不准他到底要干什么。”

    “呵呵,淮南拿下后,会稽世家忙着搬家。孙元宗忙着整合会稽郡,他这时候哪有精力来对我们进行试探?而且最近两年,东吴境内连发水患,国内可谓是民不聊生,这时候他怎么敢发兵?”

    “就是啊,大司马,东吴这会水患丛生,我们要不要?”

    “陛下,臣以为,还是等个两三年吧。最近这两年,臣的计划是,其一,消灭厭哒人,稳定西域商路。其二,推广各类书籍,为一年后的科举做准备。而且陛下,过早的拿下东吴,开拓海路后。会造成西北的迅速衰落,这对未来分封诸王到西北是不利的。而且臣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用了各种手段。这西北的异族部落基本已经开始瓦解了。但是他们完全融入我大汉之内还需要一点时间。如果这时候因为海路的彻底开通,导致西北商路的衰败,臣这么多年的辛苦,那可就全都白费了。”

    “原来如此,是朕太心急了。也罢,伐吴之议,全部留中。大司马觉得什么时候适合伐吴,朕就什么时候发令。”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

    

第五二一章 长远的布局(二)() 
“西征厭哒人的事情,就这么定了。子连(兵部尚书田续),还请早点完成粮饷、器械、民夫的准备和调度。让仲英尽快出兵。”

    “喏,下官已经在开始着手办理此事了。最多三天,长安的兵马就可以出发。只是大司马……”

    “怎么?”

    “自我大汉开始收购羊毛并教给异族青贮饲料技术以来。雍凉的异族已经大大减少了马匹的饲养,那里的精壮纵马奔驰还是没啥问题的,只是这战力?”

    “这个无妨,征召他们,本来就是为了少征召我们汉人自己的民夫。以后我们的对外征战,打仗的事情必须以汉人为主。但是后勤服务这些东西,可以交给异族。如此,才能保证我汉人不会因为强大而堕落。”

    “喏,下官明白了。三日之内,大军定然能够开拔。”

    “嗯,方伯,长安的这支军队计划由谁领军?”

    “若是大司马无异议,下官准备让子纯(姜素)领军。子纯在东征结束后进入五丈原学院学习也快两年了,这时候应该出来做事了。”

    “善,大将军的恩泽,关彝一辈子不敢或忘。趁着这次出征,给子纯弄点战功,早点把少将给升上去。”

    “哈哈哈~~下官也是这么想的。”

    到底是为大汉鞠躬尽瘁了一生。所以季汉军方上上下下都对姜素这位姜维的独子极为关心爱护。皇帝刘谌因为自己年纪不大,所以孩子们都还小。因此直接找了甘陵王刘永做媒,把安平王刘理的女儿许配给了姜素。刘理的正妻是马超的女儿,马杰的姑妈。因此,把姜素派过去给马杰做副将,相信两人会配合得很好。

    厭哒人未来的战力当然是极为可观的,不过现在的厭哒人,因为西域商路的繁盛,提前了近百年南下。这少了百年的积累可不是说着玩的。所以关彝对这一仗的胜利很有信心。因此,故人之子,能关照还是要关照的。

    说完了西征的事情后,关彝对樊建道:“长元公,你分管礼部和兵部。昨日彝在宫内和陛下讨论国是的时候,陛下有伐吴之意。这件事情,可得早些开始准备了。快则两年,慢则三年,我们应该是要伐吴了。”

    作为昔年诸葛亮丞相府故人里还活跃在季汉政坛的最后一人,樊建这时候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自己心里很清楚:他能够坐在这么高的位置,其实只是关彝需要他的存在来安抚已经凋零得不像话的荆州派老人的心。

    所以,关彝说到这个话题后,樊建微微一笑:“此事,我已经安排子连开始准备了。”

    “大司马,兵部已经拨款两亿钱给了永安。计划新造楼船五百艘,斗舰一千艘。另外,兵部也发令给全国各大铁厂,让他们加速生产各类板甲和新式钢枪、钢刀。有多少兵部买多少。”

    “哦?”关彝转过身对着糜照道:“伯耀兄,你划了多少钱给他?”

    “不多,每年二十五亿而已。”

    “哧~~二十五亿,还每年?这还不多?”

    “真的不多啊,子丰。现在国家一共才十三万常备兵,就算子连现在在为以后伐吴时大扩军之后的军备做准备。但现在不用养那么多兵,光是购置装备能有多少钱?相比起来,礼部和工部才是花钱的大头!”

    “这倒也是。”关彝点点头:“子连啊,永安那边的造舰计划,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若是司闻曹能够有效的保证造船厂不受东吴典校的袭扰,最迟明年,就可全部完成。”

    田续说出这话后,吕雅苦笑着站了出来:“大司马恕罪,由于永安的造船厂同时开工的船只太多,由此造成船厂的规模变得极大。虽然前将军(张遵)也加派了兵力看守,但司闻曹还是觉得守御起来力不从心。”

    “这还真是难啊,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这样吧,子连,你的工期不要那么赶。本官现在明确的告诉你,两年之内不会伐吴。所以,你可以缩小一下船厂规模。另外,大舰建好之后,不一定还得继续囤积在永安嘛。可以逆流而上,到江州这些地方安置。”

    “喏,下官明白了。马上着手办理,尽量不用仲乐为难。”

    说完了兵备的事情后,关彝转过身来对诸葛京道:“行宗,本官听说你开列了一个极为夸张的蒙学建设计划。把伯耀都给吓晕了。有没有此事啊?”

    作为诸葛亮唯一的嫡系后人,诸葛京在季汉朝堂里的地位比起姜素来只高不低。早年刚刚入仕的时候,因为和他父亲诸葛瞻一样,顶着“无敌”光环。这做事情多少显得有些操切和霸道。

    好在到底是在朝堂里出仕很多年了,诸葛京这会儿也稳重了不少:“大司马,下官确实列了一个蒙学扩建计划。但这个计划也不像户部尚书说的那样夸张。不过是想一县一蒙学而已。”

    “啥?一县一蒙学?而已!”虽说关彝作为穿越者,经历过一镇一中学,一村一小学的时代。但在这么一个时代,要把蒙学推广到各县,还是太夸张了一点。如此计划,绝对是中古时代国家的财政承受不起的。

    “大司马,下官是这么想的。现行的一郡一蒙学,除了固定的拿出部分名额照顾烈士子弟外。其他的名额其实基本都被世家、官员所瓜分了。和九品中正制比起来,一郡一蒙学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四五十家顶级世家掌控全国仕途,变成了两三百大中型世家掌控仕途而已。普通的百姓,便是那小孩天资聪颖,但由于交通不便,名额有限。仍然得不到教育的机会。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再加上大司马两三年后准备实行的科举。其实,仍然无法改变世家垄断仕途的现状。”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教育这个东西,从古到今,真的就都是这样啊。

    君不见,明朝276年里,通过科举一共录用了两万七千余名进士。但是这些人里,官员的子弟占了七成,大地主大富豪的子弟占了二成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