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蜀汉的复兴-第3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不见,明朝276年里,通过科举一共录用了两万七千余名进士。但是这些人里,官员的子弟占了七成,大地主大富豪的子弟占了二成七。真正的普通中小地主或者经济比较良好的市民、农民的子弟,不过三分而已。

    即便是后世,教育是普及了。但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已经开始越来越明显的集中在了不同的学校或者不同的班级。

    人,生而不平等。诸葛京想要尽可能的把公平教育的机会带给每一个人,嗯,想法很美好,但绝对不可能实现。

    不过,虽然绝对不可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去做,不去努力了:当年诸葛亮对北伐的成功与否,或许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还有点希望。但是后来那就是彻底的绝望。但即便如此,难道他就没有努力了吗?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何等的悲壮与伟大。

    “大司马,下官也知道国家的财政无力长期支持如此规模庞大的蒙学。所以下官的想法是,国家先出钱修建县级蒙学。以后招生的时候就讲清楚,蒙学,不管是郡级还是县级。入学全部都要收费。国家补贴一部分,私人也承担一部分。如此,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人开蒙,让更多人的未来有所希望。”

    “……行宗的良苦用心,如此,你就放手去做吧。国家,嗯,伯耀,其他的我不多说,反正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成,一文不少的划给礼部。由此带来的其他部门经费不够的问题,我们再想办法去克服……不过行宗,礼部由此必然是廉政公署的重点检查对象。若是出了贪腐……”

    “大司马放心,若是每县一学的计划得以施行。这摊子铺大了,下官不敢保证礼部每一个官员都是清廉的。但下官敢保证的是,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太多,而且,一旦发生,下官一定给大司马和诸位同僚一个清楚的交待。”

    “善,诸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唯有尽可能的推广教育,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有长远的未来!”

    

第五二二章 长远的布局(三)() 
在划走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后,诸葛京心满意足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下一位吃钱的大户,工部尚书孙刚可就满脸苦涩了。

    在完成了新一轮强力清查户税之后,季汉政府掌控的人口前所未有的上了千万。但是,这点人口,和两汉强盛时期的三千万以上的人口(这是指政府控制的人口,两汉强盛时期全国总人口不少于五千万)比起来,仍然是不够看的。

    人口有限,无论穿越者再怎么努力发展商贸,这赋税终究还是有限的。

    现在,户部预估今年的财政收入,最终大概是钱一百三十五亿,这比起西汉宣帝时期,国家年收入为一百一十五亿已经高出了很多:宣帝时期国家掌控的户口已经接近三千万了啊。

    (宣帝时期的一百一十五亿怎么花的呢?皇室二十亿,文武各级官僚士兵一共二十亿。剩下的就是临时性支出。)

    所以,在拿下东吴之前,这点收入,近乎于极限了。

    这一百三十五亿里,二十五亿给了兵部。另外,文官系统的俸禄、办公费等,固定的是二十亿。皇室那边,由于刘备的儿子比较少,季汉立国到现在不过五十多年,子孙繁衍也很有限。皇宫里的刘谌也很节约,宦官宫女啥的人数很少。再加上刘谌在复兴社还有分红。所以倒不用给的太多:每年十亿。

    不过呢,虽说太上皇正朝着作死的方向滚滚前进,每年花的钱越来越多。但就算刘禅挂了,这笔钱省下来了。可是刘家子孙的繁衍,也会导致皇室这一块的支出会越来越多。

    现在关彝嘴巴一张:每年财政收入的三成给礼部。那就是四十多亿不见了!

    如此算下来,这张一百三十五亿的大饼,只剩下了三十九亿五千万。

    这点钱当然不可能全部给工部,国家每年总得有点储备资金是不?毕竟这世道并不太平,天灾**并不少见。更不用说国家还得存点钱准备两三年之后的南征。

    但是工部的工作也很繁重啊。

    “兄长……”苦笑了一下之后,孙刚站了出来:“工部这边,若要按照兄长三十年铺路计划完成相关工作,每年,至少三十亿,真的不能再少了。”

    “定烈,这不行的。”站出来说话的是糜照:“国家多少还得留点钱应付其他的东西。比如地震、水灾、旱灾等发生后,国家总要救灾吧?”

    哎,几年前东征的时候我还在说不用过算着钱粮打仗的节俭日子了。怎么现在钱又不够用了呢?啊,是了,是我要求太高了,居然妄想普及蒙学教育,居然妄想把水泥路面铺设到全国各地。而且还加强了审判机关、检查机关、宣传机关的力量。还要给军队全面换装……这些东西,实在是超过这个时代的承受能力了。

    “定烈啊,为兄是这么想的。嗯,每年给你十五亿怎么样?”

    “呃,兄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小弟只有在铺路方面省钱了。按照工部的规划,现在的水泥官道,路面宽度是一丈七(四米),厚度是一尺三(30厘米)。如果国家实在困难,给不出足够的经费。那小弟只有把路面宽度全部缩窄到一丈二,厚度缩小到一尺。”

    古代的大型车辆,加上轮毂的长度,一般都超过了两米。四米的路面宽度,错车都有点困难了。若是缩窄到不足三米……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内世家越来越多的把资金和人力投入商贸。未来的官道上,肯定是车辆出入频繁,而且载重车辆会越来越多。所以一开始,关彝做的规划便是直接把官道铺设到四米,就是要保证最起码的双向前进不至于连车都错不开。

    “这样吧,定烈。铺路的时候呢,水泥路面还是按照你新提出的标准进行铺设。不过路边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严禁各路商贩紧贴路面修筑各类房屋。如此,等到以后国家财政好转,我们才有可能重新扩建路面。至于路基的厚度,这个可不能减啊。”

    “但是兄长,这样的话,钱还是不够。”

    “还不够就把三十年计划改为五十年。嗯,你先全力修筑雍凉这边的官道。未来我们拿下东吴后,海贸肯定兴盛。到时候西北这边若是不想就此衰败,只能是靠物流的速度与海贸的大量载货相抗衡。所以西北的官道在三五年之内,一定要从长安延伸到葱岭,否则西北就会因为商路的衰败而衰败。到时候我们对西域的掌控就会迅速衰减,而凉州的各种叛乱也一定会再次此起彼伏。嗯,这么说起来,关东和益州暂时减缓官道修筑,对西北的保护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小弟明白了,那便如此吧。工部的铺路计划,首先保障西北。”

    ……

    散会了,待得总理府和大司马府的官员们全部离开后,屏风背后,关复和关辉两个少年走了出来。

    两府联席会议,是决定一个国家大政方针的最高会议。参加这样的会议,哪怕是旁听,也是能够迅速增长政治经验的。所以,关彝在这里稍稍动用了一点特权,每次都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在屏风背后旁听。这算是为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做准备了。

    再一次对刚才的会议内容进行复盘,对两个儿子进行谆谆教导后,关彝长叹了一口气:“檀奴儿、安奴儿,你们在龙首原学院的学业,可能不得不提前终止了。”

    “父亲大人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办吗?”

    “嗯,昨日为父在皇宫内和陛下商讨国事,只觉得陛下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强势了。哈,陛下掌国日久,有这样的变化,那是理所当然。可是为父也必须要为我们关家的未来做一些打算了。”

    “陛下是要收回父亲手中的权力吗?”

    “这个倒是没有的,不过这权力,迟早都是要交回给陛下的。但是在那之前,我们关家必须要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天家无情,为父可不能把我们一家老小的性命寄托在皇帝的仁慈上。”

    “……请大人示下,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为父在去年就已经派出小七、大头等几个家将去了青州东莱郡的东牟县。在那里买下了一大块沿海港湾和附近的几座山头。小七前些时候来信说,现在东牟的船厂已经建设完毕,各类木材也已经到位,可以大批量造船了。”

    “父亲的意思是,我关家最终还是要远走海外吗?”

    “那你想怎么样?”

    “父亲对这个国家的功劳,早就是皇帝无法酬功的,为什么?呃……父亲见谅,虽然父亲已经多次跟我们讲过篡位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关家的伤害。但是孩儿还是……”

    “哈哈哈哈~~岂止是你们舍不得啊。这个国家,在为父的手中一点一点变得兴盛,为父也舍不得就这样把他交给别人啊!为父也想跨出这一步,做君临天下的一代圣君啊!可是,人啊,终究得自律。这一点,丞相做得到,大将军做得到,为父,也能做得到!”

    “父亲!……好吧,请父亲示下,孩儿们要如何做?”

    “为父已经和你们三爷爷说好了,我们关家的所有家将、佃农、家奴,全部往着东牟转移。这种转移过程无需遮遮掩掩,陛下看到了只会觉得心安……你们去了东牟后,先熟悉当地水文,招揽当地渔民,按照大汉现行军法训练我们的私兵。然后等到风向,潮汐都很有利的时候,就东渡倭国!”

    “倭国?父亲,那里就是我关家未来的封地吗?是不是太小了一点?”

    “那里只是一个跳板,我们的未来,是横跨太平洋,去寻找殷商在美洲的后裔!”

    “太平洋?美洲?”

    “是时候跟你们讲一些最隐秘的事情了,跟为父来吧。那栋府内的独立小楼,你们不是一直都想进去么?”

第五二三章 第一次科举(一)() 
西元277年,汉归元六年三月,位于长安南郊的,可以容纳两万多观众的朱雀体育场竣工了。

    这是穿越者驾临这个时代二十年来,修建的最接近现代的超大型建筑物。

    不过,这座建筑物竣工之后,第一次使用。却不是任何体育比赛,而是拿来做了考场。

    在276年的下半年开始,季汉政府就组织下面十一州近百郡进行了初考。

    初考的报考条件很宽松:凡家世清白,其所在家庭每年为国家缴税超过三百钱且持续缴税超过两年者均可报考。

    因为如此宽松的条件,以及考上了就能做官的诱惑。所以,初考的报名人数达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十二万!

    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家伙属于字都不识几个,纯粹来碰运气的。所以,初考非常有必要。

    但是为了避免世家再一次借科举的名义把持仕途,所以初考的题目也很简单。

    就两项。其一,填空。把论语这样的经典印在考卷上,上下文之间空出一句话,把对应的语句填上去就可以。其二,数学。而且是整数范围内的加减乘除法。

    两项总分两百分,不设录取比例,你拿到一百二十分就算合格。

    总之,很简单。但是就凭这两项,就足以把十二万报考人员中的绝大部分拒之门外。

    到了277年的一月,各郡的考试结果出来后。得分超过一百二的,只剩下了一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