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2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烺和朱慈炤接进宫以后,朱慈烺与他虽未深谈,可他大致明白长兄的心意,对于自己以不大光明的手段夺了本属于他的皇位,也毫无怨言,现在这般表现,难道是要在群臣面前为他做足面子?

    心里叹息了一下,天家无亲情,哪怕骨肉至亲,一旦君臣有别,想要再如往常那般随意,也是奢求了。

    “皇兄,我虽登帝王之位,但在朕的心里,从未将皇兄当过臣子,我的心里还是希望皇兄能将我当作北都紫禁城里面那个喜欢跟在皇兄身后,死缠烂打让皇兄陪我玩的小弟,皇兄不管需要什么,只要我能做得到,小弟就算倾全大明之力也一定为皇兄办到,只求皇兄与小弟的亲情不要因为君臣之别而淡化才是。”

    朱慈炯的这番话,众臣无不动容,天子这当真是厚此薄彼啊,孝陵里面,四大亲王,十三郡王,上百宗族,那个不是你朱慈炯的亲族,这相比之下,当真是天地之差、云泥之别了。

    朱慈烺也有些感动,但还不至于被感动冲昏头脑,皇帝的话,有时候听听没什么问题,但要是真的当真,那没准就就是大错!

    不过朱慈炯都这么说了,如果朱慈烺还一如既往那般恭谨,只怕他与朱慈炯之间的兄弟之情反而要淡化不少,故而朱慈烺直接说道:“臣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的风浪,也看明白了不少的人与事,所以想要安定,娶妻生子,就请陛下在这金陵城内赐臣一座府宅,让臣能享受一下十里秦淮的繁华之气,余愿足矣。”

    朱慈炯直到此刻才算真正明白了朱慈烺的心意,原来朱慈烺从头到尾都没有放下心结啊,这个心结不是他篡夺了帝位,而是他担心自己对他始终不曾放下猜忌和防范之心,所以为了让自己彻底安心,情愿不去就藩,称孤道寡,而是甘愿被困在这金陵城里做个闲散王爷,醉生梦死、逍遥一生。

    这倒是与福王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福王是一心想回洛阳就藩,离他朱慈炯越远越好,而朱慈烺则是为了安其心,想要蹲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朱慈炯一片真心,朱慈烺却不敢接受,说起来真算是皇室兄弟之间的悲哀

    朱慈炯虽为帝王,但却没有办法解开朱慈烺的心结,想要解开朱慈烺的心结,唯有用他的真心加上时间慢慢去改变,这一点操之过急,只能是适得其反。

    “这几年委实是苦了皇兄了。”朱慈炯感叹道:“不过,皇兄的年纪不过二十出头,此刻就想着嘻戏玩乐,未免也太早了些吧,这样吧,朕便在这金陵城里为皇兄兴建一座王府,皇兄这两年就住在金陵,散散心调节调节心情,看上谁家的姑娘,朕为皇兄主婚!”

    “臣谢”

    “好了,别臣不臣的了。”朱慈炯果断打断朱慈烺话头道:“不过朕可只给皇兄一年逍遥时间,如今大明天下诸事繁杂,百业待兴,朕与皇兄还有永王弟弟,三兄弟同心,其力岂能不断金!”

    朱慈烺默然不语。

    “一年之后,不管皇兄愿不愿意就藩,就权当是替朕走一走这大明天下,看一看祖宗给我们兄弟留下的壮丽河山,巡察天下不法,惩治奸恶之徒,关内关外,需要皇兄替朕监督把关的地方何其之多,皇兄想要偷懒,朕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一席话里,满满都是诚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朱慈烺就算再谨慎也不免动容。

    至于朝臣已经开始为孝陵的哪群倒霉鬼开始默哀了

    此间毕竟是大殿,此刻正值朝会,兄弟之间叙旧显然不太合适,朱慈炯让朱慈烺出来,其中藏着的意思也远没有朝臣想的那么复杂,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让朱慈烺从隐藏的角落当中走出来,仅此而已!

    朱慈炯伸手在永王的脑袋上揉了一把,满满的都是宠溺,看到朱慈炤,朱慈炯就不由想到在北都那个一直跟在自己身后,不停闹着让自己陪她玩的小昭仁,那个古灵精怪却又很是懂事的皇室小公主。

    历史上,甲申国难的那一夜,崇祯皇帝为免皇室女子受匪贼侮辱,为朱明皇室蒙羞,不但赐死了周后,还亲提三尺长剑杀入后宫,斩杀一干妃嫔,亲手刺死了昭仁公主,让这朵美丽的皇室小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属于她的夺目光彩,便枯萎凋零。

    没人觉得崇祯的做法有什么错的地方,虎毒不食子?崇祯这么做,是想让他的女儿与妃嫔有尊严的去死,而不是屈辱的活着,遥想当年开封城破,宋徽宗的皇室女子被金国掳掠而去,哪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后宫佳丽,哪些曾让无数百姓艳羡的帝姬娇花,成为了金国虎狼肆意凌辱的对象,当她们被压在哪些禽兽身下的时候,难道不曾想过,如果当初死了,是否好过如今屈辱的活着

    如今他可以光明正大的让朱慈烺和朱慈炯站在大殿之上,那是因为人人都知道,甲申之时,太子与永王并未被崇祯诛杀,而是托付给了成国公,最后下落不明,所以之后的哪些事情,可以任由朱慈炯去编造。

    但崇祯帝还是朱慈炯的母后,懿安皇后,还有那个已经八九岁的小昭仁,世人皆知已死,即便是史书之上都有明确的记载,朱慈炯若是想要他们回归,不是不可能,而是自身要承受无比巨大的压力和质疑。

    崇祯活着,朱慈炯奉伪诏即位,属于篡位,这在儒家学说还充斥朝堂的现在,无疑将成为朱慈炯帝王生涯当中的巨大污点,就如同大明成祖,一样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但是他篡夺了侄子的皇位,就是他在历史上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

    朱慈炯篡的是他父皇,是太子亲哥的皇位,这个污点比起成祖更黑,哪怕他不在意,他也知道,想要光明正大的让崇祯帝后回归,起码也是三五年内无法做到的事情

第四百八十六章政绩(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朝历代的君王,朝堂上的腐儒一直以为,想要社稷永传,就要想方设法的愚民,简直荒谬绝伦!”

    朱慈炯看着面前已经一洗身上阴柔之气的苗宣赞赏道:“殊不知,这只不过是儒家大臣欺瞒君王的手腕而已,他们心里真正怕的是天下读书人多了,会影响到他们子孙进阶仕途的通路,真正一心一意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纯臣,古往今来,又有几人?”

    苗宣的肤色因为长期奔波,显得更黝黑了几分,整个人直挺挺的站在朱慈炯的跟前,跟个标杆似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位正在聆听圣训的将军。

    然而改变的只是肤色,苗宣对于万岁爷的忠心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改变,甚至因为时间的推移,忠心之上更是平添了几分敬畏。

    若说整个大明谁对天下的改变有最直观的感受,不是朝堂上的诸臣,也不是只知道在大营内刻苦训练的新军,更不是被外人看来是眼线遍及天下的韩赞周,唯有苗宣不仅亲眼见过,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体会到大明几乎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

    他是凌驾于教育部之上的教育主管,是天子特旨督办全民教育的钦差,该他管的他管的一丝不苟,不该他管的绝口不问,以阉人之身,能得到朝内朝外一致赞誉的大太监古往今来不多,但他苗宣肯定算是其中之一。

    这两年,苗宣的足迹遍及七八个省,处置乃至斩杀贪渎教育基金和阻扰教育发展的官员数以百计,亲自督察校舍质量,游说商贾捐款助资,鼓励百姓将子孙送进学校的事迹比比皆是。

    如今大明县学、乡学遍地开花,新校三千余处,每一处几乎都曾出现过苗宣忙忙碌碌的身影,天子说了,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大明的社稷能否传承万代,他不能不上心,哪怕是累死在路上也是心甘情愿。

    但是苗宣也知道,教育大计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忌讳的就是操之过急,想要做出政绩他不需要政绩,万岁爷只要能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肯定,就如现在一样,就是他最大的政绩!

    朱慈炯知道苗宣一直很卖力,对于自己的大伴,他比这个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放心,苗宣没有天子剑,却比拥有天子剑的史可法在处置官员的权力上更大!甚至可以说,只要是苗宣认定的官员对于教育发展存在阻碍,他就可以下令军队直接拿下,哪怕其人位列封疆,名列王侯也是一样!

    朱慈炯原本让苗宣督查教育,其初衷只是让其盯住自己的银袋子不要被下面的地方官贪没,事实上,苗宣做的远远不止这些,甚至比朱慈炯预料之中的更要好的多,可以说,因为苗宣的尽心尽力,大明的教育计划要比预想中的发展,至少快五年以上!

    朱慈炯的御案上面,堆积了十余本厚厚的手札,里面记载的都是这两年来,大明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今大明浙江、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南七省加上南北直隶,共建设乡学两千六百四十二所,其中差不多一千八百所是朱慈炯拨给教育部的建校资金,而其它则全是苗宣四方游说商贾,捐资助建而成!

    让朱慈炯尤为满意的是,这两千多所乡学,两年之内已经陆续招收适龄学童近三十五万!平均下来,每所乡学的学员超过一百,这要换做后世自然不值一提,但相比较于现在大明的人口基数,简直堪称奇迹了。

    这里面固然有朱慈炯暂时免收学费的政策因素在内,但与苗宣公开在集市向百姓宣扬教育所能带来的好处,也脱不开关系。

    另外各地县学业已落成三百三十余处,只不过还没有正式开始招生,按照朱慈炯的规划,县学如果对照文凭算,能在其中入读的起码也是秀才,而要达到这种标准,非乡学成绩优异者根本上不了,差不多十中取一。

    教育之事,现下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大明人口的爆发,乡学的生源肯定不会缺,但在农耕时代,男丁还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一户人家若是有三个男童,能有一个成绩不错的入县学,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内都算是不错的了。

    而且全民教育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朱慈炯所展望的也不是大明能够一下子爆发出多少新学人才,而是要完成初步扫盲,让尽可能多的孩童认字识礼。

    乡学教授的还是以儒家的几本经典启蒙读物为主,辅助以简单的数学,而县学则正好相反,以数学为主,辅以儒家经典,再配上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这也是儒家大臣普遍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案,当然朱慈炯这么安排顾及的可不是儒家的臣子感受,而是觉得多少有些必要。

    数理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儒学经典也有其可取之处,四书五经当中的至理名言,唐诗宋词里面的文字之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甚至成为历代科举的必考经典,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里面不仅仅能够学到治国为官之道,还在于从中领会做人的至理,这些都是华夏文化传承数千年的精粹,当然该保留的还是要保留下去,以致薪火相传。

    不过想想看如今的学子不需要如后世那样,学习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用不着的英语,朱慈炯就感觉,现在的学童简直太幸福了。

    当然以后也不会有,等到大明屹立在世界之巅,又怎么可能让子民去学蛮夷之语,要学也是歪果仁来学大明的官方语言才是,汉语可比英语难了不知多少,到时候,痛苦的就该是哪些外国友人了。

    等到第一批县学学生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