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后世评价摘录: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注:由此看来?荀子没有读懂《庄子》。)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唐):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王安石(宋):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徐渭(明):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金圣叹(清):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老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地,无论学派之间如何争斗,如何打压,都无法让老庄哲学思想消失。相反!越是打压人们越是觉得老庄哲学思想是真理。
特别是当乱世来临的时候,信仰老庄哲学的人就越多。特别是当人生失意的时候,捡起老庄哲学一读,才知道:这才是真正地人生哲学。
可遗憾地是!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全盘领悟老庄哲学精髓。
归纳其主要原因是:被历代的学术奸细故意曲解了老庄哲学思想,误导了后人。因为!解读老庄哲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参考前人解读的文章,结果!被学术奸细误导后,自然而然就错误地理解了。
所以!从西汉之后,从儒家学说占领市场后,就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全面地解读老庄哲学了。
还有一个不敢正确解读老庄哲学的原因:害怕文字狱。
最后!概括一下老庄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是建立在老子“道”的理论上的,读《庄子》一书之前必须先读懂老子的“道”。不然!都无法正确解读。
什么是道?用通俗的语言来讲,道是万物本源。再通俗一点来讲,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一切都是道。
老子把最初的那个物质称作为“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进化而来的。
根据推演,老子认为一切都是“无”与“有”变化出来的。
放弃这些浅显而又深奥的哲学推理,用通俗地语言来“简解”。
根据老子“道”的理论,庄子认为,人与万物一样,来源于道,来源于天地之间。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个物种而已。
因此!解决了人类来源的问题,也解决了天地万物、宇宙星空的来源问题。庄子认为:一切都来源于进化,由某个最初的物质进化而来的,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解决了人类与万物来源的问题后,庄子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个物种而已,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而已。
由此!庄子给人类和人生作出了“宿命”一般地定论,认为:人类是一个物种,一个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人!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的。
可是!很多人不能接受庄子的这种定论。不仅仅是不能接受,而是无法接受。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无法再读下去了。也因此!无法理解庄子后面的解读了。
也有人认为:按照庄子这种说法,这种定论,人生和人类活着都没有意思了。因为!庄子说人类早晚是要“灭亡”的,人早晚是要死的。所以!认定为老庄哲学是消极、无为、被动、要人类返回自然,等等。
其实!庄子并不是这个意思。庄子讲解这些,是要我们明白人生,明白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类。
然后!庄子告诉我们:要好好活着,放弃多余地、不必要地追求,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
告诉我们,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意思呢?我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有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和家族中的人、身边的人,我们为了活着,相互帮助,才能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下去。再然后!教导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下去。
因为!活着!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目的和任务。
因为!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既然来了,生而为人了,我们就要珍惜,好好活着。
因为!我们都是要死的,无法让自己长生不老。所以!我们要敢于面对。反正是要死的,有什么可怕地呢?
还有!既然人早晚是要死的,我们又何必追求多余的东东,而累了自己、苦了自己呢?
儿孙们不是傻比,他们一样要来完成他们的人生。作为父母长辈,负责把他们抚养长大,教育他们有一个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让他们明白人生,就可以了。而苦了自己,为儿孙后代去奋斗,显然是错误地……
skbshge
第1075章 庄子人间世白话文(一)()
颜回拜见老师孔子,请求老师答应他去做官。
“学而优则仕!可以啊?”孔子关心地问道:“那你打算到哪里去出仕啊?”
颜回回答说:“我打算去卫国。”
孔子惊问道:“你怎么想去卫国做官呢?”
颜回说:“弟子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青气盛,办事冲动,武断专横。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轻率有什么不对。根本不考虑综合国力,动用大量劳力来搞不必要地建设。结果!国家的粮食产量因此跟不上,造成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因饥荒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就像大泽中漂浮的草芥一样。亲人死了,外出归来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我曾听老师说过:‘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了,我们就可以辞官离去。一个混乱的国家,才是我们出仕的地方,才是展示我们才华的地方。就好像好的医生一样,他家的门前总是聚集着许多等待他医治的病人。’我听从老师的教诲,思考着治理卫国的办法。也许?我能让卫国逐渐恢复过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孔子说:“嘻!你一定要去送死那你就等着接受卫国的刑罚吧!学习道学的人不要有其他的念头,要专一。有其他的念头,心思乱了就会滋生事端。滋生了事端必然会带来烦扰,烦扰多了就会忧愁,有忧愁了你就无可救药了。
古时候修道的人,他们总是先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后才去保全他有的生命。如今你自己自身难保,哪里还有时间去阻止暴君的所作所为呢?你还是先学会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吧!
你知道道德是怎么败坏的吗?你知道聪明智慧是怎么来的吗?
道德的败坏是因为人们都在追求名声,表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就会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结果!没有道德的人都变成了有道德的人。
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
聪明智慧是来源于争斗。为了争斗,为了斗倒对方,为了取得胜利,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
这就是聪明智慧的来源!
你也为了名声,我也为了名声。为了显示名声,只能是我的名声赛过你的名声。你的想法也一样,也要压倒我的名声。所以说,名声是相互倾轧的。为了名声,相互诋毁。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
聪明智慧是用来相互争斗的工具。
所以说!名声与智慧这两个东东都是凶1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祸端。所以!我们学道之人,不要去追求名声和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要淡泊名利,要大智若愚。
你虽然德行厚实我相信你,可不了解你的人未必相信你。你一直跟随在我的身边,外面的人并不了解你。所以!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你。你虽然不追求名声,可别人就不一定这么认为。别人认为你是为名、为利而来卫国的呢?
而你一定要把你的仁义理论和你的治国方针推销给卫国君王那个暴君,你这样做就好像是在揭卫国君王的短处、丑行来显示你的美德。其实你是为君为国为民,可给人的感觉你是在羞辱人、你是在显示你的才能。所以说!你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只会给你带来灾难。所以!对于你这种人,世人都把你称着为‘灾星’。
作为灾星,人家必然会给你灾难。若你一定要去卫国,必然会是这样地结果啊!试想?如果卫国的君王是一个重视贤能的人而厌恶恶人的话?卫国哪里还用得着你去治理呢?更不需要你这种与君王唱反调的人去治理啊?
如果你一定要去卫国出仕的话?你只能不向卫君进言,做一个跟在别人后面‘附议’的官。否则!卫君一定会抓住你疏忽的地方不放,然后大做文章,向你发难。说得你看着他只眨眼睛,着急地等待反驳的机会;你的脸上佯装平和,而内心却难免惊慌;等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必然先作出一番解释,用来自圆其说。然后!再与之辩驳。可你在对方的强词夺理下又不敢顶撞,最后只得一脸臣服地俯就对方。你虽然不敢苟同,可迫于对方的压迫也只得苟同。
你这么做就好比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有什么用呢?只会让卫君多了一个支持者。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卫国还是没有得到治理,卫国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改善,人民的疾苦日益加剧。
依顺他有了一个开始,以后你可能还会这样,甚至是没完没了。假如你以后还唱反调,又不能自圆其说,还坚持己见。那么!你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的面前。
夏朝的时候,夏桀杀害了贤臣关龙逢;商朝的时候,商纣王杀害了他的叔叔比干。为什么杀他们呢?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修养盖过了君王。他们是个臣子,却比君王更抚爱百姓。他们是个臣子,却老是违逆君王的意思,向君王谏言。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的道德修养高尚盖过了君王从而排斥他们,把他们杀了。
臣子的名声盖过了君王,那君王算什么呢?君王还不如臣子爱抚百姓,那君王算什么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君王才找个理由把两人给杀了。
所以说!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君王为了保持名声,只得杀人,把影响他名声的人全部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