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格瑞指挥的那场三万对十五万的战斗中,莱汀联军曾经放出话来,说破城之后会将城内的人和牲畜都杀干净。好在格瑞提前疏散了平民,又打赢了这场仗,否则莱汀联军肯定会说到做到,把城里的人和牲畜都杀干净。
在目前进行着的伊良人与泰容人的种族全面战争中,对于抵抗过于顽强的泰容人城市,伊良人在战后会毫不犹豫的屠城。潇湖连通曾击败过一支伊良军队,俘虏了两万士兵和民夫,为了节约粮食,他毫不犹豫的屠杀了这两万伊良人。
像是亡国灭种、甚至灭掉整个种族的事,在新世界也没什么可稀奇的。在伊利比人进行“大改革”之前,一个民族将另一个民族完全灭种简直是家常便饭。在“大改革”之后,伊利比同盟曾经在战争中失去过两个同盟国,而这两个同盟国的国民几乎全部被杀,只有在偏僻地区的小聚落能够得以幸免。
麦尔现在也很讨厌朝昕国人,他很赞成部下和盟友的意见。但身为国王的他目光看的更长远,这次屠杀规模太大,很可能刺激到其他明集人国家。万一明集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向伊利比人动种族全面战争,兵力本就不算充裕的伊利比同盟注定要深陷战争泥潭。
到时候泰容贵族的土地大多会被伊良人夺去,而那些被伊良人夺去的土地大多是不受伊良皇帝控制的,属于不可控因素。等这些不可控的伊良人势力消化了战果,他们的力量就会增强,同时麦尔面前的阻力也会增强,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章 明集之祸
(全本小说网,。)
新历138年12月16日,联军停止对朝昕国聚落的进攻。同月2o日,身在拜伦斯城的格瑞收到了麦尔的亲笔信。
麦尔在信上详细的说明了联军在朝昕国遇到的问题,并就屠杀朝昕国人一事询问格瑞的意见。格瑞在看完信之后,当即叫来了监察会的负责人昌容。他让昌容以最快的度联络腾源和拉莫吉斯,请他们尽快派出一支规模大于五千人的部队去朝昕国。
格瑞分别给麦尔和伊良皇帝写信。他让麦尔再次退兵,但这次联军不要退回国境线内,要在朝昕国境内驻扎。在给伊良皇帝的信中,格瑞请求他在舆论上支持拜伦斯王国和伊利比同盟,大肆在伊良人中宣扬明集人会危害新世界的论调。
在这之后,格瑞收拾好行装,带上随从,奔着爱尔特王国去了。
爱尔特王国不久前与拜伦斯王国签订了互不侵犯协定,二者的关系和谐且平稳。12月3o日,格瑞抵达爱尔特王国都洛顿城。他向爱尔特王国的国王讲述了朝昕国向拜伦斯王国无理宣战的事,这件事国王早就知道了,为了两国关系能够稳定展,国王愤怒的谴责了朝昕国的无理宣战行为。
格瑞来洛顿城不是为了抱怨,也不是为了寻求爱尔特王国的支援。他是来当说客的,为的只是无限夸大明集人对新世界的威胁。
他对明集人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也知道新世界的大部分统治者都知道明集人的危险***尔特王国的国王就是其中之一。
在大约一百年前,那时还没有所谓的爱尔特王国,爱尔特人的领土也没有全部连接在一起。在两块面积较大的领土之间,夹着一个明集人国家。爱尔特人不想和明集人交恶,就想用资源换取两座聚落,以及其控制下的土地,好让那两块领土连在一起。
这两块领土的领主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还出让了一块很肥沃的土地。怎奈明集人就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明集人本就瞧不起外族人,他们见爱尔特人态度谦卑,就更加瞧不起他们,根本没把他们的提议当回事,还羞辱了来谈判的使节。
明集人的傲慢让爱尔特人十分愤怒,他们以外交侮辱为由向该国宣战,想要用武力打通两块领地之间的联系。在战争中爱尔特人付出了极大的损失,最后愤怒的爱尔特人将该国彻底毁灭,把所有能看见的明集人都杀了。
在屠杀中,爱尔特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还差点与明集人爆了种族全面战争。好在还没等明集人向爱尔特人宣战,泰容人就不小心捅了马蜂窝,于是明集人就先对泰容人宣战了,爱尔特人这才逃过一劫。
由于明集人在每场战争中都会制造大量的屠杀事件,所以明集人的国际声誉非常差。之前韦续潜入朝昕国时,谎称自己在外族人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朝昕国人很轻易就相信了他的话,因为明集人真的很不受外族人待见。
正因为如此,格瑞才敢什么准备都不做,只收拾了一下行装,带着几个随从就来爱尔特王国当说客了。他将朝昕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详细的向国王说明,他说的都是麦尔亲笔信上的内容,一点水分也没有掺。
格瑞表示,拜伦斯王国与朝昕国无冤无仇,也没有利益冲突。朝昕国是为了攻打潇湖家向拜伦斯王国借道,拜伦斯王国不肯,他们就向拜伦斯王国宣战了。换了其他种族的国家,这种近乎无耻的宣战理由很难得到国民的支持。别说是死战,士兵在战场上能听话就已经是很忠心了。
可是朝昕军却能死战不退,还更无耻的反咬一口,说拜伦斯王国是侵略者。这样的种族可谓是善恶不分,毫无良知可言。爱尔特王国的国境线可比拜伦斯王国长多了,国境线的另一边有好几个明集人国家。万一这些明集人国家为了救援朝昕国向拜伦斯王国宣战,还要向爱尔特王国借道,爱尔特王国的国王该怎么办?
借道吧,谁都知道明集人的脾气,万一敌对势力趁机使绊子,明集军很可能就地搞屠杀,到时候战争无法避免。不借道吧,拜伦斯王国这个例子就在眼前,最后还是要打。
既然横竖都是要打,爱尔特王国必须提前做好战争准备,免得被明集人打个措手不及。格瑞表示自己不是来求援的,只是以邻国使者的身份来提醒国王,让他有所准备。格瑞毫不避讳的表示,由于联军在朝昕国境内损失过大,举步维艰,他们可能不得不“以极端手段处理朝昕国问题”。
而在这之后,明集人很可能直接向伊利比人动种族全面战争,并对拜伦斯王国和泰容王国宣战。伊利比人攻城能力弱,但野战和防守能力强。明集人啃不动伊利比同盟这块硬骨头,多半会来找拜伦斯王国和泰容王国的麻烦。
目前拜伦斯王国和泰容王国分别只和一个明集人国家接壤,也就是说其他明集人国家是打不到拜伦斯王国的。万一有明集人国家学着朝昕国的样子向爱尔特王国借道,爱尔特王国就麻烦了。
格瑞的这番话让国王产生了动摇,格瑞立刻趁热打铁,继续说道。
“明集人业余生活匮乏,以战争为乐。他们根本不在乎对手是谁,只要能打仗他们就满足了,我国的不幸遭遇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国与布金共和国的联军战歼灭朝昕国五万战兵,在这之后联军就退回本国,等待朝昕国派使者来谈停战条件。我方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但朝昕国却得寸进尺,非要把战争进行下去。我方为了保护平民不受明集人屠戮,不得不再次进军,以不断进攻的方式来拖延明集人的步伐。若是贵国被卷入战争,等待贵国的也会是同样的命运。”
“民间有戏言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明集人有多残暴,连三岁小孩都知道,若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杀进本土,必定会造成无辜国民的死伤。可若是国王陛下在边境部署重兵防御,又给了明集人宣战的口实,可谓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明集人的存在就如同长在背上的坏疽,不挖要死,挖了也要死,只有想办法治疗,让它彻底消失,这样人才能有一线生机。”
格瑞来访的时候报上了自己的名号,在新世界,格瑞?拜伦斯这个名字不但可以成为敲门砖,还可以增加言语的重量。若非如此,格瑞也不会亲自跑到爱尔特王国来当说客了。
国王听了格瑞的话,认同的点了两下头。
“格瑞大人的意思是……”
“国王陛下,鄙人刚才说了,鄙人只是奉君主之命,前来提醒友邻,除此之外并无他意。”
“呃……抱歉,是我误会了。”国王尴尬的一笑,“这个……格瑞大人似乎对坏疽有所研究,我对坏疽没什么了解,请问这种病该怎么治才能痊愈?”
国王能听懂格瑞的话,说明他对坏疽有所了解。他说自己对坏疽没什么了解,只是想顺着格瑞的话说下去,想知道明集人问题该如何解决。
其实他知道格瑞从始至终都是在危言耸听,明集人也不是第一次和外族人爆战争了,到现在爱尔特王国也没遭过一次难。但是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朝昕国这次的宣战借口可谓是“标新立异”,因为不借道就宣战,这种事在新世界还是头一回。
这是一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的世界——不单是这个世界,很多世界都是如此。
什么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座从没生过盗窃案的村庄,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小偷,偷走了一户人家的东西。在这之后,这座村庄就知道了“偷”这个概念。在知道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先的想法是提防小偷,免得再次受害。这座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但它却会让“偷”这个概念一直延续下去。
原本这座村庄里是没有小偷的,但这不代表村里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一家三口尚且各有不同,更何况是一座村庄呢?一旦有符合条件的人遇到了盗窃的机会,已经知道“偷”这个概念他就有可能成为小偷,这样一来,村子里就会生第二起盗窃案。同理,只要“偷”这个概念还在,村子里就可能出现第三起、第四起、第五起盗窃案。
而偷过一次的人,有很大的概率去偷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这样一来,“偷”这个概念在村民的脑海中就会越来越深,直到他们对盗窃事件习以为常,不认为这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那时“偷”就不再是一种概念,它会变成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习惯小偷的存在,把各种本该不存在的各种防范措施当成理所应当的事。
本可以随意存放在家中的财产,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费时又费力,但人们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本可以随意挂在腰间的钱袋,必须藏在怀中,还要时刻警惕扒手,浪费不少精力,但人们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本可以在晚上大开的门窗,必须装上坚固的防盗措施,浪费资源和人力,但人们却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盗窃行业,起初是战战兢兢,然后是习以为常,最后变得厚颜无耻,偷不到就明抢,这样一来“抢”的概念就出现了,然后又是“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人类的自制能力普遍较弱,因此这种展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几乎是不可逆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崩坏往往起始于一个不起眼的点,它慢慢累积,直到量变产生质变,崩坏就产生了。
所以聪明人喜欢从源头解决问题,争取在问题没生之前就把它解决,而非是在问题生后再想办法解决。既然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