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桌椅板凳博古架书柜,八仙桌太师椅香案等等等等,所有的家具轻拿轻放,包裹整齐打包放在马爬犁上。说的痛快其实这个扫荡的过程如同鬼子进村一样,以破坏的方式进行,好好的一个马氏庄园让王国折腾成了蜂窝煤。
但是收获确实是不错,王大嗓门儿走的时候,可把老王家大院的马爬犁留了下来。再加上自己家的整整拉了一上午,这些东西才倒腾回小王家大院,锁在了仓库里面,当王国走出马氏庄园的时候,都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天都快黑了。
可是站在马氏庄园的门口,王国比较惆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马氏庄园的位置实在是太好了。榆树沟两山夹一沟沟底呈现的是三角形,马氏庄园就在三角形的顶部两边山峰很陡峭。
村子的入口就是三角形的底部,如果在成都路口修建一个一道五米高的城墙就可以完全阻止外界的一切危险。再加上马氏庄园比自己的小王家大院大了整整五倍啊,多少个房间呀。
要比安全性马氏庄园比小王家大院要高出几个等级易于防守,可是有利他就有弊,弊端在哪里呢还是因为利于防守太封闭了。整个村子呈三角形密密麻麻的房子院子,已经没有别的空地可以放养牛羊,更没有水草丰美的草甸子。
第三百二十九章【效果不错】
如果守在山谷的入口,就等于瓮中捉鳖了,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你要是冲不出去,你就等于憋死在这个三角形的山谷里面。利害关系相比较之后王国不得不忍痛割爱,决定放弃马氏庄园,把这栋好的庄园卖出去,换两个钱才是最实在的。
再说了居住在敌人的房子里面,总觉得不得劲儿,把能搬的值钱的东西全部都搬走了,包括那些马氏家族成员的衣服被褥。反正大个头的物一个都没剩下,这些东西是马氏家族贴身使用的,王国看不上但是可以拿到镇上当铺去换几个钱。
最起码能把这次出工的费用,赚回来就不错了,把马家大院的大门用自己的锁头锁上,王国带着人坐着马爬犁,打算走出榆树沟。可是周围的老百姓全都出来了,看到王国眼泪汪汪的,这群老百姓被马氏家族的人压得抬不起头来几十年呀。
在这一年借粮食居然利滚利,十几年都还不起,有的借条历史达到三五十年那么长。在张大牛把整个榆树沟的老百姓聚集起来,说明白王氏家族和马氏家族恩恩怨怨的时候。这群老百姓眼睛可都是雪亮的,你大马牙居然派遣自己的管家和管家的儿子跑到小王家大院去投毒,投的还是砒霜。
马氏家族的人咬死了就是想暗害王国的坐骑大白和猎犬大狼可是谁信呀,你为了毒杀这些牲口,居然带了二两砒霜到人家家去。只是为了向那些哑巴畜生伸手吗?如果在水井里面投一点,那王氏家族的人就死绝了多方便呀。
你说你对畜生下手谁信呀?这明摆着就是灭门呢,都要把小王老爷和家里面的老婆孩子全部都杀掉。王国反击难道有错吗?要是搁这些老百姓早就拿刀找马大马牙去拼命了,你不让我活你也得死王国报复难道有错吗。
更何况人家王国掌握了实际证据,人证物证俱全证据确凿已经盖棺定论了。要不然义马市家族的人品早就胡搅蛮缠,能有这么痛快被人赶出来连个屁都不敢放,不还是错在马氏家族这一方吗?更何况王国派遣自己的嫡系手下,张大牛拿着这些欠条当众烧掉压在他在自己家几十年的债务关系。
大山终于一下子崩塌了,欠了一辈子的帐都还不起的小辫子突然被剪掉了,所有的老百姓都感觉到一阵轻松啊。有一些年纪大的人都哭了,他们被马氏家族欺压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吃亏吃的多了。
王国当众烧了欠条虽然不多,可是在这些老百姓手里面,这些钱就是他们所有人的性命,还不起要不然早就还了。现在王国烧掉了这些欠条,就等于重新给榆树沟老百姓一个活下去的希望,从此以后无债一身轻,赚了多少钱都是他们自己的,不用被马氏家族强取豪夺。
榆树沟的老百姓就是马氏家族养的绵羊,每到秋天就捡一茬羊毛,不让这些老百姓饿死,让他们始终是马氏家族的奴隶。躲都躲不开没办法跑,欺负了几十年一朝翻身农奴把歌唱这种痛快的心情谁能够理解。
大家心里面都有一杆秤,两个家族对他们这些老百姓是个什么态度?谁看不明白。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三岁小孩子都知道,他们这些老少爷们能不知道,老百姓嘴笨不会花言巧语的表达自己感谢的心情和谢意,只能在那站着看着王国默默的流泪。
但是这群老百姓心里面都清楚,小王老爷是他们的恩人,救命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救了你一家子人的性命。效果正像王国期待的那样,就像是现在大马牙带着他的儿子和爪牙甚至到县衙,状告王国摩托自家的财产,设计冤枉他整个榆树沟的老百姓都得站在王国这一方为王国作证。
这就是王国统一口径带来的好处,把自己摆放在道德的制高点,受害者的位置博得大众的同情。让王国和马氏家族的大马牙相比较而言,老百姓更倾向谁一目了然,一个是打猪英雄帮助青山镇除了一个大害的英雄,一个是无恶不作的土地主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国以前也是普通百姓,让地主恶霸高阎王欺负的是家破人亡,这才奋起反抗逃离家乡在青山镇落户。这群老百姓虽然不懂得表达感谢,但是眼神儿告诉了王国一切他们想说的话,王国也不回话同时也不想占这些老百姓的便宜,让他们变成自己感情上的奴隶。
只是笑了笑着招手和大家打了声招呼,坐着马爬犁一起走了你说多痛快,要多痛快有多痛快。王国这么做更是让整个榆树沟的老百姓觉得自己欠王国的更加维护小王老爷的利益了,人心所向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在王国身上就形成了一个透明的保护伞。
虽然一天一宿没有休息好了,但是王国的精神很亢奋,坐着马爬犁不大一会儿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回到家的时候小王家大院热闹得如同菜市场,刘冰儿身体不方便,所以没办法主持家里面这些繁琐的工作。但是有小翠儿和春兰两个女人负责干得是有声有色,把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放在了库房。
王国这个主人敞开了吃,已经吃得撑不下了那些值不了几个钱的普通东西,王国也看不上所以让家里面的这些长工喜欢什么拿什么。比如说大马牙家族的那些穿过的衣服了,用过的东西了是拿回家留着自己用还是。拿到镇上当铺去当点钱那都是大家的问题了,王国不会参与。
家里面15个长工全都发了一笔小财,这还不算是王国把所有事情处理清楚之后,给大家发的奖金,足够让他们每人再买上十亩地的了。要想让手下对你这个家族忠心耿耿心甘情愿的卖命,感情是一方面利益又是一方面了。
王国别看年纪不大但是会做人,这些长工在抄家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中饱私囊。王国就当没看见难得有机会发财,这些小钱王国看不上,让他们高兴去吧,这是在为以后做准备,做什么准备呀做斩草除根的准备,因为王国需要帮手,一把枪解决不了二三十人的性命。
家里面很乱但是井然有序,那些价值很高的东西,这些长工都知道不能动,贪你得有一个限度。顺手牵羊发一些小财王国不在意,你要是贪多了就等于损害王国这个老爷的利益,王国能同意吗?所以这个度长工们掌握的很好。
第三百三十章【肥肉上门】
看到老爷回来了,大家非常的高兴,可是都忙着手里面的活,家里面两个女人虽然只是指挥,安排这些东西放在哪里。可是依然累得脑门见汗,这时候王国再次羡慕王大嗓门儿有一个王贵这么好的管家。
自己家的资产已经是王大嗓门儿的几倍了,现在自己又说自己是个小地主,恐怕老百姓都不同意。谁不知道你小王老爷有多少钱?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数字,可是一半的数量他们还是知道的,那也能让王国,稳稳地排在青山镇十大富豪之一当然位置是靠后的。
你小王老爷都这么有钱了,配一个管家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到现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因为管家是家族重要的成员之一,正宗的心腹手下不是那么好培养的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本来想帮帮忙的别让家里面两个女人,特别是怀孕的小翠那么劳累,本身身体就不是太好,现在又是冰天雪地的腊八天气冻掉下巴。虽然穿的都是裘皮大衣五的和一个棉花包似的,可是在外面吹风女人身体受不了,王国想帮忙可是这些女人不同意。
王国是家里面的顶梁柱,这两天王国累成什么样?家里面的女人又不是没看到。现在终于解决完的事情接下来就是盘点收获,难道这也用王国这个一家之主来亲自负责吗?要是把王国累死了她们这些女人孩子怎么办呀。
你想干女人不让你伸手把王国赶回来,回到后院推门掀开门帘走进来的王国就闻到了香味儿。刘冰儿在丫鬟的陪伴下坐在修大炕上,看到王国进来赶紧迎了上来,接过金质递过来的小笤帚,为王国拍掉身上的灰尘和冰雪。
这才把王国那件名贵的紫貂皮大氅,脱了下来,不由分说就把王国拉到了西屋,难怪闻到香味儿呢桌子上放着热气腾腾的火锅。王国喜欢吃的羊排肥牛,还有一盘子清清爽爽的酸菜,就连王国喜欢吃火锅怎么对蘸料的碗都是满的,里面全是蘸料。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啊,知道自己在外面劳累,回到家里女人已经把所有的事情全部给你安排好了。饭菜都给你准备好了,没说的吃吧一边吃一边和自己老婆详细的说明了一下,自己是如何处置马氏家族的。
提心吊胆了半个月,虽然王国天天值夜班跑到草料堆里面蹲着,家里面的女人虽然在晚上睡觉可是也提心吊胆的。休息不好现在终于把所有的事情解决完了,终于放下了心里面热着块大石头也感觉一阵轻松。
吃饱喝足又安排了王国好好的洗了一个热水澡,然后倒在炕上就睡,从下午5点钟一直睡到了第二天早上8点,这才睁开眼睛。本能的想把放在枕头下面的烟袋锅拿出来抽一口,可是没有摸着烟台锅,正想扯脖子叫刘冰儿没想到房门被推开,刘冰儿先这面帘子走了进来,笑呵呵地摇动着手里面的烟袋锅说道。
“知道你一睁开眼睛就要抽烟,烟荷包里面的烟没了我给你装了一些,赶紧过过瘾吧我的大老爷。”
王国这才接过烟袋锅吧嗒吧嗒地抽上,笑呵呵的看着刘冰儿说道。“现在都几点了这一觉睡的舒坦,所有的劳累一干二净就剩下肚子饿了。”
刘冰儿一边挺着大肚子把放在褥子下面已经暖好的衣服拿出来,热乎乎的面对王国笑着说道。“现在都八点了你能不饿吗?我早已就吩咐大马勺,给你制作了你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混沌,快起来吃吧现在还热乎着呢。”
王国可不敢在被窝里面磨蹭,今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呢,嗯赶紧爬起来穿好衣服吃好饭。然后穿戴整洁张大牛亲自赶着马车,后面跟这十个马爬犁浩浩荡荡地率领着一个车队就来到了青山镇。
在镇上两拨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