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梁太后的这个提议,却也觉得可行。
只要将许梁衣的真实身份告诉给沈建宾,两个都是女儿,嫁谁其实没有差别。更何况还能将太子拉进来。乾武帝可是一早就看不惯太子,没事人一样的。
以着许染衣的行为作风,沈家不会容易答应。让魏芳凝去劝动沈太夫人,不要管沈家的事。
成了的话,挑拨了沈太夫人与沈家的关系,不成的话,就是挑拨不了太子妃与沈太夫人的关系,多少也能让沈太夫人寒些心吧?
嫁出去的女儿,向着夫家。这是全天下父母,觉得养女儿吃亏的原因。
所以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吵了这么些天的娘俩个,瞬间都不用交换言语,便就已经快要站到一条战线上去了。
由于太子站在了乾武帝身后,所以乾武帝看不到太子的反应,但太子也看不到乾武帝的反应。
倒是梁太后说完,眯着昏花的眼睛,认真地看着这对貌合神离的父子,像是怕错过什么。
太子却抢在了乾武帝之前,慢悠悠地说:
“皇祖母大概忘了一件事,沈五可是与表妹生日相差无几,要依着孙儿看,与其将表妹嫁给沈四,不若嫁给沈五吧。孙儿回去,会让太子妃回家劝沈太夫人的。庚帖什么的,孙儿一会儿就出宫找沈爹要去。”
说到沈五庚帖的时候,太子故意咬了下重音,然后吃吃笑了两声。
梁太后没明白什么意思,乾武帝被笑得有些心里发毛。
果然是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叫门。而做了亏心事的乾武帝,颇觉得有一种秘密被人窥视了的感觉。
梁太后之所以想要让许染家嫁沈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快点儿结束这件事。
因为沈四与晋安公主的婚事,就在近前了。
嫁沈五的话,按着俗情,就要间隔一年。时间长,许染衣的性子,梁太后还是知道的。怕会再出什么意外。
梁太后面上有所松动,却又有些不甘心。
太子微笑,再接再厉地又说:“再说若是换了晋安,孙儿觉得母后不会高兴的。毕竟晋安可是母后的心尖,又是父皇的嫡长女。说起来还真是奇怪,皇姑的生日与父皇相近,染衣表妹的生日居然与沈五相近,还真是巧啊。”
302 丢下
=?{??+?b'?y?????2??f?b??*??y?i?t??0?xm…?v6q??世上任何巧事,都是有意为之好不好?
太子提到皇上与无上长公主,所以梁太后立时心里紧张起来。虽然隔了四十多年,但到底还是有些心虚。
沈五与许染衣放一起,乾武帝便就也跟着心虚了起来。
因此上,太子答应得倒是痛快,但乾武帝立时倒戈。许染衣和着沈五可是只隔了十多年,要是有人察觉出什么来,那可是很容易查的。
设个屏障,太子自然就要为乾武帝解围。他自己才能也如愿地过了这关。
太子一惯是聪明的,知道如果将别人的路给堵绝了,那么自己也不会有路可走。
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垂死挣扎,是因为有活的希望。如果绝望了,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拉着别人当垫背的事情。那样的话,事情可就不怎么美秒了。
太子能够在几方的夹缝里,寻求到生存与成长的机会,那不是一两次的侥幸能办到的。
更何况,太子的实际想法却是,许染衣即使嫁沈五,他也并不赞成。
所以说完那些话后,太子立即将话峰转过来,给乾武帝搭梯子,说:“不知道皇祖母是怎么看的,依着孙儿对染衣表妹的认识,与沈家弄不好,弄成仇可就得不偿失了。多少家,因为亲家不成,最终反目的。”
梁太后不为所动,她抛出这个问题,虽然也小有期待,但绝对也是想让太子跟乾武帝起嫌隙。因此上,梁太后不冷不热地说:
“不会是太子不想让太子妃出面吧。哀家也知道,沈太夫人性子刚强,不好说话。太子,不是哀家说你,娶妻娶贤,要知道为夫君着想才是。依着哀家观察,太子对太子妃太过容忍了。”
太子不会在言语上逞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可以反驳。条件不允许,他也不介意别人以为她是妻奴,管不了媳妇。
听了梁太后的话,太子并没有辩解什么,只是有礼地给梁太后行礼,然后不紧不慢地说:
“孙儿谢太后娘娘指点,孙儿也知道这样不好,有时候孙儿也会自己反省,可能是新婚期,所以对太子妃会有许多的忍让。但若是皇祖母坚持的话,孙儿愿意回去说服太子妃。孙儿只是怕到时候,染衣表妹将事情做绝了。”
乾武帝也没有让太子失望,这时候也急忙说:
“太子说得十分有礼,要是母后真做这个打算的话,还是先说服了染衣才行。依着儿臣看来,长公主和驸马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反对。沈家那边也可以让太子妃出面,儿臣担心的,还是染衣这边会出问题。她痴迷太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梁太后心里烦躁,却又找不出话来反对。毕竟太子与乾武帝说的,十分在理。
最为关键的,便就是许染衣不听话。完全谁的话也不听。
宠坏了的孩子,简直是比疯子还可怕。
梁太后揉着眉心,想发火都没处发去。看乾武帝,乾武帝没说反对,看太子,太子则一口一句回去会劝太子妃。
本来提这样的要求,是想让乾武帝跟太子为难。
可结果,最终为难到的,却是她自己。还能有比这,更让她糟心的事?
乾武帝见梁太后难得的,比往日里看起来好说话。
大概也是这些日子,消磨了梁太后的怒气,又或是刚刚的谈话,让梁太后心性有所松动。总之乾武帝见着机会,不想就此白白地放过。
乾武帝适时地说:“儿臣知道母后心疼染衣,朕也同样心疼她。”
太子心想,那是,她你女儿,本来就缺孩子,自然心疼了。就是跟着皇权比起来,父女之情也就可有可无。这时候,太子知道,他只要垂手立着不出声就行。
乾武帝继续劝说,目的很简单,他也想要将许染衣远嫁。
就刚太子的话,让乾武帝没由来的,心下忐忑,怕事情会弄出不可收拾来。
只有将许染衣远嫁了,她才会消停。只有她老实了,没人注意到,那么她的出身,才有可能是永远的秘密。
乾武帝都不敢想,要是梁太后知道,他跟着许行书一起,算计无上长公主,梁太后会如何。
整个大周,就是瞎子聋子,也知道无上长公主在梁太后心中的地位。
乾武帝尽量放慢了语气,使听起来更加的动听一些,也不至于太多的泄露自己的心情,说:
“染衣性子不好,是个不达目的不死心的人。若是她对太子能死心的话,在梁府上,也不会做出那种事来了。后来朕曾让人去审过染衣的丫头,当时染衣是想让人将太子引过去。母后想一想,若是将染衣嫁进沈家,她再做出些事的话,结果会如何?”
这事,梁太后也知道,只不过她先择性地不提。但不提不代表不存在。
梁太后闭了闭眼,终还是不肯认输。想说她会说动许染衣。但话没出口,其实连她自己也不相信。
太子依然恭敬地垂手,低头,站立在乾武帝的身边,大气也不敢出。
梁太后想起了另一件事,东宫。
看到太子就会想到太子成亲了,然后就会想到魏芳凝早晚会怀孕的事。当年她如何控制着乾武帝的后宫,现在,梁太后就一样想要控制东宫。
可最近由于许染衣的事,果然是分神太久了。
然后,梁太后自然就想到了施璋。虽然有逸世子,但施璋还被软禁在逸亲王府里。
说起来,子女最多的,就要数逸亲王了。
施璋是嫡次子,但整个逸王儿子里,却是行五。
逸亲王离京,带走几个成年的儿子,随身侍候着,而逸世子也有许多的事情要处理。施璋现在不得自由,梁太后倒也觉得颇有些绑手绑脚的。
她还想着找赵镇升女儿的事,于是丢下许染衣的事不提,梁太后说:“正好,璋哥儿也不小了,皇上不若先给他赐上封号,这些天他也受到了教训,就将他放出来吧。”
话是问句,但语气却是命令。而且表情,也不是商量的意思。
303 偶然
?1》‘?q8‘4?';?t??d4p???…b??3??o????3》????????;????本来不想就帝样放了施璋。虽然说许染衣做得很不对,但那是他女儿,虽然他这个爹当昨不合格,但到底有多远向多远。
所以,一样错误下,乾武帝更生气的,却是施璋。
当施璋发现许染衣存了那样心思的情况下,他可以选择制止,但施璋选的,却是将计就计,然后好借机会娶到许染衣,给自己也给逸亲王一派,增加人脉关系。
打击逸亲王,可是乾武帝的首要目的。
乾武帝再看不上太子,也不会脑残到想将皇位传给逸亲王。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不给梁太后些好处,梁太后是不会离开。而且东宫的事会引走梁太后的注意,乾武帝好正好趁着这时候,将许染衣的事给定了。
思来想去,乾武帝答应了梁太后,总算将梁太后给哄走了。
虽然许染衣的事,仍是没有解决。但总好过在这儿一直逼着他要强,乾武帝暗暗地松了口气。
但是,对于梁太后总是一来,就坐在他的龙案之后,心下的愤恨可想而知。
太子就不能理解梁太后,站在龙案后面又有什么用?达不成自己的目的,却又激起对手的反抗情绪。
哀兵必胜,不是没有道理的。
即使是贵为太后,也没道理坐上龙椅,那不只是一张椅子。尤其是对于皇权不多的乾武帝,更加看重这一形势。
乾武帝不是特别聪明的皇帝,若是梁太后肯在面子上,稍微照顾一下乾武帝的感受的话,乾武帝也绝不会做出今天的成绩来。
这里面,梁太后不断地激发出乾武帝的反抗欲,也真是功不可没。
就像今天,乾武帝前脚送走梁太后,后脚就叮嘱太子在平准阁看折子。他自己却先走了。
去哪儿,自然不会告诉太子。
直等到事情出来时,太子便就知道乾武帝干了什么。因为他在平准阁,没谁敢往哪儿递消息。所以乾武帝明着说是让太子学着参与国事,其实也是变相的一种软禁与控制。
只当他不想让太子出现在外面时,这一理由简直是太充分了。
乾武帝让人传话给许行书,将被关在无上长公主府的许染衣放了出来。
此时的许染衣,与疯子没有两样。她从长公主府出来的第一件事,便就是带着嬷嬷、丫头,还有大批的侍卫,直奔东宫而去。
许染衣现在唯一想要见着的不是太子,而是身为太子妃的魏芳凝。
她认为,不是太子肯娶她。明明太子已经答应了。之所以皇帝会要想将她远嫁和亲,是因为魏芳凝的原因。
许染衣虽然傻,但最基本的却懂。她知道太子不可能白天一直呆在东宫里,所以,她想趁着太子不在,将魏芳凝给杀了,好取而代之。
没有事先谋划,没有什么计策,突然得了自由之后,这是她能想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