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位面游轮-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为什么要去啊,他洪天霸算什么,他叫我去我就去啊,真当自己是个人物啊,我才不去呢!”陈堪没好气地说道。

    “……”众人愣住了,他们确实是将洪天霸当做大人物了。

    “但是这样不去是不是有些不礼貌?”林谷道。

    “不礼貌,怎么会不礼貌,阿柴,待会我写一张请柬,你明天中午给我送到洪帮。”

    “写什么?”

    “当然是很‘礼貌’地拒绝他,说我不能去,然后邀请他过两天来我们龙虎门做客啊。”

    “大师兄,师傅不在,这样是不是……”阿柴有些担心地说道。

    “放心,我自有分寸。”陈堪伸出手制止了他们,陈堪知道他们认为这个举动有些大胆了,不过陈堪并不这样认为。

    第二天,洪天霸收到了陈堪的请柬,据说当天洪天霸毁了一张椅子,因为陈堪在请柬中用的语气有些,额,欠揍。

    当天下午,陈堪真的去港大上课,没有赴会,陈堪现在是港大中文学系和工程学院的双职位教师,前者靠的是陈堪自己作为历史系研究生的扎实功底,后者来源于袁天罡的相关才能,和陈堪自己在现实位面一段时间的自学。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争先在中国创办大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时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

    一来是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是让中国人,特别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

    而当时的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也觉得成立一首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恰好当时太古集团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太古集团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捐款资助成立港大。

    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支持下,卢押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而这首大学就是现在的港大。

    1911年港大正式成立,当时英国人认为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所以重理工而轻人文,只设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三个学院,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

    1925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省港大罢工,当时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起了在港大开设中文学系的念头,1927年港大中文系正式成立,随后几年大量的华商捐书捐钱,引起了一阵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而陈堪正是在这个潮流下成功的进入港大成为一名教师。

    “陈老师好!”

    和中师大一样,陈堪在港大深得学生爱戴,在港大陈堪感受到一股和中师大甚至是南大、北大都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像是一块干瘪的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这是当下中国基本上所有大学的学风。

    陈堪在面试的时候,也遭到学生的刁难,因为给学生上一堂课也是面试的一部分,校长会专门安排一个班级让应聘者上课,自己会在后面听课,然后根据老师讲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反馈决定要不要录用这个老师。

    这个时代的学生可不会因为后面有一个校长在听课就安静本分的,为难和质疑老师,特别是年轻的老师,是这个时代大学生的一个特点,当年胡适等大师在刚进入北大的时候,都遭到以傅斯年(傅雷的儿子,《傅雷家书》就是写给他的)为首的大批学生的质疑和为难。

    最后结果自然是陈堪以其扎实的功底,渊博的知识通过了学生和校长的双重考验。

    成为港大的教师对于陈堪来说不仅仅是为龙虎门多立了一块招牌,还拓展了自己的人脉,不要以为陈堪就是个书呆子,他的人脉意识一点也不差,在现实世界,他构建起了一张庞大的学术人脉网络。

    在这个位面也一样,陈堪会去应聘工程学院教师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这个学院上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上层人士的子女,通过这些关系,陈堪在香港构建了一张关系网,这是日后陈堪重振龙虎门的基础。

 第四零四章 璀璨时代的基石

    “小佩,你怎么在这里?”

    “我来找老师学武啊,行不行?”

    “当然可以,我这是开门做生意,你来我就收。”

    陈堪外出归来,发现郑小佩竟然在龙虎门,让他有些惊讶,郑小佩是陈堪在港大中文学系的学生,一个很好学的学生,经常追着陈堪问各种的问题。

    徐生爱恋的那个“进步女青年”就是她,陈堪已经可以想象,如果郑小佩真的来龙虎门学武的话,以后那个徐生一定会经常出现在龙虎门,甚至可能来拜师,这算不算是“买一送一”。

    徐生上次在码头看到陈堪之所以会觉得“宝宝心里苦”,主要的原因就是陈堪老师的这个身份。

    一方面是他爱慕对象郑小佩尊敬的老师,这让徐生见到陈堪就矮一头;另外一点就是徐生上司的儿子也是陈堪的学生,这让徐生又矮了陈堪一截。

    徐生管辖的区域就包括龙虎门的一块地盘,曾经闹过一次小小的摩擦,然后徐生被陈堪给训斥了一番,本来徐生还想要去搬救兵来着,再后来他就悲催了……

    “习武是很辛苦的,你要做好准备,还有你的家人同意吗?”

    “当然同意了,他们一听说是来找老师您学武的,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我怎么觉得老师我是被你拿来当挡箭牌使用了。”

    “嘻嘻,老师,您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啦,以后我就是老师的徒弟了,师傅在上……”说着她要径直跪下去,陈堪赶紧抓住她的双臂。

    “行了,不要耍宝了,以后记得按时来练功,诗诗会教你武功,想要拜我为师,那可没有那么容易。”

    龙虎门也针对成年人开办专门的武术班,这个主要传授的是陈堪现实世界的那些格斗术,因为成年人年纪大了,除非天赋异禀,否则练内功一辈子不可能有收获,教他们繁杂武功招数反而是害了他们,所以陈堪传授一些比较实用的格斗技巧。

    陈堪还开设了“女子防狼班”,这个时代香港的治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所以开设这个班很有必要,不过因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地位问题,来学习的人不多,来学习的大部分都是那些思想比较开放的进步女青年。

    其中港大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而防狼招数就是陈堪从现实世界复制过来的那些,由龙虎门三代女弟子金诗诗传授。

    “是!”郑小佩装模作样地鞠了个躬说道。

    这些学生以其说是过来学武功的,不如说是过来“骚扰”陈堪这个老师的,因为陈堪在学校的时间很有限,而他们的问题又太多,所以他们就想了个招,来龙虎门拜师学艺,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陈堪交流了,然后还能强身健体,一举两得。

    好在这也耗费不了陈堪多少时间,因为这个时代,大学老师不需要为了职称去写一些论文,那种以论文数量来决定职称的情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不是现在,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这个时代决定一个老师职称、地位高低的办法陈堪将其戏称之为“内部认购”,所谓的“内部认购”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个老师在职称的高低取决于你被这个圈子的认可程度,更加准确地说是你被这个圈子顶层那些专家认可的程度,他们认为你是教授,那你就是教授。

    这是这个时代全世界通行的办法。

    这个办法听起来好像很不合理,怎么一个人的职称、地位就靠那群专家的意见呢?这不就造成这个圈子内部不流动了吗?

    其实这有其合理的地方,之前说过“科学是一个高冷的女神”,科学和普通人没太大关系,现代社会是因为媒体的介入,让人们产生了错觉,媒体也充当一把“搅屎棍”,搅得科学界乱七八糟的。

    而实际上科学从来和普通人就没关系,科学只和科学这个圈子有关系,因为她是高冷女神。

    这个也好理解,就拿那些女神明星来比较,要是没有媒体的干涉,那些女神其实和我们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我们只能在她拍摄完作品之后,看到最后的作品,仅此而已,科学也类似,我们看到的只是最后的定论而已。

    一个艺人在演艺圈地位的高低,演技的好坏,不是媒体说了算的,而是要看圈子内的那些老前辈来评价,大多数人是说不出他演技好坏的,只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主要还是媒体引导。

    同样的道理,评定一个人科研水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这个圈子中最顶尖的那些专家来做评价,他们会用最专业的眼光和知识去评价一个学者,由此决定一个学者的地位高低。

    当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学者就不写论文了,还是要写的,而且有一些学者还是高产的,他们只是不用为了职称去写论文。

    从最理性的层面上来讲,这是最合适的方法。

    明白了这点,再去看看民国这个时代,为什么大师辈出,一些人年纪轻轻就名传天下,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内部认购”,要是那个时候也是搞职称和论文挂钩,那绝对不可能有那么多大师。

    陈寅恪二十岁出头就功成名就,钱穆本来只是一个中学老师,因为一篇论文被调到北大当教师……

    这是民国期间大师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制度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能“趁早出名”。

    当下社会也不是没有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只是因为制度不允许他们年纪轻轻就出头,那些个前辈高喊着什么“大器晚成”、“如切如磋”、“四十岁前要先积累”,其实就是告诉你,小伙子,你年纪还不到呢,给我安分点。

    真正的天才,能用这些标准去衡量吗?

    作为一个年轻人你要慢慢熬,写那些样板式论文,等待前辈离开……比如在2014年就有一位两岸学者公认的“十年后中国文学界领军人”的年轻人,就因为劳累而死。

    而这种“内部认购”制度最让人称道的就是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在那个时代,我们想想也知道这本书对当时的冲击有多大,这可是涉及到信仰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认为即使血流成河也不奇怪,毕竟涉及到信仰这种严肃的话题,但是实际上在这场争论中,只死了一个人,那就是当年带着达尔文环球旅行的那位船长,他认为自己将一个魔鬼放出来,是一个罪人,最终饮弹自尽,这是唯一因为这次争论死的人。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当时的那些争论,你会惊奇的发现所有的参与争论的学者都是文明人,他们就事论事,不说脏话。

    至于中国学生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那些所谓激烈的争论,争论激不激烈这个话题先不讨论,其实那和达尔文没太大关系,发起争论的是赫胥黎,推动争论的是媒体。

    这就是“内部认购”,这种制度随着列强东来传入中国,最终塑造了一个大师辈出的璀璨时代。

    至于为什么这种制度最后无法延续,很简单,因为造成了学霸、学阀,造成了学术垄断,能得到顶级专家认可的有多少?而且人难免有私心,这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出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升级”方式。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