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蹭热度,这个自古有之了。
不说太早,就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基本上历史学者都在批判中国历史,那个时候的历史学者经常是写通史,就是从先秦写到清朝,几乎都是一通骂,对于西方就是一通赞扬。
到了日军侵华,很多历史学者在反思中国历史,反思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到底是怎么了,这个时候开始比较理性对待中华文化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无产阶级嘛,就各种为农民起义翻案,批判封建王朝,甚至在那个时候还整出了一个“五朵金花”,这本来是历史领域的事情,但是其他领域也要插一脚,蹭热度。
再后来,理科兴起,历史立刻去蹭热度,兴起了一门叫做“计量史学”,大量地使用数据和数学模型来做历史。
八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翻案风,很多历史学者一股脑的涌进去,只要是个历史人物就能翻案,本来是民族英雄,在那个年代就可能成为民族罪人,本来是大奸大恶之徒,在那个时候整成“被冤枉”,再后来就是再次翻案。
到了新世纪,西方的社会学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进入史学领域,大量的学者一股脑地使用社会学和实地调查来做历史。
总体上显示出了一种不理性的状态,不是看自己适合做什么方面,而是看现在什么比较热,然后就钻进去,翁秀频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你也不能说这样的方法就是错的,毕竟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顺从大势更容易出成绩,坚持自己的代价是很大的。
但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这不就出问题了,翁秀频虽然用社会学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做历史的功力还算是不错,但是这种方法太普遍了,没有什么新意,以她的实力想要出彩,难上加难。
所以她才来找陈堪,希望陈堪能给她一些建议。
“我建议你可以深挖,将一个课题深挖下去,如果深度够的话,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陈堪说道:
“不过作为你的师弟,我建议你最好换个研究方向,换一种研究方法,就深究一个领域。”
“唉,这哪有那么容易啊!”翁秀频叹了口气。
“确实是不容易,迈出第一步总是很难的,不过师姐,你要是还有学术抱负的话,我觉得你换个方向会是更好的选择。”陈堪说道。
实地考察的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要下到地方去做实地考察,加上是和社会学一起做的话,考察的地点基本上都是一些偏僻的农村,这是很辛苦的,而且时间很长。
在社会文化研究领域,美国的历史学家这个做得是最好的,即使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研究,美国很多学者做得比中国人还好,为什么?怎么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
因为美国的历史学者肯花时间,就有美国的学者为了研究三峡区域的民风民俗,在那里住了十三年,想想呆了十三年,和那里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怎么会不深刻!
而中国的学者,虽然你是个中国人,但是这些“高高在上、不食五谷”的学者真的了解这个乡村的一切吗?不见得。
而且现在翁秀频有了孩子,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在外面调研,所以她注定是难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因此陈堪才建议她转变研究方向。
“唉……”翁秀频长长地叹了口气,她也明白,但是真的很难。
“你准备写什么,说出来给我听听,让我借鉴一下。”
“我啊,准备写慈禧,之前觉得这个老女人挺好玩的,所以准备写这个女人。”
“慈禧,你准备写什么阶段的?”
“义和团那段时间的事情。”
陈堪在第一个位面《霍元甲》中和义和团的人有过交手,虽然接触很少,但是从那次之后陈堪就对义和团产生了兴趣,随后这个兴趣点就转移到了慈禧这个老太婆的身上,利用业余的时间,陈堪查看了一些材料,陈堪发现在这个老太婆的身上有些事情其实挺好玩的。
第六二六章 似易实难
“慈禧?你这是直接跳到近代史啊!”翁秀频说道。
按照中国历史的划分,1840年就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线。
不过这个是中学教科书的划分,在学界,对于近代史具体是什么时候有很多种分法。
比如有人认为从唐宋开始中国就已经进入近代史,所谓“唐宋变革论”,是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在中国史学界还有一些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都算是古代史……
反正每个流派各有各的理论依据,所以中国古代史年会不在这个上面做太多的限制,只要范围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就都算是没错。
陈堪笑道:“我就是感觉这个老太婆挺有意思的,所以就研究一下。”
“和我说说,你准备做哪个方向的?”翁秀频问道,她知道陈堪“挺有意思的”,那一般都是已经出研究成果了。
“学姐不认为慈禧这个老太婆其实挺好玩的吗?”陈堪反问道。
“怎么说?”
“首先慈禧怎么说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政治家了,她为什么会同时向万国宣战呢?”陈堪笑着问道。
慈禧可谓是开创了一个世界纪录,就是同时和本国所有的邦交国宣战,这个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奇葩中的战斗机。
在历史教科书上,这件事就是发生在义和团运动中,随后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在之后就是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慈禧就向所有的邦交国宣战,教科书上的解释无非就是两点,第一点是慈禧相信了义和团那些所谓“刀枪不入”的话,另外一点就是慈禧这个老太婆老糊涂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在宣战的几天之前,慈禧还让自己的亲信荣禄带兵去围剿义和团,只不过荣禄走到一半就被慈禧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召回来了,至于义和团所谓的“刀枪不入”那更是开玩笑。
这件事情在当时是有人亲自实验过的,真的就抓了几个义和团的大师兄,对他们开枪,看看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结果证明还是会留下一个血洞,而这个实验的人也是慈禧的亲信,他就是袁世凯。
当年就是这个袁世凯在山东,对义和团镇压得最厉害,也确实成效很大,在中国封建王朝,朝廷和农民起义绝对是八字不合的,慈禧对于镇压义和团的决心一直都很坚决。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慈禧接见义和团的人,让义和团的人进京,后来还收编义和团的人,让义和团对付洋人呢?
“慈禧老糊涂咯!”翁秀频笑着说道。
陈堪笑着摇摇头,他当然知道翁秀频是在开玩笑。
作为一个老政治家,慈禧还是很厉害的,1840年之后,清朝和列强打了很多战争,几乎都是惨败,唯一胜利的就是中法战争,虽然最后还是清朝认怂,但就战争本身是赢了,这场战争就是慈禧主持的,在慈禧主政的这段时间,中国和外国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冲突。
慈禧在光绪成年之后,其实就已经退休了,1879年光绪掌权,慈禧已经基本上不管事了,比如我们所知道的中日甲午战争,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反对打这场战争的就是慈禧和李鸿章,但是慈禧看光绪那么坚决,就不管了。
后来因为发动戊戌政变,抓捕梁启超他们这些维新派,慈禧****,这个也是教科书上攻击慈禧的一点,你因此说慈禧是保守派,这个其实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在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回到京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力度比维新变法还要大,当年梁启超他们想要做没做成的,慈禧全部都给做了。
这慈禧前面不糊涂,后面不糊涂,怎么在1900年的时候,就傻了呢!
其实维新变法中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事情,首先就是针对戊戌六君子的,慈禧是直接拉着他到菜市口砍头的,没有任何的审判,这是很不合常理的。
或许你会问这有什么不合常理的,慈禧这是做了坏事不敢公开啊,要知道朝廷都掌握在慈禧手中,给他们安一个罪名不是很简单吗?这样也总比直接什么都不说砍掉他们要好啊。
其次就是为什么慈禧没有废掉光绪呢?
回到慈禧对所有邦交国宣战这件事情上,并不是慈禧一宣战,八国就立刻组织联军的,他们也要准备,没那么快,所以一开始占据主动权的是大清,首先的目标就是那些外国在京城的大使馆了。
打这些大使馆,慈禧出动了自己的亲信荣禄,一共干了三个月的时间,愣是没干下来。
或许你会说这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啊,小小的大使馆都打不下来,其实这就是扯,在怎么无能,直接用大炮轰炸,切断水源,不就万事大吉了嘛!
其实这不是清朝的战斗力不强,而是那根本就不是打仗,你去看这场围攻大使馆的战争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当时天气很热,清朝军队大量的将冰块运到外国使馆中,大量的蔬菜肉类也是供应不断,这哪里是打仗啊,这完全就是在伺候老爷啊,双方还开了集市相互交易。
三个月中,不管是外国还是清朝,双方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亡,这个完全就是在保护这些大使馆,而不是在打仗,要知道当时义和团是已经进京了,这些清朝的军队更像是保护大使馆不被义和团攻击。
这种奇怪的事情其实还很多。
“你这种研究方法我是用不了啊。”听完这些问题之后,翁秀频说道。
陈堪这种就是很传统的通过史料,然后发现问题,一步步推进,不过陈堪比起传统的史料学还加入了一些分析和推理的手法,和当年硕士论文做的秦始皇的方式基本上是如出一辙。
不要看陈堪说得那么简单,其实这一点也不简单,要将所有史料全部都找出来,这个难度就非常大,而且需要极高的罗辑分析能力,不然还没分析清楚自己就乱了。
ps:感谢“看看看看可”和“二狗之”500币打赏
第六二七章 考古界的规定
“师姐,师兄!”在陈堪和翁秀频聊天的时候,门被打开了,一个女孩站在门口,这个女孩的眸子很澄澈,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清丽可人。
“董冰啊,赶紧进来,外头热吧!”翁秀频赶紧说道。
“嗯,还行。”
“你不是家里有事吗?那么快就回来了?”陈堪问道。
“我和她说了这次古代史年会提前的事情了,要不是我告诉她,估计等你告诉她,会都开完了。”翁秀频给了陈堪一个白眼说道。
陈堪对此只能是尴尬地摸摸鼻子,这个确实是他的失误,如果不是翁秀频的提醒,陈堪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
年会对于董冰这种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她走入学术圈的第一战,当初陈堪第一次参加年会的时候,也是激动了好久,还特地写了一篇质量很高的论文,不过因为资历太浅不能上台讲述,最后被收录到“大会论文集”中。
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这个也是学术圈的常态,当初陈堪初入这个圈子的时候也是由一个师兄亲自带的,不过这个师兄就比较悲惨,因为当时陈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