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曹丕和曹彰相继离去后,曹操的其他儿子也都回了自己的地方,房间里只剩下曹昂和曹冲。曹昂这次是跟随这曹操去了青州,所以曹冲一直扭这曹昂跟他讲战争中的故事,可曹昂什么水品,讲的枯燥乏味,连曹操在一旁听得都大皱眉头,心中暗想看来子修只能做为武将啊。但是尽管如此,曹冲还是听得津津有味,这到也是曹昂一直讲下去的动力所在。
听完了曹昂的故事,曹冲意犹未尽的问“父亲、大哥,如果将来打败了刘备,那打下来的领土该怎么和袁绍划分?还有南方,若是刘表到好,但如果是孙坚的话,那对父亲来说您还不是处于两面受敌的状态?再说如果没打下刘备,再加上南方孙坚的崛起,那父亲您岂不是三面受敌?最近孩儿得知孙坚的长子孙策叛变未遂,被孙坚赶了出去,而后孙坚就开始频繁的和父亲以及刘表交好,父亲您想这会不会是孙坚的疑兵之计?说句不当说的话,父亲您现在的处境是非常险峻,若不是刘备的势力让袁绍所忌惮,这次被设计的或许应该是您了”
这一席话曹操听过,而且意思大相径庭,前段时间郭嘉也正是这样对他说的“仓舒,那如果你站到我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曹操已经开始无意识的培养曹冲。
曹冲把早就想好的答案搬了出来“交好刘备,取扬州,再与刘备两分天下。因为如今的刘备正忙于凉州和益州的战事,就算父亲您打下司隶和荆州,但是如果刘备打下凉州和益州,再加上中间的汉中,刘备在实力上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削减,反而把缓冲地带交了出去,让刘备也安心许多,当然前提还是要看凉州和益州能守多久,以及您和袁绍会不会再出现伐董卓的那一幕,刚要看到胜利的果实,联军就内乱了”
听了曹冲的一席话,曹操很是犹豫,这和郭嘉的言论完全是两个面,不过一想也明白其中玄机,郭嘉注重的是冒险与鬼谋,而自己的儿子是个很平稳而又实在的人,所以两人的见解相差甚大“子修,你认为呢?”
曹昂有点不好意思看了眼曹冲说“还是赞成伐刘备!”虽然曹昂还是赞成郭嘉的说法,但久为人君的曹操知道,曹冲说的也的确是个好主意,只是这种性格太过保守,守天下有余,打天下不足“仓舒的想法很好,为父会好好考虑的”显然做为一名好父亲,他不会当面拆自己爱子的台,他必须懂得保护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主公,属下黄库吏求见”就在曹冲想为什么那老库吏还不来的时候,门外终于响起了苍老的声音。曹操则一听就听出来是那名老库吏的声音,于是说“进来吧”
只见这老库吏双手颤抖的捧着一副马鞍来到曹操面前,跪拜下来战战兢兢的说“主公,您的,您的马鞍被,被,被老鼠咬了个洞”几个字对于这老库吏来说,困难犹如咽糠。
曹操睁大了眼睛看着跪在眼前的库吏,马上又转过头看看曹冲,笑道“小家伙你这是第几次了?黄库吏没事的,我儿子衣服穿在身上还被老鼠啃了,更何况马鞍是悬在柱子上的呢?你给我重新换一副吧”
得到回复的老库吏欣喜若狂的连连拜谢,然后便退了出去。等老库吏退出门外,曹冲嘿嘿一笑又扑进曹操怀里说“老家伙,您真是个好父亲!”
“哎!你这小兔崽子!活腻了,还是皮痒了?”
“哈哈,是屁股痒痒了!”‘噗通、噗通。。。啪啪。。。’
“哎呀!父亲,小心您的腰。。。”
正文 第七十三章 弃笔从戎(上)
(更新时间:2007…6…27 22:42:00 本章字数:4846)
第七十三章
对于司马懿的话刘备有点过敏,或者说他只能允许自己提起陈琳两个字,别人是不能轻易在他面前说起陈琳的“陈琳?仲达,你是受他所托来求职复官的?”
司马懿略微知道刘备和陈琳之间的问题,可想不到的是刘备居然这么在意陈琳,当下为陈琳感觉不值,他陈琳拒绝了多少豪强的盛力邀请,为的不就是从一而终?在这一刻司马懿第一次想看清楚刘备这个人,到底是否值得自己的效忠“主公,陈琳并没有托付属下,方才所说的乃属下诚心之言。主公您想想看,眼下在荆州和司隶并没有大将,田元皓或许能阻挡一时,可是他能带兵上阵?陈琳文武双全,主公想要保住两州的安危,就只能启用他”
司马懿的话说到了诸葛亮的心坎里,这些一直都是诸葛亮想说而不敢说的,他一直跟在刘备身边,明白很多道理,尤其是关于陈琳的,虽然他刘备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在他想来或许刘备连陈琳当个书院院长都是担惊受怕,前段时间还问自己陈琳会不会在书院里灌输他的思想,然后再打入军团内部,一步一步将他的势力渗透进来,企图借此重新掌握政权,所以刘备想不再重用从荆州书院出来的学子。当时他诸葛亮听见这么说,心中惊吓得不轻,荆州书院出来的学子,是各大势力都争先想要的人才,不错,陈琳是灌输了不少思想,但灌输的无非是下级必须遵循上级的命令,或者上级对待下级要温文可亲之类的,而且最主要的思想还是要为他刘备效命,这个在当初院长还是司马徽的时候就施行了。好在之后诸葛亮竭力说服了刘备,要不襄军里的人才肯定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主公,属下也赞同仲达的建议,以当今的局势看来,我们撤离是不可能的,现下状况中唯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就只有陈琳,主公,您还有很重要的东西在洛阳,司隶不能失去!”
不错,刘备其实已经打算不惜余力的撤军,一定要赶在洛阳被攻陷前救出刘辨,这是他手中目前分量还很重的砝码,不能轻易就丢给他人,所以刘备下了个很大的决心“那就让陈琳复官,统领司隶和荆州的所有兵马,所有在司隶和荆州的人都听他调遣。让文和领了我的文书就起身,不过要让文和转达孤的一句话,就说如果他撑不到回援,也要想办法把刘辨给孤弄出来,把荆州和司隶的百姓也都全部迁徙出来,不肯迁徙的全部以谋反论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备倒还懂得一点这方面的道理。
司马懿听了心下大快,虽然这强迫迁徙百姓有点不道德,不过在他看来只要陈琳能出山,那么司隶和荆州没有个一、两年很难拿下来。但转念他和诸葛亮同时想到,刘备说的后面那句话实在是耐人寻味啊,传达口述?那么这挟持天子和迁徙百姓的罪名,不就会全部由陈琳担上了,果然刘备还是为他的将来买下了伏笔。
一九八年十月,袁曹联军对刘备领地实施突然袭击,短短一个月袁绍就连下河内和河东两郡,作为治略首府的河南尹也被袁绍攻打了大半下来,而且从形式上看,洛阳已经处于袁绍大军的包围之中。同样作为袁绍盟友的曹操,在袁绍出兵三日后也对荆州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江夏、南阳、南乡都纷纷沦陷,而曹操之所以没有打襄阳,是因为他必须在这一年内配合袁绍大军,完成对洛阳的包围。到这一年的年末,袁绍便停留在成皋,而曹操则隔着长江望襄阳,两个人都慢条斯理的养精蓄锐,准备来年给于刘备毁灭性的打击。
同月孙策也突然对刘表防守薄弱的会稽郡展开攻击,只两天时间,便完全攻下了毫无防备的会稽,刘表愤怒的指责孙坚言而无信,孙坚则打着哈哈说孙策已经被自己赶出家门,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和自己无关,如果刘表再恶意诽谤,小心他孙坚真的做小人,当然孙坚现在还没看到袁曹刘三家的胶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他孙坚是不会轻易出兵引起曹操忌讳的。无奈的刘表只能又把部队调回吴郡和新都郡。
因为孙策有了根据地,再加上刘表已经有了防备,便也不着急,听从义弟周瑜的建议大肆收买人心,尤其是江东的四大家族(原本四大家族应该是陆张顾朱,因为陆逊已经到了刘备那边,所以咱就谎编为虞翻吧),起初张纮和张昭并不买孙策的帐,可是在孙策不断给他们恩威并施的时候,他们知道这一仗刘表是必败无疑了,因为即使刘表知道孙策在收买人心,也不闻不问,而且当孙策得到了朱家的支持后,刘表竟然傻乎乎的去灭了朱氏全家,只逃得朱桓和朱据两人。卖主求荣之事他们张家是做不出来,所以对孙策许诺说,他孙策和刘表之间的争斗张家不会掺合进去,如果将来有幸能够得到你孙策的赏识,那么我们张家自然会跟随你。虽然没有得到张家的支持,可是张家的意思很明显了,我们只是精神上支持你,不过这也促使另外两个家族表态,虞家因为和刘表有点渊源,不过在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道理下,虞家选择了沉默,而顾家因为和朱家要好,就公开和刘表叫板,结果也是落个全家被杀了大半,当然这也使得顾家安静了许多,灰溜溜的跟随了孙策。
取得了四大中的两大家族的支持,孙策又听取周瑜下一步的计划,不断的招纳当地勇士,因为刘表用人唯亲,所以很多人也在刘表手下是郁郁不得志,在得知孙策同为武夫出生之后,原刘表手下董袭、陈式、陈横叛变投孙,当地人士则有严白虎、严兴两兄弟加盟,而且他们还是土匪出身,手底下本来就有许多亡命之徒,为了以防内部有什么隐患,孙策便将这些缺少训练的山匪打乱充到部队里,严白虎开始还想的继续做原来手下的头头,见这样一弄自然就很不高兴,周瑜也知道他的建议会使严白虎有意见,所以告诉孙策封严白虎做个侯,结果当严白虎做了嘉兴侯之后,他高兴得屁巅屁巅的,连军营也懒得去,整日就抱着他的侯牌令擦了又擦。
。。。记得那是在一九九年的开春,本来就早出晚归甚至是不归的父亲,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再很少回家了,从那之后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就很模糊,直到今天为止我都只有七岁前和父亲在一起的记忆。记得那段时间母亲常常抱着我哭诉,说我是一个缺少父亲的可怜孩子,当时我并不明白父亲的含义,以为父亲就像哥哥一样,可有可无,哥哥不也一样很少回家么?于是我天真的说“没关系啊,孩儿有母亲就好了啊”结果那之后,我破天荒的第一次被母亲打,她边打边哭着说我是个不孝的孩子,受不了疼痛的我当场就被打得哭了起来,母亲后来也下不了手就跑着我哭,那一次也是我一身中被父母打的唯一一次。不过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会打我,或许这只有在我作为人父之后才能明白。
在我印象中,与父亲最后的一次见面是发生在。。。那一天,关哥(关平)正在教我武艺,结果看到父亲和一个从没有见过的伯伯,匆匆从外面回来,向我们这看了一眼“你们几个跟我进来!永德你去找母亲,我和你的哥哥们有事情要谈”
和关平在一起的分别是这几年一直在我家撑饭吃的关平、关兴、张苞、张虎、高珲、于凌六人,经过这几年父亲的教育,他们已经很难从外表上看出是十七、八岁的少年,乍看之下都只会以为是成年人。
走进大厅,父亲把周围的下人全部支走然后说到“贾大人,如今您从益州不远万里而来荆州,其中关键我也大概知道了,不过在下想问的是,这是襄公发下来的命令,还是有人在襄公面前提的议?我希望贾大人如实告知,因为这对在下很重要”
贾诩是三国之中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他从不参与任何的政治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