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麒麟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生指南-第1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涵回家后,见过了父母亲,就来给祖父行礼。他没有想到,张昭竟开门见山提出了这个问题。不过,张涵可不会以为,他老人家是老糊涂了。张涵微不可觉地扭动了下身体,有多久没有感受到压力了,他还真有点不适应。但是,张昭既然要说,张涵也没必要惹他老人家不高兴。

“祖父,孙儿自然是听您的吩咐。”

张涵略想了想,摆出一幅憨厚老实的样子。

“呵呵,”张昭不由得发出一阵儿轻笑,这小子,还是这么个德行,“涵儿,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在祖父这儿,装什么样子?难道我还不知道你么?”

张涵“嘿嘿”直笑,“祖父,习惯成自然,您冷不防给我个突然袭击,我这不是没反映过来嘛?”

“去,少来拍我的马屁!”

明知道是孙子哄他开心,张昭也还是乐得见眉不见眼的。阳光斜斜的照在他的脸上,张涵感到一阵儿温馨。

“祖父,孙子来前已经考虑过了,张家的一切,我只要军队、船场和船队,其余的,随你老人家吩咐……”

打天下这事,自然是兵精粮足越多越好,张涵想要的多了,但想来想去,还是少要点儿为好,都是一家人,要的多了不好,他只把志在必得的部分,提了出来。至于剩下的,多给些儿更好;不给的话,张涵也能想办法补救。

“涵儿,这话是你说的,你可不要后悔!”

张昭警告了一句。

“祖父,您还不知道我么?孙儿说出了这话,自是考虑过的,当然不会后悔。”

“呵呵”张昭甚是满意,他当然不会亏待他的宝贝孙子,但张涵的态度总是令人舒服,到时候,多给几个儿子分一些儿,也省得儿子们说他偏心。

……

“公礼,你怎样看?”

张涵陪着张昭说了好一会话儿,这才离开。张昭笑眯眯地目送孙子走了,静静地想了一会儿,忽然问了一句。项让没有回答,他躺在窗前的躺椅上,闭着眼睛,似乎睡着了。刚刚张涵给他行礼,他都没有动,好象一直在睡觉。项让比张昭可老多了,他今年都八十七了,整个人更瘦了,若不是胸膛微微起伏,说他死了,都不会有人怀疑。

“公礼!”张昭小声喝道:“少装睡!”

项让闭着眼睛躺在那里一动不动,旁人绝对分辨不出,他是在睡觉,还是醒着。人老了也懒得动弹,项让常用装睡这一手来骗人。不过,他可就骗不过张昭。一眼望去,张昭也说不清,有什么不同之处,但是,他就能确定项让是睡是醒。

“主公,您就不能让我躺一会儿嘛?眼瞅着,我都快死的人了……”

项让没睁开眼睛,翻了个身,嘴里嘟嘟囓囓地抱怨着。

“去!少跟我胡扯,早十年前,你就跟我这么说……照我看,没准你还要看着我入土呢!”

对项让的抱怨,张昭丝毫不以为然。

“公礼,你说说看!”

“主公,这还有什么可说的,您早有定计了。

军队,肯定是要给小郎君的;船场和船队,小郎君既然要,也给他就是,旁人不会说什么的;

鲁南、卞东的作坊,都很重要,关系到供给军需,军队都给了,势必也是要给的;

至于薄东的陶瓷、牟中的蒲陶酒、海东的蔗糖、卞东的琉璃,海曲的盐场,张家的商队,以及各个农庄的土地,这些分给少爷们,也是理所当然的,小郎君不会有意见,而且这些全价值巨万,少爷们也不会不满意。

还有,就是钱粮……”

张家这二十年来积攒的钱财可就多了,张家宝库储窖藏着的各种珠宝、玉石、金银铜和钱帛,价值上百万万,这七八年来的粮食也储备了起来,储藏的粮食同样以万万计。不过,这些在张家也只有张昭、项让和张王氏,及张何四个人清楚。怎么分配,问题都不大。

“主公,钱粮您就看着分好了,愿意给谁就给谁……”

“噗哧”一声,张昭笑了,只要不死,项让什么时候都是个老狐狸,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

事情就这样处理了。张涵得到了军队、船场和船队,以及鲁南庄和卞东庄——琉璃作坊从卞东庄迁移到了博东庄,还有全部的粮食储备和一半的钱财,满载而归。张涵没有要珍宝,他要的,都是金银铜和铜钱。

张何得到了大半农庄、张家商队、薄东的陶瓷、牟中的蒲陶酒和卞东的琉璃,并得到了以及余下的大半钱帛和财宝。

张桓得到了海曲的盐场和大批土地,以及近十亿的钱帛和部分财宝。张普得到了海东的蔗糖和大批土地,以及约六亿的钱帛。其他的儿子也都分得了部分土地,以及约值一两亿的钱帛。分配完毕,张昭手里还余下近二十万万的钱帛和所有传家宝级的珍宝。当然,这以后,都会是张何的,张涵也许能分到一部分。

随后,在张奂的护送下,张家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迁移,从鲁国搬迁到东莱郡昌阳县——那里就是后世有着“东方夏威夷”之称的石岛。

石岛濒临大海,气候怡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合居住。石岛之东,槎山横卧于黄海之滨。山峰连九顶,山色如黛,又有“九顶铁槎山”之称。槎山九顶连绵,危峰兀立,巍峨雄壮,山海相映,景色极为壮观。石岛庄便建在山脚下,它位于青州深处,背靠大海,安全上也是有保障的。

张涵前生买不起那里的房子,这辈子却在那里建了一座占地广大的庄园,给张家老少居住,也算是得偿所愿了。此外,张涵还在昌阳县西南一百里外,又修建了一所别庄,把那里延绵了四十余里的白沙滩囊括在内,洁白如银的沙滩延绵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青州这些年来不断发展捕鱼业,石岛和白沙村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上千户人家的大渔村了。张涵不惜工本,将他们迁移到他处,重新为他们修建了一座渔村。

张家的搬迁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张涵不得不紧急调集了人员,重新将沿途的道路修缮一新。又将整个过程分解为十数批次,顺序迁移。不过,数以百计的车辆在张家私兵的护送下,连成了几里的长队,还是令观者咋舌不已。

另外,张涵也把张家累积的钱粮、囤积的武器装备、纺织作坊、水泥作坊、族学和小作坊等重要的,也都向青州迁移。加之,张家也在进行着同样的举措,整个过程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张家的豪富令天下震撼。同时,张涵将冶铁作坊分解成几份,准备重新在泰山郡和青州开发几座大型矿山。当然,这些地方,需要有煤矿和铁矿,便于开采,适合炼焦……要求多多。勘探、选址、设计和前期施工,都需要时间,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这也就给张涵提出了一个问题。鲁南庄是否需要修建一座坚固地城池?

鲁南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每年的钢铁产量,超过了张涵控制地区其他冶炼作坊产量的总和。如果这里被人占领,张涵的损失难以估量。从这一点说,似乎城池建的越坚固越好。

可是,鲁南庄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二万八千多户,十多万人口的一个巨大的……应该算城市了。居住在里面的,不是矿工,便是工匠,多是身强力壮的……这么说吧,鲁南庄随时可以集结八万青壮年,并拥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如果把这里建的非常坚固,实在让人放心不下。

张涵不是不相信张奂,或者是伍子方——张涵多半会选择伍子方坐阵如此。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员大将,张涵总不能让他们一直守卫一座小城,他们肯定是要领军出征攻城掠地的。还是不要给后任,留下什么机会为好,很多人犯错误,只是因为诱惑太大而已。

想来想去,张涵忽然笑了起来——真是时间久了,脑袋都僵化了。火药这东西,大汉国已经发明出来,配方在当时是绝密。因此,张涵始终没敢把火药拿出来使用。如今便不必再顾忌了,自然可以大用特用。最佳配比的黑火药,可是攻城利器,只要不是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任何城池都不再话下。

第十章 从军记

……呼哧……”

刘望英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家中的那只大黄狗,肥肥的,一到夏天简直不敢活动,一活动,就喘的不行,嘴里的舌头伸出来老长。刘望英觉得自己除了舌头没能伸出来,与那黄狗别无二致。

“深呼吸!深呼吸!”有人在耳畔大叫,刘望英不用转头便知道,那是百长刘文基。

刘望英刚到的时候,对这家伙充满了好感,都是本家,往上八代,两人还攀上了亲。刘文基信誓旦旦,一定要把他训练成精锐中的精锐,可恨的是,他那时候居然傻乎乎的,感激的答应了……

回想起当初的时候,刘望英觉得,自己真是个傻瓜。

刘望英是平原郡鬲国人,刘子平之子,岑涛在平原太守时,清理土地兼并,刘子平敏感地感觉不好,便让儿子带着部分家兵,到临淄去投奔伍子方。

“不错!不错!都是能征善战之士……”

伍子方笑的很开心,刘望英却笑不出来。早知道如此,刘望英也许就不会兴冲冲带着家兵来投伍子方了。为了他的安全,刘子平还特意挑选了大半精锐。这一下,都羊入虎口了。

刘望英领着两百家兵,穿郡越国,来到临淄,顺利拜见了伍子方,并受到了热情接待。伍子方的军务繁忙——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提前完成大量地准备工作——也还是抽出了时间专门接待了他,又安排他在自己的府中安顿下来。不过,刘望英把此行的目的一说,伍子方不由得眉头微蹙。张涵讨厌别人搞私军,对此是深恶痛绝。这一回整顿郡国兵用了半年时间,便是对此进行了整治。

张涵将各郡国兵重新整训编组,将各级军官单独调动到其他队伍中。当然,张涵是不会把话挑明的。而是采取了分开训练的模式,分批次将各级军官调走由张涵亲自授课训练。士卒需要通过士卒的训练考核;伍长、什长需要通过伍长、什长的训练考核……反正,随着级别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样地事情差不多是顺理成章的,张涵总要把各军整合理顺,形成自己的私军。既然都投过来了。上下军官自要积极向张青州大人靠拢。等待封闭训练完成,通过了考核之后,士卒都已被打散分开,各人也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职位,除了亲信不见了,也挑不出别的来,人人都是一样,事情也就这样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望英的私军就太刺眼了,伍子方是断不会犯此错误地。这些事情。伍子方不会对刘望英详细说明,但是。青州军不容私军,伍子方直接了当地对刘望英指出:他本人加入青州军绝对没问题。只要完成新卒训练,凭他的本事,伍子方可以推荐他加入亲军,成为军官是迟早的。而私兵则有两种办法,一是哪儿来哪儿去,回到鬲国刘家;二就是完成新卒训练后,打散补充到各支队伍里。

刘望英也是个有决断的人,稍为犹豫。便咬牙应了下来。事情很清楚,刘家不能养这么些家兵。才让他带来的,返回刘家,也只有遣散一途。也就是说,刘望英根本没有选择。

想着这些有的没有的,刘望英脑海里一片空白,机械地摆动双臂,一步步向前奔跑……

新卒训练远比刘望英想象的艰难,艰难许多倍。刘望英从来不知道,一个士卒还需要学习这些东西——武器铠甲的使用和养护,全副武装的负重越野,急行军训练,队列训练,急救训练……最夸张地,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